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777期:太极拳内修门径之管见

 tjboyue 2016-11-17


作者/李剑方 ⊙ 编辑/张宏婉


导读太极拳可以说是用心灵感悟和肢体表达的生命哲学。其每一念、每一招、每一式.无一不是对天人关系的诠释,无一不是对生命本体的解读,无一不是对性命义理的内省。作为生命哲学,太极拳修炼,是对完美人格的一种塑造,通过不间断的内修外练,其终极价值指向,是要实现人性的返璞归真。



 太极拳内修门径之管见

 

太极拳对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不愧是“天赐恩物”。其形于身为功,会于心为法,传于人为教。其强健体魄、修炼心性、启迪智慧、涵养道德之博大内涵.贯穿和涵盖了人作为生命体的价值真谛和本质意义。

 

笔者有幸追随各位老师和诸位方家,研习太极拳数十年,通过身体之、心会之、觉悟之,对太极拳的博大精深逐步有所领会。目前,我与多位同道基本共识于在同一层面把太极拳横向划分为太极拳功夫、太极健身运动与太极体育竞技三大体系,但同时笔者以为.亦应在不同层面对太极拳进行纵向划分,即把太极拳划分为拳术、拳道、人道三个维度,这种划分,是对太极拳在认识上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高到低。

 

拳术是其初级阶段,主要是指手、眼、身、腰、步及相关套路、招数、劲别、实战技法等,此属“武功”范畴;拳道是其高级阶段,主要是指心性修炼.也就是所谓“内功”;人道是其终极阶段,主要是指道德修养和生命体悟。拳术一经上升为拳道,便达到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的境界;而拳道一经上升为人道,便达到神明至善、仁者无敌、不战而胜的境界。

 

换言之,太极拳作为一种生命哲学.有其形而上与形而下的部分,其由形而上向形而下的外化过程,大体可分为七阶段:道生之,即太极拳系依据太极阴阳之理而创生,取法乎自然之道,故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德载之,即道德是太极拳术的根本承载,德有多高,艺有多高,德艺双修而德在艺先,故陈鑫说“其运动之功,既与圣人同体,又与天地合德”;性成之,即太极拳成就于人之品性,品性不完备,就会受到局限而难臻化境;心主之,即太极拳的习练应以心法为主。故谱云“人之周身,心为一身之主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意导之,即太极拳习练应在意念的引导之下,对自身进行内省反观,“刻刻留意,方有所得”。亦即李亦畲所“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始而意动。继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气贯之,即在习练过程中,把握气与力的相辅相成,以意运气、以气催力,做到“气遍身躯不稍滞”,从而将体力变成“气力”,将“蛮力”变成功力,将外力变成内力;身形之,即通过合理的形体动作对太极拳进行练习和体悟。

 

在这七个环节中,“道生之”属于形而上范畴,“身形之”属于形而下范畴。由“道生之”到“身形之”。完成了太极拳由形而上到形而下的外化过程.其间主要经历了德载之、性成之、心主之、意导之、气贯之这五个环节。笔者认为,这五个环节是太极拳内功修炼的五个方面,若想完成太极拳术、拳道乃至人道嬗变。则必须在这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养气。“世间物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有。凡象,皆气也”。陈式太极大师陈长兴认为“夫拳术之为用,气与势而已矣”。武式太极祖师武禹襄曾在《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习拳践道,必须善于“养气”,善于“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做到“直养而无害”。孟子强调“养吾浩然之气”。所谓养气,第一要养虚静之气。“静为躁君,重为轻根”,气静神虚方是定心应变的最佳状态,才能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第二要养平和之气。“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只有和,才有合,只有和,整个人体的太极系统才是开放的。胸中一团和气。才能与人为善.师法万物,身心内外和谐;第三要养浑圆(混元)之气。阴阳相生,气力相济,是为浑圆。内无浑圆之气.则外无浑圆之力。有了浑圆之气,太极劲道才会绵绵不绝。如循环之无端。以气运身,当一以贯之,才能通、透、圆、满、纯、厚,通则不滞,透则不拘,圆则不僵,满则不遗,纯则不浊,厚则不浮,起承转合.不积不泄。

 

二、守意。“精、气、神有一定之主宰者,意诚也。诚者,天道。诚之者,人道,俱不外意念须臾之间”(杨氏传抄《太极体用解》)。太极是天人之学,修炼者须存天人合一之念,取抱元守一之法。久而久之,自可至知守合一,意形两忘之境。意守丹田,无旁鹜、无杂虑、无妄念,意念不行不止,气力无尽无休,由有守有为而至无守无为。第一要守柔。“知常日明,守柔日强”。王宗岳在《太极拳经歌诀》中说:“极柔即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持守柔弱之道,方能由柔而刚,由刚而韧,实现阴柔与阳刚的合二为一,把百炼钢化作绕指柔。第二要守拙。“大成若缺,大巧若拙”。善于守拙,才能返璞归真,稳健扎实,循序渐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守拙是人生的大智慧,也是习练各门艺术的大法则。第三要守中。“务外非君子,守中是丈夫”。习拳践道应把注意力集中到对自身的反省与检点上来,而不是长期沉溺于外在的具体招数和套路之中,如此,才能高屋建瓴.把握精髓.渐集大成。

  

三、平心。“为将之道,当先治心”,为拳之道也不外乎此。“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武禹襄《太极拳解》)。拳法即是心法,拳经即是心经。拳道修炼的过程和目的,不是克敌,而是克己,非为胜人,实为制我。尽管在招数、套路的演练中,我们设想了一个身外之敌,但归根结底是要破“心中之敌”。通过追求平和心态,保持澄明之心、空灵之心、圆融之心、素朴之心,最终实现心中无敌,眼中无敌。第一要戒分别之心。牢固树立人的“类生存”观念,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特别要树立“大武术”的理念,克服门户之见和封闭保守、彼此相轻的陈规陋习。不藏人善,相互欣赏.博采众长,共同提高,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实现“人我不二”和“万物与我为一”。第二要戒执著之心。习练太极拳固然需要名师指点、循规蹈矩、悉心体悟、勤学苦练,但同时也要因人而宜,量力而行,在有意无意之间,不知不觉之中,积累成果,加深造诣。愈是顺其自然,洒脱自如,愈是精进升华,不求而得。切不可执著于为自己预先设定的目标,背上沉重的包袱.以致把愉悦身心的运动变成令人生畏的“苦行”和自我身心摧残。第三要戒机巧之心。太极拳道博大精深,无数年功夫难以窥其门径。只有功夫到处,方能铁杵成针,“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王宗岳语)。因而须持守“真、悟、恒”,潜心揣摩,循序渐进,“劲以积日而有益,功以久练而后成”(陈长兴语),如一味投机取巧,寻捷径,求速成,必流为怪僻或误入异端。

 

四、炼性。“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太极拳的本质在于和合阴阳,调剂虚实,这必然对习练者的性情和性格提出要求,全息地认识拳道,合理地摆布诸元。所以,性情和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境界的高低和造诣的深浅。由习拳而炼性,由炼性而悟道,相生共长,才是通途。正如《四性归原歌》所说:“若能先求知我性,天地授我偏独灵”。炼性当以“中平”为本,“厚重”为要。第一要不急不躁。尚缓贵柔,避高趋下,无故加之而不怒.猝然临之而不惊,不至大起大落,忽冷忽热,反复无常,一曝十寒。第二要不偏不倚。宽大厚重,持守中庸,无过无不及,不至阴错阳差,非丢即顶。第三要不怠不惰。将勤补拙。常习不辍,道不远人,拳不离手,日久见真功,习惯成自然,不至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五、厚德。“万法归一”。人的各种修炼,最终都会无一例外地还原到道德这个根本问题上。“盖言道者,非自修身无由得成也”(杨氏传抄《太极分文武三成解》)。“耍手亦是以理为主,以气引之,其用功与圣贤同”(陈鑫《太极拳经论》)。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即是文章,道德即是智慧,道德即是功力,道德即是法门。太极拳说到底是为了完成人作为生命体的道德建设。道德高尚,才会有绝大胸怀绝大眼界,绝大手笔。德之厚者。其一举一动,一招一式,开合收发之际,俯仰吞吐之间,自是大家风范,名家身手。习拳践道,必须始终把修身铸德作为第一要务,“天地之大德日生”,太极之大德为“化”。第一要“化性起伪”。荀子认为:“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性是先天的素质,伪是后天的修炼,“化性起伪”,是通向理想人格的途径。在太极拳的习练中,通过不断地陶冶改造性情,拒恶从善,自能品德高尚,胸怀博大,能容天下之人、之事、之力。第二要“化剑为犁”。即收敛锋芒,消解锐气,与人为善,以人为伴,不争强,不好斗,把谦和、宽容、忍让作为最好的防身术。第三要“化敌为友”。“圣无死地,贤无败局”。“善摄生者,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太极大道修炼者当以仁爱为本。以宽恕为功,以慈和为力,以退让为法.如此,则无敌不化,无坚不摧。这就是道家所谓的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不为而成。也是兵家所谓的不战而胜。

 

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应该倍加关注太极拳所代表的人文精神、民族文化内涵和社会教化功能,笔者愿与广大同道一起担负起传承和弘扬太杨文化的神圣职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