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身体状况如何,脚丫子会「说」给你听!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16-11-17

脚麻可能跟糖尿病、深部静脉塞住、椎间盘凸出有关; 脚抽筋可能缺钙或磷、身体脱水、静脉曲张……。你的身体状况如何,脚会「说」给你听。

老化先从脚开始,我们每天「站在」脚上面走路、工作、活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却鲜少理会或观察脚发出的警讯。

不论中医或西医都同意,身体是个整体,力量的传导绝不是只有局部,一个地方有问题,长期下来将会影响其他部位。一旦离我们最远的脚趾头功能出了问题,因为施力点被迫改变,也会从脚、足踝、小腿、大腿牵动到腰部,甚至脊椎,久而久之,骨骼结构发生改变,肌肉与筋骨也跟著出问题。

如果你的脚经常出现各种症状,当心,健康正在拉警报。

一、脚冰冷

■症状:手脚常冰冷,尤其晚上,甚至冷到睡不著。

■医生怎么说:彰化秀传医院足踝外科主任朱家宏说,脚冰冷除了血液循环不好、走路或运动量太少之外,也很可能跟其他疾病有关,如糖尿病、动脉栓塞或雷诺氏症(自体免疫疾病「硬皮症」)的早期徵兆,如果经常手脚苍白冰冷,趾甲从惨白变成蓝色、紫红色,要特别留意。

除了血液循环较差,也可能与自主神经的作用有关。

万芳医院复健医学部主任陈祺贤解释,神经系统除了运动神经、感觉神经,还有负责血管收缩扩张、感觉冷热、会不会起鸡皮疙瘩或流汗的自主神经,如果末梢神经特别容易收缩,即使温度相同,易收缩的人手脚会特别冰冷,「女性特别容易这样,真正的原因未明,我们猜测很可能是某些女性的自主神经比较容易活化起来。」

传统医学则认为脾胃偏凉的人容易手脚冰冷,好发于活动度低(经常坐著)、吃素(荤食偏热,长期不吃荤容易让脾胃偏寒)或气血虚弱者,这样的人即使喝杯热茶可暂时温暖手脚但没多久又凉掉了,因为是靠外来东西暂时改变血液循环,自己本身气血循环仍差,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针伤科主任陈萍和指出,根本之道是提高活动度、吃活血的药或摄取可温补脾胃的食物。

◎1.用40℃热水,泡脚20分钟可以泡脚改善,但不要泡太热以免烫伤,陈祺贤建议水温不超过40℃。也不能泡太久,研究显示20分钟最适宜,因为我们是恒温动物,改变体温太久,身体会设法把温度改回来,所以如果泡太久让脚很热,身体会设法制造能量把脚部的热带走,「反而消耗更多热量,心脏会受不了。」

◎2.酒酿龙眼食补

至于如何温补脾胃,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多吃酒酿,酒酿可加龙眼,可同时温补脾与心。陈萍和有个患者去南京念书,不习惯当地气候,冬天时全校只有她长冻疮,吃了酒酿龙眼,隔年冬天,手脚就不再受冻疮所苦了。

◎3.多运动

更积极的做法,就是运动,让气血活络旺盛,「少林寺的僧人吃素,但因为整天练拳,活动量大,不会一脸菜色或手脚冰冷,」陈萍和说。

二、脚抽筋

■症状:任何年龄都可能脚抽筋,尤其中老年人最常半夜脚抽筋,脚板痛,很可能缺乏钙和磷、身体脱水、肌肉拉伤或白天坐站太久、姿势不良,静脉曲张,少数则跟糖尿病、巴金森氏症、贫血、低血糖、内分泌异常有关。

朱家宏观察,多数人最常发生小腿抽筋,脚部的抽筋则以脚趾抽筋较多,脚板抽筋较少见。

睡觉时抽筋,痛在脚板,可能白天走路、站立的动作不适当;小腿抽筋可能因为温度偏低或缺乏营养素(钙离子不平衡)或白天过度疲劳导致,当然也跟穿不适当的鞋子,脚趾头受压迫、拉伤有关。

当脚受到外力影响,身体感受到有危险,就会透过收缩来保护自己,「收缩过头,就会抽筋,」万芳医院物理治疗组组长王乾勇解释,包括冷,也是一种刺激。

此外,半夜脚抽筋也可能是静脉曲张所引起。白天过度疲劳、坐或站立太久,下肢的静脉血无法顺利流回心脏,「静脉血内有很多代谢产物,这些酸性物质让静脉血管内血氧度降低,变成血液循环不良,」台北荣总心脏血管外科主治医师赖晓亭强调,残留过多酸性物质的静脉血在脚部,会刺激神经,肌肉容易紧绷造成抽筋。

◎1.抽筋时别硬扳

抽筋时不要硬扳,这样会更刺激,让收缩更厉害,物理治疗师王乾勇建议要先让身体放松,将腿稍微伸直,足部略往膝盖弯,再将脚的大拇趾往膝盖方向轻轻扳动,让小腿肚有被拉直的感觉。如果发作频繁或症状严重,需就诊找病因。

◎2.睡觉时脚稍微垫高

为了协助下肢静脉血顺利流回心脏,减少因静脉曲张引起的抽筋,赖晓亭建议睡觉时可把脚稍微垫高,「只要高过心脏即可。」白天工作需久坐或站的人,可穿弹性袜,除了预防也能避免小腿静脉曲张恶化。

◎3.补充维生素B群、运动饮料、牛奶、小鱼乾。

平时可补充维生素B群,运动饮料或牛奶、小鱼乾。如果还抽筋,「有些人长骨刺压迫到神经也会出现类似现象,」陈萍和主任建议这时应去看X光确认病因。

◎4.四物汤、八珍汤补肝血

如果检查结果正常,晚上仍抽筋,「中医认为是肝血不足,」陈萍和解释,血虚不足以濡筋,肝主筋,肝血不足无法滋养筋就会想抽,不论男女都可吃四物汤、八珍汤来补肝血。

◎5.保暖

有时是因温度低造成的抽筋,冬天晚上容易抽,即使夏天晚上吹电风扇也会,这时要采取保温措施,热水泡脚,睡前按摩脚,穿袜子睡觉,促进血液循环。

研究足部按摩26年的中华足部反射区健康法协会前理事长陈明仁观察,经常半夜抽筋、闪到腰或落枕的人往往肝脏功能低下、循环和代谢出问可促进血液循环,减少抽筋发生。一旦抽筋了,不可以给强刺激避免肌腱拉伤,而应放松,小腿抽筋时,可以在抽筋处的上下位置轻轻用手揉捏,让血液对流,促使肌肉伸展开来。

三、脚麻

■症状:翘二郎腿太久、蹲厕所太久脚会麻,起来活动一下麻木感就会消退,这是「压迫性神经炎」,但也可能是腰椎长骨刺压迫到坐骨神经导致脚麻。

麻,经常发生,背后可能隐含复杂病症,千万不能用「血路不通」来看待脚麻,足踝专家朱家宏在《健康人生,从脚开始—眼镜小医的足踝外科诊疗室》书中强调,脚麻大致可分成血管(包括糖尿病、动脉硬化、静脉塞住)与神经(中枢神经与周边神经障碍)两方面的问题,麻的感觉也不同。

不同地方的麻,代表不同的疾病:

◎如果脚愈外围(脚趾头、脚盘)麻痛感愈严重,同时有刺痛烧灼感,可能与糖尿病有关。

◎如果脚的胀痛感多于麻木感,很可能是深部静脉塞住。

◎如果是带状性的麻,从腰、大腿、小腿到脚 都麻,又合并背痛,可能是椎间盘突出,属于中枢神经障碍的麻。

「麻,不能太久,否则不只神经组织,肌肉、血管等其他组织也会遭殃,」物理治疗师王乾勇提醒。他有个病人晚上醉倒在车上,手臂被头压了一整晚,隔天早晨,手肿了三倍大,因为缺血过久,久了会坏死,很难回复。

经常脚麻要找出根源,是鞋子太硬太紧还是站太久;哪种姿势最常发生脚麻,是弯腰还是后仰。症状持续且严重时,尽速就医。

如果长年脚麻,没有糖尿病史,做过化疗后才发生脚麻,双和医院家医科主治医师叶姿辰在《康健》网站上提醒,因为某些化疗药物具神经毒性,副作用可能是神经病变如脚麻,通常会以双脚麻来表现,建议挂神经内科或复健科;如果是单脚麻,要留意是否腰酸背痛,有可能是腰脊椎退化问题所引发,可挂骨科。

四、无法举起脚尖

■症状:爬楼梯或跨门槛时无法举起脚尖,易跌跤,或经常交叉腿坐(翘二郎腿)过久,引起局部急性腓神经压迫症,导致小腿外侧麻痛,脚掌举不起来,脚尖无法朝上,这是「垂足症」(又称叉腿型麻痹)。症状轻微的人,走路时经常前足著地或足部拍击地面却不自知,很容易绊倒。

只要是中枢神经、周边神经或肌肉组织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病变,都可能造成垂足。

垂足常见于中风或周边神经损伤患者,原因很多,像是神经性(例如膝盖外伤、下背痛、坐骨神经病变、脊髓损伤或运动神经元疾病)、肌肉性(如直接肌肉或肌腱伤害)与生理性(如前胫肌诱发时间异常)的病变。除了开刀治疗,为了维持肌肉的弹性,还需依靠辅具,让脚不要垂下来,万芳医院物理治疗师王乾勇说。

为了预防局部急性的垂足症状,避免翘二郎腿太久。如果确认诊断是垂足,通常要吃类固醇药物、神经保护剂、肌肉松弛剂和维生素B群,促进神经肌肉组织功能恢复,消除麻木感;再搭配电疗贴片刺激神经,并接受踝部背曲肌肉群的肌力训练。

万芳医院复健医学部主任陈祺贤补充,如果是无法踮脚跟,可能跟神经、肌肉或肌腱有关,有些人是因为受过伤;此外,如果坐骨神经痛太严重,会无法单脚踮起脚跟,应到医院检查。陈祺贤临床上观察到,有时病人主诉没有力气踮脚跟,检查后发现是肌腱发炎,但病人却不觉得痛,反而以无力来表现。

五、走路时脚会痛

■症状:走路时脚会痛,有些人痛在脚跟,有些则是脚底痛,有时候早晨起床或休息后一开始走最痛,甚至走一步痛一步。

■医生怎么说:

彰化秀传医院足踝外科主任朱家宏强调,脚跟痛和脚底痛不同,如果痛在脚跟,最常见的是足底筋膜炎。脚后跟有块厚厚的脂肪垫,随著年纪渐长或受力过久或体重过重,脂肪垫萎缩,走路时脂肪垫被挤压到两侧,相对中间会变薄,脚跟著地时就会痛,愈走愈痛。

如果刚起床时脚踩地,一阵刺痛,走一走就好,这是因为「腰髋骨不在适当的位置,」北医针伤科主任陈萍和指出,早上刚起床的瞬间,髋骨仍维持歪斜的角度,稍微走动一下、又不痛了,这是因为「髋骨松开了,髋骨与腰椎的距离也跟著改变,」有些人坐长途车,起来的瞬间很痛,动动身体走走路又好了,这也是髋骨的问题,陈萍和说,如果只是脚的局部问题,应该是愈走愈痛才对。

走路脚会痛还有其他原因,像是长鸡眼(局部长期受到挤压、摩擦,导致表皮增厚形成的厚茧)、疣(乳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疼痛)或蹠痛(脚掌痛),当脚掌、脚趾姿势不良或设计不良的鞋子使脚掌或脚趾承受的压力不平均,造成足部某些地方压力过大或蹠趾关节脱位,长期压迫之下就会造成足部某部位的角质增生,最后形成硬底,朱家宏在《健康人生,从脚开始》书中详述。

有些老年人关节退化,「走久下肢各关节或小腿及脚底会痛,」陈祺贤认为,走路脚会痛与老化、过度使用或解剖构造异常及腰部神经受压迫有关联。尤其更年期女性,容易脚底痛(类似足底筋膜炎)或全身各处酸痛,陈祺贤的临床经验显示,女性停经后稍微扭伤或膝盖退化,比较容易觉得痛,但停经后有补充女性荷尔蒙又比较不痛,但因为医界对女性荷尔蒙仍有些疑虑,是否需要补充,仍需医师评估。

■你可以这么做:

◎1.常常张开、转动脚趾

多做强化足底肌肉柔软度与强度的运动,多伸展、转动脚指,选对鞋,如果鞋子太硬,摩擦也会痛,如果不适合脚型,久了脚会变形、易酸痛。

◎2.找出自己的脚型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是扁平足或有高足弓,经常买错鞋(见66页选鞋原则)。或足部已经变形了,例如有拇趾外翻还常常穿高跟鞋会加速外翻的角度,角度愈变愈大,增加摩擦,发炎红肿,久了长鸡眼,更严重则会挤压到旁边的脚趾。

「有拇趾外翻的人经常会腰酸背痛或膝盖痛,」陈萍和说,通常足弓塌陷的人容易有拇趾外翻,因为脚长期受力不均衡,身体为了走路会代偿性地改变骨头结构,腰骨或膝盖慢慢歪斜,从髋骨、膝盖髌骨、膝盖内侧到小腿、脚踝,一连串的影响,「结构就会出问题。」

很多人以为扁平足就是脚平平的,错!扁平足又分固定式(脚抬起来、放下去没有足弓)与柔软性的扁平足(脚不受压力时有足弓,踩在地上时就变成平的,没有足弓)。

陈祺贤提供简单自我检测的方法,脚沾水,踩在白纸上,观察水痕。正常的水痕在脚趾与脚跟正中间的脚掌宽度应为该处脚掌真实宽度约三分之一,如果超过三分之二以上,表示足弓太低了,整个脚掌都显现出来,则是扁平足;如果水痕面积小于三分之一表示足弓太高,则是高弓足;不论扁平足或高足弓的人因为长期施力不当,容易得足底筋膜炎。

另外,观察旧鞋磨损程度可得知自己最常施力的位置,正常鞋跟的磨损是从外侧偏后,鞋底前部应是均匀磨损;如果鞋跟磨损严重偏某一侧,或鞋底前面大拇趾的位置很完整,第二趾的位置却磨损严重,或新鞋买没多久就严重变形,都可能跟走路习惯或脚变形有关。

六、脚趾甲轻微塌陷

■症状:当指甲两端翘起,很像汤匙般中央轻微凹陷,这叫做「匙状甲」。

■医生怎么说:

长庚医院皮肤科医师庄雅慧说,有些正在学走路的小孩会有匙状甲,多出现在大脚趾,这属暂时性现象。如果成人有匙状甲,通常与缺铁性贫血有关,女性较容易发生,「但不表示每个有匙状甲的人都有贫血。」

■你可以这么做:

庄雅慧建议,先确定是否有缺铁性贫血(去验血,若有贫血,接受治疗),如果没有,请减少外在刺激,不要过度清洁趾甲,应避免直接碰触清洁剂或消毒水。

■更多相关资讯:

■医生怎么说:

■你可以这么做:

■更多相关资讯:

■医生怎么说:

■你可以这么做:

■更多相关资讯:

■你可以这么做:

■医生怎么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