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案例分析 | 暴力不冷,重伤却没有伤口

 大漠胡杨968 2016-11-16

暴力不冷,重伤却没有伤口

文 | 赵阿贞



     
施虐者,有一种明显的需求,对任何人、任何事,都要加以批评,可以让自己感觉大权在握。潜台词:如果别人没有价值,就表示我会比较好。


家庭暴力一旦开始,就很难停住,请记得自救

家庭是避风的港湾,爱的温柔乡,心灵的归属。对于有些人来说,家庭是寒冷的冰窖,痛苦的深渊,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家庭暴力(身体暴力、性暴力、精神暴力、经济控制)破坏着幸福和谐,对受害者的伤害将会留下终身的阴影,而施暴者也一样无法解脱。

暴力者,以暴力行为维持身份与地位,而受害者本身会产生深层的快感体验,彼此相互吸引,依赖共生,纠缠其中只会越陷越深。分析家庭暴力的成因,追究过程中的对与错,教授一些无关痛痒的方法,很难让事件双方的当事人获得力量,灵魂归于平静。事情已经发生,该如何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究竟想活成什么样子,今后的路该如何走,都是需要面对的功课。

                     


说说,冷暴力

冷暴力,在心理学上也叫“筑墙逃避”,就是精神虐待的意思,把冷暴力总结为“六不”:不看,不管,不问,不搭理,不关心,不连结。

什么样的人,会受到精神虐待?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精神虐待会发生在什么场合?无论是亲子关系、伴侣关系、职场,只要有权力存在的团体,都有机会产生精神虐待。



                          

亲子间的精神虐待

子女,常常无法逃出受虐关系,一方面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另一方面施虐者总有两面手法:他们不会松口承认你的好,也不会让你走。精神虐待的极致艺术,就是不断指控对方歇斯底里、人格有问题、情绪有问题、懒惰不尽力、一无是处,却又偶尔略施小惠,让对方自我怀疑,是否真是自己的错,直到受虐者彻底崩溃,变成施虐者口中的那种神经兮兮的疯子,不受外界谅解为止。

解决之道:为了打破这样的循环,必须要有一个「知情见证者」,从较为客观的角度,观察这段关系是否濒临虐待。如果不幸,始终没有知情见证者介入,那么亲子之间的虐待是难以打破的。比如,系统排列工作坊,提供了从整体关照的机会,一个个家庭的画面,一幕幕的悲喜剧,让我们清晰地观察到深陷其中的人,是如何的相互纠缠,依赖共生。

                        



伴侣之间的精神虐待

配偶之间的精神虐待,往往需要一个充满爱心、喜欢自省的受虐者,加上一个没有悔意的病态自恋者就可以了。在打击别人的有利形象上,人类的想象力是没有止境的。正常有良知的人,在伤害别人之后,都会讨厌自己或者感到后悔。施虐者不会,反而洋洋得意,觉得一切都在自己掌握之下。

      比如,罹患忧郁症的女性,容易寻求施虐者作为伴侣。她们对于痛苦相当敏感,很容易产生罪恶感。对痛苦和自我归责的敏感,来自于童年的创伤,不过讽刺的是,这样的人其实同时又很有生命力,不容易被完全打倒。于是,施虐者不断从受虐者身上吸取生命力,直到对方完全被摧毁为止。从后面的具体案例中,可以详细看清楚这点。



                          

职场的精神虐待

往往发生在那些尽责,而且热爱自己工作的人身上,导致被攻击的缘由,主要就是自恋而引发的妒意。施虐者一方面尽其可能地贬低受虐者,说他们没有表面上看起来好,人很难相处。对团体有害无益,另一方面内心却羡慕嫉妒受虐者身上,丰沛的才华跟能量,想要透过施虐占为己有。估计看到这里,就会对身边那些总是攻击所谓的“权威”的人有所了解,施虐者想要掠夺的,通常都是夺不走的特质,属于受虐者人格的一部分。施虐者愈尝试,就会愈认识到自己的空虚,而备加愤怒。

在执业生涯中,遭遇过形形色色的案例,唯有自救才是出路,正视才能够解决,因为没有人能伤害你,除了你自己。往前走,过往的一切才不是问题,面对家庭暴力,应该怎么办?以下的个案,或许会给予一些启示。



                           

案例一:无法忍受暴力 离婚后天依旧是灰的

阿娇说:他把我当空气。

阿娇童年时父母离异,一直由母亲抚养成人,经人介绍认识了司机小军,恋爱一年后结婚。婚后发现他不再嘘寒问暖,不再关心阿娇去了哪里,只在意有没有煮饭,有没有伸手要钱,只要是开口,不论是好事、坏事,都免不了惹一顿白眼。

不只分房睡,或许连亲密动作都没有,阿娇解释说不是指做爱,不小心碰触到小军的身体,都像是触电一样的反应。不骂脏话,不会打人,不摔东西,用阿娇的话说:“虽然窗户都是敞开的,屋内的空气是凝固的,让人喘不过气来,安静得让人歇斯底里。”。

刚开始,阿娇会用歇斯底里激起小军的注意力,后来也不奏效,小军反而更加用冷漠的态度对待,唯一能多说一些的话题,是生活安排。阿娇常常感觉到兴趣下降,无精打采,感觉到委屈,被控制,感情变得脆弱容易激动,心理上常常感觉到孤独。与其这样生活,还不如离开,对婚姻又有诸多不舍,在离与不离之间产生严重心理冲突,因此前来求助。

这就是典型的“家庭冷暴力”,冷漠,轻视,放任关系或疏远的精神暴力形式,是一种典型的隐性情感暴力,具备严重的杀伤力,重伤却不会有伤口,长期处在冷暴力中“受虐者”的当事人很容易陷入抑郁的状态当中。



                           

心理分析:此刻,估计你一定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阿娇不离开? 这恐怕是最让人伤心和痛苦的问题,若不感同身受这份酸楚,是很难理解的,只有受害者自己清楚。虽然表面上阿娇受伤难过,却又难以放下,是彼此提供的那些负面安抚,让人感到安心与熟悉。阿娇即使离婚,也还是会爱上这一类型的男人,一次又一次证明自己就是“受害者”,或者,那些曾经最爱的特质,到后来都变成最讨厌的特质。


为什么,总是遇不到对的人?

关于爱与被爱,弗罗伊德说我们是驱乐避苦的,可是为什么常常还是会自讨苦吃?英国客体关系学者费尔贝恩(William Ronald DoddsFairbairn)的解释非常的贴切,可能会跟你说:“因为,我们在感情里面索求的,从来不是爱或快乐本身,而是寻求客体。这个客体可能会让你痛苦(负面安抚),但有安抚总比没有安抚好,所以我们会飞蛾扑火、把受虐当成愉快。”

回归正题,对阿娇而言,不是离婚不离婚的问题,而是愤怒情绪的蔓延,抱持着“受害者心态”在人际互动中会屡屡受挫的,问题也不在伴侣小军身上,当然小军也有自己需要成长的功课,自身与人互动的方式不改变的话,会创造出无数个“小军”重复旧有的观念。

很多人际互动过程中受到伤害,而发出愤怒的情绪,背后其实含有自怨自艾自怜。唯有停止找别人的过错,愿意去看自己的内心,思考在互动过程中,究竟是哪些地方让自己受到伤害,找出真正的问题。清楚认知自己的行为模式,从此不再扮演受害者,才有可能从固定模式中走出来,需要极大的勇气,模式的背后是责任和承担。下决心走出旧有关系模式,要真正扛起责任时,才有勇气去看清楚,自己到底在玩什么把戏,无法面对自我真实的感觉,就永远无法挣脱旧有的关系模式。



                              

例如,工作坊的一段花絮,阿娇次日穿了一身颜色艳丽的衣服,旁边的人多看了两眼,并没有说任何的意见,阿娇便开始自我解读:这样看我是什么意思?、觉得我穿不出衣服的品味吗?……无形中,受害者角色已经冒出来,这时候看周遭的眼光就变得很不自然,然后,对方也回以不友善的眼光。这个“受害者”,就会开始回想以前两人的互动,曾发生什么过节,所有的事情,一下子进入到头脑想象的画面之中。

 显然,冲突是自己引发的,不曾拥有感受,就无法正确解读事物。关系中的很多冲突,只是跟自己玩游戏的结果,要反其道而行,先去解开问题的关键,体会此刻拥有的真正感受是什么。唯有时时刻刻觉察自己,才能很灵敏地知道当下的状态,自己现在是何种状态、拥有什么样的感受,与人互动时,才能从关系中看到彼此的差异性,并包容彼此,从冲突中学习化解与成长,真正地走出来。

                            


案例二:怕被同事看见伤痕 她哭着央求不要打脸

阿育说:求你,别打我的脸。

阿育的婚姻,曾经有过短暂的幸福和美满,那个时候与丈夫小明一起创业,经历过许多的磨难,随着儿子的降生,也从未放弃过自己的追求,不断学习弥补着自己的不足。两个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明显,彼此出现严重的信任危机,小明开始限制阿育的自由,有时也跟踪其行程,严重时到公司大闹。

面对这一切,阿育选择隐忍和屈服,越是如此对方越是变本加厉,随后提出离婚。小明痛哭流涕,捶足顿胸,作揖下跪,哀求不要离开自己,表示没有她,自己就活不下去。阿育相信丈夫还是爱自己的,也不愿意母亲为自己担心,就选择了谅解,可是过不多久,又故态复萌……于是,「打骂----道歉----再打骂----再道歉」,就在这个怪圈中,周而复始地度过,最终,还是果断地做出了选择。

                         


心理分析:心理游戏的陷阱

打骂----道歉----再打骂----再道歉,典型的“心理游戏”,通过扮演迫害者、受害者、拯救者的角色来进行的争斗。玩“心理游戏”的人,不管想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都至少要拉一个人,来给自己当“配角”。

当小明扮演“迫害者”辱骂和殴打时,阿育乖乖地成为逆来顺受的“受害者”。而当阿育抗争反抗时,小明又把自己扮演成“受害者”。表示如果阿育离开自己,就活不去了,阿育又乖乖地跳到“拯救者”的位置上,成为丈夫小明的“救世主”…… 工作坊里,经常看到各种各样模式的纷纷出现,有时心理游戏玩疯了,三招混用的人简直鬼神难当,不妨反观自己,及时终止戏码,会发现连"辨解"都显得多余,谁也无法拯救谁?其实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

停止游戏,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时,就是疗愈的时候,“不陪你玩了”。疗愈,必须追溯到童年生活,后来了解到阿育的父亲,也有很强烈的暴力倾向,儿时的记忆常常母亲被打的画面,从父母的经历中受到不良暗示,形成了自己的“逆来顺受”。

                     (照片拍摄于,苏州工作坊,课间休息)


值得注意的是,带领工作坊时,案主常常扮演"受害者",表现的像个孩子,期待"拯救者",期待"妈妈"的出现,疗愈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作为孩子的感觉转移出去,治疗师必须保持高度的警觉,避免"入局",否则将陷入"治愈性关系"的陷阱。把案主当成人对待,互动过程中训练从被动反应,到主动出击,完成"与父母分离"的过程,对治疗师来说是勇气也是挑战。

像阿育的婚姻,充满虚假和操控,很容易在冲突中,学会扮演受害者的角色,然后在角色里占尽所有的好处。表面上,好像得到不少好处,实际上,却没从关系互动中成长。

                           


走出家暴的阴影,超越受害者心态

其实很多人,多多少少都有受害者的心态,无意识陷入认为「自己是受害者」的想法,在工作坊所呈现出的案例中,可以很清晰的观察到,认为自己对生活里所发生的事,几乎无法控制。站在这个角度之下,觉得自己很可怜,好像整个世界都在唱反调,感觉自己被卡住,动弹不得,无法也不能采取行动,只能悲伤与自怜。怎么能离开这种心态呢?


一、了解,受害者心态的潜在好处

吸引注意力 证明自己的存在感

获得他人的关心,是一种很舒服的感觉,许多人会尽力帮助一个受害者。显然这种帮助与关心,不会持续很久,受害者所需要的关怀是一个无底洞,人们最终会感到厌倦,慢慢地都会离开。这样的依赖共生关系,会让拯救者越来越强,被帮助者越来越弱。

不必承担风险

觉得自己像一个受害者,往往不会采取行动改变现状。如此,就不必承担,被拒绝或失败的风险。比如,认为原生家庭伤害了自己,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拒绝接受自己的父母。

不必承担繁重的责任

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任,是一个非常繁重的工作。必须在沉重的经验里,作出困难的决定,从短期的观点来看,选择不承担个人责任,是比较容易的。

感觉:我是对的

觉得自己是受害者,觉得别人做了错事,只有自己是对的,这种看法会带来短时间的舒服感。

了解受害者心态所带来的好处,或许,可以达到比较中立的角度来看这个心态,选择采取不同的路径。或许,可以开始看到,离开受害者心态之后的可能性。或许,可以看到,有更多的愉悦在等着自己。

                      



二、允许自己不做受害者

要摆脱这种心态,必须放弃上述的好处。在开始放下受害者心态的时候,可能觉得有点空虚,毕竟已经习惯聚焦在受害者的角度。花很多的时间思考,与谈论别人如何亏待了自己,有多委屈,别人有多坏,或许也会想到如何去报复和赢过对方。现在,必须以新的思维方式改写生活,会觉得不舒服,因为不是熟悉的路径,不改变是痛苦的,改变又会是陌生的,刚开始比较不习惯,只会越来越简单。


三、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儿童时期的被否定,学习到:听话就不必负责任。负责任 = 被惩罚 或 其他不舒服的感觉。这对成长后的经验,有很多负面的影响。我们的生活,人际关系,成就,健康,都会受损。除非,愿意为自己的生命承当责任,否则痛苦与无力感是不会停止的。

当愿意为自己的想法和行为负全责,会发现自己有力量改变现状,自然就离开了无力感。从此,不再依靠外在的关怀、赞誉、认同,来反映验证自我的存在。内在的力量,会带给无限的丰盛。他人的言论与行为,不再会对自己有任何的影响。

                        


四、聚焦于感恩

停止追问:为什么?将注意力从未得到的,转移到此刻拥有的,开始找到许多可以感恩的事物,在改变角度之后,会发现一切的一切都会是不一样的。


       五、提升到整体格局

系统中没有对错,站在不同的角度自然都是对的,可是站在整体看,系统的生存是第一位的,没有什么比生存更重要的。从系统的整体来看,他人的行为是我们的心态、情绪与聚焦所吸引来的,没有任何人对我们做了坏事或错事。仇恨,身体受尽自己的情绪折磨。健康,也会因为长期存在的心态受损。宽恕,停止自我虐待。受不受用,要看自己选择和决定。


六、允许自己休息一下

训练自己走出受害者的心态,并不是很简单的事,要花些时间来改变神经反应的习惯性,有时候会暂时脱轨,停下来蓄积能量,然后继续上路,回到轨道上。一点点的恒心,换来一辈子的自由。

                    


因为,我的生命非常值钱,值得被尊重的对待!

      最后,送一曲苦情天后Mary J.Blige《Whole Damn Year》MV,音乐录像带由三段不同的故事组成。其中有幼童性侵、家庭暴力以及同性的情感。而MV从这三个视角,讲述这几位主人公,从痛苦、到被包容、最后被爱的过程。很感人的黑白影像,布莱姬用灵魂般的嗓音,再一次让爱得到了释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