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一个生在中国的孩子,到英语国家留学、工作,写作是一件头疼事。一方面,中国学生写作有短板,缺乏逻辑和条理;另一方面,语言文化本身就是难事一桩。对此,国际教育研究专业博士Margaret Fitzpatric干脆利落地说:无论是哪国人,提高写作、表达,或者适应他乡文化,办法就是“多读书”。 文 | 严柳晴 编辑 | 闻琛 关于写作话题,经常看到讨论:中国学生和西方学生在阅读、写作习惯上差异悬殊。中国人写作重语言华美,而西方重篇章逻辑。这也就导致了一个现象,当中国学生用英文写作时,满篇都是花里胡哨的词语,费劲心思,结果得到老师兜头一棒:Nonsense。 中国留学生因此常常受挫。在英锐教育举办的一场名为“难以适应的美国大学读写挑战,你准备好了吗?”的讲座中,曾经在美国读硕士的肖莹说:在美国读书,优美的文笔用不上,遣词造句也无计可施。美国课堂极度考验思维的丰富程度,习惯被填鸭教学的中国学生,一时半会儿很难适应。 比如,有一门课,老师放了一部名叫《男孩不哭》(Boys Don’t Cry)的电影。看完电影之后,要求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并写成一篇论文。“当时看完电影,只有一个印象——蓝瘦香菇,其他什么也说不出来。但是老师要求我们思考:作者的叙述处在什么语境当中?用什么方式表达?因此在美国求学,最大的困难不是课堂发言、海量阅读,而是思维方式的调整。”肖莹说。
在埃默里大学担任写作教师的Vanessa Nelsen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她认识一位中国学生,平时默默无闻,却在课业中获得了全A的成绩。然而这位成绩优异的学生,却愁闷地找到Vanessa诉苦:本以为自己的写作能力不错,也煞费苦心地学英文,但老师对她的文章却并不欣赏。 到底怎么回事?Vanessa说,这位同学习惯于在文章中大量铺陈。对这些中国学生“得意洋洋”的辞藻,导师在一旁评注:这些话言之无物。
Vanessa给出一个解释。长期的语言“输入(input)”,可能导致思维习惯的差异。在半个世纪前,就有比较语言学者得出结论,并绘出一张对比图。
由上图可见,英文的书面表达是线性的,而东方式的表达却是“弯弯绕”的。由于种种差异的存在,中国学生到美国求学会面临各种压力。 伊利诺伊大学国际教育研究专业博士、英锐教育课程研发顾问Margaret Fitzpatric说,如果你是一个将在纯英语环境中学习、工作的人,可能会有这样几种顾虑:
1、在英语环境中可能会感到压力,表达缺乏流畅性; 2、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专业词汇,可能你的专业词汇匮乏; 3、广泛的人文、历史、文化知识缺乏。 Margaret说,有两种办法,可以帮助克服陌生的环境。这两种方法,也是中国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Margaret阅历甚广,曾经当过记者,游历世界各地,还在日本京都做英文老师。她说,当自己置身于一个陌生的环境,就必须了解当地人,深度知悉文化的来龙去脉——而要深入了解一种文化,没有比阅读更好的办法。 在美国的课堂上,老师会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首先,在阅读书目的选择上,会设计坡度。比如,在九年级,9A 阶段,阅读书目涉及早期美国历史、诗歌等;9B系列,人文类阅读素材;9C阶段,难度进一步上升,关于修辞策略。 美国老师会用一些办法,比如Close Reading、引导性写作、有效的讨论、research等,帮助小孩进行更有效的阅读。书目、课堂讨论、课后作业,所有的任务都相辅相成。 比如,在9C这一个级别中,老师会安排学生探讨Social Contract 这个话题。学生会读社会契约理论。到了课堂上,老师会组织学生讨论关于社会契约的话题:
这些能够激发想象力的问题,使思维始终处于“运行状态”。结束讨论之后,学生再查阅文献,将自己头脑里的想法形成一个作品。当学生在阅读、讨论中积攒了足够多素材后,写作就不用“生拉硬扯”,而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可以促使学生更有效地阅读与写作,但Margaret强调说,阅读没有捷径。从某种程度上,读更多书=更大的成功。
如果你每天有20分钟的阅读时间,可以读什么呢? 阅读分“虚构”和“非虚构”两部分。Margaret说,非虚构阅读材料,可以让你了解“干货”:比如,最近发生了什么事,当地人在干些什么。
“非虚构”的阅读材料,她推荐的资源有:
虚构阅读材料:
纽伯瑞儿童文学奖(Newbery Medal),又称纽伯瑞奖。1922年,由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 ALA)的分支机构—— 美国图书馆儿童服务学会(Associationfor Library Service to Children - ALSC)创设。每年颁发一次。首届金奖由房龙的《人类的故事》获得。
点击下图购买,即买即看! 点击关键字阅读外滩教育2000+篇优质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