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技、教育14. 教育资源的不平等,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夜明珠2016 2016-11-14
    

      对偏乡的穷孩子,例如高山上的少数民族部落、偏远农村的留守儿,连普通教师都很难得了,能有什么选择?有个老师教完基本课程,就算幸运,哪里去找教音乐、绘画、电脑的老师,没碰到过艺术,连想象都不可想啊。

      讲得直白一点,要了解一个孩子有多少天赋,是要有客观条件的。他要能碰到过各种环境,才能判断他有没有某些才华。如果一生在沙漠,天赋是鱼、是猴子有什么用?

      谈到此,我不禁想起在台湾偏远山上,看见一个小学生上学的情景。那是一个雾气深浓的早晨,小学生跑了半多小时的山路,脸上睫毛上带着细细的水珠子,跑得气喘呼呼,才到达学校,开始一天的课。傍晚时分,他得趁着天黑之前跑回家。上中学以后,因为山上交通不便,无法通勤,就得到山下住校。如果家境不好,连住校的机会也没了。这样的教育环境,岂是都会父母可以想象的?

      说到底,教育的第一要义,还是要为所有的孩子提供平等的机会,让无论贫穷富裕,都有公平的起点,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特别是,在偏远农村山区,贫穷人家的孩子,缺乏基本的教育条件,就像鱼没水,你如何发现他有什么天赋?所以教育的资源一定要着重给偏远贫穷的学校,让弱势的孩子有更多的教育资源,才能弥补城乡的差距,缩小起点的不公平,生命才有同样的机会。否则,教育将只是维持社会不平等,制造社会贫富差距的祸根。

      想想看,北上广一个孩子上幼儿园的费用,是一个农村留守儿的几十倍甚至百倍,而他们所获得的教育资源,差距有多大呢?

      台湾也有一样的问题。有钱的孩子,享有更多的教育资源,更能享受自由选择的机会,而贫穷的孩子,被压在社会底层,连选择的机会都没有。

      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教育不平等,生命就没有平等的机会。

      其次,才是提供多元、自由、丰富的生命选择。不管是自学成才的制度性设计(在家学习的孩子也可以通过基本测验后去考大学)。以美育作为新的教育方法(建立美育、艺术、音乐、电影、设计等的系统养成学校),或者针对某种天赋,量身打造特别的教育内容等,都应该是可能的改革方向。

      总而言之,未来的教育制度设计,一定要走宽松、多元、自由、培育创造力、鼓励开放思考、热情自主学习的道路,才能迎接一个不断变化的新时代。

        【文章来源:网络    原文作者:杨渡】


                            【百度图片:教育公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