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尽孝变成了规定

 长沙7喜 2016-11-15



《中美中小学生守则对比》(点此查看)

虽然各项行为守则非常类似

如“对人礼貌,哪怕他人行为不礼貌”

“按规定参与所有的课程,上下课准时”

“遵守学区和学校的仪容和着装规定”

……

但除了“行为守则”

美国小学还会给学生附上

长达六十多页的具体细则

 

比如“着装规定”

美国小学的要求是

“着装必须充分覆盖学生身体,

不要在自然站立、蹲下时,

会长时间暴露内衣、乳沟、腹部、屁股。

外衣必须在腰部位置覆盖内衣

(包括运动短裤、睡衣等)”

 

比如“少上网”

美国小学的规定包括

哪些电子设备不可带入学校

利用学校的电脑上网时规定更是细致

包括应该规避的危险、个人行为责任等

 

比如“犯规后如何处理”

美国小学给老师提供了很多

纠正孩子坏习惯的方法

包括“语言上的警告”、调换座位、

“冷静时间”(time-out)、

制定行为合同(点此查看具体做法)

 

如果说“行为守则”是一个骨架

“如何做”等细则才是血肉

近些年

中国的中小学生守则也在与时俱进

比如前些天,浙江省教育厅拟制的

《浙江省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征求意见稿)》小学、初中、高中版

就把“应该尽孝”

调整成了“如何尽孝”

譬如规定“记住父母的生日,

并在父母生日时主动表达感恩之情”

希望空洞的“孝”字变得具体一点

孩子执行起来更有方向


没想到,这件事很快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央视还专门上街做了个采访

点击下方视频查看完整街头采访:



记者问父母:“你记得孩子的生日吗?”

“废话!”是经典回答

记者问孩子:“你记得父母的生日吗?”

“呃……”是常有的事

视频中这段经典对话让无数家长感同身受

也让无数年轻人躺枪


有很多人支持浙江的这一规定,理由是——

“比起口号型的规范,这个要实在得多。”

“仪式感也很重要,

它能帮助我们来理解教育的内涵。”

也有不少人反对,原因是——

“孝顺父母不应该成为一种形式,

平时把父母放在心里,对父母好更重要。”

 

您支不支持把“记住父母的生日”

写进孩子的日常行为规范里呢?

 

在培养孩子的孝道和感恩之心上

您有没有一个可以分享的小方法呢?

 

点击右下“写留言”说说您的看法


 少年商学院微信相关文章:

荷兰父母为何从不教导孩子孝顺

不带孩子的日本老人平常都在干什么

母爱是个逐渐分离的过程

儿子主动“输给”妈妈,却无法再相见

美国“弟子规”:孩子9岁前需掌握的25种礼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