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现代医学科学解释阴阳五行

 刘振年 2016-11-16

用现代医学科学解释阴阳五行

      作者 刘振年2016117

前言:阴阳和五行学说,是我国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对我国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重大与深刻的影响。祖国医学几千年来,不但用阴阳五行来说明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和许多疾病的病理变化,而且以此来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这说明阴阳和五行学说是有一定的唯物性和科学性的。但是阴阳和五行学说,是远在我国古代春秋前期形成的哲学思想体系,是一种朴素的自然观,古人还没有条件对自然界和人体进行深入认识,而只能基于感觉的直观,在总体上来观察一切自然现象,提出概括的认识。这种认识虽然是笼统的,然而古人已认识到自然界和人体的物质性,以及各种事物的内部又都存在着对立统一性,相互联系整体性和不断发展变化地运动性,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我们祖国医学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出现过许多杰出的医药家,,推动了中医中药学的发展,特别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在党的中医政策指引下,使祖国医药学不论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面对当今电子与信息技术新时代,阴阳、五行这一古老的理论他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是否已与时俱进,达到时代的要求,还能作为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这急需中医界有识之士作出新的认识和估价。也愿将我个人近年来学习阴阳、五行学说的几点认识、体会和想法提出探讨,籍能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一、阴阳

(一)阴阳学说的历史来源

阴阳学说首见于《易经》,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据说《易经》的八卦是伏羲氏时期所画.《易经. 系词下传》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理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即当时的人们经过长期生产、生活斗争经验的积累,从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抽象概括出:?(乾、天) ?(坤、地) ?(离、火) ?(坎、水) ?(震、雷) ?(艮、山) ?(兑、泽) ?(巽、风)八种物质,作为说明一切事物的基础。而在这八种物质中又把 ?(乾、天)和 ?(坤、地)称为阴阳,比为父母,由此产生出雷、火、风、泽、水、山。后来又有人把此基本八卦两个一组错综配合,形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以代表许多事物的现象和变化,并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莫不由于阴阳的交感或变化并受其总的规律制约的。《易经.系辞上传》说:“一阴一阳之为道”,“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由于阴阳学说有着朴素的唯物辩证观点,反对鬼神迷信的天命论,因而逐渐为一些有学之士所接受,并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至春秋战国时期已为多数学者所采用,应用于哲学思想和自然科学等许多方面。我国最早一部医学书籍《黄帝内经》,就是在此时期写成的,全书始终贯彻着阴阳五行学说。《内经》一书所以名为《黄帝内经》,假托于皇帝与岐伯的问答,是深受战国末页所盛行的黄老学派(又称稷下黄老派或托古派)思想的影响。所谓 “黄老学派”,是以老子的道学为主,而托名于黄帝,所以也应该认为《黄帝内经》也贯穿着老子的道学思想。关于老子的道学,也是一种朴素唯物的自然观与《易经》是基本一致的,也认为天地的形成以及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离不开阴阳之道。《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可见老子所谓的道,即指阴阳和合——对立而又统一的自然规律,因“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老子所说的: “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就是指矛盾的对立统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就是一个事物的两面性。“反者道之动”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就是矛盾可以互相转化。老子也懂得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也同样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们再看《黄帝内经》对阴阳的解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大意是:阴阳是天地间的一种自然规律,万物分类的纲领,万物变化的根本和生长毁灭的根源,也是能量的源泉。我们把这段话与《易经》的 “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三者联系起来看,不正是一脉相传吗!

(二)、阴阳学说的科学性

1、阴阳学说是唯物辩证的:恩格斯说:“世界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是反对唯神论的。阴阳既代表两种对立不同的物质或事物,又代表两种对立不同的功能或活动,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热为阳,寒为阴;动为阳,静为阴等....正如《素问.阴阳离合论》所说: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阴阳即是对立不同的两方面,而又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统一体,《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恩格斯说:“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自然辩证法),“无论何时何地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反杜林论)。阴阳学说也认为阴阳不是静止的,是不断相互排斥和斗争来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变化之父母....万物之能始也”《天元纪大论》说:。“阴阳相错,变即由生”。另外,阴阳也常处于互为消长,甚至向对方转化的变动之中,《灵枢.论疾诊尺篇》说:“重阴必阳,重必阴”“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化也。”

以上说明阴阳学说这一自然观,不但看到一切事物的矛盾性,并认识到事物的对立统一和斗争以及自身的消长、转化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这已是目前学者们完全公认符合唯物辩证法矛盾论的。

2)阴阳学说的自然科学性:古人对自然界的一切物质,虽然不能进行物理、化学的分析,但却能提出来一切物质都是由阴阳所构成的。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这些话虽然笼统含混不清,但却有其一定的科学性,下面试用现代自然科学道理来加以论证。

a、现代物理、化学研究证明,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又是由其核内的质子、中子及其外周轨道运转的电子三种基本粒子所构成的。质子具有正电荷是阳性的,中子不带电荷是中心的,电子具有负电荷,是阴性的,这岂不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和 “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吗?

b、我们都知道各种物质结构之所以不同,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各种元素的原子不同,而各种原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彼此间的区别,则主要取决于它的质子和电子的数目,如氢原子的质子和电子各一个,氧原子为各8个,钠原子为各11个,铀原子为各92个,这不就是阴阳是“万物之纲纪” 吗?另外,各种带异性电荷的阴阳离子能够互相吸引结合成种种物质,这不就是变化之父母吗。

c、原子虽然是由于核内的阳质子与外周轨道上相同数目的阴电子互相吸引保持中性的平衡,但原子可以失去最外层轨道上的一个或几个电子,发生阴阳不平衡,而变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或获得电子而成为带负电荷的阴离子;同时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也不是静止的它们也在不断地运动变化或互相转化,如在一定条件下中子可以转化为质子,质子也可变成中子;电子和正电子作用后,可生成光子(r,另在一定的条件下,两个光子可产生一对正负电子,这说明阴阳的平衡是相对的,而运动和变化则是绝对的,阴阳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以此也可知阴离子中有阳质子存在,阳离子中有阴电子存在,确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

d、我们日常所用的电,就是使阴阳离子形成电位差(电压),而发生电流,电流能又可转变成热能、光能和机械能。原子核中的粒子运动或转化,更可放出大量的能量,如中子转化为质子时,可放出带负电的高速电子流 β-射线。电子和正电子相互作用可产生光子—r射线(不带电的短的电磁波)。特别是原子弹爆炸时能发出多种强大的杀伤波,这不就是 “神明之府也”吗? 

e以上只是以自然界中各种物质的基本结构——分子和原子来说明阴阳的实际存在及其运动、变化和功能,然而近年来科学家们已证实了构成宇宙、自然界以及人体的最小的基本物质——基本粒子,已不是原子,而是夸克和轻子。夸克共有6种,分别称为上夸克下夸克奇夸克、粲夸克、顶夸克底夸克,它们组成了所有的强子,如一个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一个中子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上夸克带 +2/3e电荷,下夸克带-1/3e电荷。说明构成物质的最小的基本粒子也是有阴阳之分的。

近年来科学家们又发现了在宇宙中不仅有能看到或经试验能证明到的物质和能量,而且还有看不到,科学试验也难以捕捉到的大量的暗物质和暗能量,说明宇宙的本质也是由阴阳物质和阴阳能量构成的。

(三)用现代医学科学理论探究人体的阴阳:古人认为天是一大天,人是一小天,人体的构造是包罗天地万象的。《内经.生气通天论》中说:“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七气九洲、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这是将人与天地相比,说人的生命也是本于阴阳。那么古人之说是否符合现代医学科学呢?

从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来看,生命的产生是由无机分子到有机分子,从有机小分子到生物大分子,从非细胞到到细胞,从原核细胞到真核细胞,从低级动物到高级人类,简言之,即由地球的某些化学元素,经历源远流长的演化和进化而来的。正如恩格斯所说:“生命是蛋白质的存在方式”,“生命起源必然是通过化学的途径实现的”(反杜林论)。人类既然是由非生物进化发展为生物,又由低级动物进化为高级动物的自然界产物,那他的构造、生存和一切活动当然也就离不开自然界的物质和物质运动的规律,换言之,即离不开阴阳之道。下面就试从人体生理学方面来探讨一下人体的阴阳。

1、人类即然是自然界的产物,那他的身体结构和生理功能,也必定离不开自然界的物质。人体的各种器官组织,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主要成分是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蛋白质,蛋白质是由许多种氨基酸的原子团所组成,氨基酸原子团含有碳、氢、氧、氮、硫、磷、铁、镁、铜、锰等各种元素,这些元素又是由原子所组成的。每种原子都是由阳质子、中子和阴电子所组成,可见组成人体的主要基质是阴阳粒子,可以说人体是充满阴阳粒子的。正如《内经.保命全形论》所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再看人体中约占人体60%的体液,水是体液的主要成分,水是由阳离子氢(H+)和阴离子氧(O-)结合成的;在体液中还溶有许多离子状态的无机物和有机物——电解质,如阳离子Na+K+Ca++Mg++和阴离子ClHCO3-HPO4--SO4--及有机酸蛋白等。这些阴阳离子所带电荷的总数是相等的,因而体液能保持中性的平衡,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如果阴阳离子有一方过多或过少,则将导致阴阳失衡——电解质紊乱,成为严重病态,甚至危及生命,可见人体的阴阳平衡是何等重要。正如《内经.生气通天论》所说:“故阳强不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人体内环境中的酸碱度(PH值)的平衡也很重要(正常PH值细胞内0.69,血浆为7.35--7.45,平均值7.40)如果酸过高会引起酸中毒,碱过高则引起碱中毒,都会危及生命。对酸碱度,人的机体主要是通过体液缓冲系统调节、肺调节、肾调节和离子交换调节等四组缓冲对,来调节保持PH值的稳定。由于PH值和其调节机制很复杂,在此不能细说,总之,人体的酸碱产生也好,调节也好都离不开阴阳离子的作用。

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心脏之所以能自主的跳动,一分一秒也不停止的象水泵那样,驱动血液循环,供给全身氧合营养物质进行代谢,是由于心肌细胞具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缩舒性的四种特性,是通过心肌细胞跨膜电位产生的心肌生物电的功能,形成兴奋——收缩耦联,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来实现的。而心肌细胞跨膜电位的产生以及心肌细胞的机械收缩和舒张,其原动力又皆来源于阴阳离子活动所产生的离子电流,有快钠(Na+)内向电流,慢钙(Ca++)内向电流,氯(Cl-)电流,快钾(K+)外向电流,慢钾(K+)外向电流等五种。心电图就是将传导到体表的心肌细胞离子电流所产生的动作电位,用导电极连接心电机而记录下来的。可见心脏的每一跳动,都是由于阴阳离子的此消彼长,彼长此消的阴阳运动而发生的。如果一旦发生阴阳离子的活动失常,或阴阳离子某方面的过多或不足都会导致心脏活动功能障碍,严重时可致心脏功能衰竭,甚至停跳。

人体这一复杂的有机体,许多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所以能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协调统一,主要依赖于神经和体液所组成的神经——体液调节链的联合作用。神经系统对全身各器官的控制和调节,是由神经冲动的传导实现的,其机制如同心肌细胞,是基于阴阳离子运转形成的膜电位,其冲动的传导是由神经元末梢释放的兴奋或抑制性的化学介质实现的。人的神经细胞(包括大脑)活动功能主要是通过对立而又统一的兴奋和抑制,兴奋是阳,抑制是阴,所以说神经的结构和功能活动,也都是阴阳之道。

在神经系统中,还有不受大脑中枢意识控制的植物(自律)神经系统,是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的,两者的功能是相互对立、制约而又统一。交感神经功能兴奋时则瞳孔散大、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小支气管扩张、胃肠蠕动减弱、膀胱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减少、汗腺分泌增多、立毛肌收缩等。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时,交感神经起主要作用。而副交感神经则与交感神经相反,它能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如增进胃肠的活动和消化腺的分泌,促进大小便的排出,保持身体能量,使瞳孔缩小,心跳减慢,血压降低,支气管收缩,减少出汗等,特别是在夜间,副交感神经的功能活跃。反之,若是交感神经功能增强或副交感神经功能减弱,则各自出现相反的症状。交感与副交感神经两者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相互制约,维持人体的许多生理功能平衡。如果两者功能失调,则会出现许多病态,称之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综合症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中医则称为阴阳失调,肾阳虚或肾阴虚,肾与命门水火不能既济。

总之,人体中无处不是阴阳,自然界也无处不是阴阳,难以枚举。正如(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所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也就是说,阴阳之理包罗万象,但其基本原理则是一致的,即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互制约,此消彼长,生化不息,而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我们对阴阳的理解,不能把它理解为固定的一种事物或名词,而要用宏观的思维,来看他的总体思想,并把它看成是解开人类生命的由来和宇宙形成之谜的一把金玥匙。

二、五行

(一)浅谈五行学说的来源及其科学性:据传说,五行学说是来源于大禹治水时“河马出图的”《河图》。大禹根据河马背上的图文,悟解出治理国家的九种大法《洪范九畴》,以此治国,取得很大成效,一直传至商殷。纣王无道,废弃此法。周武王伐纣胜利后,访问殷朝老臣纣王的叔父——箕子,求问治国的良策。箕子向武王讲述了《洪范九畴》(见《尚书》)。洪者,大也;范者,法也;畴者,类别也。就是治理国家的九种大法。在此九种大法中,将“五行”列为首项。箕子对五行解释说:“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水曰润下,是水有湿润向下、就下和闭藏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有发热、温暖、和向上的特性;木曰曲直,是木有能屈能伸、生长、条达的特性;金曰从革。是金有顺从、变革、能柔能刚的特性;土爰稼穑,是土有春种、秋收、载物、生化的特性,故说土载其他四行,为万物之母。

对此我们应当理解,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简单的物质,不可能只用于治理国家之法,而是古人认为宇宙和世间万物都是由水、火、木、金、土五种最基本物质构成的,世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也都是由于这五种不同属性的五种物质的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生成的;也就是说,古人把水、火、木、金、土看作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符号,是五种不同形态的场能。

所谓“行”是行动、变化和运行不息的意思,所以五行不是片面、静止、孤立的存在,是还有着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古人是应用五行之间的这种生、克、制、化等规律来探索自然和社会人事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把五行的生克制化作为永恒不变的定律。用这种思想方法来制定治理国家的内政和外交政策。后来人们又将这五种属性延伸应用到多种事物。

(二)关于五行学说的实际应用与归类:虽然它比阴阳学说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应用范围也很广泛,例如古代的音律,军事上的阵法,建筑上的方位与结构,武术上形意拳中的五行拳和太极拳中的进退、退、顾、盼、定五步,特别是在医学中,五行与阴阳共同成为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从人体的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辩证论治、药物的属性与作用等无不涉及五行之理;此外,还有人的禀性(性格)也可用五行与阴阳来进行分类。现规纳如下表。

五行物象归类表

五行                      

五方      西                

五时                      长夏

五色                      

五味                      

五音                      

五气                      湿

五牲                      

五德                      

五脏                      

五腑     大肠      膀胱  小肠   

五体                      脉肉

五窍                      

五液                      

五志                      

五情                      

五象                      

五运                      

五性(阳)机敏  耿直  柔顺  刚强  温和

五性(阴)奸狡  倔犟  懦弱  暴躁  愚鲁

注:五性为人的禀性(性格)俗语云:“山河易改,禀性难移。”但人只要认识到自己的缺点,通过锻炼也可改正。)

关于五行的生、克:

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反克:木克金、土克木、水克土、火克水、金克火。

通过以上所说,可知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人经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观察、体验得出的朴素的唯物辩证观、宇宙观、方法论、系统论,可以与实践论、矛盾论相媲美。

如何用现代医学来解释人体的五行呢?通过前面所述,可知人体不但是一个由多种器官、系统组成的精密、复杂、完整的统一体,而且是一个有着高度智慧的生命体。那么这样的一种有机的生命体,如何才能经常保持高度的协调、有序不紊地运作和灵敏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这就好像一个国家,必须有上层政权、军权集中统一领导机构,下面有各级职能分工部门,组成一个上下、左右纵横之间能相辅、相成,又有相互制约的完整统一体。人体就是这样,以神经系统为中心,组成一个神经——体液——内分泌——免疫调控链。其中免疫系统相等于国家的国防和保安部门,体液负责运载由各内分泌腺所分泌的各种激素和一些其他物质,运送到身体各部,各自对其相应的靶器官,通过其细胞膜上的受体发挥促进或抑制作用,从而达到保持各器官功能的平衡与稳定。此外人体各器官的功能活动,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有着相辅相成和相互制约的作用,也就是五行学说脏腑间的生克制化。如果某一器官的功能过强或过弱,都可引起其他器官发生异常。例如胰腺的胰岛分泌胰岛素不足时,则引起血糖升高发生糖尿病,同时又可引起神经、血管、皮肤、肾脏、眼视网膜、心肌等多器官发生病变;胰岛素分泌过多时则发生低血糖,出现神经精神症状或有心动过速、心律不齐,昏迷等症状。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可出现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造血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诸多系统功能障碍;甲状腺功能减低时,可出现粘液性水肿,心动过缓、贫血、厌食、便秘 等症状。心脏有病功能衰竭时,可影响肺呼吸困难,肝淤血肿大,胃肠障碍,皮下水肿。这些相互生克制化情况不胜枚举。

总之,从现代医学来讲,也是认为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生理上是互相联系、互相支持而又互相制约,在病理上也是互相影响的。但应当提出的是我们学习五行学说首先必须理解远古时代人们的知识水平和对事物认识的思想方法与模式。阴阳和五行都不是指具体事物,而是抽象概括地取类比象。五行学说就是把世间一切事物按水、火、木、金、土五种属性分类,有如现代的系统论。祖国医学对人体和人体疾病的认识,都以阴阳、五行、四诊、八钢为指导思想,这当然不如现代医学科学,但应当知道,西医学也是经过漫长岁月逐步发展的。被称为西方医学之圣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不也是认为“生命的根本动力是元气(pneuma),也就是所谓的精气。人体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四大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而这四大体液又是在元气的作用下在体内循环维持人的生命。”吗?毛主席曾说:“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永远没有完结。”可知人类对自然界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必然要经过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现象到本质,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达到了解客观规律。当然认识和发展,有快有慢,有先有后不可能齐步走。我衷心期望中国医学界人士不要怨怪中医学落后,而应当奋发图强,超越西方;并应当打破所谓中西医学的界限,建立一个包括各种医疗理论与医疗方法之长的整体性医学(medicine holistec)体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