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里缓缓而吟的才子佳人9 众宾既集,坐一虚堂,寂无所有。俄问左右云:‘香已发未?’答云:‘已发。’命卷帘,则异香自内出,郁然满坐。群妓以酒肴丝竹,次第而至。别有名姬十辈皆衣白,凡首饰衣领皆牡丹,首带照殿红一枝,执板奏歌侑觞,歌罢乐作乃退。复垂帘谈论自如,良久,香起,卷帘如前。别十姬,易服与花而出。大抵簪白花则衣紫,紫花则衣鹅黄,黄花则衣红,如是十杯,衣与花凡十易。所讴者皆前辈牡丹名词。酒竟,歌者、乐者,无虑数百十人,列行送客。烛光香雾,歌吹杂作,客皆恍然如仙游也。 张炎的父亲经常与一些文人结社酬唱,少年的张炎便是在这种繁华的生活中度过。但是后来家族发生了很大的变故,他的祖父是南宋朝廷的一个将军,曾经领兵驻守在独松关。一次部下误杀了元朝使臣廉希贤和严衷范,元军首领伯颜攻陷临安,进城后,立即将张炎的祖父处以磔刑,并将他的家产全部籍没,用来慰抚廉希贤的家人。昔日的显贵之家顿时土崩瓦解。张炎也沦落为江湖上的流浪者,靠在街头卖卜赚得微薄的收入为生。 波暖绿粼粼,燕飞来,好是苏堤才晓。鱼没浪痕圆,流红去,翻笑东风难扫。荒桥断浦,柳阴撑出扁舟小。回首池塘青欲遍,绝似梦中芳草。 张炎的青少年时光在杭州度过,西湖是最让他魂牵梦萦的地方。当时临安文人在西湖上结有诗社。张炎是诗社中的重要词人。这首词在北宋灭亡之前所作,张炎用清新的笔调将江南水乡的秀丽描绘地栩栩如生,得到诗社词友的一致好评。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冷,一抹荒烟。 密密麻麻的叶从里,婉转而歌的黄鹂正在辛勤地筑巢。平静的湖面上,飘荡着几丝柳絮。在斜阳余晖映染下的断桥,显得一片凄迷。几只游船从桥洞中驶过。他问着西湖的春色还能有几番的游玩。春花尽坠,想要一睹春日的风姿,恐怕是要待到来年。东风呀,请你缓下匆匆的脚步,暂且留下一刻陪陪孤独的蔷薇,若是蔷薇花开,春意真的是要残尽。万绿从中掩盖着的西泠桥,迷离的寒烟在荒草从中四处升起。当年王谢堂前的燕子不知飞入了谁家,苔痕深深,曲曲地蜿蜒在石阶上,惨暗的草色,布满了整个山川。不知世事的沙鸥,见了新愁,怕是双翅也要染白。他没有心情再去回忆这些笙萧春梦,只盼望着紧闭重门,惆怅的时候,浅眠酣睡。莫要掀开垂帘,他怕见到飘飞的落花,他更怕听到,在暮春时节一声声啼血的杜鹃。 莺柳烟堤。记未吟青子,曾比红儿。娴娇弄春微透,鬟翠双垂。不道留仙不住,便无梦、吹到南枝。相看两流落,掩面凝羞,怕说当时。 张炎忆起当年的往事,西湖莺柳烟堤的美景,让他心醉。正值芳龄的她,弄春微透,鬓翠双垂。花下伫立着,如同月中仙子,可是现在横在眼前的一切都是物是人非。张炎的小令写得非常精致,正因为他的生活浸着愁苦,所以使他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受,他的词也更具有感染力。看他的一首《清平乐》: 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 张炎晚年时,漂泊到苏州吴江,委身于学生陆行直的府上。陆行直有一位名叫卿卿的家妓,容貌姣好,善弹唱鼓筝,早年时张炎为她写过一首《清平乐》:“候虫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流水慢。惊见芦花来雁。可怜瘦损兰成。多情应为卿卿。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卿卿是一多情女子,见到张炎的赠词,心动不已。后来陆行直画碧梧苍石图,将张炎的这首词题在画的侧上,并随手和了一首:“楚天云断,人隔潇湘岸,往事悠悠江水漫。怕听楼前新雁。深闺旧梦还成。梦中犹记怜卿。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梧叶声声。”经历过国破家亡后,张炎后来读到这首词心里很不自在,于是将词中的个别词句稍作修改,原先流露出来的欢情转眼间成了愁绪。 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客里看春多草草,总被诗愁分了。 郊野之外,前来踏青的采花人稀稀疏疏,原来是到了众芳零落的暮春。羁愁客旅,也没有人来细看春色,只是在侧畔匆匆而过,更何况他们的心中还有一股诗愁未消。去年的燕子飞荡在天涯各处,今年的燕子将是要筑巢谁家。人间的三月天,千万莫要听那细雨绵绵,一声声只会溅到你的心上。如今这个时候,暮雨寒寒,催得春花尽落。想到冯延巳的词“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到天明。”张炎就是那个听雨客,在静寂中愁到了极致,难以成眠。 【小传】张炎(1248-1320),字叔夏,号玉田,晚年又号乐笑翁,祖籍陕西凤翔,宋室南渡后迁至临安(今浙江杭州)。张炎是南宋名将循王张俊的六世孙,其曾祖张镃、祖父张含、父亲张枢都是精晓音律的词家。在官宦世家和文学先祖的影响下,张炎自小就深受艺术熏陶。南宋为元所灭后,张炎被迫飘泊江湖,生活境遇一落千丈。晚年流落于苏杭及金陵一带,生活益穷困潦倒,昔日世家公子竟要靠卖卜为生,终抑郁而亡。他与南宋遗老周密、王沂孙等为词友,有词集《山中白云词》八卷及论集《词源》二卷行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