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欣赏》——国风——鄭风——狡童

 红谷斋主人 2016-11-15

失恋的惆怅

 

这是少女失恋之后的叹息、吟哦之作。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狡童”,即姣童,俊美少年。“姣好之幼童也。”[《毛诗正义》]“维”因为。“息”:安也。

《毛诗序》说:“《狡童》,刺忽也。不能与贤人图事,权臣擅命也。”郑,国君忽,即位后,有人“专国之政,轻重由之。……有所号令,自以己意行之,不复咨白于君。”朝堂上“贤者欲与忽图国之政事,而忽不能受之,故云然。”[《毛诗正义》]既然贤者不能进言,那么,郑国君忽,就是那个狡童了。如此,专政的那个人是谁呢?“郑忽之臣有如此者,唯祭仲耳。”[《毛诗正义》]郑庄公时,郑国大夫,祭zhài足,字仲,又称祭仲,郑庄公死后,专政弄权,先后扶立郑庄公的四个儿子郑昭公、郑厉公、郑子亹和郑子婴为国君。这首诗写于,“祭仲又迎昭公而复立”[《毛诗正义》]之时。意思是:“言彼狡好之幼童兮,不与我贤人言说国事兮。维子昭公不与我言之,故至令权臣擅命,国将危亡,使我忧之,不能餐食兮。忧惧不暇餐,言己忧之甚也。”[《毛诗正义》]《诗序》的解释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小序谓‘刺忽’,呼君为‘狡童’,似未安。或谓刺祭仲,祭仲此时非童也,前人已辨之。”[清·姚际恒《诗经通论》]清人方润玉先生也说:“《狡童》为群小所弄也。”[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他说:“《序》为刺忽,呼君为狡童者无理,故属非是。即或为指祭仲,则祭仲在当时年已老,亦属不类。”[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朱熹则说《狡童》:“此亦淫女见絶,而戏其人之词。言悦己者众。子虽见絶,未至于使我不能餐也。”从《狡童》诗歌使用的词句上,看不出“悦己者众”这层意思来。“诗无其文,即悦己之众,诗亦并无其意,不知何意见为淫女反言以戏人也。”[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因《狡童》这首诗,朱熹有“淫女”之说,自然又延伸出“娈童”说,以及“男妓”说。此类说法立此存照,没有更多的证据可以评论。春秋战国,以至于漫长的封建社会,上层男性中的确风行“娈童”之疾,不过与女妓无二,生杀大权在一人之手,不至于到了寝食难安的地步。因此这首《狡童》还是表达:“国君所用非人,恃宠而骄。目无朝臣也久矣”[清·方玉润《诗经原始》]的意思。诗中写道“不与我言兮”,“不与我食兮”既不能向君王进言,又不能与君王共同进食,因此忧心忡忡,为君王故,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没有安息的时候。不过“国君所用非人,恃宠而骄”的说法,还是比较勉强,近乎猜度。

大约《狡童》是一首,女子失恋之后的独白。热恋中的小情人,忽然提出来要分手,既不说什么理由,也不再有任何的交集,因此女子忧心忡忡,寝食难安。

诗歌大意:

漂亮的小伙,不肯与我说话。一切都因为你,使我吃不下饭。

漂亮的小伙,不肯与我进餐。一切都因为你,使我无法安眠。

诗歌是失恋少女的内心独白,第一章言“不与我言”,是两人恩断义绝,分手无言。大约是狡童变心了,不借任何理由,不置一词,就分手了。第二章言“‘不与我食’此句难通”,[清·姚际恒《诗经通论》]似乎是与上一句“使我不能餐兮”相承接。“不与我食”,应该是指两人之间的,某种特定的、具体的情境,所以“无人解此。”[清·姚际恒《诗经通论》]可以理解成:上一章指饮食,下一章指起居,表达了寝食难安的心境。

诗歌非常简短,语言精练,准确,而又形象。“狡童”之“狡”字,本意是,“少狗也。”[《说文》]少壮的狗叫做狡狗。“小儿戏谓之狡狯。”[《通俗文》]因此“狡童”包含有狡猾,狡黠,诡诈的意思在里面。一个“狡”字,使少男,健壮、聪慧、黠灵、讨人喜欢的形象活脱脱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一个“狡”字的使用,还隐含着少年男女这一场交往,注定就是没有结果,也不会有结果的交往。

第一章使用“言”字,第二章使用“食”字,发展了诗歌的主题,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不必理解成说话、吃饭,内涵即一切正常的、亲密的交往。当初都是因为那个“狡童”,如今连一切正常的,亲密的交往都没有了,所以最后,一章用一个“餐”字;二章,用一个“息”字作为结束。眼前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寝食难安了。感情波涛的翻滚,内心的惆怅与无着,失恋的痛苦与煎熬,只字未提,却又历历在目。(峻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