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剑的发展 我国青铜剑的创造及其发展历史,大约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商周时代,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是高峰阶段。嗣后,一直延续到秦汉。 “越王勾践剑”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 4.6厘米,据考可能是欧冶子所铸名剑之一的“纯钧剑”。 1965年考古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不锈且依然寒光四射、一次划透19张纸,可谓锋利无比。电子镀铬防锈技术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产生的,那是20世纪30年代的事情。而古代化学镀铬技术的发明,是我国2200年前首创的奇迹,并首先在青铜兵器上取得成功。不可谓不先进。 秦青铜长剑。柳叶状剑身的秦剑,又细又长又尖,长度约在81~94.8厘米,秦代,关中秦剑的长度更上新台阶,超过了80厘米,最长者将近95厘米 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二号俑坑曾出土一批八面青铜剑。内部组织致密,剑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纹细腻,纹理来去无交错;经测量发现八个棱面的误差不足一根头发丝,且已经出土的19把青铜剑,剑剑如此。它们在黄土下沉睡了2000多年,出土时亦是光亮如新,锋利无比。一号坑发现的一把青铜剑被一重达150千克的陶俑压弯程度超过45度,移开陶俑后,又窄又薄的青铜剑,竟能奇迹般在一瞬间反弹平直,自然恢复。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精湛的兵器及高超的铸造技艺,为何会被钢铁代替呢? 1关于长短、用途: 青铜剑是我国古代战争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兵器。一般是铜、锡合金冶炼制作而成的。在青铜时代,铸剑的关键是在冶炼时,向铜里加入多少锡。锡少了,剑太软;锡多了,剑硬,但容易折断。所以青铜剑大都是含锡较高的青铜做刃,用含锡较低的青铜做剑脊,以制刃坚硬,脊柔韧的剑。俗语说:“一寸长,一寸强”,短柄近战的年代,兵器的长短至关重要。回顾中原铜剑的发展历程,剑身一直在不断地加长。当其初起之时,剑长只有二三十厘米;至春秋战国之际,长度普遍达到50~60厘米左右;战国晚期,一些剑超出了70厘米,最长达75、76厘米,秦代,关中秦剑的长度更上新台阶,超过了80厘米,最长者将近95厘米。青铜剑在技击格斗中,首要功能是刺杀敌人、穿透对方的铠甲,劈砍、划拉只是辅助功能而居于其次。比对手的剑长出近30厘米的秦剑,在格斗中显然更容易刺到对方,这很可能是秦剑加长的主要原因。 上图有“天下第一剑”之称的越王勾践剑,长度仅55.7cm。作为青铜剑铸造工艺的最后巅峰,秦青铜剑的长度最长达到95cm。作为青铜剑(铜锡合金)两大巅峰,二者属于同等材质,元素配比不一样,勾践剑短而硬,秦剑长但材质略软。 关于硬度、韧性: 越王勾践剑元素成分 由于剑的好坏取决于硬度和韧性,现在勾践的剑无法检测具体硬度和韧性,铸造青铜在含锡21%的时候强度达到顶峰,硬度可以达到200HV以上,秦剑外部含锡量17~20%,兵马俑中出土的秦剑硬度检测数据是106HRB,约296HV(28.5HRC),但青铜制品无法超过HRC40。所以不可能比钢制宝剑更锋利,钢制长款宝剑硬度及韧性兼具最优则可达60HRC。 青铜剑锡含量和性能关系曲线 2关于不锈: 铜及铜合金的抗腐蚀能力要远强于钢铁,但是也并非不锈不烂。 越王勾践剑不锈之谜: 越王勾践剑其实也生锈: 与越王勾践剑时代相近、制造工艺也相近的吴王夫差矛,1983年出土于将领马山楚墓,优于该墓的保存情况不好,灌木大都已经腐烂,夫差矛出土时不仅矛柄几乎全腐烂,其青铜表面也都布满了绿色的锈层,后德俊研究员说其曾亲手保护处理过这件珍贵文物,起锈蚀情况与同时期的其他出土青铜器相同。 综上所诉已明,越王勾践剑的千年不锈除本身镀铬防锈以外,完全是所处环境所致。 3关于性能: 公元前2世纪西汉刘胜墓的错金书刀,也是低碳钢渗碳叠打而成,经过表面渗碳,最后局部淬火,刃部硬度570HV,刀背表面硬度260HV,芯部硬度HV140。也是内韧外坚。 刘胜的佩剑刃长达86.5厘米,宽3.4厘米,也是叠合锻打渗碳和局部淬火,每层钢层厚度仅为0.05~0.1CM,已经是花纹钢了,刃部硬度达900~1170HV,比日本刀还硬,芯部硬度220~300HV,韧性是相当好的。东汉时期钢铁冷兵器依然完全取代青铜存在。甚至出现了长达120cm的环首长刀,长度和性能上完爆青铜剑。 全文综上可知,由于硬度、韧性的材料限制,导致钢铁剑的长度、强度及锋利度急重量(轻)等综合性能都优于青铜剑,青铜的锋利度不够,这也是青铜砍与划的功能不如刺,进而用剑而很少用青铜刀的原因。钢铁剑也更易研磨,能够达到更高的锋利度,所以随着钢铁冶炼技术的提高,冷兵器的钢铁逐渐取代了青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