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历史评说《史记》风追司马字子长名迁

 良辰美景奈何天 2016-11-18

历史评说《史记》风追司马字子长名迁

2016-11-15 17:41:42评论(0)
1

那么鲁讯又是何人呢?是乃当代之文学大家也,他给于《史记》这么高的评价,可算是口出金句,就因为这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史记》评说。在文坛界可谓激起了万重浪,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和无数骚儒名儒之流为之共鸣。可见司马迁所著《史记》在中国的历史上所带来的影响,并非是徒有虚名,空穴来风,就此就可以看出《史记》在中国的历史上的地位上真是重之又重了的。

毫无疑问,我们今人看过《史记》的人,都可以看出司马迁其人与其文一样,刚而不阿,秉而不烈,品正而不斜,正所谓其文如其人,说得正是恰到之处,用来比喻司马迁那真是再适合不过了。自古说起文人来,多是难于不幸相伴相随,不然就不会都是这么说了,文人自古多磨难,受人轻篾遭人白眼,自是不必多说了的。司马相蔺相如就曾落魄寄人篱下,不得不与县令王吉共谋蒙蔽卓文君赢得美人归,说远了有老圣人孔子仲尼因为游学曾困于野,就差点没有被饿死了。所以天上从来不善等怀有才学之人,司马迁也曾历经重重的磨难,先是漫游各国,了解民情风谷,后因李陵兵败,为李陵辩护,犯下了诬罔之罪,被冤入狱,受处以宫刑,可怜又悲愤的司马迁,从此辞官编史,最终成就了《史记》这部名著大作。

司马迁生于高门原韩城,黄河之边的龙门咽喉之地,中国有句“鱼越龙门”的成语就出于此。李白有一道诗是这样描黄河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九曲黄河,从茫茫昆仑奔腾而来,集千流,汇万溪,穿狭谷,直抵龙门。每年三月春雪融化之时,几千条鲤鱼会聚集于龙门之下,竟相跳跃,有跃过龙门的,便成龙飞天,居住在黄河边上的司马家,也因此为儿子起名迁,取鱼跃龙门之意,升官取迁之意。韩城这块小小的地方,开始了司马迁的苦难于辉煌。司马迁从此在高门原韩城,开始了好勤求学,读功古书,为日后传于后世的惊鸿巨著《史记》这部大作,就此开始酝酿和应运而生了。

直到公园前125年,司马迁二十岁,是司马迁冠礼之年,二十年的时间里,司马迁读遍了《尚书》、《国语》、《左传》还有《公羊传》和《春秋》等等圣人古书。从这以后,高门原韩城这块地方,再也无法满足司马迁对学问的渴求,韩城,再也容不下他放飞的心灵了。

行过冠礼之后,司马迁决定,走出家门,行游天下,这是一个影响了司马迁一生的决定,在家人父亲的受意下,从长安出发,乘坐官府传送公文的驿车,开始了他漫长的游学历程,他首先到达了湖南九疑山,看了尧的遗迹,上庐山看九江,之后再从九江上会稽探禹穴,而后往北去太湖,进入吴地,再向北进入山东瞻仰孔府的故居和习礼。在这几地徘徊之间,当然,他去过韩信的故乡和刘邦的故乡,再从大梁绕道再回到长安,两年的时间里司马迁走完了将近今天的大半个中国,行程将近三万里,天地自然,人间万象,在这两年的旅途间,他的视野愈加开阔和境界越来越高远了。

司马迁的行游的目的不在于游山玩水,目的是为了继承祖业,在于历史,他考察了诸多遗闻轶事和历史遗迹,频繁的接触低层民众,体验社情民生,对于历史事件,大到秦始皇攻打魏国的战争,小到一处春秋战国一坐城门的命名,对于山川地理,古代战争,更是不厌其烦的记录下来,去真,去伪。蔚为壮观的旅行,塑造出了一个全新的司马迁,两年的行程,直至他回到长安以后,《史记》和历史的骨架才最琢渐的清晰的出来了。

公园123年,司马迁二十三岁了,他以优异的成绩入选当时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的郎中,郎中的职责虽然不大,但是在庞大的官僚机构之中,是最接近权力的中心地位的。之后,司马迁从没有想到过,他和汉武帝的人生紧紧的联系到了一起,更令他没想到的是,因为汉武帝,改变了他的一生的人生的轨迹。在这期间,司马迁紧紧跟随汉武帝,为汉武帝处理纷繁的公事,之间汉武帝拜张骞出使西域,试图联络各族夾击匈奴。

公园133年,汉朝断绝和匈奴和亲,拉开了大规模反击匈奴的序幕,直到十几后,霍去病、卫青打败了匈奴的主力部队。直到北方平定以后,汉武帝又加强了对西方的统治,向西开通了丝绸之路,商贾往来,行者匆匆,在这段时间里,司马迁兢兢业业相安无事的跟随在汉武帝身边已经十几年了。

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天长日久,日经月累,司马迁的知识更加渊博了,他一度曾任职郎中将出使巴蜀招抚巴蜀地区的蜀民。公园前110年,汉朝的历史又达到了一个历史辉煌的巅峰,这年司马迁已经三十五岁了,汉武帝自以为他的“文治和武功”都超过了三皇五帝了和秦始皇了,认为他是比三皇五帝和秦始皇还要是圣贤之人,所以他要以封禅大典来彰显他史无前列的成就。

当时的汉太史令正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炎,汉武帝要举行封禅大典,作为记事重要历史大事的太史令的司马炎自然得参与此事的筹备之中,然而,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因为封禅大典事备太大,他病全身病倒了,他不得不辞官回到家里去休养。并且很快司马炎就要病入膏亡了,在这其间,正在出使西域的司马迁得知了父亲司马炎的病情,他从出使西域的路上回到了络阳的家里。老年的司马炎,自知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在病塌之上,对司马迁说了一翻话“我们的先祖在周代就是太史,一直撑管天事,后世一度衰落,我死之后,难道祖业就此断绝了吗?你一定要继续做太史,不要忘记我一直挂念的论薯”。司马迁含泪呜咽,跪在父亲的床塌前,立下誓言“不敢违背父亲的遗愿”。至此《史记》这本书的创作,才开始萌生与创作了。

司马炎去世后,司马迁代替父亲去了泰山举行了封禅大典。公园前108年,又过了一年时间,司马迁终于子承父业,成为汉帝国的又一任太史令,这一年司马迁三十七岁了,正是人生最精力充肺的壮年,司马迁没有忘记父亲的遗命,开始着手编写史书的工作。

史书,本是应该是承载劝恶扬善的功能,一个直正的史学家,必须刚直不阿,秉笔直书,那怕不惜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也不能违背了史书的传承与本质。然而,正是他所坚守的信念,一步步将他,引向了苦难的深渊,也一步步让他走向辉煌。当时大汉帝国正在强化中央集权,正是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然而汉武帝仍然不满于现状,到处求仙问道,追求长生不老,另一方面继续对外战争。

公园前104年,汉武帝为了汗血宝马,发动二十万大军,远征大宛国,这场战历数数载,死伤和损失都很惨重,消耗钱粮不计其数,军士生还十之一二,二十万大军出征生还回来了只剩下几万人了。然而,这场战争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只是为了不足三十匹所谓的汗血宝马。

因为这场战争,秉笔直书的司马迁,将汉武帝的愚行,翔实地记述在著作之中,毫不留情地对汉武帝进行了批判。汉武帝听说了司马迁在著书立传,下令调查自己的本纪,发现了大量讽刺和批判自己的文字,自视甚高的汉武愤怒了,一个小小的太史令,竟敢如此蔑视皇权和诋毁他的成就,武帝立即下指,销毁自己的本纪。从此,司马迁和汉武帝相伴了十几年以来展生了不能相容的情况。这一次还不算是最重要的一次,只是司马迁的人生之中第一次遭爱到打击的开始。

直到公园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扣压,汉武帝下指攻打匈奴,这时候,司马迁正在编写一部融通古今的大型古书,写史的职责主要就是记事当时朝庭大事,司马迁也因此密切关注着战事的进展,因为这场战事,更让司马迁没想到的是,自己也被卷进了这场战争的风暴的核心之中,惟有只听任命运对他的摆布。

因为这场战争以汉帝国的全面失败而告终,骑都尉李陵做了匈奴的俘虏,汉武帝颜面尽失,以汉武帝自负的性格,绝不会承认自己的战略有误,担任主帅的李厂利,因为是汉武帝的亲信,也不能因此受罚,惟一的替罪羊,只剩下骑都尉李陵了,整个大汉朝庭的大臣都避开皇上的失误只字不提,和李广利的失败一字不提,都只拿骑都尉李陵来当做替羊,于是个个都说要求惩罚李陵,都把所有兵败的罪名都归罪在于李陵的身上。

朝庭上下的舆论都一边倒的要求要严惩李陵,在这个时候司马迁站出来了,他对汉武帝说:“李陵以五千士卒,深入大漠,对抗数十陪于汉军的匈奴骑兵,虽败犹荣,自古名将莫过于此。李陵兵败投降,并非贪生怕死,一定是为了等待时机报效朝庭”。可是,汉武帝并听不进司马迁的谏言,他的话如平地惊雷,令汉武帝措手不及,自继编写史书蔑视皇权之后,太史令又一次挑战皇威,愤怒的汉武帝立即下今,将司马迁逮捕入狱,听后发落。

在监狱里,司马迁受尽了磨难和酷打,他还一直认为,他秉公直言,汉武帝终有一天会理解他的,朝野也会理解他,不会太多的怪罪于他的,有一天会把他放出牢房的,可他想错了。而后,因为李陵被俘虏之后,汉武帝也曾拜公孙熬去边境解救过李陵,可是公孙熬不敢深入匈奴境内,最后无功而反,根据道听途说的谣言回来告诉汉武帝,投降的李陵正在为匈奴练兵。汉武帝误听了谗言,震怒之下,诛杀了李陵全家老小。迫不得以,李陵在匈奴听到了消息,杀了正在为匈奴练兵的降将,逃往了茫茫的漠北,最终真的降了匈奴。

这时的李陵并不知道,因为他的逃跑,将会给司马迁带来了灭顶之灾,曾经因为为李陵辩护的司马迁,也因此犯下了诬罔之罪,触犯了欺君大罪,根据汉律,犯了欺君大罪的司马迁当判死刑。

然而庆幸的是《史记》这本名著终研不该被灭,最终因为司马迁接受了宫刑,得以苟命大难不死,才有了后来的《史记》,不然就是后话无题了。

之后,司马迁受过宫刑以后,汉武帝因为惜才之才,又恢复了他的官衔,又做了一段时间的太史令,便觉得做官已别无它求,索性辞官归家,不忘父亲临终之前托付给他的嘱咐,历经十五年编著成了《史记》这部名著(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