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滕藏策,三诲康叔

 liuhuirong 2016-11-16


    •   金滕藏策,疑心化解

       
    •  周公率军东征,成王在朝也寝食难安,既担心周公军事失利,又担忧周公拥兵自重,倘若周公与管叔蔡叔同谋倒戈一击,那么周朝也就到了末日。

       一些居心不良的野心家嫉妒周公,常常在暗地里蛊惑少不更事的成王,说周公心怀叵测,要篡权夺位。成王起先并不信,但众口铄金,成人尚且不辨真伪,更何况一个无知的孩童。

        后来,成王也慢慢开始猜忌、防备周公。原先周公有事向成王汇报时,成王总是脱口而出:“就依叔父之计!”可现在却变了,周公再来请示,成王每每都说:“我再问问别人有什么看法。”一来二去,有时就误了要事。

         于是,成王的一个叫唐叔的弟弟想出了一个主意,他寻到一秆双穗的稻子敬献给成王。在古代,双穗的稻子被看做是上天降下的吉兆,成王便特意遣唐叔将这株天 降的祥瑞之稻赐给东征的周公,并写了一首诗《馈禾》,大意是说,周公啊我的叔叔,您看,天降吉祥之兆,保佑您早日平息反叛,我们共同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看到成王派遣亲弟弟赠给自己一根稻子,周公立刻恍然大悟:成王并不放心自己拥兵在外。于是,周公毕恭毕敬地依照臣子的礼节,也写了一首诗《嘉禾》,意思 是颂扬天子之命,借此向成王表明心迹,请成王宽心,他一定会鞠躬尽瘁平息反叛,而且一片丹心,只要凯旋,便告老还乡,安度余年,请成王万勿担忧。周公平息叛乱归来,有关他篡权夺位的流言飞语甚嚣尘上,说周公剿杀管叔、放逐蔡叔,就是架空成王的一个步骤。因此,成王愈发猜忌周公了。

         周公为了表白心意,就回皇宫亲自向成王报告情况,而且还写了一首诗明志,这便是经典巨著《诗经》中的一篇佳作《鸱鹦》,原诗如下:“鸱鹗鸱鹗,既取我 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瘩,日予未有室家。 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风雨所飘摇,予维音哓哓!”

        《鸱鹗》的大意是:鸱鹗啊鸱鸦,你既已夺走我的幼子,勿要再毁坏我的穴 巢,我含辛茹苦费尽心,生养孩子多可怜。乘着老天未下雨,桑树根上剥些皮,窝里缝隙都修理。如今树下这些人,还有谁敢将我欺?为揪取茅草花铺巢,我脚爪早 就无力,为积攒存蓄干草,我嘴角早就磨破,但是我的窝仍未修好。我的羽毛零落稀疏,我的尾巴干枯无泽,我的巢在危枝上摇摆。它在风雨飘摇中晃悠,我唯有惊 恐无助地尖呼!

        周公在诗中,将武庚比喻成鸱鹗,成王喻成雏鸟,将自己喻成辛苦保护幼鸟和巢穴的大鸟,将周朝的江山比作风雨飘摇中的鸟 巢,世道艰难,大鸟早就满身伤痕,而为了保卫大好江山,自己也呕心沥血,历尽艰辛与挫折。周公希望成王能够领会诗中的寓意,趁着时机未晚“未雨绸缪”,抓 紧时间让他回来处理朝政。成王读了此诗,仍未彻底明白周公的心意,随手将诗束之高阁。周公认为,形势如此不利,他再继续摄政大概会落个凄凉下场,便主动地向成王提出,他想返回自己的封地鲁国。成王觉得周公终于灰了心,不再热衷名利了,便爽快地答应了周公的要求。转眼秋天到了,却发生了天变。当庄稼已熟、正待收割之际,忽然间电闪雷鸣,狂风大作,农田里的所有庄稼都被吹歪,甚至有的大树也被连根拔起,一时间。整个国家人心惶惶。

        成王看到天气如此反常,认为是老天发怒,心想老天爷既然如此,说明周国肯定发生了不寻常的大事。此时,那些捏造流言飞语的小人又蛊惑成王说:“天变是否在提醒大王,要警惕周公谋位呢?否则,怎么会如此反常呢?”

        成王听了这些流言飞语,反觉得颇有道理。因此,他命人开启珍藏中央文书的金柜,盼望能发现应付周公夺位的对策。不料却在金柜中,意外地找到了周公曾经写下的祷告文书。

        文书的内容是武王病危之际,周公向上天祷告,希求将武王的重病转移到自己身上,甚至愿意一死。

         成王还看到了另一篇祷文,那是有一次成王病重,周公非常焦虑才写下的。当时周公剪下了自己的指甲扔到河中,向河神祷告说:“如今成王年幼无知,假若有什 么过错都是我造成的。倘若要死,请允许我去死吧!”这些都表明了周公对年幼的成王关怀备至,体贴入微,也表现了他的满腔赤诚。

        于是,太公、召公和成王就找到众史官以及其他有关官员相询。他们答道:“的确如此。咳!周公曾警告我们,千万要保密。”成王终于明白,周公对王室的赤胆忠心是千真万确他手捧祷文痛哭流涕地说:“以前,周公为王室鞠躬尽瘁,功高盖世,我年幼无知,并不知情。如今上天终于发怒了,以此为周公抱不平,小子我要亲自去迎回周公,按国家的礼制也理应如此。”

        据说,他的话音刚落,雨便停了,风也改向了,吹倒的庄稼又都立了起来。成王急忙遣人赶到鲁国,真诚地邀请周公重新出山。见到周公后,成王恳切地对他说:“叔父,您历来为国家呕心沥血。侄子我少不更事,竟然轻信了谣言,招致了天怒,我恳请您宽宥我。” 此后,成王成熟了很多,对周公完全放心了,而周公也继续辅助成王,处理西周的朝政。后来,人们将这件事称叫“金滕藏策”。

        周公三诲,康叔铭记于心

        康叔叫封,是武王的同母弟弟。武王刚打下江山大肆分封之际,将封封到了康国,因此,封被称叫康叔。

         武王逝世之际,成王尚年幼,周公便出面主政。管叔、蔡叔二人勾结武庚发起了叛变,被周公彻底平息。其后,怎样治理殷商旧地就成了战争获胜后的重大难题。 武庚和奄国、淮夷的暴动充分说明,战略要地不宜再任用原来的氏族首脑,而应当派遣周族中值得信任的人前去治理--这已和武王分封有着本质的区别。

         周公将弟弟康叔封到原本由殷商治理的核心地带,定都朝歌,即今天的河南淇县。康叔负责管理殷商的七个氏族:陶氏、施氏、繁氏、锖氏、樊氏、饥氏和终葵 氏,他们大部分都有着某种手工艺特长。康叔不但拥有广袤的封地,而且还统帅着八支部队,用来提防殷民再次发生叛乱。康叔还被改封成卫君,身份地位愈发尊 贵。周公封了康叔,又先后三次到洛邑同他促膝长谈,周公对康叔可谓用心良苦,他循循善诱、苦口婆心地提醒康叔要警惕哪些失误和恶果。周公身为长兄,大权在 握、宵衣旰食,竟然如此关爱呵护自己的弟弟,让人钦佩不已。后来,史官加工整理这三次谈话的记录,写成了《康诰》《酒诰》《梓材》三篇法辞。
    •   这三次告诫尤为紧要,它既指导着康叔管辖殷商故土,也是周朝治理殷商故土的基本方针。

         周公首次和康叔谈心时,告诫他说:“弟弟啊,你尚年幼,周国依靠文王的厚德、武王的圣贤推翻了商朝统治,才让你有幸受封到东土。如今,群众的眼睛都盯着 你的举止,看你能否沿袭文王的良好风尚,能否发扬众口称赞的文王的办事风范。你要明德慎罚,拜访商朝遗民中的高人,对他们的政治观点仔细考虑,体察民情民 意,弄清楚自己怎么才能教化百姓。你还要睿智豁达,心胸宽阔,用谦和的品德来修身养性,小心谨慎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执行国君的命令。”

         周公一再劝告康叔,要兢兢业业,切忌好逸恶劳。但凡百姓口出怨言,不管怨恨大小,都必须郑重处理,只要方式得当,什么怨恨都会冰雪消融。倘若由于百姓心 怀的怨恨微小,而疏忽大意,那么发展下去小怨恨或许就铸成大祸。此外还要胸襟宽广,尽量教化殷民,让他们成为听从周朝命令的新民。

        周 公还劝诫康叔务必秉公执法,公正廉明。特意犯法,即使罪行不大也要严惩;过失犯法,即使罪行不小,如能痛改前非,也可宽大处理。行律要有根据,才能收 到杀一儆百效果。依据商朝旧律,确定新法,让有关部门把握。还要仔细斟酌案件,弄清楚每一个疑点才能定案,切忌草菅人命。如发现不依法办事、作威作福、 横行乡里的官员一定严惩不贷。这次谈话被整理成《康诰》。周公谈话的用意就是告诉康叔,对于殷民要宽宏大量,稳定民心,以此为重点,希望康叔“明德慎罚”,兢兢业业,切忌好逸恶劳。但是“明德慎罚”并非墨守成规,而是参考殷之旧法,颁布周之新法,让殷人成为周之新民。

         周公第二次与康叔交谈的记录,被整理成《酒诰》。周公在谈话中归纳了商朝灭亡的经验,在他看来,纣王酗酒过度,全国上下都喝酒成瘾,这是商朝灭亡的基本 原因。因此,周公苦口婆心地劝诫康叔,为了避免众人酗酒滋事,维护社会治安,一定要采取严厉措施强制百姓戒酒。周公谆谆教诲道:“封啊,我的弟弟,文王生 前屡次警告我们,唯有祭祀之时方能喝酒。上天令人们掌握了造酒的技术,是因为祭祀要用到酒。可是百姓不明原委,酗酒成风。殷商亡国的原因,就是由于国人沉 湎于酒。”

        但周公也不是一概禁酒,他教导康叔说实行禁酒应该结合殷商故土的客观现实,不可以莽撞行事,应号令百姓专心从事农业生产, 在农闲时节,驾车乘马,从事贸易,用来供养父母。一旦父母逢喜庆之事,才可以喝酒。若有殷商遗臣能做到精忠报国,你可以赐给他们美酒,但要时刻铭记纣王酗 酒亡国的教训。你一定要听我的告诫,勿许百姓酗酒,以免重蹈商朝灭亡的覆辙。对于大大小小的官员,你一定严命他们戒酒。对那些聚众酗酒的人,一律杀无 赦。”

        武庚兴兵作乱,波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有很多殷商的旧民都牵连在内。周公认为,一定要以安定团结的大局为重,对那些犯有过错的殷 民如果不能宽宏大量,势必让他们惶惶不可终日,结果会激起又一次叛乱。所以,周公在康叔出发前夕,特意针对这个问题再次告诫,这便是第三次谈话,被整理成 《梓材》。

        周公说道:“封啊,我的弟弟,如今你要动身到卫地去了,凡是曾经参加过造反、品行不端的人,凡是杀过人或者乘虚劫掠犯过扰 乱百姓罪行的人,一律要从宽处理,推行仁政德政来感化教导殷商刁民,让他们心服口服地协助你履行老天赋予你的统治国家的使命。”周公在此次倾谈中,把治理 国家比喻成木匠打造器物,既然已耗费了很多精力砍啊刨啊,那就应该坚持到底将它做完,直到成型后涂上彩漆。要想江山永固,就一定要坚持不懈地付出心血。

         周公依次赠给康叔三篇法辞《康诰》《酒诰》《梓材》,这些文章对维护周朝的统治,教化殷商的旧民,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周公在许多受封者中,仅对康叔有如 此苦心,究其原委,一方面是康叔管理的地域是殷商故土,情况最复杂。矛盾最尖锐;另一方面,周公最先收服的就是殷商故土,那里也是“三监”叛乱的大本营, 而周朝取得战争大捷后,康叔也很早便受封了。

        后来,康叔没有辜负周公的殷殷厚望,他将曾经图谋叛乱的殷民治理得心悦诚服,实现了周公 “化敌为友”的初衷,卫国的建国大业得以圆满完成,周朝的统治也得到了巩固。所以,康叔也声名鹊起,待到周成王亲政的时候,康叔被推举为司寇,执掌着生杀 的重权,地位也远高于其他诸侯,权势熏天。他死后,谥号“康”。后来,其后代就以他的谥号为姓氏,这就是康氏。唐朝林宝在《元和姓纂》中记载道:“康,卫 康叔之孙以谥为姓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