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专题复习】——史记

 杏坛君 2016-11-16


司马迁与《史记》

《史记》代表古代历史散文最高成就,鲁迅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是西汉散文前期向后期转变时出现的,风格兼有前期的气势磅礴、感情激切和后期深广宏富、醇厚典雅的特点;其内容既有前期历史反思的余绪,又有后期沟通天地人的尝试。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动机:继承父亲一方面继承古代史学传统,同时也弘扬有汉一代的辉煌的目的,把修史看作是载“明圣盛德”、述“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太史公自序》),给西汉及前代历史作总结,颂扬圣君贤臣的德行功绩,是润色鸿业的自觉行动;经历李陵祸后,把修史和自己的身世之叹联系在一起,融入怨刺成分,许多人物传记都寓含着作者的寄托,磊落多感慨。


《史记》的叙事艺术

一、体制。

(一)《报任安书》中说修史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二)创立纪传体通史。

(三)全书由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相互配合,构成整体。

112本纪是纲领,统摄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3000年的兴衰沿革;

210表、8书作为本纪的补充,形成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

330世家围绕本纪展开,“二十八宿环北拱,三十辐共一毂”(《太史公自序》)。

4、由五种体例相互补充而形成的结构框架,沟连天人,贯通古今,使叙事范围更广,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图。

5、本纪按帝王世代顺序记叙各朝兴衰终始;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书是有关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世家主要是贵族之家的历史;列传是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

二、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

(一)编排人物上尊重历史,又合乎逻辑。

1、分类。(举例)惠帝、吕后

2、排列基本以时间为序,兼顾各传记之间内在联系,遵循以类相从的原则。造成婉转多变的叙事脉络。有分传,有合传。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是把几个人的传记编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

1)合传都是以类相从,把类型相同的人物放在一起,如《游侠列传》等,通过叙述某一类型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

2)合传中有时叙事手法高超,天衣无缝。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叙事追根溯源,揭示出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1、重视事件因果关系的探究。

2、往往误入宿命论的歧途。

3、反复强调对事件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原始动因,成为贯穿人物传记的主线,使各篇都有统摄全篇的主导思想。

(三)叙事。

1、有详略之分,一般详写事情发展的起因,而略写结果,如《李斯列传》。

2、多写对人物活动有原始动因性质的生活琐事,和主线相关的事件都是详写的对象,如《商君列传》以任法为线索。

3、驾驭材料,如诸吕之乱和七国之反,成功运用顺叙、倒叙、正叙、侧叙等手法。

4、场面描写,如写荆轲刺秦王险象环生、惊心动魄。不同场面有不同的气氛,采用白描、铺陈、渲染等笔法,传达出各种宏大场面的实况及自己的感受。善于写复杂事件、重大场面,是《史记》一书的厚重之处。


《史记》的人物刻画

一、本纪、世家、列传中的人物来自不同阶层,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覆盖面广。对些在历史上虽有卓越表现、但因无人奖掖而难以扬名的布衣平民怀有同情,在按照惯例为帝王将相立传的同时,把下层人物写入书中,其中包括刺客、游侠、商人、方士等,所收人物广泛,且栩栩如生。

二、共性与个性的展现。不同类型人物迥然有别,同一类型人物形象也不雷同。

三、渲染对象的基本特征,使人物个性突出,如《万石张叔列传》。

四、充分注意到人物家庭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方面因素,展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对形成人物个性特征的原因有或明或暗的显示。使《史记》中人物的说话行事,符合自己的年龄、身份和教养。

五、人物具有许多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即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共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知恩图报,以德报德。百倍、千倍地报偿恩人,以示不忘本、不负人。

(二)以牙还牙,以怨报怨。

(三)士为知己者死,为报答知遇之恩而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四)富贵还乡是人物共同的理想和追求。项羽:“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项羽本纪》)

六、有许多人物所做事情相近,但是怎样去做,却各人有各人的方式。人物的共性寓于鲜明的个性之中,二者都得到充分的表现。

七、采用多维透视方法,笔下人物显露多方面性格特征,一方面能把握基本特征,同时对其性格的次要方面也能给予充分重视,如项羽。

八、有的在一篇传记中同时写出人物性格的几个侧面,有的则采用旁见侧出的方法,通过多篇传记完成对某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旁见侧出法,又称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


《史记》的风格特征

一、宏廓画面和深邃意蕴。叙事写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宗旨,绝大多数的人物传记都在宏伟壮阔的画面中展开,有一系列历史大事穿插其间,多选择重大题材;同时对历史规律和人物命运进行思考,透过表象发掘本质,通过偶然性把握必然规律,使人物传记既有宏伟的画面,又有深邃的意蕴,形成了雄深雅健的风格。

把人物置于社会背景下表现,通过描写、叙述他们对时势、潮流的顺应与抗拒,在叙述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展示个人命运偶然性中所体现的历史必然性。

二、浓郁的悲剧气氛。

(一)悲剧人物。

1、有些悲剧人物体现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其行动具有超前性。如吴起、商鞅。

2、相信已经过时的制度仍然是合理的,并为 之而奋斗拼搏,如田横。

3、按品格划分,又有完美型和缺失型两类。

1)把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是完美型的悲剧英雄,如孙杵臼、程婴。

2)还有一些悲剧人物的品格存在明显的弱点,由这些弱点而导致的失误最终毁灭了自身,是缺失型悲剧英雄,以项羽为代表。

(二)为众多悲剧人物立传,寄寓同情,其中暗含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在探讨人物悲剧根源时,流露出对天意的怀疑,以及命运不可捉摸、难以把握之感,如在《伯夷列传》中慨叹“天道是邪,非邪!”。

三、强烈的传奇色彩。

1、把许多传说故事写入人物传记中,造成神秘感;

2、许多真人真事也带有传奇色彩,如鲁仲连、张良、商山四皓。

3、叙事写人的笔法具有传奇性。司马迁为文疏荡多变,令人莫测端倪,章法、句法、用词独特,以其新异和多变而产生传奇效果。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一、传记文学的开端。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首创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著作,标志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

二、继承先秦文学传统。《史记》具有诗的意蕴和魅力,对《诗经》和《楚辞》均有继承,同时借鉴战国散文酣畅淋漓的风格,体现大一统王朝各种文学传统的融汇。

三、弘扬人文精神。《史记》所渗透的人文精神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一)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

(二)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三)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

(四)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

(五)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人格自尊精神。

四、艺术性。

(一)在语言上平易简洁,富表现力,把古书词句译成汉代书面语,还适当地引用口语、谚语,显得生动鲜活。《史记》语言多是单行奇字,不刻意追求对仗工稳,亦不避讳重复用字,形式自由,不拘一格。

(二)许多传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使用多种手法,如:

1、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语言;

2、通过具体事件或生活琐事显示人物性格;

3、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加以表现,等。

五、题材。许多故事广为流传,成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