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广州2016年高考备考指导意见(化学)修改稿
2016-11-18 | 阅:  转:  |  分享 
  


2016届化学科高考备考指导意见



目录



1.前言



2.试卷结构说明



3.近三年全国卷乙卷理综化学考点梳理



4.试卷特点总体认识



5.全国卷与广东卷考试大纲的说明中考试范围和内容的表述差别(2015年)



6.总体备考建议



7.题型分析及对一轮复习的启示







2016届化学科高考备考指导意见



2015年8月



1.前言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广东省普通高考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通知》(粤教考函〔2015〕24号)的精神,从2016年起,直至广东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高考新方案的实施,广东省普通高考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的试卷(新课标卷)(以下简称全国卷)。

近几年全国卷理综化学试题绝对难度略大于广东卷,给已经熟悉广东卷备考的老师带来了不小的压力,部分老师甚至有一些恐慌情绪,在备考的初期阶段就盲目拔高要求,提升训练难度,使基础本就薄弱的学生深受打击。高考是对学生多年学习的一种检验,根本急不来,即便到了今天,距离2016年高考还有九个月的时间。在这九个月的时间里,老师和学生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思考清楚,有很多的事情需要一件一件去完成,最终在九个月之后让学生以他所能达到的最佳水平面对高考。因此,看清远方属于我的学生的目标,然后静下心来指导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建构面对化学物质、化学变化和化学问题所需要的思维方法,训练必要的应试策略,必定能够获得理想的结果。

全国卷学生的得分为什么不高?学生的得分是如何分布的?试题是如何达到其区分功能的?试题中的哪些问题是我的学生能力范围之内的?这些能力范围之内的问题是需要多储备还是需要多理解运用?

如何看待全国卷的“瑕疵”?全国卷与广东卷的差异对备考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大量做题是不是应对全国卷的妙方?

2010年以来广东卷的命题风格使我们的教学摆脱了大量认识化学物质的压力,教师本身对陌生物质的了解也减少了淡忘了,从事实储备上说优势有限,但在面对陌生化学问题时,老师和一般学生却显示出巨大差异,这一差异是什么?造成这种差异是否因为我们忽略了某些工作?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制定备考计划时认真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从而采取适合本校学生的策略,确保本学年化学科备考工作的平稳进行。



2.试卷结构说明

全国卷理科综合试卷结构如下:

全卷(300分) 化学部分(100分) 第I卷 选择题(一) 13题 78分 化学有7题(7-13),均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选择题(二) 8题 48分 第II卷 必考题 11题 129分 化学有3题(26-28),共43分 选考题 8选3 45分 化学3选1(36-38),15分 必考内容为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和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选考内容为选修模块“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的内容,考生

从三个选考模块中任意选考一个模块的内容。

3道必考题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近几年从题型的角度可依次归为实验题、无机综合题、反应原理题。



3.近三年全国卷乙卷理综化学考点梳理

3.1试题内容梳理

题号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7 化学常识(侯氏制碱法、氨气管道泄漏、食物中的碘、黑火药的成分) 同分异构体(戊烷、戊醇、戊烯、乙酸乙酯)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强水:根据性质记载推测物质、硝酸的氧化性) 8 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香叶醇的结构推断它的分子式、反应类型等) 化学与生产知识(盐类水解、氧化还原反应、漂白粉变质) NA相关计算(含同位素物质计算、弱电解质电离、氧化还原反应、NO2自身化合) 9 元素周期表、盐类的水解(在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中寻找能破坏水的电离平衡的简单离子) 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活化能及反应热 有机结构及相关化学反应计算(分析键线式,利用守恒思想计算反应物比例) 10 原电池原理、盐类的水解(将硫化银还原为银、硫化铝的双水解)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原子结构、离子半径、单质沸点) 实验现象、结论及因果关系(稀硝酸与过量铁粉、铜与硫酸铁、铝箔灼烧、氢氧化镁与氢氧化铜沉淀转化) 11 溶度积的计算(氯化银、溴化银、铬酸银开始沉淀时银离子的浓度的计算) 溶解度与溶度积的理解和应用及分离提纯(溶解过程的热效应、溶度积的计算) 原电池原理(葡萄糖与氧气为原料的微生物电池、图形分析能力) 12 同分异构体种类(酯水解得到的酸和醇重新组合的酯的种数) 实验基本操作、误差分析(容量瓶的使用、酸碱中和滴定)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沸点、离子还原性、水化物酸性、离子化合物) 13 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和原理(萃取、分液、重结晶、蒸馏) 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和原理(萃取、分液、重结晶、蒸馏) 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pH计算(一元碱稀释前后体积比与pH关系) 26 有机实验题(合成环乙烯。实验仪器的超前考查:直形冷凝管、球形冷凝管、吸滤瓶、圆底烧瓶、分液漏斗。化学常识:产率等) 有机实验题(合成环乙烯。实验仪器的超前考查:直形冷凝管、球形冷凝管、吸滤瓶、圆底烧瓶、分液漏斗。化学常识:产率等) 有机实验题(草酸分解产物验证。气体检验、除杂的方法、仪器连接、现象及结论。简单实验设计:比较酸性强弱、证明二元酸) 27 化学工艺流程、电化学(化合价的确定、离子方程式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原电池原理) 化学工艺流程、电化学(化合价的确定、离子方程式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原电池原理) 化学工艺流程(陌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电子式、除杂试剂及原理分析、影响速率的因素、流程分析等) 28 化学反应原理(平衡移动、化学平衡及反应速率对工业生产的影响、盖斯定律、燃烧电池负极电极反应式、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计算) 化学反应原理(平衡移动、化学平衡及反应速率对工业生产的影响、盖斯定律、燃烧电池负极电极反应式、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计算) 化学反应原理(氧化还原反应、溶度积的计算、化学键与反应的热效应计算、平衡常数计算、信息条件下速率计算、平衡移动与图像) 38

(选做)

有机 有机推断题(有机物的命名、方程式的书写、反应类型、同分异构体的推断) 有机合成与推断、有机反应方程式书写、核磁共振氢谱、同分异构体(卤代烃消去、苯环的消化、硝基化合物的还原、烯烃的臭氧化反应、氨基与羰基间的反应) 有机合成与推断、设计合成路线(有机物的命名、反应类型、原子共面、加聚产物书写、同分异构体书写、参考信息设计合成路线) 3.1核心知识要求的变化

核心知识 主要考查特点 离子反应 主要以书写离子方程式及应用离子反应知识分析流程等为主要考查方向,要求学生能根据已学离子反应知识分析物质能否反应,并正确用离子方程式表示。较少直接考查离子共存问题,偶有考查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氧化还原反应 主要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一些基本概念、电子转移的计算及运用得失电子守恒进行相关计算、方程式配平及陌生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相比广东卷要求要略高,特别是得失电子守恒的相关计算及配平。 物质的量 主要是利用物质的量的“桥梁”作用进行相关计算,特别是与反应方程式相关的一些计算。经典考法关于NA的计算也有涉及,但相比而言全国卷更注重物质的量在方程式等中的应用。 化学能与热能 考查形式比广东卷更丰富,除典型的关于反应热的计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以外,利用化学键、物质本身的能量计算反应热也是全国卷的考查方向。 化学能与电能 主要考查原电池、电解池原理的运用,尤其是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且要求明显高于广东卷。考查的电化学模型也较广东卷跟陌生、复杂,但只需掌握好基本原理,总体难度不会上升很多。 反应速率 主要结合图像考查反应速率的计算、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及控制变量法的运用,与广东卷相当。 化学平衡 主要结合图像考查化学平衡的移动、平衡常数及转化率等计算等,大致方向与广东卷相同,但对平衡的相关计算要求更高,对分析表格及图像的能力要求也较高。 电离平衡 主要考查强弱电解质电离的定性、定量的区别,特别是一元强酸(碱)与一元弱酸(碱)等pH、等浓度的相关对比分析,pH的简单计算。 盐类的水解 主要考查对水解基本原理的掌握及盐类水解的应用,而关于离子浓度比较在近几年全国卷中要求并不高。 溶解平衡 主要考查沉淀的产生、转化及溶解,特别是关于Ksp的计算。此部分得到计算考查频繁,且要求较广东卷高。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 比较固定的考查,综合性较广东卷略强,如结合水解、离子还原性、沸点等进行考查,其中电子式的书写在广东卷不作要求,而全国卷则是考查点之一。 无机化合物 主要在选择题、实验题、化工题中考查。核心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利用物质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知识进行物质性质分析等均是考查的方向,特别是实验题与化工题中的综合运用及方程式书写等。但全国卷对一些物质的性质要求较高,如Mg与CO2、N2的反应等 有机化合物 有机部分主要选择题、实验题、有机选做题中考查,主要涉及基本官能团的性质与转化、主要有机反应类型、同分异构体、有机方程式书写、信息获取与迁移、合成路线设计等,总体上与广东卷考查方向一致,但难度要求较广东卷高,如同分异构的书分析总数,要求学生具有严密有序的分析能力;利用相关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等进行有机化合物的推断;利用陌生的有机物的性质信息进行实验的分析与设计等。 化学实验 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离、提纯,气体的制备与综合实验、重要的定量实验、实验设计与评价、产率计算等,总体方向与广东卷相同,但开放度较小,更注重计算。全国卷更注重对整个实验流程的分析与评价以及更加陌生的信息进行实验分析与评价。全国卷在实验设计上有所尝试,有增大开放度的趋势。 化学计算 全国卷对计算要求明显高于广东卷。主要考查原子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等守恒思想的计算及相关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速率、平衡常数、转化率、产率、质量分数等的计算、溶度积的相关计算等。总体上高中阶段常见的计算点均是全国卷的考查范围。

4.试题特点总体认识

为了有助于备考工作从广东卷向全国卷的顺利过渡,试卷特点的分析将从全国卷(以乙卷为对象)与广东卷比较研究的角度进行。总体而言,两者的共同之处是主要的,是教学中首先需要把握的,应在完成主体工作的基础上再关注其差异。

共同特点:

(一)考点布局相似,突出模块教学的功能。

从题型角度看,全国卷与广东卷近年来是逐渐靠拢的,实验题主要侧重实验基本方法和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无机综合题主要侧重考查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以及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综合应用,反应原理题主要侧重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以及反应热及其综合应用,选考题中的有机化学题与广东卷有机化学题在考查内容上基本一致。

(二)立足学科基础,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

与广东卷类似,全国卷主要考查基本概念中的化学用语、化学计量、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反应热,化学基本理论中的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电化学、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元素化合物中的钠、铝、铁、铜、氯、硫、氮、碳、硅,有机化学中的烃及其衍生物性质、有机反应类型、同分异构现象,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物质制备、物质分离提纯、物质检测。

(三)注重能力立意,突出学科能力的考查。

与广东卷类似,全国卷同样注重试题情境的创设,提供全新的问题背景,考查学生从文字、图表、模型、流程图、装置图等多种呈现形式中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灵活调用知识储备并运用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实验基本技能和探究能力。

(四)贴近社会实际,突出化学学科的价值。

试题紧密联系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充分体现化学造福人类、化学让生活更美好的观点,对于考生正确认识化学学科的价值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主要差异:

(一)选择题考点分布稳定度略低于广东卷,灵活性高于广东卷。

全国卷选择题考点分布、命题特点浅析如下表:

考点 命题特点 高频考点 生活中的化学 取材极灵活,能反映考生的学科素养,涉及元素化合物知识 化学实验 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结合考查,对实验的原理和操作准确掌握 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 对基于微粒结构进行推理的能力要求高于广东卷 有机化学 既有性质的考查也有结构的考查,考点逐渐回归必修范畴 离子平衡 强调离子平衡问题中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其他考点 物质的量及其计算 难点常落在混合物的组成或纯净物的结构 电化学 常使用一些前沿性的电化学应用为情境,但考的是基本概念 …… (二)试题难度和能力侧重点与广东卷有差别。

下表列出了广东省、湖南省、河北省近两年部分考试数据(非官方发布,仅供参考):

选择题 实验探究 无机综合 反应原理 化学与技术 物质结构与性质 有机化学基础 全卷 2014 广东 0.68 0.32 0.37 0.42 —— —— 0.65 0.52 湖南 0.57 0.53 0.35 0.34 0.12 0.10 0.28 0.45 河北 0.60 0.39 0.47 0.09 0.53 0.36 2015 广东 0.46 0.43 0.51 —— —— 0.49 0.56 湖南 0.38 0.45 0.23 0.13 0.16 0.40

有关分析认为,难度较大的试题(如0.4以下)对于学科分数高的考生群体的区分作用显著,因此对于重点高校、名牌高校选拔生源来说全国卷的难度有其合理性。2014年湖南省不同录取批次的化学成绩统计也可以支持上述观点:



全国卷乙卷自2013年开始将实验探究题在试卷中的位置前移,作为化学科第一道非选择题,结合考纲中“同一学科中不同试题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可推测命题者认为实验探究题情境陌生度较小,试题信息简洁条理性强,相对而言有利于学生得分(2013、2014年达到预期),但是当试题转向实验方案设计考查时(如2015年),学生得分下降幅度超过预期。广东卷、安徽卷等在实验探究命题上的探索已引起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关注,未来兼顾常规实验基本方法和探究方案设计将成为全国卷实验探究题的常态。原广东卷实验题关于实验常用技术和方法在新情境下的迁移应用考查力度较小,因此新一届备考必须加强各类典型实验的深度梳理,落实各类常规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原广东卷关于实验方案设计的考查,问题设计平稳,限定条件较多(可理解为提示因素较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空间不大,且在方案表达的规范性上要求颇高,而全国卷实验方案设计问题取材灵活,给学生的四维空间较大,方案的表达虽然限定不多但要表述清晰仍然不易,因此新一届备考必须加强物质性质、物质检测、反应规律与实验方法的整合,反复创设各类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构建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使学生在创建怎样的实验体系来解决一个化学问题方面有较大发展。虽然广东卷实验探究题的备考留下了许多宝贵检验,但必须批判地继承这些经验,进一步加强复习的针对性,尤其要警醒的是不要被全国卷过去的考题牵着鼻子走。

全国卷无机综合题近年来使用过完整工艺和考点拼盘两种呈现方式,从考查学生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看,前者的功能为后者所不能替代,尤其是实验探究题背景信息趋于常规的情况下,无机综合题必定更多的承担起“现场独立自学”能力的考查。全国卷强调对工艺流程的分析解读,在这一点上与广东卷基本一致,且信息量更大。从取材方面看,全国卷自由度较大,因此学生接受、吸收信息的难度也较大(化学学科知识面宽的学生有较大优势,比如对大学教材有一定涉猎的学生),值得注意的是全国卷多次将电化学应用的考查布置在无机综合题中,因此围绕电化学实际应用的某些物质的性质、制备作为无机综合题命题背景的情况较多。新情境下书写化学方程式在全国卷中占比较重,全国卷的灵活度更大,不仅像广东卷一样需要学生准确应用基本概念和原理,在配平、物质推理方面需要学生有充足的训练经验。

反应原理题常规考点与广东卷相似,都要求学生运用基础概念、基本规律进行分析、推理、计算。本题的能力侧重点在于图表信息的获取、实验条件控制思维的应用,全国卷对于图像中定态的点和动态的点与对应的化学意义的相互转换能力要求显著,除了从图表中获取规律或结论外,还要能做出解释或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除此之外在定量分析可逆反应体系方面要求明显高于广东卷,基于真实情景下的化学计算能力要求远高于广东卷,因此本届备考需要抓住一些典型的结合生产实际的可逆反应体系为案例,和学生一起进行深度探讨。另外,全国卷反应原理题显示出强烈的中学与大学相衔接的特点,在复习中对于优秀学生或可适度拓展。

有机化学选考题全国卷在延续自身风格的前提下开始对广东卷中的一些亮点有所借鉴,因为一种物质推理错误而使整体受牵连的情况少了,学生得分机会增大了。例如不仅强调根据分子式、官能团性质对未知物的推理,也强调通过有机物结构的对比分析对未知物的推理;不仅强调陌生反应机理的现学现用,也强调有机合成路线的迁移。同分异构体的考查一直备受重视,说明命题者对该考点用于考查学生有序思维情有独钟。

化学与技术选考题虽然在形式上与无机综合题比较相似,但在把握试题情境的难度上大得多,考点分布也更难捉摸。本题作为选考模块试题处境尴尬,导致其绝对难度常常高于其他两道选做题,因此各省考生选做率普遍极低。

物质结构与性质选考题难度不大,甚至略低于有机化学选考题,一般没有综合性的化学过程作为命题背景,因此读题审题障碍少,能力侧重点主要是晶体结构的观察、解析,数学见长的学生选做该题有优势。此外,在理综考试时间普遍不够的情况下,选做本题可以在更短的时间里抢得更多的分数,本届学生再重新选学《物质结构与性质》可行性较小,但优质生源组可以考虑结合学生意愿组织部分学生额外选学。

2014年湖南省化学非选择题不同得分人数比率分布如下:(纵轴为比率/%)





查阅资料表明,2013、2014两年湖南省选考有机化学基础的比例分别为80%和83%(见下表),实测难度分别为0.31和0.28,得0~1的比率远高于其他非选择题,除了试题本身难度较大,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考生的考试时间分配不合理所致,在有机化学选考题难度回归合理范围的趋势下,考生应注意调整得分策略。

模块

年份 化学与生活 物质结构与性质 有机化学基础 考生总人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2013 24629 13.6 11670 6.5 144279 79.9 180578 2014 25597 13.7 5006 2.7 155903 83.6 186506 (三)对学生知识储备的要求略高于广东卷。

从实验题看,全国卷不仅需要学生对实验基本方法有一般性梳理,而且应对一些具体典型实验案例较为熟悉以便迅速迁移;从无机综合题看,一些教材上没有但实际运用、习题训练中常见的知识也被认为是学生应知应会的(比如2015年试题中调节pH分离金属离子的知识),一些试题背景介于教材和拓展性知识的模糊地段,信息给予不是很到位,如果完全从最基本的概念原理进行解析需要耗费的时间较长,而知识面有所拓展的学生则优势明显(比如2013年试题中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这些情况无疑给复习增添了难度;从反应原理题看,学生对一些典型计算问题所需要的公式如果熟悉则有优势,否则就需要多花一些推理的时间,学生如果对大学无机化学教材基本内容有所了解,对审读反应原理题客观上是有帮助的,这些情况有可能导致增加优生的负担,是命题需要改善的。

但必须强调,对于只能争取中上得分以内的大多数学生而言,其能力和精力只能掌握好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将常规问题解决好就可以完成得分任务,不宜在知识储备上增添过多压力。



5.全国卷与广东卷考试大纲的说明中考试范围和内容的表述差别(2015年)

全国考试大纲 广东考试大纲 5.化学反应与能量



(4)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6)了解焓变与反应热的含义。了解△H=H(反应产物)—H(反应物)表达式的含义。

(7)理解盖斯定律,并能运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焓变的简单计算。

5.化学反应与能量



(4)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

6.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

(4)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

(5)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并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 6.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

(4)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5)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 7.电解质溶液

……

(8)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了解溶度积的含义及其表达式,能进行相关的计算。 7.电解质溶液

……

(8)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 ……

(2)了解常见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

(1)了解常见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

(2)掌握常见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

(1)掌握常见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6.能根据要求,做到:

……

(4)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 6.能根据要求,做到:

……

(4)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

6.总体备考建议

6.1教师需要亲自参与全国卷的研究

认真做一遍全国题,细致体会:基本考点有哪些?需要什么知识储备?需要哪种具体能力?并依据年份的变化,体会其导向的变迁,并思考这些变迁与其他省市高考题有无联系,从而对试题发展有一定展望。通过上述研究,点列出第一阶段复习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便复习到相应版块时不迷失方向。

6.2坚持贯彻广州市科学备考的基本经验,在第一阶段复习中打好坚实的基础

近十年的广东卷备考使我市化学教师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有深厚的积累,在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总体趋势下,只要不盲目不盲从不倒退,坚定地夯实基础,将能力的培养贯穿复习全程,扎实研究考题内涵和学生的需求,必定能够顺利完成向全国卷的过渡。

6.2.1明晰高三化学复习全年的任务规划

为了明晰一轮复习与一轮后复习的目标任务,需要了解试题如何体现考纲中提出的三大能力要求,这里主要讨论非选择题。首先,“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本质上亦可纳入“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是化学学科的突出特征和常用途径,分析和解决某些化学问题时必须伴随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的支持,或者直接以拿出实验方案作为解决问题的成果。其次,“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与“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完成综合性试题的两大支柱能力,缺一不可,前者是阅读素养和学科素养的综合体现,后者主要依赖于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思维方法。最后,每道试题对考纲中的三大能力考查均有所承担,但各有侧重点(如下表所示):

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 实验探究题 明晰一项实验任务的全过程 原理、操作、现象、结论的分析;数据处理;实验方案设计 无机综合题 明晰一个生产工艺的全过程 原理、操作的分析;工艺的评价 反应原理题 明晰一个反应过程的指标特征 反应状态的定量分析;从实验数据中获得反应规律并作解释; 有机化学题(选考) 明晰一个有机物的合成路线 原理的分析;合成路线中物质的推断;同分异构体的分析;合成路线设计 在以往的备考中,常常发生这样的情形:学生独立完成一道试题,结果不理想,而老师对试题内容和设问作出一番解读后,学生就可以顺利解题了。这说明对学生而言困难在于从试题信息中产生一个化学过程的清晰认识(可比喻为一个逻辑清晰、情节完整的故事),进而对设问的来源和意图有所了解,如此才能进入具体分析与解答。学生完成综合性试题的基本历程大致可表示为:





高三教学多年来沿用的一轮复习、二轮复习的基本架构,为学生解题能力的形成承载何种功能?在学生基础知识遗忘率高、不成体系的现状下,让学生用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问题情境为载体使知识融会贯通,培养一定的整合能力,能较熟练地解决简单常规化学问题,是一轮复习的主要任务;通过一轮复习使学生的知识储备(包括技能储备)基本充足并建立内在联系后,二轮复习方可将重点放在陌生复杂情境下如何形成新知识块、如何分解表征问题等能力的提升。

因此对于高三备考两个主要复习阶段的目标规划有如下建议:









一轮复习不宜在细枝末节的事实性问题上打转,应采用有效的线索高效地完成主干知识的建构,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技能的训练、有效问题的解决。务必克服一轮复习先松后紧、拖拖踏踏的现象。

6.2.2提升一轮复习的品质和效率

下图简单表达了我们对高三化学复习课的总体取向:



(一)对复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无机物或有机物的制备、性质、用途是一切化学问题的实体,也是化学概念、反应原理、实验方法得以运用的载体,因此元素化合物(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复习必须成为一轮复习中提升学生学科能力的核心工程,也是一项与新授课教学完全不同的系统工程。且没有任何复习资料可以提供现成方案。

综合近年复习备考的优秀经验,一轮复习的进程可简单表示如下:

内容纬度 一轮复习进程 基本概念 无机元素化合物 基本理论 化学实验 有机化学 先于元素化合物复习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1)物质组成、结构、分类的讨论,实际上是要将学生多年学习所接触的化学物质进行一次“大阅兵”,建立化学物质世界的较系统的认识,梳理微观粒子的构成和相互作用以及与宏观物质性质的内在联系,一定需要将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板块的部分理论知识整合进来才能实现;(2)物质的量的讨论,除了巩固围绕物质的量的各种物理量的转换,还应结合一些化学生产或化学实验了解在实用过程中化学计量的规范、特色等;(3)氧化还原反应的讨论,除了要掌握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技能,梳理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也可以将电化学应用的基本原理认识整合进来;(4)离子反应的讨论,除了突破常见的离子共存问题,还要运用离子平衡对熟悉的离子反应进行统领、简化,为元素化合物复习时性质的拓展奠定思维框架。

其后的元素化合物复习不断渗透概念、理论的运用,并在复习过程中穿插教材实验、实验方法、实验设计的复习。由于离必修1的新课学习时间久远,元素化合物中大量的事实性知识遗忘率很高,元素化合物复习通常包括基础课和提高课。基础课是用合适的线索(教材线索、价类二维图线索、概念图线索等等)引导学生完成应知应会知识的储备,提高课则是基于物质的性质创设有探究价值的实验问题展开教学,或者基于物质的制备、用途创设有整合特征的活动任务展开教学,充分体会概念理论、实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工具性。在元素化合物复习的恰当之处补充若干有代表性的系统性实验案例,落实常见化学实验类型的工作思路、技术规范,体会真实任务下实验方法的综合运用,出现类似的新任务时可以合理迁移。

全国卷的命题取材常常涉猎学生熟悉的11种元素(见考纲)之外但与这些元素又有某种关联的元素,因此元素化合物复习中整合元素周期律应用的力度需要加大,但并不是要求学生对这些元素的同族元素都要掌握,而应结合这些同族元素的典型用途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在对其某种用途的讨论中体会其性质与表中位置的内在联系、与家族元素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面对陌生元素、陌生物质时有根可循,在运用分类观之余又多一个指引。近五年的非选择题必考题取材涉及的元素有B、I、P、Li、Ca、Zn、Mn、Pb,那么Br、Ba、Be、Ga等元素也会有取材的可能,学生在复习11种元素的同时知道这些元素的存在,对其有特色的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化合物有稍许了解是有好处的。

化学基本理论板块的内容在试题中的呈现,一部分是用于物质性质、用途的分析或操作工艺的分析(如选择题、实验探究题、无机综合题中),另一部分是对于反应过程的理论探究(如反应原理题中)。于前者,元素化合物复习必然牵涉到电化学应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因素、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等,不仅不能回避而且要抓住机会深度探讨,薄弱的学生可能最基本的理论工具不过关,那就应该花一点时间先理一理,还是要坚持用概念原理支持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组重构。于后者,虽然以理论分析推演为主,但建议基于某个生产案例(如合成氨等),将反应的快慢问题、限度问题与实际产量产率问题进行适当整合,将一个反应体系的宏观特征、微观本质、数形描述有机整合。

化学实验多数内容的复习都可以且应该与元素化合物复习整合在一起,一轮复习阶段几乎可以不独立存在。需要强调的是,化学实验的复习内容是清晰存在的,解决实验问题的思维也是清晰存在的,元素化合物复习中穿插实验复习时,必须注意明确设定实验的教学目标并且落实到位。比如从物质的性质实验中发现疑点,进而产生化学问题,再力求用实验解决疑问,可以用于落实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也能落实物质检测的方法;卤素复习中穿插海带提碘实验,可以用于落实某些分离提纯方法的使用;铁的复习中穿插莫尔盐的制备,可以用于落实另一些分离提纯方法的使用;氮的复习中穿插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可以用于落实气体制备实验、气体反应实验的基本技术;电解质溶液复习中穿插食醋总酸量测定实验,可以用于落实定量测定实验的一般规程以及滴定法的技术细节;有机化学复习中穿插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可以用于落实有机物反应实验中一些独特的装置和操作技术。实验能力是一种集合了事实储备、概念原理、实践经验的综合能力,不太可能在很短的时段内达成,也不太可能仅从一个实验活动中达成,实验复习整合到元素化合物中进行另一个意义在于为学生提供多次尝试、变式应用的机会,上述举例是为学生建构良好的实验思维播下了“种子”,要达到在不同的背景下能灵活迁移还需要补充有效的训练案例。

(二)以形成解决某一问题的思维程序或模型为常态目标

全国考试大纲的说明明确指出,为了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将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对试题的研究发现,仅考查学生复述、再现教材上某个具体知识的试题越来越少,在真实的生产生活背景下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试题越来越多。因此,我们需要从大量教学内容中抽提、概括出一个个高于内容本身的化学问题,面对这些化学问题时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就是学生学科能力的具体表现,所以教学内容背后所隐含的可迁移的学科思维是更为核心的目标。

例如,在碳、硫及其化合物的复习中,可增设的目标:①从离子平衡的高度认识酸酐、酸式盐在水溶液中的反应;②鉴别两种气体的一般思路;③检验混合气体中某一成分的方法;……

在铁、铝、铜及其化合物的复习中,可增设的目标:①混合反应后溶液成分分析的思路;②从矿石如何获取金属单质;③实验探究中离子检验方法的运用……

元素周期律复习中要建立“位置”为中心和桥梁的思维模型;电化学复习中要建立“两极一池一回路”为支撑的思维模型;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复习要建立任何反应都适用的“三段式”定量分析模型;离子平衡要建立水溶液中粒子行为的有序思维模型;……

随着复习的推进,内容和载体在不断变化,但一类化学问题却总是会重复出现,思维方法就是在情境变化而实质相似的多次锤炼中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来。我们还非常赞赏的一点是,在课堂内外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师生或生生观点发生碰撞之时,大家都能积极反思产生不同看法的思维根源是什么,思考角度、思维逻辑需要如何改善。换句话说,老师需要指导学科知识,也要坚持思维熏陶。

(三)将学生的参与度作为复习质量的重要指标

放弃“老师讲的清楚学生就该掌握”的幻想,也不能指望本届学生会更加努力,必须摒弃复习课“炒冷饭上课讲、下课练(基础课)教师收取部分学生的梳理,分析学生已有认识的缺陷,针对性地准备问题,在课堂反馈环节使用,重点在反应物的选择上展开讨论、评价,以及关注与同类物质的比较,而并无必要给出一个完善的“成果”。(提高课)教师呈现准备好的问题、任务或实验情境,展开教学的核心部分。(教师对学生课前工作的反馈需要用多少时间由学生的水平决定,所准备的问题、任务或实验情境的思维容量也要与学生水平相适应,但都是依据一定的目标进行选择,水平不同目标应有差别)

下面的课例(片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述关于复习课的基本观点:

课题:铁及其化合物的复习 普通生源组 优质生源组 课前 (1)完成《备考指南》学生活动1:基于Fe“二维图”梳理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熟悉《备考指南》知识梳理部分。 (1)请以铁粉为原料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制备铁红,其它试剂任选。

①画出流程图

②写出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2)自主完成《备考指南》知识梳理和学生活动。 基础课 (1)针对学生课前工作中的错误和缺陷进行反馈。

(2)着重围绕Fe、Fe2+、Fe3+三者的相互转化,从原理到试剂选择、实验操作进行讨论。

(3)围绕Fe(OH)3的沉淀溶解平衡讨论Fe3+的存在与溶液pH的关系。 (1)简短的生生交流之后,用板书的方式(另一些有探讨价值的设计用投影方式)展示学生设计的铁粉制备铁红的工艺路线,选择性地讨论一些原理问题、操作问题、绿色化学问题。

(2)反思:哪些试剂能够使Fe2+转化为Fe3+,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哪些试剂能够使Fe3+转化为Fe2+,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3)现有一瓶氯化亚铁溶液,请设计实验方案,以探究它:①没有变质②已经变质③已完全变质 提高课 (1)针对Fe→Fe3O4引导学生回归教材实验,并扩展到整个必修教材中金属与水反应的实验功能。

(2)对铁与水蒸气反应后的固体剩余物成分展开讨论,对该剩余物溶解于盐酸后的离子成分展开讨论,并设计实验验证。

(3)落实《备考指南》部分学生活动。 实验探究:

(1)实验制备少量Fe(OH)2。

(2)实验探究Fe(OH)2是否部分氧化。

(3)取少量实验(2)所得血红色溶液,加入足量铁粉,有何现象?如何解释?

(4)取少量实验(2)所得血红色溶液,加入过量KI固体,有何现象?预测发生了什么反应?如何用实验证明发生了该反应? 目标设置 ①掌握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相互转化

②金属与水反应的条件、装置、操作以及探究功能

③反应混合物成分分析的一般思路

④离子检验的一般思路 ①掌握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相互转化

②无机物的制备、分离、提纯

③反应混合物成分分析的一般思路

④利用离子检验的方法实验探究反应原理问题

6.2.3提升习题训练的效能

训练超量、测试频繁,目的性弱反思优质试题的得不到挖掘。第1题.2010年新课标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SO2的性质,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请到答F列问题:(1)装置A中盛放亚硫酸钠的仪器名称是,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实验过程中,装置B、C中发生的现象分别是、,

这些现象分别说明SO2具有的性质是和;

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装置D的目的是探究SO2与品红作用的可逆性,请写出实验操作及现象;(4)尾气可采用溶液吸收。答案.(1)蒸馏烧瓶?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2)溶液由紫红色变为无色,无色溶液出现黄色浑浊??还原性和氧化性?????5SO2+2MnO4-+2H2O==2SO42-+5Mn2++4H+(3)品红溶液褪色后,关闭分液漏斗活塞,点燃酒精灯加热,溶液恢复红色(4)NaOH第2题.2011年新课标

氢化钙固体是登山运动员常用的能源提供剂。某兴趣小组长拟选用如下装置制备氢化钙。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选择必要的装置,按气流方向连接顺序为________(填仪器接口的字母编号)(2)根据完整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检查装置气密性后,装入药品;打开

分液漏斗活塞:_________(请按正确的顺序填入下列步骤的标号)。A.加热反应一段时间B.收集气体并检验其纯度C.关闭分液漏斗活塞D.停止加热,充分冷却(3)实验结束后,某同学取少量产物,小心加入水中,观察到有气泡冒出,溶液中加入酚

酞后显红色,该同学据此断,上述实验确有CaH2生成。①写出CaH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②该同学的判断不正确,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4)请你设计一个实验,用化学方法区分钙与氢化钙,写出实验简要步骤及观察到的现象

__________。(5)登山运动员常用氢化钙作为能源提供剂,与氢气相比,其优点是____________。答案.(1)i→e,f→d,c→j,k(或k,j)k→a(2)BADC(3)①CaH2+2H2O=Ca(OH)2+2H2↑②金属钙与水反应也有类似现象(4)取适量的氢化钙,在加热的条件下与干燥氧气反应,将反应生成的气态产物通过装有无水硫酸铜的干燥管,观察到白色变蓝色,而取钙做相同的实验则观察不到白色变蓝色。(5)氢化钙是固体携带方便

第3题.2012年新课标

苯 溴 溴苯 密度/g·cm-3 0.88 3.10 1.50 沸点/°C 80 59 156 水中溶解度 微溶 微溶 微溶 溴苯是一种化工原料,实验室合成溴苯的装置示意图及有关数据如下:

按下列合成步骤回答问题:

(1)在a中加入15mL无水苯和少量铁屑。在b中小心加入4.0mL液态溴。向a中滴入几滴溴,有白色烟雾产生,是因为生成了___气体。继续滴加至液溴滴完。装置d的作用是____;(2)液溴滴完后,经过下列步骤分离提纯:①向a中加入10mL水,然后过滤除去未反应的铁屑;②滤液依次用10mL水、8mL10%的NaOH溶液、10mL水洗涤。NaOH溶液洗涤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向分出的粗溴苯中加入少量的无水氯化钙,静置、过滤。加入氯化钙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经以上分离操作后,粗溴苯中还含有的主要杂质为___,要进一步提纯,下列操作中

必须的是____(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A.重结晶B.过滤C.蒸馏D.萃取(4)在该实验中,a的容积最适合的是___(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A.25mLB.50mLC.250mLD.500mL答案.(1)HBr;吸收HBr和Br2(2)除去HBr和未反应的Br2;干燥(3)苯;C(4)B

第4题.2013年新课标

醇脱水是合成烯烃的常用方法,实验室合成环己烯的反应和实验装置如下:















可能用到的有关数据如下:

相对分子质量 密度/(g·cm-3) 沸点/℃ 溶解性 环己醇 100 0.9618 161 微溶于水 环己烯 82 0.8102 83 难溶于水 合成反应:

在a中加入20g环己醇和2小片碎瓷片,冷却搅动下慢慢加入1mL浓硫酸。b中通入冷却水后,开始缓慢加热a,控制馏出物的温度不超过90℃。

分离提纯:

反应粗产物倒入分液漏斗中分别用少量5%碳酸钠溶液和水洗涤,分离后加入无水氯化钙颗粒,静置一段时间后弃去氯化钙。最终通过蒸馏得到纯净环己烯10g。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

(2)加入碎瓷片的作用是____________;如果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忘记加瓷片,应该采取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

A.立即补加B.冷却后补加C.不需补加D.重新配料

(3)本实验中最容易产生的副产物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

(4)分液漏斗在使用前须清洗干净并_______;在本实验分离过程中,产物应该从分液漏斗的_____________(填“上口倒出”或“下口放出”)

(5)分离提纯过程中加入无水氯化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6)在环己烯粗产物蒸馏过程中,不可能用到的仪器有_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

A.圆底烧瓶B.温度计C.吸滤瓶D.球形冷凝管E.接收器

(7)本实验所得到的环己烯产率是_____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

A.41%B.50%C.61%D.70%

答案:(1)直形冷凝管(2)防止暴沸;B??(3)

(4)检漏;上口倒出;(5)干燥(6)CD(7)C



第5题.2013年新课标卷

正丁醛是一种化工原料。某实验小组利用如下装置合成正丁醛。



发生的反应如下:

CH3CH2CH2CH2OHCH3CH2CH2CHO

反应物和产物的相关数据列表如下:

沸点/。c 密度/(g·cm-3) 水中溶解性 正丁醇 11.72 0.8109 微溶 正丁醛 75.7 0.8017 微溶 实验步骤如下:

将6.0gNa2Cr2O7放入100mL烧杯中,加30mL水溶解,再缓慢加入5mL浓硫酸,将所得溶液小心转移至B中。在A中加入4.0g正丁醇和几粒沸石,加热。当有蒸汽出现时,开始滴加B中溶液。滴加过程中保持反应温度为90—95℃,在E中收集90℃以下的馏分。将馏出物倒入分液漏斗中,分去水层,有机层干燥后蒸馏,收集75—77℃馏分,产量2.0g。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能否将 Na2Cr2O7溶液加到浓硫酸中,说明理由



(2)加入沸石的作用是。若加热后发现未加沸石,应采取的正确方法是。

(3)上述装置图中,B仪器的名称是,D仪器的名称是。

(4)分液漏斗使用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填正确答案标号)。

a.润湿 b.干燥c.检漏d.标定

(5)将正丁醛粗产品置于分液漏斗中分水时,水在层(填“上”或“下”)

(6)反应温度应保持在90—95℃,其原因是。

(7)本实验中,正丁醛的产率为%。

答案:

(1)不能,易迸溅。(2分)

(2)防止暴沸;冷却后补加;(每空1分,共2分)

(3)分液漏斗;直形冷凝管。(每空1分,共2分)

(4)c(2分)

(5)下(2分)

(6)既可保证正丁醛及时蒸出,又可尽量避免正丁醛进一步氧化。(3分)

(7)51%(2分)

第6题.2014年新课标卷

乙酸异戊酯是组成蜜蜂信息素质的成分之一,具有香蕉的香味,实验室制备乙酸异戊酯的反应装置示意图和有关数据如下:实验步骤:在A中加入4.4g的异戊醇,6.0g的乙酸、数滴浓硫酸和2~3片碎瓷片,开始缓慢加热A,回流50分钟,反应液冷至室温后,倒入分液漏斗中,分别用少量水,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水洗涤,分出的产物加入少量无水硫酸镁固体,静置片刻,过滤除去硫酸镁固体,进行蒸馏纯化,收集140~143℃馏分,得乙酸异戊酯3.9g。回答下列问题:(1)仪器B的名称是:(2)在洗涤操作中,第一次水洗的主要目的是:;第二

次水洗的主要目的是:。(3)在洗涤、分液操作中,应充分振荡,然后静置,待分层后(填标号),a.直接将乙酸异戊酯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b.直接将乙酸异戊酯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c.先将水层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再将乙酸异戊酯从下口放出d.先将水层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再将乙酸异戊酯从上口倒出(4)本实验中加入过量乙酸的目的是:(5)实验中加入少量无水硫酸镁的目的是:(6)在蒸馏操作中,仪器选择及安装都正确的是:(填标号)(7)本实验的产率是:a.30℅b.40℅c.50℅d.60℅(8)在进行蒸馏操作时,若从130℃便开始收集馏分,会使实验的产率偏(填“高”或“低”),其原因是。答案:(1)球形冷凝管(2)洗掉大部分硫酸和醋酸;洗掉碳酸氢钠。

(3)d。(4)提高异戊醇的转化率(5)干燥(6)b(7)c

(8)高,会收集到少量未反应的异戊醇。



第7题.2014年新课卷

某小组以CoCl2·6H2O、NH4Cl、H2O2、浓氨水为原料,在活性炭催化下,合成了橙黄色晶体X,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①氨的测定:精确成全gX,加入适量水溶解,加入如图所示的三颈瓶中,然后逐滴加入足量10%NaOH溶液,通入水蒸气,将样品中的氨全部蒸出,用的盐酸标准溶液吸收。蒸氨结束后取下接收瓶,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过剩的HCl,到终点时消耗NaOH溶液。



氨的测定装置(已省略加热和夹持装置)

②氯的测定:准确称取样品X,配成溶液后用AgNO3标准溶液滴定,K2CrO4溶液为指示剂,至出现淡红色沉淀不再消失为终点(Ag2CrO4为砖红色)。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中安全管的作用原理是__。

(2)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过剩的HCl时,应使用__式滴定管,可使用的指示剂为_。

(3)样品中氨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为__。

(4)测定氨前应该对装置进行气密性检验,若气密性不好测定结果将__(填“偏高”或“偏低”)。

(5)测定氯的过程中,使用棕色测定管的原因是_____定点终点时,若溶液中mol·L—1,为__mol·L—1,(已知:)

(6)经测定,样品X中钴、氨和氯的物质的量比为1:6:3,钴的化合价为___,制备X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X的制备过程中温度不能过高的原因是__。

答案:(1)当A中压力过大时,安全管中的液面上升,使A瓶中的压力稳定。(2分)

(2)碱酚酞(或甲基红)(每空1分,共2分)

(3)(2分)

(4)偏低(2分)

(5)防止硝酸银见光分解2.8×10—3(每空1分,共2分)

(6)+3(1分)2CoCl2+NH4Cl+10NH3+H2O2=2[Co(NH3)6]Cl3+2H2O(2分)

温度过高过氧化氢分解,氨气逸出(2分)



第8题.2015年新课标卷

草酸(乙二酸)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中,其K1=5.4×10-2,K2=5.4×10-5。草酸的钠盐和钾盐

易溶于水,而其钙盐难溶于水。草酸晶体(H2C2O4·2H2O)无色,熔点为101℃,易溶于水,

受热脱水、升华,170℃以上分解。回答下列问题:













(1)甲组同学按照如图所示的装置,通过实验检验草酸晶体的分解产物。装置C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由此可知草酸晶体分解的产物中有_______。装置B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

(2)乙组同学认为草酸晶体分解的产物中含有CO,为进行验证,选用甲组实验中的装置A、B和下图所示的部分装置(可以重复选用)进行实验。



①乙组同学的实验装置中,依次连接的合理顺序为A、B、______。装置H反应管中盛有的物质是_______。

②能证明草酸晶体分解产物中有CO的现象是_______。

(3)设计实验证明:

①草酸的酸性比碳酸的强______。

②草酸为二元酸______。

答案:⑴有气泡逸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冷凝(水蒸气、草酸等),避免草酸进入装置C反应生成沉淀,干扰CO2的检验。(1分,1分,2分,共4分)

⑵①F、D、G、H、D、I;CuO(氧化铜);(3分,1分,共4分)

②H中的粉末有黑色变为红色,其后的D中的石灰水变浑浊;(2分)

⑶①向盛有少量NaHC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草酸溶液,有气泡产生。(2分)

②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草酸溶液,消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是草酸的两倍(2分)



第9题.2015年新课标卷

二氧化氯(ClO2,黄绿色易溶于水的气体)是高效、低毒的消毒剂,回答下列问題:

(1)工业上可用KC1O3与Na2SO3在H2SO4存在下制得ClO2,该反应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

的量之比为 。

(2)实验室用NH4Cl、盐酸、NaClO2(亚氯酸钠)为原料,通过以下过程制备ClO2:











①电解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溶液X中大量存在的阴离子有。

③除去ClO2中的NH3可选用的试剂是 (填标号),

a.水b.碱石灰c.浓硫酸 d.饱和食盐水

(3)用右图装置可以测定混合气中ClO2的含量:

Ⅰ.在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的碘化钾,用50mL水溶解后,再加入3mL稀硫酸:

Ⅱ.在玻璃液封装置中加入水,使液面没过玻璃液封管的管口;

Ⅲ.将一定量的混合气体通入锥形瓶中吸收;

Ⅳ.将玻璃液封装置中的水倒入锥形瓶中:

Ⅴ.用0.1000mol·L-1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锥形瓶中的溶液(I2+2S2O32-2I-+S4O62-),指示剂显示终点时共用去20.00mL硫代硫酸钠溶液。在此过程中:

锥形瓶内ClO2与碘化钾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玻璃液封装置的作用是

V中加入的指示剂通常为 ,滴定至终点的现象是

测得混合气中ClO2的质量为g.

(4)用ClO2处理过的饮用水会含有一定最的亚氯酸盐。若要除去超标的亚氯酸盐,下列物庾最适宜的是 (填标号)?

a.明矾 b.碘化钾 c.盐酸 d.硫酸亚铁

答案:(1)2:1(1分)

(2)①NH4Cl+2HCl3H2↑+NCl3(2分)

②Cl—、OH—(2分)③c(1分)

(3)①2ClO2+10I-+8H+=2Cl-+5I2+4H2O(2分)

②吸收残余的二氧化氯气体(避免碘的逸出)(2分)

③淀粉溶液;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每空1分,

共2分)

0.02700(2分)(4)d(1分)



7.1.2试题特点分析

(一)选择题实验题

2014、2015年的课标全国卷Ⅰ和课标全国卷Ⅱ的实验题形式都是1道选择题和1道实验大题,大约20分左右。

实验部分的选择题有以下几个特点:1、对常见元素化合物性质考查比较常规,不偏不怪,如SO2和Ba(NO3)2如何反应,浓硝酸和铝条发生钝化现象,Cu和Fe3+的反应等。2、注重对实验的基本操作考查。如2014全国课标卷Ⅱ考到过滤时玻璃棒的使用,固体加热时试管口要向下倾斜,洗气时长管进气短管出气等。3、关注实验中药品的定量问题考查。如AgCl转变成Ag2S时AgNO3过量的干扰问题,药品互滴操作带来的药品用量的差异以及实验现象的不同,稀硝酸和过量铁的反应等,4、重视对课本实验的考查,如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的实验,草酸和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反应的实验,浓硫酸和蔗糖的黑面包实验等。

选择题实验部分总体难度不大,经过认真复习备考,此题成为学生得分率较高的题目是很有可能的。

(二)非选择题实验题

2010-2015全国卷非选择题实验题考点细目表

年份 实验内容 考点细目 2010 探究SO2的性质 仪器名称、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书写,实验现象的表述,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判断,尾气处理,探究实验的实验设计(课本内容) 2011 制备氢化钙 按气流方向连接仪器接口,气体参与加热的反应操作顺序,化学方程式书写,实验的评价和实验设计 2012 合成溴苯 烧瓶使用方法,有机反应混合体系成分分析,以及有机物的分离和提纯。 2013课标Ⅰ 合成环己烯 仪器的名称和使用注意事项,碎瓷片的作用和正确使用方法,混合物的分离,副产物的判断,产率的计算 2013课标Ⅱ 合成正丁醛 浓硫酸的稀释,沸石的作用和正确使用方法,仪器的名称和使用注意事项,混合物的分离,反应条件的控制,产率的计算 2014课标Ⅰ 制备乙酸异戊酯 仪器的名称,物质的分离和提纯中操作的目的,产率的计算,误差分析 2014课标Ⅱ CoCl2·6H2O、NH4Cl、H2O2、浓氨水合成的晶体X组成测定 实验安全管的作用原理,仪器和用品的选择,滴定实验中指示剂的选择、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计算,误差分析 2015课标Ⅰ 草酸受热分解产物的探究和草酸酸性的定性和定量探究实验的设计 CO2的检验,实验装置的目的分析,按气流方向连接仪器接口,实验现象的表述,实验的设计 2015课标Ⅱ ClO2的制备和含量测定 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用量比,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滴定操作中的指示剂选择和终点判断,除杂,化学计算。 上述9道题,可以分成两组,一组是2012-2014的4道有机实验素材,另一组是5道无机实验题。

有机实验题目特点

背景相似:关于有机物制备、分离提纯;给出有机制备中典型的装置和相关反应物和产物的物理性质。

(2)考查信息获取和运用能力:利用所给有机物密度、熔沸点、溶解性的给定信息帮助分析有机物的分离提纯过程

(3)考查的思维程序基本一样:粗产物成分判断→液洗、水洗→分液→干燥→过滤→蒸馏。

注重仪器、操作的细节考查,如球形冷凝管和直形冷凝管的辨认和使用区别、碎瓷片作用、烧瓶盛装液体要求、过滤、分液后MgSO4、CaCl2的作用

(5)有机物产率计算

无机实验题目特点:

(1)对气体参与的反应侧重气流顺序,操作流程、实验安全措施和尾气处理的考查。

(2)重视实验设计能力的考查,不局限在实验操作的设计,还扩展到实验原理的设计(如15年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对草酸的酸性进行探究实验设计。

(3)化学计算以及误差分析的考查。

(4)要求有明显的思维程序:领会实验目的→思考实验原理→分析实验装置→回答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邹海龙2015年全国卷乙卷实验题评述如下:

既有新情境下(草酸晶体加热分解)化学实验现象与结论(CO2检验)、总实验装置中具体装置的作用分析;又有常规的气体(CO)检验的实验装置的选配,还有定性、定量的实验设计(草酸比碳酸的酸性强和草酸为二元酸的证明)。所有化学实验内容的考查遵循如下规律:“原理方法→实验装置→实验现象→结论”;而在“原理方法”又可分解考查:“反应原理”、“操作方法及目的”、“优化方案措施”和“试剂选择及作用”,在“实验装置”又可分解考查:“实验(反应)流程”和“具体装置作用”等。使得在高中化学学习中,依赖“黑板上做实验”、“电脑上做实验”的学生,在高考中是得不到高分的(第26题全省平均分为5.29分)。

从抽样试卷学生答题情况上分析,主要错误有:

(1)在书写上仍然存在的不少考生写错别字,如“混浊”“混着”;化学式书写不规范,如CUO(甚至写成CaO);物质的颜色不明确,如氧化铜黑色答成红色。

(2)对于装置B用途的描述,大部分考生不能答出“避免草酸与氢氧化钙生成草酸钙沉淀,干扰CO2的检测”,反应出学生在读取信息的能力上有所欠缺(题目已知条件:草酸钙难溶于水)。

(3)装置的连接顺序,得分率很低,考生主要存在这几个方面的问题:F之后没有连接D、H之前没有连接I、没有尾气处理装置,而这些问题说明考试在实验的安全性、严谨性和环保意识方面提高了要求。

(4)最后一个开放性实验设计,最常见的错误:考生不考虑实验的可行性,不采取常见的方法设计实验。如在证明酸性强弱时用CaCO3与草酸反应、将草酸溶液滴入碳酸溶液中等;在证明草酸为二元酸时采取草酸与金属钠反应、酯化反应等,或写出了用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草酸,但未表明相对用量关系。

回归课本

高考化学实验题大多源于教材,实验方案的“根”都植于教材中。教材是根本,是每一位师生都有的“资料”,出自教材的实验对考生具有公平性,即使基于“真实背景”和“新情景素材”的实验题,它的“根”也在教材之中,因而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建议一轮复习多回归课本,从定性到定量,从单一到复杂,从操作到原理等不同的角度对必修1、2和选修4、选修5每个课本实验再提升。

(二)重视一轮复习中课本实验背后承载的能力要求的培养和落实

仔细品味2012-2014的4道有机实验素材,在课本实验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落点。

课本有机实验和高考有机实验试题对比

课本实验 共性 高考实验试题 溴苯的制取 产品留在反应容器中,副产物离开体系



2012新课标实验室合成溴苯 硝基苯的制取 产品和副产品都在反应容器中





2014新课标Ⅰ卷 乙酸乙酯的制取 产品馏出,离开反应体系















2013新课标Ⅰ卷2013新课标Ⅱ卷 考查的思维程序:根据反应体系(反应物和产物的性质及反应条件)→确定实验装置→反应过程条件的控制(避免副反应的发生)→反应容器留下物质和馏出物的成分分析→分离提纯。

通过试题和课本实验对比,可以看出两者的能力要求是一致的。

湖南省考试研究院对学生实验题得分率的统计

年份 实验题目 满分 均分 得分率 2011 制备氢化钙 15 4.93 32.87 2012 实验室合成溴苯 14 5.25 37.50 2013 实验室合成环己烯 13 7.13 54.85 2014 实验室制备乙酸异戊酯 13 6.83 52.58 2015 草酸加热分解以及酸性的定性定量实验的设计 14 5.29 37.78 上述统计显示,2012实验题目刚改为有机素材时,学生得分率还不是太高,但2013、2014得分率明显上升,分析认为,由于有机实验题目要求的思维程序相似度高,经过备考复习训练,学生的能力提升较明显。而今年一改素材,得分率又明显下降。

因此,平时复习时要把课本实验多进行归类和提炼,挖掘背后承载的实验规律和能力要求,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在考试时很快能从课本实验进行有效迁移,并结合新情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在2015年的全国卷实验题中首次出现了开放性的实验设计问题,说明广东卷、安徽卷等在实验探究命题上的探索已引起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关注。

一个化学实验,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教学实验,都可以归纳为:作为实验对象的物质体系(若目的在于探究化学变化过程,也可以称作化学体系);适当的仪器装置和必要的安全措施;合理的实验步骤和规范的操作技术等三个方面。虽然三者不可或缺,但是从学科教育的角度来看,它们的重要性并不是等同的,而是依次递减的。在现行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因为实验体系来自教材或者教参,使得实施时往往把注意力放在第二或第三两个方面。化学体系的选择反而成为次要甚至被忽略,于是除去通过实验能够加深对某个实验现象的印象外,学生受到的教育仅仅侧重于对某种仪器装置的认识和基本操作训练带来的科学作风培育。不容回避的是,在基础教育阶段,照方抓药的被动感和偏于验证性质的实验活动,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诱发探究积极性和培养自主学习的信心等方面并不很有效。(宋心琦)

高考是中学教育的指挥棒,分析2011和2015试题,我们可以看到命题专家们也在努力纠正和弥补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方面的缺失,

(2011年新课标)(4)请你设计一个实验,用化学方法区分钙与氢化钙,写出实验简要步骤及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2015新课标Ⅰ)(3)设计实验证明:

①草酸的酸性比碳酸的强______。

②草酸为二元酸______。

(四)化学实验复习要和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原理等各板块相结合

化学实验复习要和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原理板块融合,这个观点大家都认同,但具体怎么融合呢?

元素化合物很多事实性知识需要学生记忆,而高考对此部分的要求是学生能在新情境下灵活迁移运用这些知识,这就要求在复习过程中老师要多设计实验问题、创造情境,不断强化核心知识的运用能力。

案例1、广东省实验中学林加明老师在复习铁元素时设计的一些问题,供大家参考。

化学反应中一些规律的得出需要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来验证,在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课本中有很多实验都是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案例,如在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中控制变量的设计,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的探究中KMnO4和草酸药品用量的设计,都体现了科学严谨性,我们在复习时要认真挖掘,带领学生领悟实验设计的精髓。

案例2、如复习人教版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实验3-4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组,让学生思考:

1、向AgNO3溶液中加NaCl溶液要加到“不再产生白色沉淀为止”目的是什么?如果加入NaCl溶液不足,对实验结论有什么影响?

2、NaCl溶液和KI加入顺序能否对调?请用计算说明

3、如果把KI换成NaBr溶液,能否观察到AgCl转变成AgBr?

4、教材为何不选择NaBr溶液,而选择KI溶液?

和3-5有关沉淀的转化实验时:

有了上述对实验3-4的复习,学生对实验3-5中MgCl2和NaOH的用量细节就了如指掌,能否发生Fe(OH)3沉淀逆转成Mg(OH)2也会通过计算说明。学生明白了课本实验设计的方法和细节,会不会模仿设计呢?可以布置任务:

请查阅课本表格数据中Cu(OH)2、Mg(OH)2、Fe(OH)3的Ksp,设计实验探究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

建议高三完成几个代表实验

实验基本方法的复习仍应融入到典型实践案例中进行,通过实际案例完成基本方法和实践细节的复习。实验教学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积累丰富的实验操作经验。

以下几个实验来源于选修6《化学实验》的不同版本,从物质制备到性质研究,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定性到定量,基本涵盖了中学常见的仪器和基本操作。

表四、《实验化学》精选课题分析

实验体系三要素

实验课题 化学体系 适当的仪器装置和必要的安全措施 合理的实验步骤和规范操作技术 课题代表的意义

食醋中总酸量的测定(人教、山东、江苏三个版本都) 弱酸和强碱中和反应 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 中和滴定的操作步骤,酸碱滴定管的规范使用 典型定量实验,数据处理、误差分析 海带提碘(人教版和山东版)

植物中提取无机物 坩埚、过滤装置,分液漏斗 灼烧、溶解、过滤、萃取等规范操作 通过灼烧、研磨浸取等从植物中提取无机物或有机物 氨气还原氧化铜(或氯化铝的制备) 制取气体并和固体加热反应 固固加热,固液反应等气体制取装置,固气反应装置,尾气吸收装置,防倒吸安全装置 气体制取——除杂——干燥——固气加热——尾气处理等气流顺序,气密性检查,通气、加热操作顺序等 气体参与的反应体系 乙酸乙酯的制备和提纯(人教版和山东版)

由乙酸、乙醇制备乙酸乙酯 蒸馏烧瓶、冷凝管、分液漏斗等典型有机实验仪器,防暴沸安全措施 加热、冷凝、分液,蒸馏等操作 典型有机物制备和分离提纯 硫酸亚铁铵(莫尔盐)的制备(人教版和江苏版都有,但后者较好) 铁、硫酸、硫酸铵、空气等反应体系 趁热过滤装置,蒸发装置、抽滤装置 趁热过滤、蒸发浓缩、冷却结晶、抽滤等操作 无机物制备实验,涵盖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趁热过滤、抽滤等平时学生少接触的操作 莫尔盐所含有离子的检验(Fe2+、Fe3+、NH4+、NO3—、SO42—、SO32—山东版P65)

中学常见的离子混合体系 试管实验 试剂的选择、用量、添加顺序等,干扰离子如何排除等 常见离子的检验 (六)重视实验安全问题隐患及解决方法

全国卷中,有毒气体的尾气处理、液体加热体系中碎瓷片的防暴沸功能以及正确使用方法,安全管的作用原理等都有考查,反映出对化学实验中的安全问题非常重视。结合社会上近几年不断出现化工产品泄露、爆炸等事故,以及国家提出的安全生产等背景,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向学生强调安全意识,学会排除安全隐患,并掌握解决方法。



第题.201年新课标

铁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铁的卤化物、氧化物以及高价铁的含氧酸盐均为重要化合物。

(1)要确定铁的某氯化物FeClx的化学式。可用离子交换和滴定的方法。实验中称取0.54g的FeClx样品,溶解后先进行阳离子交换预防处理,再通过含有饱和OH的阴离子交换柱,使Cl和OH发生交换。交换完成后,流出溶液的OH用0.40mol·L1的盐酸滴定,滴至终点时消耗盐酸25.0mL。计算该样品中氯的物质的量,并求出FeClx中值

(2)现有一含有FeCl2和FeCl3的混合样品,采用上述方法测得n(Fe):n(Cl)=1:2.1,则该样品中FeCl3的物质的量分数为____。在实验室中,FeCl2可用铁粉和____反应制备,FeCl3可用铁粉和_______反应制备(3)FeCl3与氢碘酸反应时可生成棕色物质,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强氧化剂,可作为水处理剂和高容量电池材料。FeCl3与KClO在强碱性条件下反应可制取K2FeO4,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与MnO2-Zn电池类似,K2FeO4-Zn也可以组成碱性电池,K2FeO4在电池中作为正极材料,其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该电池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

答案n(Cl)=0.0250L×0.40mol·L—1=0.010mol0.54g—0.010mol×35.5g·mol—1=0.19gn(Fe)=0.19g/56g·mol-1=0.0034moln(Fe):n(Cl)=0.0034:0.010≈1:3,x=3

0.10盐酸氯气2Fe3++2I—=2Fe2++I2(或2Fe3++3I—=2Fe2++I3—)

(4)2Fe(OH)3+3ClO—+4OH—=2FeO42—+5H2O+3Cl—

FeO42—+3e—+4H2O=Fe(OH)3+5OH—;2FeO42+8H2O+3Zn=2Fe(OH)3+3Zn(OH)2+4OH—

第题.201年新课标

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很广,其正极材料可再生利用。某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有钴酸锂(LiCoO2),导电剂乙炔黑和铝箔等。充点时,该锂离子电池负极发生的反应为6C+xLi++xe=LixC6。现欲利用以下工艺流程回收正极材料中的某些金属资源(部分条件给出)。

回答下列问题:

LiCoO2中,Co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

写出“正极碱浸”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酸浸”一般在80℃下进行,写出该步骤中发生的所有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可用盐酸代替H2SO4和H2O2的混合液,但缺点是_____。

写出“沉钴”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充放电过程中,发生LiCoO2与Li1-xCoO2之间的转化,写出放电时电池反应方程式____。

(6)上述工艺中,“放电处理”有利于锂在正极的回收,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整个回收工艺中,可回收到的金属化合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3)2LiCoO2+3H2SO4+H2O2==Li2SO4+2CoSO4+O2↑+4H2O

2H2O2===2H2O+O2↑有氯气生成,污染较大

(4)CoSO4+2NH4HCO3==CoCO3↓+(NH4)2SO4+H2O+CO2↑

(5)Li1—xCoO2+LixC6=LiCoO2+6C

(6)Li+从负极中脱出,经由电解质向正极移动并进入正极材料中

Al(OH)3、CoCO3、Li2SO4

第题.201年新课标

氧化锌为白色粉末,可用于湿疹、癣等皮肤病的治疗

纯化工业级氧化锌(含有Fe(Ⅱ),Mn(Ⅱ),Ni(Ⅱ)等杂质)的流程下:

工业ZnO浸出液滤液滤液滤饼ZnO

提示:在本实验条件下,Ni(Ⅱ)不能被氧化,高锰酸钾的还原产物是MnO2

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②中除掉的杂质离子是,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加高锰酸钾溶液前,若pH较低,对除杂的影响是

(2)反应③的反应类型为,过滤得到的滤渣中,除了过量的锌外还有

(3)反应④形成的沉淀要用水洗,检验沉淀是否洗涤干净的方法是

(4)反应④中产物的成分可能是ZnCO3·xZn(OH)2.取干操后的滤饼11.2g,煅烧后可得到产品8.1g.则x等于。

【答案】

(1)Fe2+和Mn2+(2分)

MnO4-+3Fe2++7H2O=3Fe(OH)3↓+MnO2↓+5H+(2分)2MnO4-+3Mn2++2H2O=5MnO2↓+4H+(2分)铁离子和锰离子不能生成沉淀,从而无法除去铁和锰杂质(2分)(2)置换反应(1分)镍(1分)(3)取少量水洗夜于试管中,滴入1~2滴稀硝酸,再滴入硝酸钡溶液,若无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沉淀已经洗涤干净(2分)(4)1(2分)

第题.201年新课标

次磷酸(H3PO2)是一种精细磷化工产品,具有较强还原性。回答下列问题:

(1)H3PO2是一元中强酸,写出其电离方程式(2)H3PO2及NaH2PO2均可将溶液中的Ag+还原为银,从而可用于化学镀银。

①H3PO2中,P元素的化合价为。

②利用H3PO2进行化学镀银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则氧化产物为(填化学式)③NaH2PO2为(填“正盐”或“酸式盐”)其溶液显(填“弱酸性”、“中性”或“弱碱性”)。

(3)H3PO2的工业制法是,将白磷(P4)与Ba(OH)2溶液反应生成PH3气体和BaH2PO2)2,后者再与H2SO4反应。写出白磷与Ba(OH)2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也可用电渗析法制备,“四室电渗析法”工作原理如图所示阳膜和阴膜分别只允许阳离子,阴离子通过①写出阳极的电极反应式。

②分析产品室可得到H3PO2原因。③早期采用“三室电渗析法”制备H3PO2:将“四室电渗析法”中阳极室的稀硫酸用H3PO2稀溶液代替,并撤去阳极室与产品室之间的阳膜,从而合并了阳极室与产品室。其缺点是产品中混有杂质.该杂质产生的原因是。(15分)

(1)H2PO2—+H+

(2)①+1②H3PO4③正盐弱碱性

(3)

(4)①

②阳极室的穿过阳膜扩散至产品室,原料室的穿过阴膜扩散至产品室,二者反应生成

③PO43—H2PO2—或H3PO2被氧化

第题.201年新课标

铅及其化合物可用于蓄电池、耐酸设备及X射线防护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铅是碳的同族元素,比碳多4个电子层。铅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为第周期、第族;PbO2的酸性比CO2的酸性(填“强”或“弱”)。

(2)PbO2与浓盐酸共热生成黄绿色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PbO2可由PbO与次氯酸钠溶液反应制得,反应的离子方程为;

PbO2也可以通过石墨为电极,Pb(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为电解液电解制取。阳极发生反应的电极反应式为,阴极上观察到的现象是;若电解液中不加Cu(NO3)2,阴极发生的电极反为,这样做的主要缺点是。

(4)PbO2在加热过程发生分解的失重曲线如下图所示,已知失重曲线上的a点为样品失重4.0%(即样品起始质量—a点固体质量/样品起始质量×100%)的残留固体。若a点固体组成表示为PbOx或mPbO2·nPbO,列式计算x值和m:n值。

【答案】

(1)六ⅣA弱

(2)PbO2+4HCl(浓)PbCl2+Cl2↑+2H2O

(3)PbO+ClO-PbO2+Cl-Pb2++2H2O—2e-PbO2↓+4H+

石墨上包上铜镀层Pb2++2e-Pb↓不能有效利用Pb2+

(4)根据PbO2PbOx+(2—x/2)O2↑,有(2—x/2)×32=239×4.0%,x=2—(239×4.0%/16)=1.4,根据mPbO2·nPbO,2m+n/m+n=1.4,m:n=2/3。

第题.201年新课标

硼及其化合物在工业上有许多用途。以铁硼矿(主要成分为Mg2B2O5·H2O和Fe3O4,还有少量Fe2O3、FeO、CaO、Al2O3和SiO2等)为原料制备硼酸(H3BO3)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H2O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为提高浸出速率,除适当增加硫酸浓度浓度外,还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写出两条)。

(2)利用_______的磁性,可将其从浸渣中分离。浸渣中还剩余的物质是______(化学式)。

(3)净化除杂需先加溶液,作用是_______。然后在调节溶液的pH约为5,目的是_________。

(4)粗硼酸中的主要杂质是________(填名称)。

(5)以硼酸为原料可制得硼氢化钠,它是有机合成中的重要还原剂,其电子式为_______。

(6)单质硼可用于生成具有优良抗冲击性能硼钢。以硼酸和金属镁为原料可制备单质硼,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制备过程___________。·H2O+2H2SO4=====2H3BO3+2MgSO4(2分)

提高反应温度、减小铁硼矿粉的粒径(2分)

(2)Fe3O4SiO2和CaSO4(1分,2分,共3分)

(3)将Fe2+氧化为Fe3+使Fe3+和Al3+形成氢氧化物沉淀而被除去

(每空1分,共2分)

(4)(七水)硫酸镁晶体(1分)

(5)(2分)



(6)2H3BO3=====B2O3+3H2OB2O3+3Mg=====2B+3MgO(2分)

第题.201年新课标

酸性锌锰干电池是一种一次电池,外壳为金属锌,中间是碳棒,其周围是碳粉,MnO2,ZnCl2和NH4Cl等组成的糊状填充物,该电池在放电过程产生MnOOH,回收处理该废电池可得到多种化工原料,有关数据下表所示:[来源:学科网]

溶解度/(g/100g水)

温度/℃

化合物 0 20 40 60 80 100 NH4Cl 29.3 37.2 45.8 55.3 65.6 77.3 ZnCl2 343 395 452 488 541 614

化合物 Zn(OH)2 Fe(OH)2 Fe(OH)3 Ksp近似值 10-17 10-17 10-39 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电池的正极反应式为,电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维持电流强度为0.5A,电池工作五分钟,理论上消耗Zng。(已经F=96500C/mol)

(3)废电池糊状填充物加水处理后,过滤,滤液中主要有ZnCl2和NH4Cl,二者可通过____分离回收;滤渣的主要成分是MnO2、______和,欲从中得到较纯的MnO2,最简便的方法是,其原理是。

(4)用废电池的锌皮制备ZnSO4·7H2O的过程中,需去除少量杂质铁,其方法是:加稀硫酸和H2O2溶解,铁变为_____,加碱调节至pH为时,铁刚好完全沉淀(离子浓度小于1×10-5mol/L时,即可认为该离子沉淀完全);继续加碱调节至pH为_____时,锌开始沉淀(假定Zn2+浓度为0.1mol/L)。若上述过程不加H2O2后果是,原因是。

【答案】(1)MnO2+e—+H+=MnOOH;Zn+2MnO2+2H+=Zn2++2MnOOH(2)0.05g(3)加热浓缩、冷却结晶;铁粉、MnOOH;在空气中加热;碳粉转变为CO2,MnOOH氧化为MnO2(4)Fe3+;2.7;6;Zn2+和Fe2+分离不开;Fe(OH)2和Zn(OH)2的Ksp相近



7.2.2试题特点分析

全国卷无机综合题近年来使用过完整工艺和考点拼盘两种呈现方式,考查无机知识的综合运用。利用物质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知识进行物质性质分析等均是考查的方向,化学反应的分析及相关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无论是广东卷还是全国卷均为考查核心,但全国卷要求更高。而在全国卷的相关试题素材曾有类似素材在广州模拟题等广东省内相关模拟题出现,可见本题的部分考试思想与广东卷有着很深的渊源,但是全国I卷对相关考点难度、广度的要求值得我们深思。

7.2.3备考建议

(一)关注《广东高考年报》与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试题分析》的有关表述

《广东高考年报》对中学化学教学的某些建议:

①加强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提高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

从考生的答题情况来看,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混淆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不会判断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不清楚哪些物质间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会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变化的一般规律去预测产物。

②加强化学平衡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

③加强原电池、电解池原理及装置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基本概念及装置原理的理解。从考生的答题情况来看,考生对原电池与电解池、正负极与阴阳极概念模糊不清,对原电池装置不过熟悉,失分较为严重。在新一年的备考中,应加强原电池、电解池原理及装置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及装置的理解。

④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考既考基础,又考能力,考生答题中失分致使得分率很低,往往是由于基础知识薄弱、解题能力差所致。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切实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外,还要加强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包括自学能力、动手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迁移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换言之,综合能力就是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考备考中,切实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

《高考试题分析》对试题命题特点的说明:

①提供多种工艺路线和方法,考查分析和评价的能力。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提高,在实际工业生产中,新的物质的工业合成路线和方法不断涌现,在试题中给出同一物质的曾用和最新物质的合成路线,要求考生从环境保护、设备需求、产品质量以及外部条件等方面分析不同合成工艺的优劣,这种分析评价的能力对考生要求较高。

②以氧化还原原理为依托,考查内容涉及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合价、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电极反应书写、氧化还原的本质与配平、反应条件及不同工艺对产物的控制和影响。

③要求考生既具有接受、吸收与整体化学信息的能力,也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无论是广东卷还是全国卷,对无机题的能力要求和知识储备是大同小异的,其实广东的无机题备考是完全可以应对全国卷,老师们没有必要形成恐慌,略有不同的地方,下文将会有所阐述。

(二)用更为科学的理念、长远的目光指导元素化合物复习

(1)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合理布局元素化合物的复习

元素化合物的一轮复习对学生能力提升至关重要,要求用理论、实验提升元素复习的品质,这种整合必然导致课堂上新情境多、新问题多、生成性强,老师对课堂内容的控制会感到弱化,学生活跃参与性强但那种落实感会降低。还有一些客观情况也影响着元素化合物复习的内涵提升。比如学生的遗忘相当严重,还能记得的性质、反应已经很少了,好多基础的重要的化学方程式都无法写得出;又比如电解质的相关知识、电离、水解、沉淀溶解平衡等都已经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了,遇到要用的时候连有什么平衡都拎不出;再有一个问题,化学不像物理,力就是力,电就是电,光就是光,我们在重点研究一种元素及其化合物时不可能避开其他元素及化合物的配合,打个比方,现在手机导航除了要下载本地的地图,还必须下载一个全国基础包,我们的学生现在要深入复习某个元素化合物,拿一些有思维容量的问题深入讨论时,这个“全国基础包”是缺失的,所以也就无法深入下去。那么,这些情况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元素化合物的复习仅仅把八九个元素主题象排队一样的来做,先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全国基础包”这个基础包要解决:必修教材中的重要反应;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影响速率和平衡的因素;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的系统梳理。然后我们可以以这些元素和它们的化合物为载体,开发有整合特征的实验、问题、任务、习题……,训练学生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式,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高二下学期后段带着学生把必修模块(特别是元素部分)的教材过一遍,高三元素化合物顺利。





元素化合物复习“价-类二维图”的几个基本用途:(1)自我整理(激活旧知);(2)挖掘拓展(走出图外);(3)寻找方案(回到图内);(4)对比类推(预测新知)。

但无论是“八点图”还是“价类二维图”都应该在复习中渗透使用,向学生讲清其原理,不要更加加深了学生的负担。在解决新的化学问题时,经常性地引导学生回到这些基本工具中,从而看清问题的本质。

(3)关注被轻视的“旧”观点在“新高考”中的渗透

过往的高考非常注重对元素的“位、构、性”关系的考查,也就是从原子的结构或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推断出具体的元素,考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对应关系。而回看我们的近年高考(无论广东卷或全国卷)其实这种思维形式是普遍存在的。在新课程标准的必修模块中其实也有将周期律与元素化合物结合起来,只是通常学校在高一高二教学中没有很好体会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或是认为高三才应该系统结合,但是高三又为了赶进度,也没有拓展加深,妄想用大量的习题训练强行让学生提高效果有限。

(三)对新课标高考备考的几点反思

(1)理解和挖掘新、旧教材和不同版本教材的价值

这里没有要求老师们要用旧教材教授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意思,也没有新教材系统不强的想法。而是想强调对教材的价值理解和挖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特别难理解和把握的是新教材的大教育观:把一般的学科能力与化学学科能力,共同作为课程培养目标,有机组合到教程之中。如果死守老教材的知识体系,必修1和必修2的知识价值,就无法被我们有效认知和把握,更谈不上行之有效的开发利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是必修教材的显性主线——“形散而神不散”。以“分类观”、“守恒观”、“辩证观”、“微粒观”和“结构观”等等思想观念作为隐线贯穿其里,从而达到把握物质的变化规律、认识反应的本质特征、辨析微观粒子的变化行为之目的。

如果只是把教材作为知识让学生理解与记忆,那么面对这些“高陌生度的问题情境”,学生是无能为力的。

(2)进一步强化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如2014年全国1第27题通过次磷酸展开,学生通过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考查多个知识,如已知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利用得失电子守恒,推断氧化产物;再如已知H3PO2是一元中强酸,判断NaH2PO2是正盐还是酸式盐及其酸碱性。学生除了要有较强的元素化合物素养外,还需要细心的接受这些信息,然后吸收,利用所考查的知识点正确进行整合,进而得出正确答案。

(3)规范训练,精选习题,培养学科素养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重点其实就是可拉开距离的重要知识点,即疑点和盲点;要走出“越基础的东西越易出差错”的怪圈,除了思想上要予高度重视外,还要对作业、考试中出现的差错,及时反思,及时纠正;对“事故易发地带”有意识地加以强化训练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要对差错做出详尽的分析,找出错误根源,到底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造成的,还是非知识性的失误。对出现的差错要作记载,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次成果总结,看看哪些毛病已“痊愈”,那些“顽症”尚未根除,哪些是新犯的“毛病”,从而不断消除化学复习中的疑点、盲点;然后因人而异的采取强化的纠错方式加以解决。



7.3反应原理题

7.3.1真题示例

第题.201年新课标

26.(14分)物质A~G有下图所示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没有列出)。其中A为某金属矿的主要成分,经过一系列反应可得到B和C。单质C可与E的浓溶液发生反应,G为砖红色沉淀。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B、E、G;

(2)利用电解可提纯C物质,在该电解反应中阳极物质是,阴极物质是,电解质溶液是;

(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

(4)将0.23molB和0.11mol氧气放入容积为1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①,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到平衡,得到0.12molD,则反应的平衡常数K=。若温度不变,再加入0.50mol氧气后重新达到平衡,则B的平衡浓度(填“增大”、“不变”或“减小”),氧气的转化率(填“升高”、“不变”或“降低”),D的体积分数(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答案】26.(14分)

(1)(2)粗铜精铜溶液

(3)(4)23.8L/mol减小降低减小

28.(14分)某同学在用稀硫酸与锌制取氢气的实验中,发现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可加快氢气的生成速率。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

(2)硫酸铜溶液可以加快氢气生成速率的原因是;

(3)实验室中现有、、、等4种溶液,可与上述实验中溶液起相似作用的是;

(4)要加快上述实验中气体产生的速率,还可采取的措施有(答两种);

(5)为了进一步研究硫酸铜的量对氢气生成速率的影响,该同学设计了如下一系列实验。将表中所给的混合溶液分别加入到6个盛有过量Zn粒的反应瓶中,收集产生的气体,记录获得相同体积的气体所需时间。

实验

混合溶液? A? B? C? D? E? F? 4mol/LH2SO4/mL? 30 V1? V2? V3? V4? V5? 饱和CuSO4溶液/mL? 0 0.5? 2.5? 5 V6? 20? H2O/mL? V7? V8? V9? V10? 10? 0? ①请完成此实验设计,其中:V1=,V6=,V9=;

②反应一段时间后,实验A中的金属呈色,实验E中的金属呈色;

③该同学最后得出的结论为:当加入少量溶液时,生成氢气的速率会大大提高。但当加入的溶液超过一定量时,生成氢气的速率反而会下降。请分析氢气生成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答案】

(2)与反应产生的Cu与Zn形成Cu—Zn微电池,加快了氢气产生的速率

(3)

(4)升高反应温度、适当增加硫酸的浓度、增加锌粒的比表面积等

(5)①301017.5②灰黑暗红

③当加入一定量的后,生成的单质Cu会沉积在Zn的表面,降低了Zn与溶液的接触面积

选做题35.化学—选修化学与生活(15分)

(4)储氢合金是一类能够大量吸收氢气,并与氢气结合成金属氢化物的材料。如镧镍合金,它吸收氢气可结合成金属氢化物,其化学式可近似地表示为(中各元素化合价均可看作是零),它跟可组成镍氢可充电电池:LaNi5+6Ni(OH)2

该电池放电时,负极反应是。市面上出售的标称容量为2000mAh的1节镍氢电池至少应含有镧镍合金g(已知1法拉第电量为96500库仑或安培秒)。

【答案】(4)第题.201年新课标

26.(14分)(4)在0.10mol·L-1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稀溶液充分搅拌有浅蓝色氧化铜沉淀生成,当溶液的pH=8时,c(Cu2+)=mol·L-1(Kap[CuOH)2]=2.2×10-20)。

若在01mol·L-1硫酸铜溶液中通入过量H2S气体,使Cu2+完全沉淀为CuS,此时溶液中的H+浓度是mol·L-1。

【答案】(4)×10-80.2

27.科学家利用太阳能分解水生成的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甲醇,并开发出直接以甲醇为燃料的燃料电池。已知H2(g)、CO(g)和CH3OH(l)的燃烧热H分别为-2858kJ·mol-1、-2830kJ·mol-1和-7265kJ·mol-1。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太阳能分解10mol水消耗的能量是kJ;

(2)甲醇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和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3)在溶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由CO2和H2合成甲醇,在其他条件不变得情况下,考察温度对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注:T1、T2均大于30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

温度为T1时,从反应开始到平衡,生成甲醇的平均速率为vCH3OH)=mol·L-1·min-1

②该反应在T1时的平衡常数比T2时的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处于A点的反应体系从T1变到T2,达到平衡时增大

(4)在T1温度时,将1molCO2和3molH2充入一密闭恒容器中,充分反应达到平衡后,若CO2转化率为α则容器内的压强与起始压强之比为;

(5)在直接以甲醇为燃料电池中,电解质溶液为酸性,负极的反应式为、正极的反应式为。理想状态下,该燃料电池消耗1mol甲醇所能产生的最大电能为7021kJ,则该燃料电池的理论效率为(燃料电池的理论效率是指电池所产生的最大电能与燃料电池反应所能释放的全部能量之比)【答案】(5)CH3OH+H2O=CO2+6H++6e-96.6%

第题.201年新课标

2715分)光气(COCl2)在塑料、制革、制药等工业中有许多用途,工业上采用高温下CO与Cl2在活性炭催化下合成。

(1)实验室中常用来制备氯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工业上利用天然气(主要成分为CH4)与CO2进行高温重整制备CO,已知CH4、H2、和CO的燃烧热(△H)分别为-890.3kJ·mol-1、-285.8kJ·mol-1和-283.0kJ·mol-1,则生成1m3(标准状况)CO所需热量为。

(3)实验室中可用氯仿(CHCl3)与双氧水直接反应制备光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4)COCl2的分解反应为COCl2(g)=Cl2(g)+CO(g)△H=+108kJ·mol-1。反应体系平衡后,各物质的浓度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状况如下图所示(第10min到14min的COCl2浓度变化曲线未示出):

①计算反应在第8min时的平衡常数K=;

②比较第2min反应温度T(2)与第8min反应温度T(8)的高低:T(2)___T(8)(填“<”、“>”或“=”);

③若12min时反应于温度T(8)下重新达到平衡,则此时c(COCl2)=mol·L-1

④比较产物CO在2~3min、5~6min和12~13min时的平均反应速率[平均反应速率分别以v(2~3)、v(5~6)、v(12~13)表示]的大小;

⑤比较反应物COCl2在5~6min和15~16min时平均反应速率的大小:

v(5~6)___v(15~16)(填“<”、“>”或“=”),原因是。

【答案】2715分)(1)MnO2+4HCl(浓)===MnCl2+Cl2↑+2H2O

(2)5.52×103kJ(3)CHCl3+H2O2=HCl+H2O+COCl2

(4)①0.234mol·L-1②<③0.031④v(5~6)>v(2~3)=v(12~13)

⑤>;在相同温度时,该反应的反应物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

第题.201年新课标

28.(14)在1.0L密闭容器中放入0.10molA(g),在一定温度进行如下反应应:

A(g)?B(g)+C(g)??H=+85.1kJ·mol-1

反应时间(t)与容器内气体总压强(p)的数据见下表:

时间t/h 0 1 2 4 8 16 20 25 30 总压强p/100kPa 4.91 5.58 6.32 7.31 8.54 9.50 9.52 9.53 9.53 回答下列问题(1)欲提高A的平衡转化率,应采取的措施为。

(2)由总压强和起始压强0计算反应物A的转化率α(A)的表达式为平衡时A的转化率为,列式并计算反应的平衡常数K。

(3)由总压强和起始压强0表示反应体系的总物质的量n总和反应物A的物质的量n(A),n总=mol,n(A)=mol。

下表为反应物A浓度与反应时间的数据,计算a=反应时间t/h 0 4 8 16 (A)/(mol·L-1) 0.10 a 0.026 0.0065 分析该反应中反应物的浓度c(A)变化与时间间隔(t)的规律,得出的结论是,由此规律推出反应在12h时反应物的浓度c(A)为mol·L-1【答案】28.(14)(1)升高温度、降低压强(2)????94.1%

A(g)??????B(g)??+????C(g)?

0.10???????????????0???????????0

0.10×(1-94.1%)????0.10×94.1%???0.10×94.1%

(3)

②0.051???达到平衡前每间隔4h,c(A)减少约一半??????0.013

第题.201年新课标

28.(15分)二甲醚(CH3OCH3)是无色气体,可作为一种新能源。合成气(组成为H2、CO和少量的CO2)直接制备二甲醚,其中的主要过程包括以下四个反应:

甲醇合成反应(i)CO(g)+2H2(g)=CH3OH(g)△H1=-90.1kJ·mol-1

(ii)CO2(g)+3H2(g)=CH3OH(g)+H2O(g)△H2=-49.0k·mol-1

水煤气变换反应(iii)CO(g)+H2O(g)=CO2(g)+H2(g)△H3=-41.1kJ·mol-1

二甲醚合成反应:

(iv2CH3OH(g)=CH3OCH3(g)+H2O(g)△H4=-24.5kJ·mol-1

回答下列问题:

Al2O3是合成气直接制备二甲醚反应催化剂的主要成分之一。工业上从铝土矿制备较高纯度A2O3的主要流程是(以化学方程式表示)

分析二甲醚合成反应((iv)对于C转化率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H2和C直接制备二甲醚(另一产物为水蒸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根据化学反应原理,分析增加压强对直接制备二甲醚反应的影响(4)有研究者在催化剂(CuZn-Al-O和A12O3)、压强为5.MPa的条件下,由H2和CO直接制备二甲醚,结果如图所示。其中CO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原因是。

()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具有启动快、效率高等优点,其能量密度高于甲醇直接燃料电池(5.93kW·h·kg-1)。若电解质为酸性,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一个二甲醚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产生____个电子的电量该电池的理论输出电压为1.20V密度E=__________(列式计算。密度=电池输出电能/燃料,1kWh=3.6x106J)。

【答案】28.(15分)

Al2O3+3H2O

(2)消耗甲醇,促进甲醇合成反应(ⅰ)平衡右移,CO转化率增大;生成的H2O,通过水煤气变换反应(ⅲ)消耗部分CO

(3)2CO(g)+4H2(g)=CH3OCH3?+H2O(g)??△H?=-204.7kJ?mol-1?

该反应分子数减少,压强升高使平衡右移,CO和H2转化率增大,CH3OCH3产率增加。压强升高使CO和H2浓度增加,反应速率增大。

(4)反应放热,温度升高,平衡左移(5)CH3OCH3+3H2O=2CO2+12H++12e-12



第题.201年新课标

26.(13分)在容积为1.00L的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N2O4,发生反应N2O4(g)2NO2(g),随温度升高,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深。回答下列问题:(1)反应的△H0(填“大于”“小于”);100℃时,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在0~60s时段,反应速率v(N2O4)为mol?L-1?s-1,反应的平衡常数K1为。(2)100℃时达到平衡后,改变反应温度为T,c(N2O4)以0.0020mol?L-1?s-1的平均速率降低,经10s又达到平衡。①T100℃(填“大于”“小于”),判断理由是。②列式计算温度T反应的平衡常数K2(3)温度T时反应达平衡后,将反应容器的容积减少一半平衡向(填“正反应”或“逆反应”)方向移动,判断理由是。【答案】26.(13分)①大于反应正方向吸热,反应向吸热方向进行,故温度升高

②平衡时,c(NO2)=0.120mol·L—1+0.0020mol·L—1·s—1×10s×2=0.16mol·L—1

c(N2O4)=0.040mol·L—1-0.0020mol·L—1·s—1×10s=0.020mol·L—1

K2=?(0.160mol·L—1)2/0.020mol·L—1=1.3mol·L—1

(3)逆反应对气体分子数增大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第题.201年新课标

28.(15分)乙醇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可由乙烯气相直接水合法或间接水合法生产。回答下列问题:

(1)间接水合法是指先将乙烯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氢乙酯(C2H5OSO3H),再水解生成乙醇。写出相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已知:

甲醇脱水反应

甲醇制烯烃反应

乙醇异构化反应

则乙烯气相直接水合反应的=。与间接水合法相比,气相直接水合法的优点是。

(3)下图为气相直接水合法中乙烯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其中)。



①列式计算乙烯水合制乙醇反应在图中A点的平衡常数(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计算,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②图中压强()的大小顺序为,理由是。

③气相直接水合法常采用的工艺条件为:磷酸/硅藻土为催化剂,反应温度290℃、压强6.9MPa,。乙烯的转化率为5%,若要进一步提高乙烯转化率,除了可以适当改变反应温度和压强外,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答案】、

(2) 污染小、腐蚀性小等

(3)①

②反应分子数减少,相同温度下,压强升高乙烯转化率提高

③将产物乙醇液化移去 增加比

第题.201年新课标

27.(14分)甲醇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又可称为燃料。利用合成气(主要成分为CO、CO2和H2)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甲醇,发生的主反应如下:

①CO(g)+2H2(g)CH3OH(g)△H1

②CO2(g)+3H2(g)CH3OH(g)+H2O(g)△H2

③CO2(g)+H2(g)CO(g)+H2O(g)△H3

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反应①中的相关的化学键键能数据如下:化学键 H-H C-O CO H-O C-H E/(kJmol-1) 436 343 1076 465 413 由此计算△H1=kJ·mol-1,已知△H2=-58kJmol-1,则△H3=kJ·mol-1。

(2)反应①的化学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为;图1中能正确反映平衡常数K随温度变化关系的曲线为(填曲线标记字母),其判断理由是。



(3)合成气的组成n(H2)/n(CO+CO2)=2.60时体系中的CO平衡转化率(α)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如图2所示。αCO)值随温度升高而(填“增大”或“减小”),其原因是。图2中的压强由大到小为,其判断理由是。

【答案】27.(14分)(1)—99+41(2)a反应①为放热反应,平衡常数应随温度升高变小;

(3)减小;升高温度时,反应①为放热反应,平衡向向左移动,使得体系中CO的量增大;反应③为吸热反应,平衡向右移动,又产生CO的量增大;总结果,随温度升高,使CO的转化率降低;3>2>1;相同温度下,由于反应①为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加压有利于提升CO的转化率;而反应③为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产生CO的量不受压强影响,故增大压强时,有利于CO的转化率升高第题.201年新课标

28.(15分)碘及其化合物在合成杀菌剂、药物等方面具有广泛用途。回答下列问题:

(1)大量的碘富集在海藻中,用水浸取后浓缩,再向浓缩液中加MnO2和H2SO4,即可得到I2,该反应的还原产物为。

(2)上述浓缩液中含有I-、Cl-等离子。取一定量的浓缩液,向其中滴加AgNO3溶液,当AgCl开始沉淀时,溶液中为。

已知Ksp(AgCl)=1.8×10-10,Ksp(AgI)=8.5×10-17。

(3)已知反应2HI(g)=H2(g)+I2(g)的ΔH=+11kJ·mol-1,1molH2(g)、1molI2(g)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分别需要吸收436kJ、151kJ的能量,则1molHI(g)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吸收的能量为kJ。

(4)Bodensteins研究了下列反应:2HI(g)H2(g)+I2(g)

在716K时,气体混合物中碘化氢的物质的量分数x(HI)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下表:

t/min 0 20 40 60 80 120 x(HI) 1 0.91 0.85 0.815 0.795 0.784 x(HI) 0 0.60 0.73 0.773 0.780 0.784 ①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的计算式为。

②上述反应中,正反应速率为v正=k正x2(HI),v逆=k逆x(H2)x(I2),其中k正、k逆为速率常数,则k逆为________(以K和k正表示)。若k正=0.0027min-1,在t=40min时,

v正=__________min-1。

③由上述实验数据计算得到v正~x(HI)和v逆~x(H2)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当升高到某一温度时,反应重新达到平衡,相应的点分别为(填字母)。



【答案】2.(1分)1)(或)(2)(3)299

(4)①② ③A、E

7.3.2试题特点分析

(一)化学反应原理版块主要考点考查频率统计(2010~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

年份

考点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甲 乙 甲 乙 甲 乙 反应热、盖斯定律 √ √ √ √ √ √ √ √ √ 原电池、电解池、电极反应式、离子的移动方向等 √ √ √ √ √ √ √ √ √ 电化学综合计算 √ √ √ √ 化学反应速率 √ √ √ √ √ √ √ √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 √ √ √ √ √ √ √ √ 化学平衡常数计算或平衡转化率的计算 √ √ √ √ √ √ √ √ 弱电解质的电离 √ √ √ √ √ pH的计算 √ √ √ √ 盐类水解及其应用 √ √ √ √ 溶度积及其计算 √ √ √ √ √ √ √ (二)复习备考策略的选择性和针对性

湖南省高考理综化学试题部分的平均分数据

(数据来源:《2014年湖南省高考考生水平评价及教学建议》H的题目,而且考题中还涉及了一些高中阶段没有讲授的化学键(如2015甲卷27题中的CO),这给我们备考也会带来一些困惑。

②“溶度积的计算”考点

溶度积的计算也属于必考题型,计算的数值运算量较大,而且常常用到指数、对数进行运算。(详见2015年甲卷26题、2013年甲卷13题、2013年乙卷11题、)如:2015年甲卷26题,对于通过调节pH转化为难溶性的碱,分离常见的金属阳离子,以前只需要知道有关pH数值就可以解决问题,全国卷需要通过计算来分析得出什么时候沉淀完全、什么时候开始沉淀,这就需要学生对Ksp的内涵理解非常透彻才可以做好这类题目。

③“化学反应速率”考点

2015年乙卷28题和2012年课标卷27题,这两个题目已经将“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要求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境界。我们不禁会问自己:按照我们以前的教学套路教出来的学生能够完成这样的题目?如果不行,那又需要补充哪些方面的东西?

解决这些题目的背后起码包含:①如何厘清速率与平衡的关系?②如何在陌生的信息面前,通过观察、归纳信息的特点,发现其本质并与所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③是否具备较强的数学工具转换能力,确保化学知识层面弄明白了以后,能够算出正确答案?

以上三个高频考点,都毫不例外包含了大量的计算,或许,从教育部考试中心单旭峰的文章中能够看出一些端倪。《基于课程标准的高考化学改革分析与思考》——发表在《化学教育》2014年第五期,其中谈到“高考考查内容改革分析”时,很鲜明地提出“深入、定量化考查反应基本原理”,“使得学生对可逆反应的认识从定性提升到定量”。读完文章的这些观点,回过头来再看高考试题的呈现方式和内涵,基本上都能够找到对应的注解。

④电化学内容的综合考查

在上面的那篇文章中还提到“2013年乙卷28题”的电化学部分(也就是能量密度的那个题),他所作的评价是“这是一道很好的关于电化学的综合试题”!——这题算好题吗?它好在哪里?河北省教育考试院和湖南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数据,这两个省几乎没有人能够答对“能量密度”这个空!

他的解释是:a)“为体现理科综合能力考查的理念,同时为加强学生对化学中电化学内容与物理中的电学内容的理解,在实际命题过程中,命制一些联系物理中电学内容”化学中电化学的试题。”b)“不管试题难度是大还是小,考查定量方法的这些试题的区分效果都非常良好”。c)“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计算规范性和计算能力的训练。要总结考查反应原理模块中定量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在保证区分度的前提下,注意调控试题的难度。在试题命制过程要模拟学生在考试中的情境,合理预估试题的难度,适度减少纯数字的计算,提高考试的效度和信度。”——《对化学反应原理中定量计算试题的分析与思考》发表在《中学化学》2014年第5期,教育部考试中心单旭峰。

现在,我们再回顾2015年甲卷26题第(2)小题,是不是这个试题在进一步验证他2014年在文章中表达的观点?

(四)对于电化学综合计算题的进一步思考

对于刚开始接触这部分电化学综合计算题时,明显感觉到有点力不从心。通过梳理所考查过的4道题,发现要完成这些题目需要储备的电学知识包括:

①1个电子所含的电量(q)为1.6×10-16C(C为电量的单位:库仑)

②1mol电子所含的电量(q)为96500C

(即NA×1.6×10-16C=6.02×1023mol-1×1.6×10-16C=96500C·mol-1)

③根据电流(I)的定义知:(单位时间里通过导体任一横截面的电量叫做电流)

④电量(q)与电功(W)关系:

W=q×U(电压)【这是在已知电压和电量的条件下求电功】

W=U×I×t【这是在已知电压(U)、电流(I)和时间(t)的条件下求电功】

⑤对“mA·h”这个单位理解和运用,即电量的单位【q=It=A(安)×s(秒)】

⑥对“kW·h”这个单位理解和运用,这是功的单位。

1kW·h=1000W×3600s=3.6×106J

⑦通过法拉第常数F=96500C·mol-1建立电子的n(物质的量)与电量的联系,就可以求电功,或者由电功或电量反过来求电子的物质的量,再进一步结合电极反应方程式,求得对应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量。

当然,电化学综合计算题属于整个原理版块难度最高的题目,只适合层次较高的学生去完成。如果能够在教学中,合理引导学生将“电极反应式中电子与物质的关系”与“物理学中电子与电量、电能”关联起来,还是有机会突破该难点的。



7.3.3备考建议

在化学反应原理版块,理综化学全国卷与广东卷的命题特点的确存在不小的差异,只有加强对理综化学全国卷的研究,才能确保复习备考做到有的放矢。

目前对开展研究帮助较大的资料主要有:

(1)《高考理科试题分析》2011-2015年,教育部考试中心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其他兄弟省份的“高考年报”,如:“2013、2014年湖南省高考化学学科考生水平评价及教学建议”;“2013、2014年河北省高考理综化学试卷分析(发表于当年的《考试与招生》)”。

(3)教育部考试中心单旭峰的文章,如:2015年化学试题特点分析-贯彻改革理念突出能力考查;2014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化学试题特点分析-加强试题创新设计突出应用能力考查;2013年高考化学试题评析-注重知识与能力突出过程与应用加强综合和探究;2012年高考化学试题特点剖析-立足基础突出能力关注应用实施探究。(相关文章发表于当年的《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二)复习反应原理版块要从回归最基础的核心考点做起

一轮复习的过程中,对于反应原理版块一定要从回归最基础的东西开始。这几年的原理试题,不管是难度大一点还是小一点,都是围绕着最核心主干知识点展开的。从试题的表面看是千变万化的,但变的只是题目信息的呈现方式,不变的是学科思想和核心主干考点。

合理解剖原理版块考核要求的能力,分阶段去突破,切忌一步到位。在复习的过程中,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把复习初期的重点放在对一些最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上。

(三)关注试题中“深入、定量化考查反应基本原理”的特点

反应原理中的定量内容是新课程教学中的新增知识点,也是高考化学试题中考查的重点和难点。从往年的试题来看,影响难度的主要因素有:①考查意图间接;②数据比较复杂;③除了数据比较复杂之外,常引入新的情景信息,甚至需要进行量纲的转换。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善于总结考查反应原理模块中定量研究的思路和方法、重视计算的规范性和提升计算能力的训练,对提高得分率会有很大帮助。



7.4有机化学题

7.4.1真题示例

第题.201年新课标

PC是一种可降解的聚碳酸酯类高分子材料,由于其具有优良的耐冲击性和韧性,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下是某研究小组开发的生产PC的合成路线:已知以下信息:①A可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②B中有五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③C可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④D不能使溴的CCl4褪色,其核磁共振氢谱为单峰。请回答下列问题:(1)A的化学名称是;(2)B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3)C与D反应生成E的化学方程式为;(4)D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其中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写出结构简式);(5)B的同分异构体中含有苯环的还有种,其中在核磁共振氢谱中出现两组峰,且峰面积之比为3:1的是(写出结构简式)。

【答案】(1)丙烯??(2)??(3)(4)CH3CH2CHO?(5)7???

第题.201年新课标

香豆素是一种天然香料,存在于黑香豆、兰花等植物中。工业上常用水杨醛与乙酸酐在催化剂存在下加热反应制得:



以下是由甲苯为原料生产香豆素的一种合成路线(部分反应条件及副产物已略去)已知以下信息:①A中有五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②B可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③同一个碳原子上连有两个羟基通常不稳定,易脱水形成羰基。请回答下列问题:(1)香豆素的分子式为;(2)由甲苯生成A的反应类型;A的化学名称为;(3)由B生成C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B的同分异构体中含有苯环的还有__种,其中在核磁共振氢谱中只出现四组峰的有___种;(5)D的同分异构体中含有苯环的还有______中,其中:①既能发生银境反应,又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写结构简式)②能够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放出CO2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写结构简式)

【答案】(1)C9H6O2(2)取代反应,2-氯甲苯(邻氯甲苯)(3)(4)4,2(5)4,,第题.201年新课标

对羟基苯甲酸丁酯(俗称尼泊金丁酯)可用作防腐剂,对酵母和霉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工业上常用对羟基苯甲酸与丁醇在浓硫酸催化剂下进行酯化反应而制得。以下是某课题组开发的从廉价、易得的化工原料出发制备对羟基苯甲酸丁酯的合成路线:



已知以下信息:

①通常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连有两个羟基不稳定,易脱水形成羰基;②D可与银氨溶液反应生成银镜;③F的核磁共振氢谱表明其有两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且峰面积比为1:1。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名称为;(2)由B生成C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该反应的类型为;

(3)D的结构简式为;(4)F的分子式为;(5)G的结构简式为;

(6)E的同分异构体中含有苯环且能发生银镜反应的共有种,其中核磁共振氢谱有三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且峰面积比为2:2:1的是(写结构简式)。

【答案】(1)甲苯(2);取代反应(3)(4)C7H4O3Na2(5)(6)13;

第题.201年新课标

查尔酮类化合物G是黄酮类药物的主要合成中间体,其中一种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以下信息:

①芳香烃A的相对分子质量在100~110之间,1molA充分燃烧可生产72g水。②C不能发生银镜反应。

③D能发生银镜反应,可溶于饱和Na2CO3溶液,核磁共振氢谱显示其有4种氢。

④⑤RCOCH3+R′CHORCOCH=CHR′。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名称为。(2)由B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为。

(3)E的分子式;由E生成F的反应类型为。(4)G的结构简式。

(5)D的芳香同分异构体H既能发生银镜反应,又能发生水解反应,H在酸催化下发生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F的同分异构体中,既能发生银镜反应,又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的共有种,其中核磁共振氢谱为5组峰,且峰面积比为2:2:2:1:1的为(写结构简式)

【答案】(1)苯乙烯(2)(3)C7H5O2Na取代反应(4)(不要求立体异构)(5)(6)13

第题.201年新课标

化合物Ⅰ(C11H12O3)是制备液晶材料的中间体之一,其分子中含有醛基和酯基。Ⅰ可以用E和H在一定条件下合成:

已知以下信息:

①A的核磁共振氢谱表明其只有一种化学环境的氢;②

③化合物F苯环上的一氯代物只有两种;④通常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连有两个羟基不稳定,易脱水形成羰基。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名称为______。(2)D的结构简式为。(3)E的分子式为。

(4)F生成G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5)I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

(6)I的同系物J比I相对分子质量小14,J的同分异构体中能同时满足如下条件:

①苯环上只有两个取代基②既能发生银镜反应,又能和饱和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共有______种(不考虑立体异构)。J的一个同分异构体发生银镜反应并酸化后核磁共振氢谱为三组峰,且峰面积比为2:2:1,写出J的这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答案】(1)2-甲基-2-氯丙烷(或叔丁基氯)(2)(3)C4H8O2(4),取代反应(5)(6)18,

第题.201年新课标

席夫碱类化合物G在催化、药物、新材料等方面有广泛应用。合成G的一种路线如下:



已知以下信息:











②一摩尔B经上述反应可生居二摩尔C,且C不能发生银镜反应。③D属于单取代芳烃,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06。

④核磁共振氢谱显示F苯环上有两种化学环境的



回答下列问题:

(1)由A生成B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类型为。

(2)D的化学名称是,由D生成E的化学方程式为:。

(3)G的结构简式为(4)F的同分异构体中含有苯环的还有____种(不考虑立体异构)。其中核磁共振氢谱中有4组峰,且面积比为6:2:2:1的是。(写出其中的一种的结构简式)。

(5)由苯和化合物C经如下步骤可合成N-异丙基苯胺。



反应条件1所选择的试剂为___;反应条件2所选择的试剂为___;I的结构简式为___。



第题.201年新课标

立方烷()具有高度对称性、高致密性、高张力能及高稳定性等特点,因此合成立方烷及其衍生物成为化学界关注的热点。下面是立方烷衍生物I的一种合成路线:



回答下列问题:

C的结构简式为,E的结构简式为。(2)③的反应类型为,⑤的反应类型为。

(3)化合物A可由环戊烷经三步反应合成:



反应1的试剂与条件为;反应2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3可用的试剂为。

(4)在I的合成路线中,互为同分异构体的化合物是(填化合物代号)。

(5)I与碱石灰共热可转化为立方烷。立方烷的核磁共振氢谱中有个峰。

(6)立方烷经硝化可得到六硝基立方烷,其可能的结构有种。

【答案】(1)(2)取代反应消去反应(3)Cl2/光照O2/Cu(4)G和H(5)1(6)3

第题.201年新课标

A(C2H2)是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由A制备聚乙烯醇缩丁醛和顺式异戊二烯的合成路线(部分反应条件略去)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名称是,B含有的官能团是。(2)①的反应类型是,⑦的反应类型是。

(3)C和D的结构简式分别为、。

(4)异戊二烯分子中最多有个原子共平面,顺式据异戊二烯的结构简式为。

(5)写出与A具有相同官能团的异戊二烯的所有同分异构体(写结构简式)。

(6)参照异戊二烯的上述合成路线,设计A和乙醛为起始原料制备1,3—丁二烯的合成路线。



⑶;CH3CH2CH2CHO。⑷11;





第题.201年新课标

聚戊二酸丙二醇酯(PPG)是一种可降解的聚酯类高分子材料,在材枓的生物相存性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PPG的一种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

①烃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0,核磁共振氢谱显示只有一种化学环境的氢。②化合物B为单氯代烃,化合物C的分子式为C5H8。③E、F为相对分子质量差14的同系物,F是福尔马林的溶质

冋答下列问题:

(1)A的结构简式为。(2)由B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为。

由E和F生成G的反应类型为,G的化学名称为 (4)①由D和H生成PPG的化学方程式为②若PPG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0000,则其平均聚合度约为(填标号)a.48 b.58 c.76d.122

(5)D的分异构体中能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共有种(不含立体异构)①能与饱和NaHCO3溶液反应产生气体②既能发生银镜反应,又能发生皂化反应

其中核磁共振氢谱显示为3组峰,且峰面积比为6:1:1的是(写构简式)D的所有同分异构体在下列—种表征仪器中显示的信号(或数据)完全相同,该仪器是(填标号)。

a.质谱仪b.红外光谱仪c.元素分析仪d.核磁共振仪

【答案】(1)(2)

(3)加成反应;3—羟基丙醛(或β—羟基丙醛)(4)①

[来源:Z|xx|k.Com]



②b(5)5;;c

(2010全国新课标)分子式为C3H6Cl2的同分异构体共有(不考虑立体异构)BA.3种B.4种C.5种D.6种(2010全国新课标)下列各组中的反应,属于同一反应类型的是DA.由溴丙烷水解制丙醇;由丙烯与水反应制丙醇B.由甲苯硝化制对硝基甲苯;由甲苯氧化制苯甲酸C.由氯代环己烷消去制环己烯;由丙烯加溴制1,2-二溴丙烷D.由乙酸和乙醇制乙酸乙酯;由苯甲酸乙酯水解制苯甲酸和乙醇(2011全国新课标)分子式为C5H11Cl的同分异构体共有(不考虑立体异构)C

A.6种B.7种C.8种D.9种(2011全国新课标)下列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B①CH3CH=CH2+Br2CH3CHBrCH2Br②CH3CH2OHCH2=CH2+H2O③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④C6H6+HNO3C6H5NO2+H2O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012全国新课标)分子式为C5H12O且可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的有机化合物有(不考虑立体异构)DA.5种B.6种C.7种D.8种(2013全国Ⅰ)香叶醇是合成玫瑰香油的主要原料,其结构简式如下:下列有关香叶醇的叙述正确的是AA.香叶醇的分子式为C10H18OB.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C.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D.能发生加成反应不能发生取代反应(2013全国Ⅰ)分子式为C5H10O2的有机物在酸性条件下可水解为酸和醇,若不考虑立体异构,这些酸和醇重新组合可形成的酯共有DA.15种B.28种C.32种D.40种(2013全国II)在一定条件下,动植物油脂与醇反应可制备生物柴油,化学方程式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CA.生物柴油由可再生资源制得B.生物柴油是不同酯组成的混合物C.动植物油脂是高分子化合物D.“地沟油”可用于制备生物柴油(2013全国II)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DA.苯与浓硝酸、浓硫酸共热并保持55~60℃反应生成硝基苯B.苯乙烯在合适条件下催化加氢可生成乙基环己烷C.乙烯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D.甲苯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主要生成2,4-二氯甲苯(2014全国I)下列化合物中同分异构体数目最少的是AA.戊烷B.戊醇C.戊烯D.乙酸乙酯(2014全国II)四联苯的一氯代物有CA.3种B.4种C.5种D.6种(2015全国I)乌洛托品在合成、医药、染料等工业中有广泛用途,其结构式如图所示。将甲醛水溶液与氨水混合蒸发可制得乌洛托品。若原料完全反应生成乌洛托品,则甲醛与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C

A.1:1B.2:3C.3:2D.2:1

(2015全国II)某羧酸酯的分子式为C16H26O5,1mol该酯完全水解可得到1mol羧酸和2mol乙醇,该羧酸的分子式为

A.C14H16O5B.C14H16O4C.C14H22O5D.C14H10O5

(2015全国II)分子式为C5H10O2并能与饱和NaHCO3溶液反应放出气体的有机物有(不含量立体异构)B

A.3种B.4种C.5种D.6种

I卷只有一题之外,其余试卷中都有2题,所占分值较大。

考查内容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同分异构体,二是简单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反应类型等能判断简单有机同分异构体属于选考内容,在必考中出现对选修另两个模块的有失公平的。因为大部分考生掌握了必考要求以上的有机化学知识以第8题为例,由碳碳双键和羟基结构推断香叶醇的性质要求超过了必考要求,其得分率仍然较高仅用必修模块的有机物知识及按考试说明必考的有机物知识不足以解决选择题中的有机题。同分异构体增加思维步骤如2013全国Ⅰ6题,二是增加物质种类如2014全国II卷选择题没有出现对“同分异构体”的考查,2015年II卷同分异构体的难度回归2012年。

(二)非选择题考查有机化学主干知识、学生有序思维和整合新旧知识解决有机问题的能力。

单旭峰在《2009年课程标准高考化学试题特点及思考》中说:模块试题均考查了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在《加强试题创新设计突出应用能力考查——2014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化学试题特点分析》一文中又说:有机化学基础内容包括基本概念、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反应以及合成等方面的内容。其中有机合成路线的分析与设计是有机化学的核心内容。今年在试题的设计上不仅注重对基本概念(反应类型、化合物名称)、有机物的结构(同分异构体、核磁共振氢谱)、官能团性质反应等内容的考查,而且在设问上进行了创新: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的有机知识,同时吸取试题的信息,设计并完成有机物的合成路线。

题干以传统的未知有机物结构的流程图方式呈现时的要求的一般思考程序是:









题干以已知的有机物结构的流程图呈现时对学生的要求是:通过观察前后有机物的结构变化及综合调用所学的有机物结构特点、官能团反应类型及特点知识推导其合理结构。考查学生观察能力,对已有知识的调用能力,以及对有机物成键特点和反应特点的深入理解来解决问题。

概括而言,要较好完成有机试题,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是:

事实性知识:①有机物命名知识。②官能团性质知识,能随时想起并准确调用。③有机物结构知识,如碳的成键方式、不饱和度、核磁共振氢谱及峰面积比例的意义(化学环境相同的氢)。

程序性知识:①有序数出同分异构体的数目并书写结构简式。②当以已知有机分子式和相关信息的转化图形式呈现时,推导有机物结构的思考程序。③对陌生有机物结构或陌生有机方程式的观察对比和思考程序。④综合调用及组合以上知识的能力。

(三)非选择题题干呈现方式相对稳定,设问有一定阶梯性,近两年在设问上有所创新。

近六年全国卷有机非选择题题干主要有两种呈现方式:方式一,已知分子式的有机物转化流程图,转化的条件和其它反应物在箭头上呈现。在转化图后给予图中有机物的结构(如核磁共振氢谱、苯环上一取代数目等)、官能团反应、相对分子质量、燃烧情况等相关信息或陌生反应条件时的反应方程式。方式二,14年2卷和15年1卷转化图中有机物大多数以结构简式呈现,转化图后不再给予信息,即直接在转化图中告知部分有机物结构,未知有机物要通过观察对比前后已知有机物结构并结合箭头上的条件信息推导得出。

对设问问题的回答有赖于对图中有机物结构的推导,只有得出题干转化图中的每一个有机物的结构,才能对问题进行相应回答。除了直接问图中某一有机物的结构简式,通常还会问的问题是有机物的名称、反应方程式、反应类型、同分异构体等,问题的难度呈现由易到难的阶梯性。

2014年在设问中出现了“设计有机合成路线”,单旭峰在当年的化学试题特点分析一文中说“在设问上进行了创新: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的有机知识,同时吸取试题的信息,设计并完成有机物的合成路线。其中比较典型的是课标乙卷的第38题(5),要求考生完成从苯到N-异丙基苯胺的合成路线。考生要从试题中获取胺与羰基反应的基本信息,对N-异丙基苯胺的合成原料进行分析,体现了对逆合成分析法的考查。同时为了实现平稳过渡,在试题设问上进行了过渡处理,没有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完整的合成路线,而是给出目标化合物的一条合成路线,要求学生完成其中的反应条件和试剂。课标甲卷的第38题和大纲卷的第30题也体现了这一考查思路,分别要求学生以填空的形式完成从环戊烷到环戊酮以及从丙烷到烯丙基氯的合成路线。海南化学卷的18题则完全要求学生设计以环己烯为原料合成1,3-环己二烯的合成路线,适度增大问题的开放性,更加符合有机合成路线考查的思路。”

(四)全国卷与广东卷相比,有机化学题在同分异构体的考查上变化最大。

广东卷考同分异构体重点仍然是考查有机物性质,主要是根据对官能团性质的描述来写同分异构体。而全国卷考同分异构体是性质与结构同时要求,对写同分异构体的有序思维要求更高。目前全国卷考同分异构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苯环外烃基与官能团的位置异构,二是五个碳的链状有机物异构体。



7.4.3备考建议

(一)适当补充有机物命名知识。

人教版课本仅在第一章第3节较系统介绍了烷烃的命名、烯烃炔烃的命名和苯的同系物的命名,未做其它命名介绍,从分析近年全国卷有机化学考查内容看有必要补充更系统的有机物命名知识。如卤代烃包括卤代烷、卤代烯烃、卤代芳烃(卤原子直接连在苯环上)、侧链卤代芳烃(卤原子连在苯环侧链烃基上)的命名;以醇为代表补充烃的衍生物的命名;如果分子中有多种官能团时,需按规定的官能团次序选择最前面的一个官能团作为这化合物的类名,其他官能团则作为取代基,IUPAC规定的次序大体上为正离子(如铵盐)、羧酸、酯、醛、酮、醇、酚、胺、醚。

(二)反复夯实官能团性质及相应方程式的书写。

主要策略有:①通过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构建有机反应方程式;②引导对有机反应中断键成键的观察并及时用陌生物质及反应进行巩固;③后继有机物学习中对某条件下官能团发生什么反应的方程式的反复听写、默写;④从多种线索对官能团反应进行归纳(要求学生完成)如从官能团、从反应条件、从反应类型、从键的类型。

(三)训练学生的有序思维,突破“同分异构体”难点。

“同分异构体”思考的基本顺序是:根据限定条件(分子式确定的不饱和度、对官能团性质的描述等)确定官能团→(官能团可能的组合或拆分)→去掉官能团后烃基的碳链异构→加入官能团有哪些位置异构(位置异构的思考顺序通过后面练习进一步细化)→得出同分异构体数目。

同分异构体虽是难点,但可以通过训练进行突破。就近年全国卷出现的对“同分异构体”的考查,设计以下问题组进行突破。

第一组:5个碳的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突破链状同分异构体书写基本顺序。

写出以下分子式所具有的所有结构的结构简式。

C5H12、C5H10、C5H11Cl、C5H12O、C5H10O(能发生银镜反应)、C5H10O2

第二组:有一个苯环的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突破苯环上取代基书写顺序。

写出下列给出的分子式,含有一个苯环的所有结构的结构简式,不考虑苯环上的C与O形成双键。

C7H8、C7H6O

C8H10、C7H7Cl、C7H8O、C7H6O2(按以下分官能团写)

C9H12、C8H9Cl、C8H10O、C8H8O2(按以下分官能团写)

C7H6O2(C8H8O2)的含有苯环的同分异构体有种,其中:

能与饱和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气体的是(写结构简式)。

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写结构简式)。

既能发生银镜反应,又能发生皂化反应的是(写结构简式)。

既能发生银镜反应,又能使FeCl3溶液显色的是(写结构简式)。

可以做为知识让学生记住:苯环上三取代时,三个取代基都相同,同分异构体有3种;两个相同,有6种;三个都不相同,有10种。

第三组:其它。如多苯环的一氯、二氯取代的同分异构体;苯的二氯取代与四氯取代同分异构体数目相同;加入N之后链状结构、环状结构的同分异构体等的题组训练。

(四)学生反复应用其所需要的事实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使其熟能生巧。

通过“基本技能课”和“高级技能课”课型的实施,使学生通过习得―巩固―应用的过程,掌握解答有机题的思考程序。教师通过研究高考题,把握命题方向,选好例题、练习题,使学生的思维得以针对性地反复巩固、应用,并能将其与扎实的事实性知识相联系,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广州市化学科高考备考研究组编写)



















6







38:有机化学



建立性质、原理、实验方法间的联系



建立同类、同族物质间的联系



建立结构、性质、用途间的联系



构建解决已明确的化学问题的思维模型、基础技能



唤醒与激活基础知识



28:反应原理



化学语言、专业术语、文字表述的规范性逐步提升



问题解决更加熟练,解题速度逐步提升



一轮复习目标



获取、整合、加工试题信息的能力大幅提升



一轮后复习目标



板块复习的后期介入复杂情境下的应用



原题



获取(吸收有用信息)

整合(形成新知识块)

加工(分解表征问题)



若干问题



分析、推理、综合



一系列成果



答案



表达



27:无机综合



26:实验探究

















O2/Cu



B



H2O/H+



A





















根据反应条件等



确定其图中前后有机物的结构简式



确定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



确定该有机物官能团的位置



确定转化图中某有机物的官能团



根据相关结构信息



根据分子式、图后的官能团性质描述



+RCH2I



OCH2R



一定条件



ONa



G



一定条件



F



CH3I



E



稀NaOH



D

(C7H6O2)



C



























献花(0)
+1
(本文系rdfzsang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