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动静针法

 儒林外史515 2016-11-18

秦鹏

中风病是威胁人类的三大疾病之一,特别是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出现,明显地阻碍了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已成为脑卒中康复的重点。

1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简介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是由脑血管意外损伤上运动神经元导致的感觉-运动控制障碍,是影响患者肢体功能康复,进而影响其生活自量的一个不良因素。其临床特点为痉挛,肌力减退以及各种主运动的控制和协调能力受损害。表现为上肢跨篮样屈曲,肩下沉,上肢诸关节屈曲;下肢外旋,骨盆上抬,足内翻,行走呈划圈步态。


 
http://image101.360doc.com/DownloadImg/2016/11/1811/84837998_1
 

2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仍是难点


    目前西医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临床上有用A型肉毒素等药物局部肌肉阻滞注射以及选择性颈神经后根切断术等方法,但由于费用及技术要求较高,副反应大,个体差异明显,限制了它们的临床应用。所以主要从理疗、功能锻炼等康复手段着手,严重阻碍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进展。鉴于此针灸治疗的地位与作用越显突出,特别是“动静针法”理论具有深厚的中医学理论基础。

3


中医理论对动与静的认识


    所谓“动”是指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活动,“动极”就是人体生理功能的亢进,亢进就必然出现一些列妄动的症候。所谓“静”是指人体功能活动的基础,“静极”就会反悔人体功能活动,使功能活动低下,而表现出一系列功能低下的证候

4


动静类病症治疗法则


    根据动静平衡的理论,应取“以静制动”“以动制静”的方法,故此对“动”类病症采取“静针法”,对“静”类病症采用“动针法”。以期达到动与静、阴与阳的平衡。




1.静针法的操作

    静针法就是采用轻、浅、微的弱刺激手法:针感宜轻微,似有似无;留针时间宜长,留针中不施手法(精馏针法)。具体来说静针法操作时,进针出针,徐进徐出,行针留针中不施手法,针刺深度宜浅,针感宜微,似有似无。

2.动针法的操作

    动针法就是采取重、深、强的强刺激手法,针感宜强:留针中不停地或间断地施以手法(动留针):具体来说动针法操作时,针刺手法宜重,可采用雀啄术、捣针法、透穴阵法、提插捻转等多种强刺激手法。针刺深度宜深,针感宜强,以产生感传或肢体抽动跳动为佳。

5


阴阳理论对中风后痉挛的概括

    

    中医阴阳理论学说认为,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是阴阳失调、筋脉失濡所致,外侧肢体属阳,内侧肢体属阴。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的出现是由于患侧上肢屈肌(前、内侧),下肢伸肌(前、内侧)拘急痉挛,肌张力高,而上肢伸肌(后、外侧),下肢屈肌(后、外侧)则相对弛缓,结合中医阴阳理论学说,中风后痉挛的肢体属于阴急阳缓

6


动静针法在本病中的应用

    

    结合中医阴阳学说理论与人体解剖、神经及运动生理学的关系,痉挛性瘫痪属于阴急阳缓,根据动静学说理论,拘急和迟缓分属于动与静,选取患肢痉挛肌(阴侧)和拮抗肌(阳侧)上的有效穴位,并且对阴经穴施以静针法,抑制痉挛肌(泻阴),对阳经穴施以动针法,激发阳经的经气、兴奋拮抗肌(补阳),协调和平衡主动肌与拮抗肌的肌张力,从而达到动静得当,使生物力学平衡,进而有效缓解痉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