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四经络图角(二)

 释净海 2016-11-15

十一、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起于童子髎止于足窍阴;[肝胆相照]是一句非常有名的成语,也透露出肝、胆同一体的深厚关系,而胆其实更居于辅助肝机能的重要地位。胆经是由头部绕往身体侧面,并达到脚尖的一条非常长的经脉。胆经发生异常时,会出现眼睛带青、缺少活力、手腕、脚踝莫名的疼痛等症状。食物方面比较偏好油腻的食品。感情虽容

易兴奋,却比较有耐心,做任何事能长期持续。容易头痛,并有沿着经脉出现侧头部至脖子、腋下至侧腹、足外侧等部位疼痛有症状。脸部皮肤没有光泽,缺乏元气。怀疑胆经有异常时,可以压迫胸部第九肋骨前端的日月穴、或背部第十胸椎的胆俞穴,若出现僵硬、疼痛感,就可以断定胆经确实有异常。胆经的穴道分布于头部、脸、身体侧部、下腹侧部等,因此,头部和侧部是呈现症状的主要地带。胆经发生异常时,会对肝经有不良的影响,故身体出现不适的症状时,请早期治疗胆经的穴位,以便谋求症状的改善。属于胆经的穴位有四十三个。足少阳胆经预防和主治疾病:肝胆病:急慢性胆囊炎、胆绞痛、各种慢性肝炎;头面五官病:头晕、偏头痛、面神经炎、面神经麻痹、耳鸣、耳聋、近视;其它:感冒、发烧、咽喉肿痛、肋下痛、经脉所过处的肌肉痛。足少阳胆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口干、口苦、偏头痛、容易惊悸;善叹息、便溏、便秘、皮肤萎黄;消化不良、关节痛、脂肪瘤;痰湿、结节积聚。

(一)童子髎:手太阳、手足少阳经交会穴。目外眦旁0.5寸,眶骨外缘凹陷中。刺法平刺0.3-0.5寸。

(二)听会: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有孔。刺法张口直刺0.5-1寸。

(三)上关:手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又名客主人下关穴直上,当颧弓的上缘。刺法直刺0.5-1寸。

(四)颔厌:手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头维穴与曲鬓穴弧形线的上1/4与下3/4交界处。刺法平刺0.5-0.8寸。

(五) 悬颅:头维穴与曲鬓穴弧形线中点。刺法平刺0.5-0.8寸。

(六)悬厘:手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头维穴与曲鬓穴弧形线的下1/4与上3/4交界处。刺法平刺0.5-0.8寸。

(七)曲鬓:足少阳与足太阳经的交会穴。耳前鬓发后缘直上,平角孙穴处。刺法平刺0.5-0.8寸。

(八)率谷:足少阳与足太阳经的交会穴。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刺法平刺0.5-0.8寸。

(九)天冲:足少阳与足太阳经的交会穴。耳跟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刺法平刺0.5-0.8寸。

(十)浮白:足少阳与足太阳经的交会穴。耳根上缘向后入发际横量1寸。刺法平刺0.5-0.8寸。

(十一)头窍阴;足少阳与足太阳经的交会穴。浮白穴直下,乳突根本。刺法平刺0.5-0.8寸。

(十二)完骨:足少阳与足太阳经的交会穴。乳突后下方凹陷中。刺法斜刺0.5-0.8寸。

(十三)本神: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神庭穴(督脉)旁开3寸,当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的内2/3与外1/3连接点处。刺法平刺0.5-0.8寸。

(十四) 阳白: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刺法平刺0.3-0.5寸。

(十五)头临泣:足少阳、足太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阳白穴直上,入发际0.5寸。刺法平刺0.3-0.5寸。 (十六)目窗: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头临泣穴后1寸。刺法平刺0.3-0.5寸。

(十七)正营: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目窗穴后1寸。刺法平刺0.3-0.5寸。

(十八)承灵: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正营穴后1.5寸。刺法平刺0.3-0.5寸。

(十九)脑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风池穴直上1.5寸。刺法平刺0.3-0.5寸。

(二十)风池: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中,平风府穴处。刺法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

(二十一)肩井:手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内为肺尖,不可深刺;大椎穴(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刺法直刺0.5-0.8寸。

(二十二)渊腋:本经渊腋至京门诸穴,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举臂,腋中线上,第四肋间隙。刺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

(二十三)辄筋:渊腋穴前1寸,第四肋间隙。刺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

(二十四)日月:胆的募穴,足少阳、足太阴经交会穴。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刺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 (二十五)京门:肾的募穴。第十二肋端。刺法直刺0.5-1寸。

(二十六)带脉:足少阳经与带脉交会穴。第十一肋端直下平脐处。刺法直刺1-1.5寸。

(二十七)五枢:足少阳经与带脉交会穴。在侧腹,髂前上棘之前0.5寸,约平脐下3寸。刺法直刺1-1.5寸。 (二十八)维道:足少阳经与带脉交会穴。五枢穴前下0.5寸。刺法直刺或向前下方斜刺1-1.5寸。

(二十九)居髎:足少阳胆经与阳跷脉交会穴。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高点连线的中点。刺法直刺1-1.5寸。 (三十)环跳:足少阳、太阳经交会穴: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刺法直刺2-3寸。

(三十一)风市:大腿外侧正中,腘横纹水平线上7寸。刺法直刺1-2寸。

(三十二)中渎:凤市穴下2寸。刺法直刺1-2寸。

(三十三)膝阳关:阳陵泉穴上3寸,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中。刺法直刺1-1.5寸。

(三十四)阳陵泉:五输穴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刺法直刺1-1.5寸。 (三十五)阳交:阳维脉郄穴。外踝高点上7寸,腓骨后缘。刺法直刺1-1.5寸。


(三十六)外丘:足少阳经郄穴外踝高点上7寸,腓骨前缘。刺法直刺1-1.5寸。

(三十七)光明:足少阳经络穴。外踝高点上5寸,腓骨前缘。刺法直刺1-1.5寸。

(三十八)阳辅:五输穴之经穴。外踝高点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处。刺法直刺1-1.5寸。

(三十九)悬钟(绝骨):八会穴之髓会绝骨。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后缘。刺法直刺1-1.5寸。

(四十)丘墟:足少阳经原穴。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刺法直刺0.5-0.8寸。

(四十一)足临泣:五输穴之输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带脉。在第四、五跖骨间,侠溪穴上1.5寸。刺法直刺0.3-0.5寸。

(四十二) 地五会:在第四、五跖骨间,当小趾伸肌腱内侧缘处。刺法直刺0.3-0.5寸。

(四十三)侠溪:五输穴之荥穴。足背,第四、五 趾间缝纹端。刺法直刺0.3-0.5寸。

(四十四)足窍阴:五输穴之井穴。第四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


十二、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起于大敦止于期门;肝脏经现代医学而言,具有解毒和储藏养份的作用,并且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脏器之一。然而,在中医医学的领域中,肝和肾一样,担负着维持人的生命机能的重要任务。肝属木,可称之为人体的将军。将军率领着抵御外敌的军队,肩负排除体内、体外不断拢击的毒素的任务,是一个专司解毒的脏器。肝经发生异常时,身体即会呈现各种不适的症状。如:脸煞费苦色不佳、喉干、恶心等。下痢。阴部痛、腰痛。脚的第三、指痛。焦燥、缺乏决断力。肝经的经脉是由拇趾开始,和肾经、脾经交叉后往上行,经过性器而来到脐下约三寸之处。然后再由此地经过第九肘骨的前端,通过肝、胆等内脏。肝经由此继续往上行,并在眼下分为左右两条,一条直通头上的肾脉,一条绕往唇部终止。肝经在第九肋骨处虽然有一个分叉,但是和十二经脉的起始肺经相衔接。因此,又因到十二经脉的最初经脉,形成生命永远的循环通道。足厥阴肝经预防和主治疾病:生殖系统疾病:痛经、闭经、月经不调、盆腔炎、前列腺炎、疝气;肝胆病:急慢性胆囊炎、各种急慢性肝炎、肝脾肿大、抑郁症;其它:头顶痛、头昏眼花、各种眩晕、癫痫、胃痛等。足厥阴肝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口干、口苦、情志抑郁、胸胁胀痛;眩晕、血压不稳、易怒冲动;皮肤萎黄、易倦乏力,前列腺肥大;月经不调、乳房疾病、小便黄。

(一)大敦:五输穴之井穴。拇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刺法斜刺0.1-0.2寸。

(二)行间:五输穴之性穴。足背,第一、二趾间缝纹端。刺法斜刺0.5-0.8寸。

(三)太冲:五输穴之输穴,肝的原穴。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刺法直刺0.5-0.8寸。

(四)中封:五输穴之经穴。内踝前1寸,胫骨前肌腱内缘。刺法直刺0.5-0.8寸。

(五)蠡沟:足厥阴经络穴。内踝高点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刺法平刺0.5-0.8寸。

(六)中都:足厥阴经郄穴。内踝高点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刺法平刺0.5-0.8寸。

(七)膝关:阴陵泉穴后1寸。刺法直刺1-1.5寸。

(八)曲泉:足厥阴肝经五输穴之合穴.屈膝,当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凹陷中。刺法直刺1-1.5寸。

(九)阴包:股骨内上髁上4寸,缝匠肌后缘。刺法直刺1-2寸。

(十)五里:曲骨穴旁开2寸,直下3寸。刺法直刺1-2寸。

(十一)阴廉:曲骨穴旁开2寸,直下2寸。刺法直刺1-2寸。

(十二)急脉:耻骨联合下旁开2.5寸,当气冲穴外下方的腹股沟处。刺法避开动脉,直刺0.5-0.8寸。 (十三)章门:脾的募穴,八会穴之一、脏会章门,肝、胆经的交会穴.第十一肋端。刺法直刺0.8-1寸。

(十四)期门:肝的募穴,足厥阴、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刺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

第18 / 22页


十三、督脉

督脉起于长强止于龈交。以上介绍从肺经开始至肝经为止的十二经脉,除此之外,还有称为奇经的经脉,它是连接十二经脉的经脉。奇经不仅将十二经脉连接起来,且有调节能量,使其流通顺畅的功能。奇经八脉中,最主要有从人体前头部至臀部,贯穿前身的任脉,和从后头部至臀部,贯穿后身的督脉两条经脉。督脉是运行人体后部的脉,取其在后面监督的意思。从头部往背部正中线纵行。通达牙齿、鼻、脊椎、肛门、性器等部位,只要督脉一发生异常,身体各部位就会有症状产生。如:从下腹至心窝有疼痛感。喉咙痛。痔疮、夜尿症、不孕症等也与此有关。发生此类疾病或症状时,请利用督脉的穴位加以治疗,必能减轻疾病的症状。对患有变形性脊椎症的患者而言,督脉的穴位具有很好的疗效。特别头部的疾病,督脉的穴位实扮演举足轻重的地位。督脉的穴位共有二十七个,请参阅图解督脉预防和治疗疾病:脊柱病: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其它:小儿消化不良、头痛、发烧、中风、脱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退行性关节炎、胆囊炎。督脉不通的常见症状: 虚寒怕冷、手足不温、疲劳乏力;颈椎痛、腰椎痛、痔疮、便秘;阴阳失调。

(一)长强:督脉与足少阳、足少阴经交会穴,督脉络穴.尾骨尖下0.5寸,约当尾骨尖端与肛门的中点。刺法紧靠尾骨前面斜刺0.8-1寸。

(二)腰俞:当骶管裂孔处。刺法向上斜刺0.5-1寸。

(三)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刺法向上斜刺0.5-1寸。

(四)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刺法向上斜刺0.5-1寸。

(五)悬枢:第一腰椎棘突下。刺法向上斜刺0.5-1寸。

第19 / 22页

(六)脊中: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刺法向上斜刺0.5-1寸。

(七)中枢:第十胸椎棘突下。刺法向上斜刺0.5-1寸。

(八)筋缩:第九胸椎棘突下。刺法向上斜刺0.5-1寸。

(九)至阳:第七胸椎棘突下。刺法向上斜刺0.5-1寸。

(十)灵台:第六胸椎棘突下。刺法向上斜刺0.5-1寸。

(十一)神道:第五胸椎棘突下。刺法向上斜刺0.5-1寸。

(十二)身柱:第三胸椎棘突下。刺法向上斜刺0.5-1寸。

(十三)陶道:督脉与足太阳经交会穴。第一胸椎棘突下。刺法向上斜刺0.5-1寸。

(十四)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刺法向上斜刺0.5-1寸。

(十五)哑门:督脉与阳维脉交会穴,深部有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刺法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不可向上斜刺或深刺。

(十六)风府:督脉与阳维脉交会穴,深部有延髓,注意针刺。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刺法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不可深刺。

(十七)脑户:督脉与足太阳经交会穴。风府穴直上1.5寸。刺法平刺0.5-0.8寸。

(十八)强间:脑户穴直上1.5寸。刺法平刺0.5-0.8寸。

(十九)后顶:强间穴直上1.5寸。刺法平刺0.5-0.8寸。

(二十)百会:督脉与足太阳经交会穴。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两耳尖连线中点。刺法平刺0.5-0.8寸。


(二十一)前顶:百会穴前1.5寸。刺法平刺0.5-0.8寸。

(二十二)囟会: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刺法平刺0.5-0.8寸。

(二十三)上星: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刺法平刺0.5-1寸。

(二十四)神庭:督脉与足太阳、足阳明经交会穴。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刺法平刺0.5-1寸。

(二十五)素髎:鼻尖正中。刺法向上斜刺0.3-0.5寸。

(二十六)水沟(人中):督脉与手足阳明经交会穴。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界处。刺法向上斜刺0.3-0.5寸。

第20 / 22页

(二十七)兑端:上唇尖端,红唇与皮肤相接处。刺法向上斜刺0.2-0.3寸。

(二十八)龈交:上唇系带与齿龈连接处。向上斜刺0.2-0.3寸,或点刺出血。


十四、任脉

任脉起于中极止于承浆;任脉是位于身体前面纵走的经脉。取其身体前面任你医疗的意思。脸—前颈—胸—腹,如此运行,并以耻内为终点站。又,中医医学的古籍中有[任为妊也]此话,足见任脉和妊娠的关系亦非常密切。因此,常用以治疗女性身体方面的疾患。由会阴部的会阴穴开始,往上经曲骨、中极、中脘、鸠尾、膻中等穴位,最后以下巴的承桨穴为终点。会阴、曲骨、中极穴对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的疾病具有疗效。如不孕症、生理痛、肠内胀气等,或对男性的前列腺肥大的患者,都能改善其症状。此外,任脉的穴位更具有调节全身机能的重要功能。任脉的二十四穴都非常重要,最好能默记下来,以便临时要用时能派上用场。以下列举任脉二十四穴: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等。任脉预防和治疗疾病:泌尿生殖系统:前列腺炎、阳痿、早泄、盆腔炎、附件炎、白带病;消化系统:胃痛、消化不良、胃溃疡;其它:失眠、胸闷气短、腰痛。任脉不通的常见症状:怕热汗多、阴阳失调、月经不调;阳痿、性冷淡、消化不良、胸翳、气喘。


(一)会阴:任脉与督脉、冲脉交会穴。男性在阴囊根部与肛门的中间,女性在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的中间。刺法直刺0.5-1寸。

(二)曲骨:任脉与足厥阴经交会穴。耻骨联合上缘中点处。刺法直刺1-1.5寸。

(三)中极:膀胱的募穴,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脐下4寸。刺法直刺1-1.5寸。

(四)关元:小肠的募穴,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脐下3寸。刺法直刺1-2寸。

(五)石门:三焦的募穴。脐下2寸。刺法直刺1-2寸。

(六)气海:脐下1.5寸。刺法直刺1-2寸。

(七)阴交:脐下1寸。刺法直刺1-1.5寸。

(八)神阙:肚脐正中。禁针。

(九)水分:神阙与中庭穴的连线上,脐上1寸。刺法直刺1-2寸。

(十)下脘:神阙与中庭穴的连线上,脐上2寸。刺法直刺1-2寸。

(十一)建里:神阙与中庭穴的连线上,脐上3寸。刺法直刺1-2寸。

(十二)中脘:胃的募穴,八会穴之腑会中脘。神阙与中庭穴的连线上,脐上4寸刺法直刺1-2寸。 (十三)上脘:神阙与中庭穴的连线上,脐上5寸刺法直刺1-2寸。

(十四)巨阙:心的募穴:神阙与中庭穴的连线上,脐上6寸刺法直刺1-2寸。

(十五)鸠尾:胸骨剑突下缘 刺法直刺1-1.5寸。

第21 / 22页

(十六)中庭:胸剑联合中点 刺法平刺 0.3-0.5寸。

(十七)膻中:心包的募穴,八会穴之一,气会膻中。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 刺法平刺0.3-0.5寸。 (十八)玉堂:前正中线,平第三肋间隙 刺法平刺0.3-0.5寸。

(十九)紫宫:前正中线,平第二肋间隙 刺法平刺0.3-0.5寸。

(二十)华盖:前正中线,胸骨角的中点 刺法平刺0.3-0.5寸。

(二十一)璇玑:前正中线,胸骨柄的中央 刺法平刺0.3-0.5寸。

(二十二)天突:任脉与阴维脉交会穴,谨慎针刺。胸骨上窝正中。刺法先直刺0.2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紧靠胸骨后方刺入1-1.5寸。

(二十三)廉泉:任脉与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舌骨体上缘的中点处。刺法向舌根斜刺0.5-0.8寸。 (二十四)承浆:任脉与足阳明胃经交会穴。颏唇沟的中点。刺法斜刺0.3-0.5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