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景横侧|要素成本上升往往是重大技术突破的前提

 chengzen 2016-11-15
    从伦敦到曼彻斯特,这一带就是二百多年前英国工业化开始的地区,也是见证英国自产业革命以来农民进城最多,城市中的贫困工人最集中的地区。如今再也看不到英国小说家笔下所描述的贫穷工人的悲惨生活和艰辛工作状况了,那是19世纪前期的现象,距今有近二百年的历史了。
    不能不感到技术进步之快,社会变化之大。技术进步的动力何在?是制度创新带动了技术创新。没有制度创新作为前提条件,怎能激发发明家才能的涌现?怎能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又怎能迅速形成一支为技术不断进步做出贡献的熟练技工队伍?
    但英国的工业化进程并不是平静的。工业化进程通常伴随着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决不是通行纸币之后才有的现象。金币银币的使用同样会导致通货膨胀。道理很清楚,过多的货币(不管是金币银币还是纸币)追逐商品,商品供不应求,物价就会上涨,这是确凿的历史现象,翻一翻工业化国家的历史就会了解这一点。

    通货膨胀从成因的角度分析,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类型:需求拉动型、成本推进型和国际输入型。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之所以发生,无非是投资需求过大,或者是消费需求过大,或者是投资需求过大和消费需求过大并发。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之所以发生,主要原因在于要素成本价格上升,例如原材料价格上升、工资成本上升、房价和房租上升、融资成本上升、物流成本上升等。国际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原因则是比较特殊的,因为它的源头不在国内,而在国外,一个需要从国外市场进口大量的原材料、燃料、粮食、工业制成品的国家,通过进口这些商品,从而把通货膨胀带到国内来了。还有一种可能性,这就是通过资本的国际流动,大量资本通过公开的或地下的渠道涌入国内,这同样会引起通货膨胀。
    这三种类型的通货膨胀中,应对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政府历来是有办法的,如缩减财政支出,提高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压缩信贷规模等。应对国际输入型通货膨胀,政府也有一定的经验,如减少国外进口,提高关税率,或者限制外国资本流入等。唯有应对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政府缺少有效的对策。难道采取冻结原材料与燃料价格、冻结工资的做法?这已经被实践证明只不过是临时的措施,不可能持久。由此就显示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治理的困难了。
    然而,从工业化历史来看,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要靠企业家自行想办法来对付。政府虽无良策,企业家却是市场中人,他们了解市场,熟悉市场,他们自会找到有效的办法。什么办法?一是产业转移,二是产业升级。产业转移,就是把企业从要素成本高的地区迁移到要素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去,那里多半是国内经济较不发达的地区,所以这种迁移有利于国内经济的均衡化发展,有利于国内陆区之间收入差距的缩小。至于产业升级,则主要依靠企业的技术创新,促使产业朝更有竞争力的方向前进。
    从产业升级的角度看,要素成本的上升迫使企业寻找出路,这就是突破瓶颈,利用技术进步来增加供给和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不仅使企业摆脱了目前的困境,而且开拓了市场,使增长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这方面,最有典型意义的是英国工业化开始时对蒸汽机的发明、推广应用和所造成的经济奇迹。
    要知道,英国工业化开始后,首先遇到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燃料紧张,供不应求。木材是在这之前被广泛使用的燃料。英国的森林被大量采伐,以至于英国不得不从北欧进口木材以供建筑房屋和造船的需要。煤虽然很早就被使用,但由于技术的限制,只能开采浅层的煤炭,深层的煤炭无法利用,因为矿坑里全是积水,如何排水便成为了大问题。用风力或者畜力排水收效也不大。木材价格猛涨,煤的价格也猛涨,成本的推进使工业化难以再继续下去。冶炼业因燃料短缺和燃料成本太高而陷入几乎停业状态。形势逼使企业寻找新路。于是蒸汽机作为当时一项重大的技术创新出现了并且很快被推广。靠蒸汽机排水,煤矿井可以打的很深,煤的生产量大增,燃料供给中生产问题缓解了。
    但这还不是等于已经解决了燃料的供给问题,因为运输问题还有待于解决。这是因为,虽然深层的煤被挖掘出来,但多数的煤仍堆积在矿井周围,运输成了难题。用马车向工厂送煤,每次装载量太少,路又难走,运输价格非常昂贵。这又是一个有待解决的瓶颈问题。运输煤炭的成本太高了,怎么办?挖运河,用船只运输,是当时可供采用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修建运河,而且挖掘的成本也高昂,这些成本最终仍会转嫁到煤炭价格之上,转嫁给煤炭使用者。这样一来,谁能用得起煤炭?用轨道运输,岂不可以增加煤炭运输量么?所以最早的铁路车辆是用马作为动力,马拉铁路车辆运输煤炭代替了用马车直接运煤。最后,人们想到了用蒸汽机作为铁路车辆的动力。蒸汽火车发明了,并被推广。于是修铁路,生产以蒸汽作为动力的铁路车辆,供运煤所使用。这又是要素成本上升推动技术创新的例证。

    工业化初期,燃料的短缺和燃料价格上升的问题刚有所缓和,熟练技工的短缺和技工工资的上升又成为让企业感到困扰的难题。原因是:蒸汽机和各种机器设备的制造,以及机器设备的使用,都需要技术工人,而熟练技工尤其短缺。在工业化开始时,第一批技术工人,特别是机器的设计人员是从哪里来的呢?他们来自手工工匠,如钟表匠、锁匠、磨匠、风车匠、唧筒匠等。他们成为最早的机器设计人员和掌握机器设备性能的工长。但他们毕竟人数有限。机器制造出来了,而技工严重不足;想设计其它机器设备,设计人员更加稀缺。这就促成了技术工人工资上升和设计人员工资上升。
    要素成本(这一轮主要反映于技工和设计人员工资方面)的上升,迫使社会采取有效的对策。于是在英国,企业大量招收学徒,并且还让企业内有技术的工人个人招收学徒,以至于在一些企业中,企业的学徒和技工个人招收的学徒二者并存。技术工人队伍很快就扩大了。此外,企业还自己建立职工培训机构,无论是新招收的工人还是从各级学校毕业生中招来的职员和工人,在进入企业之时,都要熟悉企业情况并经过一段时间的岗位培训,以适应技术工作的需要。这样的职工培训机构为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起了较大的作用。
     以上简单地回顾了英国工业化初期的三次要素成本上升的化解过程。一次是燃料成本上升所引发的企业危机及其化解(蒸汽机的普遍使用),另一次是运输成本上升所引发的企业危机及其化解(火车的发明和铁路的修建),还有一次是技术工人工资上升所引起的企业危机及其化解(招收大量学徒,企业学徒和企业内技术工人个人带的学徒并存,以及企业建立职工培训机构)。这些都表明了这样一种情况:要素成本上升是通过企业界的努力,通过技术进步或职工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化解的。也就是说,要素成本上升在一国工业化过程中未必只是一件坏事,它可能是导致工业化向前推进的前提。
     从英国工业化初期要素成本上升的化解使我又想起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要素成本上升和经济停滞并发所引起的滞胀问题的出现。这是当时令美国政府头痛的事情。滞胀是一个难题。政府无法应对滞胀,因为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显得无能了:滞,需要有宽松的宏观经济措施;胀,需要有紧缩的宏观经济措施;滞与胀并发,宽松既无效,紧缩也无效。这怎么办?最终还是依靠连续的企业技术创新走出困境的。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的企业技术创新有了较大突破。技术创新,增加了供给,缓解了要素成本带来的压力;技术创新,加强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消除了经济增长停滞的压力。这样一来,使美国不仅再一次在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且在20世纪90年代仍保持经济比较繁荣的景象。
     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我想,我们不难由此懂得:要素成本的上升意味着挑战和机会的并存。它对于企业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这实际上是经济继续发展道路上的又一次突破的前提。依靠技术进步,要素上升的压力化解了,经济将会步入一个新的增长平台。

编辑:许鸿明
审稿:赵秋运、张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