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共享单车台风来袭,裹着善良,透着苍凉!

 黄肥虎 2016-11-15

'投资银行在线'是一个资本与项目对接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围绕“早期投资、私募股权融资、项目并购退出”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如果您有靠谱的项目,请将商业计划书发送到: bp@pelist.com,垂询热线:400-882-0021。

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的台风,真的来了!

-11月07日,优拜单车宣布完成¥1.5亿元A轮投资;

-11月04日,Hellobike 完成A轮融资,投资额未公布;

-11月03日,骑呗单车获得阿里系芝麻信用Pre-A轮投资,投资额未公布;

-10月21日,小鸣单车 B轮,距离A轮¥1亿不到两周,加上天使轮共28天;凯路仕、邓永豪、生活方式、线下

-10月20日,OfO单车 C轮融资$1.3亿美元;

-09月30日,摩拜单车 C轮融资$1.0亿美元;

-微信内部这个月刚推出的Webike

-滴滴内部正在孵化“滴滴单车”,投资20亿明年500万辆共享单车上市…

资本寒冬里的这股共享单车台风,摧枯拉朽,异常昂扬!席卷进来的包括:金沙江创投、经纬中国、华平投资、腾讯、美团王兴、天使人王刚、北京森源、顺为资本、红杉资本、启明创投、创新工场、熊猫资本、小米、中信产业基金、Coatue、元璟资本、滴滴出行、唯猎资本、真格基金、东方弘道、高瓴资本、贝斯塔曼亚洲、愉悦资本、祥峰投资、凯路仕、一村资本、黑洞投资、中路资本、火橙加速器、点亮基金、联创永宣、纪元资本、GGV、磐谷创投、阿里芝麻信用等30+等投资机构和个人。

至此,大佬齐聚,风口来袭!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的善意,在资本方的推波助澜下,在这个秋冬愕然挺立,正如某单车背后一位投资人说的:创业者要自带风口。是的,自带风口、自创风口历来是国内创业者的风格。中国有两大红利,人口基数红利和手机普及红利,有人口就有需求,有需求就有新的商业模式。中国也有两大技术领先产品,华为手机和中国高铁,可惜一个不需要你投,一个你没法投,与海外以技术驱动为主的新产品创业模式完全不同,国内创业至今还是重模式,轻技术

所以说,一年台风没几个,管它是技术流还是模式流,管它是自创风口还是太平洋上生成的台风,你得先占山为王,乘风而上。国内投资机构本来就穷,吃不饱还得活下去,亦不容易。

回到共享单车,使用场景我们众所周知:用户产生1-2公里范围内移动需求时,地铁或公交不到,自己没车或不方便停车,步行可能要半小时,经常打的又觉得对不起自己的收入,单车自然成为理想选择。这个商业逻辑没有问题,还应该鼓掌,无论政府或企业,都应该倡导这种绿色出行。各个品牌也是诚意满满,交付一个¥99或¥299的押金,400元到4000元的单车随时随地骑行,价格低至半小时五毛或一块,应该是你能够找到的最低交通费用方式了,行程时间都在可控范围之内,同时还能伸伸胳膊动动腿,一切,完美。

这股台风,清新俊秀,无烟环保,透着善意,来的温婉。相比曾经的团购大战、外卖大战、专车大战、直播大战,没有受害者,只有同道人。可以这样表达,对社会公共交通完善串接来说,共享单车是一件积极有意义的好事情。

那么问题来了,这股台风能刮多久,吹向哪里,从一个商业行为角度来说,它是真刚需,还是伪命题?!

我们抛开各家单车技术、成本、资金、背景、打法等内因区别,能否成功先盯一个关键词:痛点,看看它解决了1公里出行痛点同时又产生了什么新痛点,有哪些阻碍台风前行的因素与无奈。本人骑过三次,有点小小感受,再结合周围朋友及其他用户的一些报导作个概述。一句话,本意即使善良,解释终归市场。

痛1:找车方式

-通过APP找车,看上去很美,实操上很烦,定位精度、数量布点、维度楼层都是问题,让人花几乎不可能确定的时间去茫然找车,这里杀死40%不耐烦的用户;

痛2:扫码开锁

-二维码被破坏,基站解锁信号车辆收不到,这里杀死10%的失望客户;

痛3:保洁卫生

-我两次找的车都很脏,车身座凳都有泥,但我还是骑了,15%讲究卫生爱漂亮的女生会直接消逝;

痛4:潮汐流量

-出地铁找不到车,到公司楼下全是车,单向潮汐戳伤那40%高频需求的心,直接步行算球;

痛5:环境污染

-早上一看到可怕的雾霾,我还是别做马路吸尘器了,又消灭35%注重健康的人;

痛6:阳光爆晒

-夏天人人怕晒,对女生更是硬伤,整个夏天60%的男男女女根本就不可能骑车;

痛7:下雨下雪

-这种天基本上就没有人愿意骑车了,打的吧,这种天气骑行流量直降90%

痛8:路况问题

-坡路太多是骑不动的,红灯太多是很难受的,绿道太少是很惆怅的,没有好路又干掉25%

痛9:车辆属性

-车身太重、座椅不能够调、掉链条、车形太low、一点也不酷等等,杀死最后一批20%

以上任何三项痛点叠加在一起,50%以上的用户立马消失,这就是共享骑行的无奈之痛。从用户角度来说,前50米的找车的困惑都解决不了,就更解决不了后面一公里的需求;从企业角度讲,这种痛点和感受往往就是直接杀死新生项目的最大敌手;而从成长角度讲,即使流失了50%以上有需求的人,但还是帮助了另外50%人解决了一公里出行困惑,因为台风之前共享单车基数本就为零。

所以,普通老百姓是此中的第一赢家。你可以不骑,但是你不能阻止我不骑,即有需求但非刚需,换句话说-出行是,但共享单车不是。如果一定强调这是刚需,借用我朋友一句话可以直接把你噎死在墙角-“就几步路,你tmd不可以早点出门啊!”

既然不是刚需,那就可能不是一个好风口,而是狂热创业风潮下的一个坑口或虎口。港真,我真操心担忧起了这些砸进来的钱,和那些单车企业的兄弟姐妹了,很严肃的说,共享单车企业未来的调调就是:利民、利国、利业、利厂,就是不利

-利民

以前市场没有这个模块,无论多少人选择共享骑行,它绝对值都是正增长,帮助解决了一部分人的短距出行;

-利国:

引发政府关注,倡导绿色出行,降低污染,强化环保,这对国家,对城市,对环境都是一个有益的催化促进;

-利业:

利的是自行车行业,利的是整个骑行运动产业,利的是大体育/大健康政策的推进实施和可能性的持续发展;

-利厂:

无论是用共享单车,还是买辆自己喜欢的车,或是开始关注自行车硬件,总之订单都是通过车厂来生产的;

-不利

对的,最危险的就是-共享单车企业和背后的投资人,难盈利,难规模,难刚需!

     的确,对以洪荒之力投入共享单车的企业和资本,我只能微微一硬,略表尊敬。这股台风有五个屏障难以跨越,一是真伪刚需,二是盈利模式,三是信用体制,四是门槛壁垒、五是政府态度。前面我们聊的就是第一点-刚需问题,这是个根子的问题,其他的替代产品如电单车共享租赁(如八点到电单车、小鹿电单车、云马电单车)、大品牌自行车厂直接进入(如捷安特、永久)、政府公共自行车(如杭州、武汉)、汽车分时租赁(如深圳I-GO、成都EVcard、重庆Smart),甚至是连早点起床出门都能够解决这最后一公里问题。创业人都记住这句话吧:“不要闭着眼睛说市场需要你!”

     第二点-盈利模式:以摩拜单车成本3000元为例,每次1元收益/以每天6次使用频次计算,除去狂风暴雨寒暑天气因素,一年按照天数250天计算需要两年时间回本。这还仅是硬件成本,还有运营成本,推广成本,调度成本,研发成本都是一个个花钱的无底洞,其中运营成本里包含的数据通信费、短信通知费、零部件维护费平均每辆车都在50元以上,可怕到哆嗦。同时,由于单客价低,无法和滴滴一样烧钱补贴揽客,这时候资本的推手作用就更小了,当钱都只能够砸在硬件成本上时,不知道你该说它是智慧呢,还是迷茫。如果你期望车身广告或APP给你带来新增收益的话,那你真的是给风吹傻了。最后你可能还会说,谁傻不一定呢,我玩的是那笔押金的沉淀和金融衍生带来的回报,当然可以啊,但你还得有这个赚钱能力和随时应对用户退款需求。最后一条,期望你的APP成为大数据入口吗,我已经不想打击你了,这个梦已经被无数APP验证过了,入口级的平台就那七八个BAT家里的富孩子。一切,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就是耍流氓,流氓,流氓!

     第三点-信用体制:这个简单,无信用/不共享。共享经济其实就是信用经济,你能够搜到一辆摩拜单车在河中间就都明白了,目前投放市场的各品牌单车损耗率,都已经超过了10%。没有全民素质的提升,没有用户契约的精神,共享经济在目前市场环境中就是襁褓中的婴儿,不堪一击!

     第四点-门槛壁垒:这个值得一聊。共享单车技术壁垒-没有,山寨汽车中国都做的出何况山寨你一台自行车;人才壁垒-这个提都别提了吧;资金壁垒-ofo前期投入7万辆车,按每辆车200元成本计算价值1400万,而ofo已经完成进入20个城市大学校园的布局,即相当于一个城市70万人民币搞定,你觉得这个叫壁垒吗,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当地企业投个100万也能成为你本地巨大的竞争对手,无护城河,无保护;规模壁垒-共享经济规模效应地铁就是一个注解体,地铁通车线路越多站点越多,盈利能力就越强。对共享单车来说一样,你投放的车越多才越方便骑行,如杭州这样的二线城市公共单车已经超过8万辆,维护运营费用一年就达数千万,布点还远远没有到达饱和状态。共享单车中现在投放最多的摩拜全国也就十万辆了,而中国现在的自行车用户数是3.8亿辆。说白了就是,规模效益根本做不到,其他壁垒又建立不起来,这种尴尬已经极其明显,值得警惕!

     第五点-政府态度:这一点非常关键,包括各市区级政府、城管部门、交警、公园景区等管理部门和地方保护主义,都可以直接让你飞起来或者让你爬着走。上周末在深圳红树林骑行时,就看到一排橙红的摩拜被景点管理处大链条锁成一排无法使用,一问原因是乱停车影响了交通。还有你的单车是否与本地政府的公共自行车撞车,是否抢走属于政府的这部分收益,是否你在性价比、舒适度、便利性方面真就超出政府公共自行车几个层级,都是你需要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对大众出行来说,和政府相关部门紧密合作,是比资本力量还重要的一种力量

    哀调唱完了,没希望了,不是!共享单车最大的价值就是唤醒了普遍的骑行环保意识和政府的关注,这是巨大的推进力,这股力量对整个体育产业自行车制造行业骑行软件APP、骑行智能硬件产品,甚至是城市规划设计部门,都是一次积极的促动。有没有风来,其实看的是整个气候云团的走势,真正的风口是各种矛盾相互融合孕育出来的,不是几个资本家和创始人硬挤出来的。如果不尊重市场规律,任何风过后都将是东倒西歪,一地鸡毛。

结束:公共骑行的最终归宿,我们做一个大胆的分类预测:大众交通出行类,将来最靠谱的还是政府投资经营的公共自行车租赁,任何一个企业都难堪这个重担,某车投资人“90天解决共享单车战斗”这句豪情壮语我们先记下。未来真正能够支撑企业来经营的其他最佳租赁场景,将是:酒店骑行租赁(酒店客人休闲骑行)、园区骑行租赁(园区5分钟交通圈)、景区骑行租赁(游客租赁骑行)、公司员工免租骑行(集团企业福利补贴)、地铁沿线骑行租赁(以沿线各站为基站的点to面租赁)、公交总站骑行租赁(以大型车站为基点的附件2公里需求圈)等,这些点将有机会绽放光彩,下次我们再深入交流切磋。最后补充一条:共享单车叫法其实不对,应该叫分时单车租赁,共享经济的原点是C2C的所有权转化为使用权的交易,分时租赁是B端产权人根据场地与时间不同对C端进行的资源分流分配。

     行业有风口,风口还要看时机,本意善良,如果需求错配的话,最后收获的将是一片苍凉

来源:凯文叔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