分享

關於王翰《涼州詞》的節奏

 江山携手 2016-11-14

關於王翰《涼州詞》的節奏,王翰(並州人710年進士,唐玄宗時為汝州長史)《涼州詞》首聯: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摧。許多注釋家都說:“按意義節奏來分,前句為四、三,即:葡萄美酒----夜光杯,後句為二五句,即:欲飲----琵琶馬上摧。”此說與《唐詩鋻賞辭典》p375趙其鈞的說法一樣:改變了七字句習用的音節。他並且說: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來就是騎在馬上彈的。我個人認為王翰這首詩整體應該還是2--2--2--1節奏,或4—3節奏。對於《涼州詞》這一類聲詩來説,在某一拍改變音樂的節奏是不可理喻的事。 

        《琵琶馬上》本是琵琶曲名,又叫《王昭君》曲。《文選》卷二七晉.石季倫(崇)《王明君詞序》:“ 王明君者,本是王昭君,以觸文帝諱改焉。匈奴盛,請婚于漢。元帝以後宮良家子昭君配焉。昔公主嫁烏孫,令琵琶馬上作樂,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爾也。”宋韓淲《一剪梅》有:“馬上琵琶半額妝,撥盡相思,十二巫陽。”---注意:宋代詞人在這裡只說“撥”。 

        丘瓊蓀先生在《燕樂探微》中專門指出唐宋時琵琶是180絲的粗弦,那時的琵琶是撥而不是彈奏,所以說:琵琶本來就是騎在馬上彈的,這種說法是不確切的。起碼北魏到元時,西域胡人的琵琶是撥奏的。故有聲如雷動之說。琵琶到明代才改撥為彈的。如果說唐代抱琵琶騎在馬上彈,催字當催促講,就未免望文生意了。琵琶馬上:語本出《文選》,是唐代董思恭(蘇州人,唐高宗時中書舍人)依唐燕樂之腔填詞作《王昭君》曲歌詞的第一句。是唐燕樂中的琵琶曲,《王昭君》曲入大食調,全部詞是:“ 琵琶馬上彈,行路曲中難。漢月正南遠,燕山直北寒。髻鬟風拂散,眉黛雪沾殘。斟酌紅顏盡,何勞鏡裡看。”可參閱葉棟譯的《五弦琵琶譜》。後人又常以首句命名為《琵琶馬上》或名《馬上離愁》。“催”本是燕樂中的專用名詞:摧拍,又叫繁聲,或簇(促)拍,《涼州》本是唐代大曲,大曲中多加繁聲,使曲子的節奏加快體現旋律的變化,這裡說聽到《昭君曲》中的繁聲,想起王昭君出塞和番,因而出征前自己的心情也被這音樂感動了,作者正是借曲調的變化作情緒的轉折,以昭君出塞來起興,形象寫盡出征作戰前的心態反應,借景直道出富於感情的安慰語。欲飲琵琶馬上摧。----當是:欲聽琵琶馬上摧,這應是移感修辭手法的運用,把喝酒聽樂的感覺用一個“飲”字來刻化:酒之美,樂之哀的眼前場景,借聽覺與味覺的互相轉化,引出下文詩歌細節對話的描寫: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同時“飲”字為“沙場”與“征戰”兩個概念作暗渡,使細節描寫更逼真,把昭君出塞與友人出征繫在一起,進而把轟轟烈烈告別的場面,在不知不覺中漸引向未來塞外軍旅生活的孤寂與悲壯情緒裡。使場景,細節都由這一字的妙用而變活了。 

這裡還須對“琵琶”一詞作些解釋: 畢沅《疏》曰:《說文》“琴”部,新附有琵琶二字,解云:琵琶,樂器,又當作“枇杷“。由“手”旁的“批把”,改為“木”旁的“枇把”。再後約四十年,到了晉代,又從“木”旁的“枇杷”,改為“玉”頭的“琵琶”。這顯然是從“琴、瑟”二字上孳乳出來的,從此便固定了,此後又有許多異文,如:“鼙婆”……均見《通雅》“樂器”,都是同音字。(但是琵琶有直項與曲項之別。) 

晉初傅玄有《琵琶賦》,便寫作“玉”字頭的“琵琶”了。傅玄《琵琶賦》序云:《世本》不載作者,聞之故老云:漢遺烏孫公主嫁昆彌,念其行道思慕,使工人知音者載琴、箏、筑、箜篌之屬,作馬上之樂。 

      晉成公綏有《琵琶賦》,說:若雲盤圓合靈,太極形也,分柱列位,歲數(十二)成也。以上所談的都是直項琵琶,其體圓如月,長三尺五寸,柄直,有十二柱,四弦,當時稱之為琵琶。其實是唐代燕樂中用的“阮咸”。 

    《舊唐書.樂志》說:今清樂奏(疑當作“秦”)琵琶,俗謂之“秦漢子”,圓體修頸而小,疑是弦桃之遺制。《通典》卷一四四云:阮咸亦秦琵琶也,而項長過於今制,列十有三柱。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知道:“秦漢子”即是漢魏相傳的琵琶。所謂“阮咸”,即是“秦漢子”,即是“琵琶”。因“秦漢子”而亦稱之曰“秦琵琶”。也是昭君出塞時彈的琵琶。

        《燕樂探微》:曲項琵琶經過北朝,復由隋代至唐代,由龜茲傳入已久,並且大為流行。這種樂器,也稱為琵琶。那些原來稱為琵琶的直項樂器,反改稱為“秦漢子”或“阮咸”把“琵琶”二字奉讓給後來者,自已一無保留了。

        直項琵琶的頸項是挺直的,而曲項琵琶是屈曲的,有九十度的折角。這曲項琵琶又稱作“龜茲琵琶”,可知來自邊疆地區,故亦稱胡琵琶。又稱“鳳首琵琶”者,是從它首上的裝飾而得名。唐人所說的琵琶,都指是:四弦的曲項琵琶,與現代同。但唐宋時的曲項琵琶卻是平彈用撥的,故趙其鈞說: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來就是騎在馬上彈的。所說不合史實,把漢代的琵琶與唐代的琵琶混為一彈了

        丘瓊蓀在《燕樂探微.§36 曲項琵琶手彈的開始時期》曾明確指出:“ 然則手彈法的開始,當起自明代了。……唐寅有《陶穀填詞圖》一幅,中繪陶承旨中坐微側,左旁一女子弄琵琶,正坐,以右手彈弦,拇指、食指、小指皆伸直,中指及名指則蜷曲,無撥。這是手彈的鐵証。 ”晉代石崇的《王明君詞序》,唐代董思恭的《昭君曲》裡所說的琵琶是直項琵琶又稱為“秦漢子”、“阮咸”有五弦者稱為“五弦琵琶”或“五弦”是手彈的。所以《王昭君》起句說:琵琶馬上彈,行路曲中難。 

       但是《涼州》是隋唐燕樂中的大曲,其中弦樂器用:琴、瑟、三弦琴、箏、箜篌、琵琶、五弦、筑、擊琴等。見《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對燕樂樂器的考察》p220---224 ,楊蔭瀏把琵琶、五弦並列於一樂中。由此可見《涼州詞》所說不是在馬上彈琵琶催起行,而是指《昭君曲》,同時這樣詩的四句結構,節奏也是一致的。 

        還有一點須說明的是:《涼州詞》付唱時是:唐傳十三弦箏曲,它是大曲的一部分:見葉棟譯《仁智要錄》p299這曲同時配有王之煥、王翰、孟浩然三人的《涼州詞》詩,葉棟譯譜分箏樂與人聲兩部,入沙阤調,4/4拍。 

   黃河遠上雲間,孤城萬仞山。羌何須,春風門關。(王)

   葡萄光杯,琵琶馬上摧。沙場君,古來征人回。(王)

   渾成檀金文,琵琶聲雲。胡迢迢三,那堪馬上明君。(孟)

       由此看《涼州詞》當是入樂的聲詩,同時聲詩的節奏須要統一,他們在唱新填寫的《涼州詞》時所伴奏用的樂器是唐十三弦箏,歌詞中的琵琶就不是唐代的樂器,唐代的琵琶是不能在馬背上彈的,應是指《琵琶馬上》曲。這裡是由喝酒聽《涼州》曲想到出征,想到昭君出塞時,想到《馬上離愁》曲,想到的將來,想到如何安慰友人。當是一系列不斷比興思維的過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