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代虫侠传奇录(6)

 敬亭山168 2016-11-17

【乔木蟋蟀视频】 http://i.youku.com/i/UNTUzMjA1MjAw/videos


袁立:各位虫友们大家好,《谭敬先生故事系列》是由我回忆翻阅早年经历和笔记后汇总成文,由中国蟋蟀网站长“阿伟”的帮助下,委托“双劲”网友润色发布。创作过程中发现人物众多,彼此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并且分立开读,许多人物的故事都具有传奇性。故特此将《谭敬先生故事系列》改名为《虫侠传奇录》——每个虫友内心都有侠客情结,在武侠小说中大侠们是仗剑走江湖,凭的是一身高强武艺,在《虫侠传奇录》中“大侠们”是仗虫会英雄,凭的是过人智慧和魄力,其实大侠也好、虫侠也好,他们共有的正直、潇洒、豪放才是在历史中留下靓影,被人们口口相传至今的原因。本系列会继续秉着隐恶扬善的初衷,将先辈们的正能量传递给各位虫友读者。您可以当做一部长篇故事读它,也可以用人物划分当做短篇故事阅读。如果喜欢请转发分享给您的朋友,并在文章的末尾为我们竖一个大拇指,“赞”我们一下。您的扩散和表扬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和动力。


第六回 郭小毛登门求将,纪宏宝梦回垂髫

当天下午五点钟左右,老纪家住的七堡附近热闹非凡,人们探头探脑不时张望,议论纷纷。原来当地来了个穿着体面,白白净净一看就不像当地农民的陌生中年人,身后还有两名随从如影随形,一名随从提着一只金华火腿,两瓶上海的七宝大曲,外加两条上海美丽牌香烟。另外一名挑着扁担,两头各挂有一个食盒,食盒上刻有知味观三字,这可是杭州老字号,在当时也不是普通人家天天消费得起的。




要说是谁用得起这份排场,谁摆得出这付腔调,自然是我们上海第一虫贩、杜月笙的门下弟子、虫季里谭敬先生面前的大红人——郭小毛。原来这郭小毛思前想后还是不放心,小毛是这样想的:如果这只真是虫王,万一不是经自己手流入上海,迟早要和谭敬先生的将军会上,到那时非但自己在谭敬先生面前要抬不起,从此上海第一虫贩的头衔恐怕也要让人了。因为老纪是先知会过他的,所谓不知情者无罪,知道了还漏走虫王,江湖上会耻笑——这个第一虫贩天天在杭州是干什么吃的!以后郭小毛三个字在江湖上要颜面扫地成为笑话,没办法混了。郭小毛不能和杜月笙、谭敬先生这样的人物比,但也是赤手空拳凭本事发迹的老板,绝非浑人一枚,利害轻重能一眼看到关窍。于是想出这个办法,就算看不到虫王,也要套套老纪口风。老纪不来,自己干脆上门请客,带好酒菜拜访,吃准了老纪是老实人,自己用这个规格对待对方,万无空手而回的道理。




话说老纪正在理蟋蟀,一只虫王刚服待好,接下来七、八只蟋蟀统统搬家,去了后面堆柴的草棚。老纪也在犯难,要说这只虫王的山脚附近一声鸣虫叫都不闻,照理是有点蹊跷的,万一到凌晨时分微风拂过驱走了夏末暑气,盆里亮爽清透,“老虎”心情一好,起翅亮出虫王叫,这余下的蟋蟀们岂非都要吓得屁滚尿流,第二天草都打不开牙,吓出神经病了。这种事都是古代虫谱上有过记载的,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保险点无大错,毕竟余下的蟋蟀也是他忙了一个月的劳动成果,不好浪费的。




老纪一看郭小毛携重礼前来拜访,顿时手足无措心里发慌。小毛并不多言,进去一看马上退出,原来屋子里乱哄哄一片,老纪也正在忙进忙出。小毛客气,叫老纪但忙无妨,只称自己走累了外面坐会儿。问老纪的老婆讨了一张八仙桌两把长凳,也不讲究,就放在院中大树下,一屁股坐下笑侃大树下面好乘凉。机灵的随从立刻放下担子,拿出酒菜上桌,一共四个冷盆、四个热炒,一个砂锅鱼头,一瓮十五年的绍兴花雕。大热天的,鱼头闷在砂锅里竟然还热乎。




老纪在屋子里真是左右为难,不出去好像太不识抬举,出去的话对方定是为他的虫王而来,除了自己还没第二个人看过这只宝贝。老纪心中念道,难得郭老板屈尊到寒舍,这辈子还没人这么看得起自己过,罢了罢了,一咬牙老老实实把那只装着虫王的蟋蟀盆捧出来,想趁天色还亮,请郭老板品评一番。一只老盆捧出摆到桌上,郭小毛尚未揭盖便失声道:啊呀呀,老纪啊,你屋里还藏了这等宝贝呀?老纪一时没反应过来,有点不快,道:郭老板,我老纪做生意一是一、二是二,可说不得瞎话,你眼前这只就是我说的虫王。原来这老纪以为小毛在怀疑他用水货冒充虫王,特意使这番一惊一乍的语气试探自己。




郭小毛哈哈大笑,解释道:不是蟋蟀,我讲的是这个蟋蟀盆,你何处觅到的这件宝贝?说完用不可思议的眼神重新打量了老纪,似乎这只蟋蟀盆根本不是寻常人家能拥有的。这样一讲,又勾起老纪一段往事的回忆。只看到五十多岁的老纪眼眶里泛起了点点银光,仿佛当场就老了十岁,扶着桌子就坐了下来,实际上是勾了回忆太激动了有点站不住。郭小毛既感到好奇又有点同情更意识到这是拉近两人关系的最佳机会,连忙劝酒一副愿闻其详的样子,老纪也连连点头,平时闷声不响的老实人突然打开了话匣子。郭小毛这样的老江湖当然明白一个道理——这人啊,主要的是距离问题,次要的才是条件问题,理性解决不了的问题,往往就是可以凭感性解决的问题。




原来这老纪从小就喜欢抓蟋蟀,因为家境贫寒没有上学,每年秋季靠抓蟋蟀换点家用钱,是个至诚孝顺的孩子。有年捉到一只漂亮的大蟋蟀,也是缘分到了,刚刚到枸桔弄摆摊,一位六旬老人就蹲了下来,一付慈眉善目的样子,和蔼可亲地问他,小朋友捉到好虫了吧?小纪一惊,咦?爷爷怎么晓得?老人说,我有诀窍的,你今年几岁了?这般这般,一老一小两个人对话起来,竟越讲越投机了。好一会儿,老人看着骨瘦如柴的小纪,问:你早饭还没吃吧,我请你吃点心去,你那只大蟋蟀等会儿就卖给我吧,价钱好商量。小纪人穷却有志气,袋袋里一文没有,肚子饿得要命,但是陌生人的东西一律不要,答道:我确实抓到一只大蟋蟀,吃饭不急,你看中再讲。老人并不看虫,问小纪想卖多少。小纪用手托牢下巴,眼珠子转了三圈,比出两只指头。老人哈哈一笑,掏出两只龙洋塞进小纪口袋。小纪十分机灵,马上讲,我请你吃豆腐花(脑)!老人又哈哈一笑,有点喜欢上了这个好玩的孩子,于是两人有说有笑在旁边小摊上吃点心,吃完小纪抹抹嘴巴抢了买单,老人微笑点头问小纪,想不想知道为什么他猜出有大蟋蟀。小纪拍手称好,于是拉着老人的袖子一蹦一跳走在前。



一个八九岁的小鬼哪能看出老人的来历,小纪这天岂止是运气,简直就是一场大造化,就好比今天电视里算命的江湖术士街边遇上当今天子尚不自知。欲知这老人的身份来历,且听下回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