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究发现6000年前护身符使用了“失蜡法”技术

 木头1018 2016-11-18

   考古学家和冶金学家在巴基斯坦所发掘的青铜时代护符中发现了第一个明确的证据,能够证明人类早在6000年前就掌握了浇铸成型的秘诀。

    人类早在约4万年前就知道了金属,并且认识到了它们的有用性。然而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进入红铜时代(始于约公元前5至7世纪),人类才懂得使用金属制造工具,并知道了熔炼金属的秘密。

   法国伊维特河畔吉夫凡尔赛大学的MathieuThoury认为,这表明了最早的人造工具和装饰品,更类似于石具,而非现代或中世纪的剑、镰刀、犁或皮带扣。大多数科学家因此相信先进的冶金技术,如成型、铸造等出现的时间要晚得多。

 

找到该护身符的巴基斯坦Mehragarh考古遗址


    Turi及其同事在知悉世界上最古老的冶金艺术品之一——1974年在俾路支省梅赫尔格尔停车场发现的铜护符之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有迹象表明印度次大陆的文明社会和农业最早出现在这里,而当地的居民也被认为是神秘著名的哈拉帕文明的始祖。

    令科学家长久以来好奇的是,这些护符饰物为何形状和大小如此相似?而且就其历史而言,质量还异常的高?法国考古学家曾经试图通过对这些手工艺品进行分析,使用今天用于分析蛋白质或碳纳米管的方法,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科学家解释道,用强大的激光束辐射任何材料后,材料的原子将吸收部分辐射能量,接着以不同的波长逐渐进行再辐射。这些波出现时的频率取决于吸收了光线的分子的结构和组成成分,其能够精确地确定激光物质的组成成分和再辐射的光谱。

    通过使用这一技术,科学家已发现Margara的轮状饰物在辐条内和铜轮边缘上含有不同寻常的氧化铜沉积物,分布在这一手工艺品的表面。用物理学来解释,这些化合物是铜与有机物接触的痕迹,另外,考古学家表示,它们还表明这一护符使用了一种特殊方法进行制造。

这块有6000年历史的护身符,发现于巴基斯坦一个名叫“Neolithic”的村庄,被认为是“失蜡铸造”的最早实例——失蜡铸造是一种重复制作金属物体的方法。


    这一手工艺品使用了一种在当时属于革命性的方法来制造,也就是所谓的熔模铸造方法,一种古老的模压成型技术。其主要优势是能够获得一个非常复杂的金属三维结构。

    蜡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关键的角色,古老的冶金学家用其雕刻出珠宝模型。接着他们在熔炉中用粘土将其盖住。所有的蜡均被分离,粘土被炙烤,形成奇特的形状,当时梅赫尔格尔的古老居民便用其来制造护符,用纯铜加以填充(这是一大创新)。

   考虑到梅赫尔格尔手工艺品的历史,今天这些饰物可以说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模压成型制品。因此我们可以说先进的冶金术便发源自巴基斯坦。科学家们相信,冶金的传统和Margara的秘诀传遍了整个中东,孕育出了一个有能力制造复杂美丽的东部金属珠宝的文化。


延伸阅读:

中国古代的失蜡法

失蜡法在中国的历史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最早采用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是楚共王熊审盂,此外,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春秋中期云纹铜禁和随州擂鼓墩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青铜盘尊也是失蜡法制作的典型器物。

经汉唐到明清,失蜡法被一代代匠人传承和发扬,历久不衰,直到如今,仍是常用的青铜铸造技法。

失蜡法也称“熔模法”,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做法是,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熔液,便铸成器物。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可以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果。

用地坑造型,模料由蜡和牛油配制,造型材料用石灰三合土和炭末泥,所用蜡料和铜料的比为一比十。金属液通过槽道浇注。对于批量大的器件,为提高工效,先把蜡片在样板上压印出花纹,再拼接成模。《宣德鼎彝谱》载明代铸宣德炉用黄蜡作模坯。有些鼎、炉需要量大,当已应用此法。大量史实表明,失蜡法在中国持续不断地应用,至近代广泛流传于北京、山西、内蒙古、江苏、广东、云南、青海、西藏等省区,佛山、苏州等地现仍用上述传统技法制作艺术铸件。

用蜡制成铸模,外敷造型材料,成为整体铸型。加热铸模将蜡化去,形成空腔铸范,浇入液态金属,冷却后得到成型铸件。古代多用于铸造具有复杂形状的铸件。中国已知最早的失蜡铸件是河南淅川出土的春秋晚期铜盏部件和铜禁。战国以后,失蜡法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除鼎、彝外,还用于铸造印玺、乐钟、佛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贮贝器、饰件等。现代,失蜡法仍用于铸造金属铸件,称熔模铸造。 

深度思考:

小编初见此物,顿觉与三星堆“太阳轮”有异曲同工之妙。时至今日,学术界仍对“太阳轮”的作用争论不休。虽然两物时间差距3000年,但是否有丝缕联系?抛砖引玉,请各位明辨。

 三星堆太阳轮

青铜太阳轮,出土于三星堆,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其状若车轮,现存三星堆博物馆。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了6件青铜轮形器,其中的一件,直径85厘米左右,学术界一般认为这是古人塑造的太阳。

太阳和太阳神的崇拜,是人类早期共同的文化心理,在世界各地的早期岩画和文物中,有关太阳的图案或其纹饰多得不胜枚举,而这件以青铜的实物形态来表现太阳的却是很少见的,这些太阳轮上均有小孔,估计是要把他们钉挂起来,作为太阳的象征接受人们顶礼膜拜的。

太阳崇拜之争

青铜太阳轮形器恐怕是三星堆出土器物中最具神秘性的器物,其用途和象征含义一直众说纷纭,有释为车轮的,有释为盾牌饰物的,有释为陈设物的,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表现太阳崇拜观念的一种装饰器物”。

在农耕部落中,太阳崇拜是一种必然现象,因此上述看法有其合理性。

在三星堆,青铜太阳轮一直是文物瑰宝的重中之重,长久以来,它被解释为古蜀人民对太阳的崇拜。

“我并不这样认为,我觉得事实恰恰相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世界科幻小说协会会员。曾任中国地质作家协会副主席刘兴诗说,三星堆文明鼎盛的三四千年前,正值人类气候的转变阶段,干旱无雨和洪水成灾。“这样的情况持续百年,白花花的太阳烤得大地龟裂。”据史书记载,当时盛行求雨,可想太阳在人们心中并不是崇拜的对象。

而太阳外面罩一层雾,表示“想把太阳圈住,框住,不要再发光发热。”因此,刘兴诗认为,这个青铜太阳轮,并不代表对太阳的崇拜,应该是恐惧和仇恨。

盾牌饰物之争

有人说,太阳轮是一种盾牌饰物,但也有人觉得这种解释有点牵强。众所周知,自然界和人类都喜欢“对称”,因为对称不但美观、稳定,而且简洁。制造四道、六道、八道或十二道芒的饰物不是更美观简洁吗?与三星堆文化一脉相承的金沙太阳鸟不就是十二道芒吗?

然而,青铜太阳轮形器却是五道芒。为什么三星堆人要舍简求繁?要知道,在测量技术还很落后的时代,要将圆周等分成五等份该是多么困难的事。因此,三星堆人要制造五道芒的太阳形轮器肯定有其不得不这样作的理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