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汉语推广实现文化传播

 霃楓 2016-11-18

从历史上看,中外文化交流有三次高潮:汉唐、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中国文化除了在亚洲儒家文化圈进行了短程传播之外,其实并没有走得更远,这也意味着中国文化的国际长距传播、异质文化圈传播是相对缺乏经验的。在当今汉语国际传播的大背景下,通过汉语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是应有之义。如萨皮尔所言,语言是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的。而文化传播的真正内核是对异质文化精神的理解,达成某种程度上的认同。

由汉语推广实现文化传播

以汉语推广促进文化传播

随着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地位的提升,中外交流日益频繁,国外想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人愈来愈多。为满足汉语学习和推广的需要,国家适时在海外共建孔子学院开设汉语课程,与此同时,每年有数十万留学生到中国来留学,学习了解中国语言文化。

数十年来,中国在汉语国际推广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中国文化的传播方面,却乏善可陈。经常在各类媒体上看到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实例即是练书法、打太极、唱京剧等形式。然而这些文化类型正在逐渐淡出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近乎“悬置”状态。早在20世纪中叶,陆志韦在罗常培的《语言与文化》一书序言中就已经指出,汉语是中国人创造并传播文化的工具,而中国文化其实质是中国大众的生活方式,“文物制度”、“书画琴棋”等只是少数人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书法、京剧之类的艺术并不能涵盖中国文化的全部,这种“武术旗袍大花脸”展演也被学者批评为流于形式化、肤浅化,并没有真正起到文化交流传播的作用。

文化从日常生活行为方式到政治制度、学术思想,其内涵越来越丰富,贯穿语言学习的始终。第二语言的学习其实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洋腔洋调”很多时候并不妨碍人们在语言上的交流,但是文化认知的差异却使得这种交流不能深入客观,汉语推广中文化传播的断裂必须引起重视。而要做好中国文化传播的工作,必须做好“知己”与“知彼”的工作。

做好中国本土文化建设研究

在推广中国文化之前,我们首先要清楚中国的文化形态、特征,如果自己的家底没有摸清就急于推广传播,无异于盲人摸象。据有关数据显示,最受海外客户机构青睐的中国期刊主要有《文物》《考古》《中国语文》《考古学报》《考古与文物》《历史研究》《中国历史研究》《文学遗产》等。通过这样一个大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海外学术机构关注中国的兴奋点主要集中于中国本土语言和文化。但国内的研究现状却不同程度存在西学热而传统学术冷的现状。我国现代学科的建立,参照的模式是来自西方的,所以除了一些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学科外,其他学科在理论水准和实践范围上与国外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走出去,就需要研究“自己有”而“别人没有”的,也即具有显著的本土文化特征的资源。比如中国的儒、释、道哲学,中医药等等,这些东西不能简单用好坏概括,它们能传承千年自有其合理的一面。事实也证明,这些传统文化中有益成分不仅并未过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面对当今世界普遍的现代性危机可以参照的有益的文化资源,应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要做好中国本土文化的建设研究,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去蔽还真,廓清传统文化中一些长期被遮蔽的东西,还原其本来的精义。如后人常援引批判朱熹的“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出自《宋元学案》卷四十八,也即是说当人们开始批判的时候,其实已经是走了样的转述。《朱子语类》卷三十一:“学者工夫,只得勉勉循循,以克人欲存天理为事,其成与不成,至与不至,则非我可必矣,曰是如此。”朱熹本人对此的解释是:“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饮食男女生活,其实就是天理,人欲则是过度要求的“物欲”。这个命题的提出,与宋代士大夫的享乐精神膨胀是分不开的。两宋物质文化高度发达,也滋生了享乐主义思想。从这个语境来说,人欲其实是指过度膨胀的物质欲望。面对当今社会的拜金主义等现象,朱熹这句话的真实语义无论中外都是有积极意义的。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认识还是相当肤浅的,甚至是误解的。要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首先得缕清自己的文化及特色,做到“知己”,然后才是“知彼”。

在文化交流中做好格义对接

汤用彤在总结汉魏佛教文化交流传播的时候,总结提炼出“格义”的方法,也即不同文化的交流中,往往会通过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来“拟配外来思想”,使人易于了解接受,如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以庄接佛和以佛解庄即是不同文化相互格义的经典例证。伏尔泰自认为是“孔门弟子”,他曾将儒学精神格义为“理性宗教”,人类无需求助于神就可以达到文明发展与理性进步的统一。伏尔泰对儒家学说的理解不见得十分正确,但是他从儒家学说中发现了他想发现和证明其合理性的“理性”。理性正是当时解决社会主要问题的主要方式。这也说明,了解西方社会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从中国文化中提供可能思路,才是最快和最迅速的文化传播方式。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在跨文化的交流传播时,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也即整体意义上的全域覆盖,同时需要有一个元语言体系。如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交流,必须要有一个能够大体对接的全域覆盖,否则就成了自说自话。《道德经》中“治大国若烹小鲜”便是个非常诗意化的政治智慧。治大国如同烹小鱼,不过度干涉,这其实就是老子“无为而治”的形象化比喻,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绝弃外在的过度妄为。作为一种格义对接,我们其实可以看到西方思想家那里也有类似的表述,如起草过《独立宣言》的杰斐逊总统就曾言:“世界上最好的政府是管事最少的政府。”美国政治思想家亨利·戴维·梭罗《不服从论》里面也有类似的表述。这些与老子的无为而治颇为类似,这样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外传播时,有一个大致的全域覆盖,并有相应的元语言体系进行阐释,这正是不同文化能够正常交流并被理解的基础。

总之,从汉语推广到文化传播,笔者认为以下几个关键词必须注意,即立足本土、去蔽求真、格义对接。立足本土文化,这是中国几千年生活智慧的结晶;对传统文化去蔽求真,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源头活水,需要正本清源;在文化交流传播中要做到“知己”与“知彼”,寻求相同之处,格义对接,在此基础之上,才能达成理解交流,进而求同存异。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先秦典籍中的伦理符号学思想研究”(16XWW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