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治验案 李茂生,男,34岁 主诉:发现肝功能异常4年 现病史:患者2000年11月30日婚检时发现谷丙转氨酶(ALT)升高(105IU/L),以后多次复查均示ALT增高(97-205IU/L),曾先后多次查甲、乙、丙等病毒抗原、抗体(包括定量检测)均为阴性;B超示:肝脏光点密集稍粗,胆囊壁毛糙;蛋白电泳示:白蛋白67.5%,α1球蛋白5.4%,α2球蛋白13.5%,β球蛋白6.7%,γ球蛋白6.9%;ENA多肽抗体、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A-dsDNA)等均为阴性。曾先后在鼓楼医院、省人民医院,八一医院,第二医院等医院就诊,诊断不能明确,疑为药物性肝损害(具体不祥,患者经常因头痛而服用散粒痛,考虑是否与该药有关)。曾先后服益肝灵、肌苷片、护肝片、垂盆草合剂、联苯双酯钠、亮菌甲素及中药等治疗,肝功能无明显改善。 既往史:既往有偏头痛病史,常服用解热镇痛药散粒痛治疗。 治疗经过: 首诊(2004年3月26日):当时患者觉容易疲乏,上腹部无明显不适,胃纳尚好,二便自调,否认有肝炎等传染病接触史,否认输血史,眼干,经常有口腔溃疡,颧红,舌光红少苔,脉细弦。肝功能:ALT:119 IU/L,谷草转氨酶(AST):62 IU/L,谷氨酰转肽酶(GGT):70 IU/L,碱性磷酸酶(ALP):54 IU/L,总胆红素(Bil-T):30.6umol/L。治拟滋阴柔肝,清化湿热:沙参15g、桑叶10g、丹皮10g、白蒺藜12g、生苡仁12g、赤芍12g、垂盆草15g、平地木12g、郁金10g、车前草12g、糯稻根15g、生甘草5g、玉米须15g、珍珠母15g、陈皮10g。共服21付。 二诊(4月19日):患者不厌油,胃纳好,小便常黄,大便调,情绪容易激动,舌底偏红,苔淡黄,脉弦小。证属肝胆湿热郁蒸,疏泄不畅,拟方疏肝达郁,淡化湿热:沙参12g,垂盆草15g,田基黄12g,郁金10g,生苡仁15g,糯稻根15g,玉米须30g,赤芍10g,生甘草15g,丹参10g,丹皮10g,合欢皮12g。共服28付。 三诊(5月20日):患者小溲黄,大便偏干,胃纳尚好,经常头痛,舌红,苔中部薄黄,脉濡滑。肝功能复查:ALT:65 IU/L,AST:43 IU/L,GGT:59 IU/L,ALP:65 IU/L,Bil-T:26.7umol/L。治守原法:沙参12g,车前草15g,垂盆草15g,生苡仁15g,猪茯苓各10g,糯稻根15g,白茅根15g,丹参12g,郁金10g,赤芍10g,生甘草3g,玉米须20g,白蒺藜10g,丹皮10g。共服21付。 四诊(6月10日):小便仍或淡黄,口苦减轻,眼干,胃纳尚好,大便自调,苔薄腻,证属湿热不清,治再从清化湿热:太子参15g,垂盆草15g,田基黄12g,生苡仁12g,糯稻根15g,生甘草5g,茯苓12g,玉米须15g,赤芍10g,丹参10g,丹皮10g,虎杖12g,白茅根15g。共服21付。 五诊(7月15日):小便或黄,食憩精神均好,复查肝功能示:ALT:68 IU/L,AST:47 IU/L,GGT:41 IU/L,ALP:54 IU/L,Bil-T:19.5umol/L。治用原法:太子参15g,垂盆草15g,田基黄12g,平地木12g,生苡仁15g,糯稻根30g,生甘草5g,玉米须15g,赤芍12g,丹参10g,丹皮10g,白茅根15g,铁树叶12g。共服21付。 六诊(8月19日):服药期间小便偏黄,周前进食油汤后上腹疼痛牵及后背,伴泄泻一次,翌日自缓,神食如常,巩膜不黄,舌边尖红,苔薄腻,脉小弦。治拟清化疏利:太子参15g,垂盆草15g,田基黄12g,平地木12g,生苡仁15g,生甘草5g,玉米须15g,赤芍10g,丹参12g,白茅根15g,郁金10g,黄芩10g,柴胡10g。共服35付。 七诊(9月30日):溲色转清,近日来大便偏溏,日解一次,腹不痛,纳如常,晨起口苦,苔薄黄,脉濡。复查肝功能示:ALT:55 IU/L,AST:41 IU/L,GGT:52 IU/L,ALP:63 IU/L,Bil-T:27.4umol/L。治拟调和肝脾:太子参12g,煨防风6g,陈皮10g,茯苓12g,白术10g,苡仁12g,黄芩10g,柴胡10g,神曲10g,车前子包12g,藿香6g 。共服21付。 八诊:小便色黄渐淡,精神食憩均好,现仍常偏左头痛,苔淡黄略厚,脉濡。复查肝功能示:ALT:59IU/L,AST:40 IU/L,GGT:44 IU/L,ALP:65 IU/L,Bil-T:12.2umol/L。治守原法:太子参15g,猪茯苓各10g,泽泻10g,生苡仁15g,玉米须15g,糯稻根15g,赤芍10g,丹参12g,郁金10g,平地木10g,陈皮6g,生甘草3g。 |
|
来自: 妙手回春ptrixl > 《杂病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