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创新创业者一起看见未来

 云方健康设计室 2016-11-15

与创新创业者一起看见未来

原创 2016-11-14 傅强 THINKTANK新智囊

一个组织如何看待未来,看到了什么样的未来,是一个组织开展创新的基础。




10月9日,北京大学的第一本创业教材——《北大十五堂创业课》新书发布仪式在北大的百年讲堂隆重举办。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亲自为此书作序,经济学泰斗、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为新书发布揭牌,北大著名校友黄怒波、俞敏洪、孙陶然、傅强、马斌等作为联合作者代表共同上台见证新书的出版并合影留念,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王明舟社长将由15位作者共同签名的新书赠送给学校留存校史馆作为永久纪念……


以上文字摘自诸多媒体、自媒体的新闻报道。老实说,作为此书十五位作者之一(我在北大创业训练营分享的《学习型组织建设与领导力》课程也被收入本书),能与厉老师、吴老师以及诸位北大的师兄、学弟一起参与此事并为创业者的成长尽一些微薄之力,是非常荣幸的。


在我看来,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是作者队伍中有多少“大师”或“大咖”,而是在于汇聚有识之士和我们的创新、创业者一起“看到未来”,一起设计“通向未来”的路径,提升“实现未来”的能力。


创业与创新做的事,一定是一个组织过去没有做过,现在可能刚刚开始做(或许只有一点冲动要去做)的事——怎么看都是模模糊糊,感觉上也是懵懵懂懂,但总归是一件关于未来的事。而对于未来的憧憬、目标的确立、创新行动的制定,都是我们今天要交流的核心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今天我们在《北大十五堂创业课》这本书里分享的不仅仅与现状、与变革有关,更与未来、与创新密切相连!


机会既不遥远,也不模糊。关键是要发现变化的模式


所以说到底,创业与创新本身是有关一个组织自己未来的:一个组织如何看待未来,看到了什么样的未来,是一个组织开展创新的基础。对此,德鲁克做过这样的叙述:“寻找已经发生的变化,期待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会为观察者(管理者)带来新的视野。关键在于要让我们自己能看到它。至于其后的‘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往往反倒不难发现。机会既不遥远,也不模糊。关键是要发现变化的模式”。


德鲁克的叙述指出了一个组织看待创新的关键角度:组织的领导人要“看到未来”。但是,他也提到,“看到未来”是“寻找已经发生的变化”,并且“期待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并非是请咨询公司去做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尤其不是根据过去的数据去预测未来的市场变化。以手机行业的跌宕起伏,或许可以说明这个道理。十几年前,手机作为通信的终端产品的主要功能是打电话。绝大多数手机的制造企业,也都是从以往的“打电话”的角度去做手机设计和营销的。但是有一家并不太知名的北欧小国企业诺基亚,看到了“另一个未来”:随着移动电话的用户迅速增加,手机可能成为一种消费品,手机市场可能成为一个细分的、快速变化的市场。而对于这个“不同的未来”的期待,就使得诺基亚采用了“全然不同的”的产品设计、推广和营销的模式,也造就了几年后多数厂家退出手机市场、诺基亚“一家独大”的局面。然而,到了几年之前,刚刚从困境中走出来不久的一家企业——苹果公司,也看到“另一个未来”:随着移动终端消费的丰富和普及,某一种手机可能成为“时尚”,于是就引发了近来我们都看到的天翻地覆的变化。


新型组织的建设应该会有多种路径,每一个企业的学习都是独特的学习,每一个企业的路径也应该是独特的路径


在学习和实践中我们看到,在走向未来的过程中,我们的企业、政府和非政府机构都面临了巨大的组织挑战,都开始感到过去的思路、方法、路径、工具,既不能解决现有的问题,更不能清晰地勾画未来发展的路径。我们看到,有些已经非常成功的企业,多年无法解决“接班人”问题;有些迅速发展的企业,逐渐陷入了“大企业病”的陷阱和“创新的窘境”;更多的创业企业是在不确定的未来、激烈的竞争和尚不成熟的管理能力之间,努力而挣扎。但是我们更看到,许多组织已经开始新的实践,问题直指“企业为什么”,“企业做什么”,“企业与社会是什么关系”等组织发展的基本问题。过去三十多年,中国经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变革,三十多年前的各种组织,到今天已经面目全非,这是一场伟大的进步,也是一次波澜壮阔的组织的学习。但是,未来三十年呢?当我们的前辈面对三十年前的那个“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烂摊子的时候,说的是“发展才是硬道理”“摸着石头过河”,正是这种从实践中学习的态度,造就了过去三十年中国的成就。未来三十年,中国企业组织将经历一场新的、波澜壮阔的变革,无论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还是中国走上“绿色发展”之路,都会使中国的企业组织产生根本性的变革,造就一代新型组织。而这恰恰是你们这一代创业者的机遇和责任,北大创业训练营恰恰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担当起了自己的责任,汇聚了改变未来的力量。新型组织的建设应该会有多种路径,每一个企业的学习都是独特的学习,每一个企业的路径也应该是独特的路径。同时,不同的企业也可以相互学习,学习如何在学习中学习,共同影响和造就中国企业的未来,北创营就是这样的一个学习场。


在这个学习场里,作为北大创业训练营的创业导师,我不但是一个“教练”,更是一个“学生”。我在本书中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纵观百年来的管理发展,那些试图掌握管理规律的人会发现,他们面临着多么大的困难。正如一位管理学家所说的:“50岁的律师完全可以坐下来沉迷于他所拥有的基础知识,但管理者却不能享受这样的奢侈。50岁的管理者也可以回顾、沉湎于过去的知识,但如果这样做的话,他会很快发现,他将失去工作。”因为,管理需要变革和持续的学习,变动的时代需要变动的管理。我们尤其需要认清这一点!变化,是我们所面对的一种“常态”,以前如此,现在如此,未来还会这样……


延伸阅读
机会只留给对未来有准备的人
俞敏洪
《北大15堂创业课》
作 者:北京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
北京大学党委政策研究室  编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机会是怎么来的?当然是需要你有准备的。我觉得三个词特别重要:准备、思路和计划。

所谓准备,其实在你创业之前,就已经开始了。你必须为自己创业做好学识、技能和经验上的准备。比如刚才提到的新东方任命的高中生老总,他尽管只是高中毕业,但对互联网非常热爱,高中不上,利用6年时间在各个公司中做着各种产品,也就是在学识、技能和互联网的经验上都做好了准备,才有了跟我一聊,我就觉得可用的可能。他一旦可用,一旦拥有新东方的股份,公司一旦上市,他就变成富翁了。这也是一种创业方向。


所谓思路,就是你能否看到别人没有看出来的机会。这就是另类突破的问题。有这么一句话:“都说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好女人,可是成就马云的,是他身后千千万万个败家的娘儿们。”淘宝的统计数据表明,在淘宝上卖东西的,有50%是女人,而买东西的,有65%至70%是女人。这就是一个另类突破的概念。什么叫另类突破?你只有想办法鼓动败家的娘儿们,才能成就一个成功的马云。所以怎么看出别人没有看出的机会,就变得非常重要。在我身边成功的人,都有这样看机会的思路和本领。




我就没有马云的本领。马云跟我是同一年接触互联网的,也就是1995年,那年他去美国,我也去美国。尽管有很多相似的背景,但我们俩当时还不认识。马云也是学外语的,学了三年,考了三年,第三年考上了大学;我也是第三年考上的北大。我考上了北大的本科,他考上了杭州师范学院的专科。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的智商应该比他好一点。但光靠智商没有用,要靠的是另类突破的才能。


1995年去美国的时候,我们同时看到了互联网,而且模式是如此的相似,都是自己的朋友向自己展示,美国刚刚出现的万维网,是怎么回事。我记得特别清楚,我在朋友家里,他给我展示了怎么选汽车。他在家里,把美国一款一款的汽车调出来。当时在美国的时候,互联网的速度是如此之慢,以至于一张汽车的图片需要等十分钟。我们好奇地在屏幕前面,等着一辆一辆的汽车出来,整整等了6个小时。放到现在,我们连等一分钟的耐心都没有。马云也曾说过,他在美国的时候,等那个东西出来也是等了6个小时。


后来回到中国,都在想着这是怎么一回事。当时在中国想打开互联网,却是怎么都打不开的状态。马云去美国的时候,这个朋友已经通过互联网向他展示了如何通过互联网买到他想要的东西。他回来之后就开始琢磨,怎么通过互联网把产品信息放到网页上,让国外买家通过这个网站来买东西,实际上这就是阿里巴巴的前身。马云那个时候折腾了好几年,1999年的时候,因为美国的eBay成功了,马云也就看到,中国如果也做这么一个东西,一定也能成功,所以也就有了阿里巴巴十八罗汉和那视频讲话。在那个中国还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他告诉大家一定能够成功,我们每个人都能变成亿万富翁。这是一种强大的鼓动能力,也是一种眼光。


我当时看到互联网的时候,只关注到一点,就是可以写电子邮件。因为当时中国学生申请美国的过程中,一封一封信寄出去又贵又慢,通常寄出去半个月,对方才能收到。而电子邮件很快就能到达。中国学生想要加快申请进程,因为当时美国所有的学校几乎都开通了电子邮件,而中国几乎还没有。所以我回来的时候,就专门在电信局为新东方的全体学生申请了一个大家共用的电子邮箱。全体学生通过我这来发邮件,发一封我收他十元。跟马云相比,当时我是如此的土豪。但马云有这个看到新东西,就超前抓住的能力,我就没有,我是个实用主义者。


李彦宏在美国做搜索技术工程师做得好好的,却突然想起来在中国也要做一个搜索。他认为,中国自己的、中文的搜索系统做出来,将是其他的,包括当时已经很厉害的Google所没法涉及的,或者说涉及但没法做得过的。所以李彦宏辞掉了在硅谷的工作回到中国,来做搜索系统。这是什么?是机会,你要看到它才行,看不到就不行。


有了机会,就要有计划。抓住机会的路径比机会本身其实还重要。这就是说,机会看到了之后,你要想好怎么做


有了机会,就要有计划。抓住机会的路径比机会本身其实还重要。这就是说,机会看到了之后,你要想好怎么做。比如,所有人都能卖煎饼,但都没有黄太吉的煎饼做得好。尽管黄太吉的这个煎饼并不会让我感觉特别好吃,但它现在的估值,已经有好几个亿。它煎饼的味道本身,可能没有马路边上的好,但他号称互联网营销,另类突破。卖煎饼本身,可能是个不是机会的机会,但他找到了卖煎饼的路径,也就变成了一个生意。尽管我现在还在怀疑这个生意到最后能不能成,因为透过所有的喧嚣和夸张,最后落到本质上,人们去你那里吃饭,还是为了你的味道、质量,以及吃完了还想重新来的感觉。一个生意要做好,必须让人们对你的生意像娶老婆一样地看,也就是我愿意和她过一辈子。因此,我一直对创业者说,你对这件事情本身,一定要像对娶老婆一样地认真对待,对女人来说,就是嫁丈夫。


新智囊公众号聚焦在“如何以创业的精神做创新;怎样用创新的视角做创业”这项事业,为未来的商业领袖们打造“共同学习的平台”。我们和读者们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分享、共同成长,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想明白(知)、干明白(行)、说明白(言)。


【部分文章和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随时后台小编哈!ˋ(°▽°)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