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祝冀馆藏 2016-11-18

这句话是宋朝人说的,说的是现象,好像还是普遍现象。

知道现象也是蛮好的,至少让自己对客观世界有个靠谱的预判,不如意的事情来了也有个心理准备。

德国人罗尔夫·多贝里写过一本书,叫做《清醒思考的艺术-你最好让别人去犯的52种思维错误》,曾经是非小说类畅销书年度排行第一。书里面有这么一段话:

有时我有幸对着学习企业管理的大学生们讲话。当我询问这些年轻人的事业目标时,他们大多数回答,他们的中期计划是成为一家全球化公司的董事。我当年也一样,幸好这个愿望落空了。我认为我的任务是给大学生们开一门基本概率速成课:“凭这所学校的文凭进入一个集团董事会的概率低于1%,所以,不管你们多聪明、多努力,最有可能的情形是,你们会在中层管理部门止步不前。”我收获的是大学生们因惊异而瞪大的眼睛,我想我为缓和未来的中年危机作出了一份贡献。

罗尔夫·多贝里说了一个现象,用了一个理论,那就是小学生都学过的概率。概率和宿命论都能解释现象,但是前者可以让你的预期更理性一些,道路的选择更科学一些。宿命论很难指导你的行为,踩着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跟着感觉走,“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现象背后是规律,于是乎,很多能人都投入到规律的研究当中。有用伽利略开创的科学方法为基础的,有用宗教为基础的,有用老祖宗的思想为基础的,还有自创理论的。官方提倡的理论也蛮有特色的,有一个叫“坏事变好事”,还有一个叫“多难兴邦”。也说的通,只不过辩证的太厉害,有点费脑子。

古人说: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外国人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虽然家家都是不如意事常八九,但是可与人言无二三,愁的不是一件事。有了互联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再小的概率都能找到和你一样愁、愁一样的人,大家就有的聊。当然也会有副作用,你或许会产生错觉,以为你遇到的事情是普遍现象。这个错觉要不得。

举个例子,以学校教育为例吧。为啥说教育呢?三点。第一是我在这上面下过功夫;第二是普遍性比较强;第三是安全。

学校教育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该怎么看,直接决定你的心态和采取的措施。遇到问题先分类,哪些是世界性的,哪些是中国特色的。学习是个苦差事,学点真本事是要费点力气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无序变有序必须付出代价。这点看不透,换哪所学校,换哪个国家都白扯。学习就会有上中下,县里的高考状元进入清华北大,也有可能倒数。因为自己拔尖就说制度好,因为自己倒数就指责制度不公平,这是拿自己当尺子丈量世界,早晚要栽跟头。

有些问题是中国特色,我不否认,而且短期之内得不到解决。去年有人写文章说过:“说句实在话,当下中国在智识和眼界可以指导孩子填志愿的家长,相当部分他们的孩子早就不参加高考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走也是要付出成本的。

对现状不满很正常,不满之后抱怨也很正常,如果抱怨之后还是抱怨,那就没进步可言了。我很少谈教育制度的问题,也不批评教育部,也不和学校就孩子教育的具体问题做对抗。几千年前管仲说过三件事不要做:“与不可,强不能,告不知,谓之劳而无功。”啥意思呢?和不可交往的人交往,强行做不可能做成的事,告诉人家不可理解的话,都是劳而无功,瞎忙乎一气。我不会要求学校做它做不到的事,还是多花点时间自己想办法吧。

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资源不同,那么采取的措施也应该不同。这就涉及到如何做科学选择了。我曾经开班讲过选择的科学方法,那是对中学生和小学生们讲的。对成年人我反而不讲,效果不好,意义不大。韩愈说过:“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这也是几千年来一直存在的现象。

一个人最忌讳的就是反复掉到一个坑里,一个家庭最绝望的就是几代人反复掉到一个坑里。如果反复掉到一个坑里,有个人的问题,也有社会的问题。全归结于个人是不对的,全怨社会也是不对的。个人不谈自己的问题一味地埋怨政府,政府不谈自己的问题把责任全推给老百姓,这个情况绝对不正常。

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思维方式是根,还是要在这上面下点功夫才好。

说了也白说,白说也要说。

http://sunhaidong.blogchina.com/505570873.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