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闪:旅游,被发明的罪过

 浮生偷闲 2016-11-18



文 | 西闪


每逢假日看见新闻图片里人头攒动的观光地、摩肩接踵的游乐园,我就会产生一种宅男式的恐惧感,我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大家都喜欢找罪受。有一天走在街上,听到一个中年女人激昂地对着手机吼:“走嘛!一起!落地签!咖啡敞开喝,啤酒敞开喝!”我这才明白,旅游至少能让人摆脱寂寞。

不少人将旅游视为旅行的同义词,细究起来不是。旅行的含义很宽泛,从甲地到乙地,一个人进行了一次较长距离的空间位移,都可以称作旅行。而旅游呢,汉语的意思传统上有两种。一种指的是长年客居异乡,就如唐代诗人贾岛诗云:“世难那堪恨旅游,龙钟更是对穷秋。”另一种意思跟现在比较接近,但指明有两项活动——旅行和游览。譬如唐代诗人王勃就写到:“岁八月壬子旅游于蜀,寻茅溪之涧。”意思是他远行去了蜀地,然后开始游山玩水。词语的差别好像细微,往往能道出轻重。

同样的道理,如果有人不假思索地把“travel”等同于“旅游”,未免有些草率。那它是汉语里的旅行吗?也不一定。旅游的确是一种travel,但游牧部落的迁徙也叫travel,就连白领下班从公司回家,都可以称为travel。可见它的内涵比旅行还要宽泛许多。

那么“tour”呢?它是不是可以等同于“旅游”二字。好像是,又好像不尽然。它源于拉丁文中的“turismo”,本意是绕圈圈,后来的含义偏向于教育性质的游历。


我的外文不行,以上内容是在辞典上查得的。总之,我的意思是,现代意义上的旅游古代基本没有。不能像有些旅游学家那样,把玄奘和马可波罗都算作旅游业的开山祖。


那么现代旅游的起点在哪儿呢?在英国。从13世纪到16世纪,英国发展出了一套有别于欧陆的社会经济体系,社会积累了丰厚的财富,人们的日子越过越滋润。到英国“travel”的达官贵人,不管法国人、德意志人还是佛兰德斯人,大家都承认,英国比自己的国家更富。在他们眼中,英国人食不厌精,吃的肉和糖比谁都多。人人衣着华丽,“穿天鹅绒上街而不费踌躇者大有人在”。连农夫的房舍都多为两层楼,床榻之上还铺着手织花毯。

贵族的日子过得更好,养了一大堆懒惰的仆佣,还蓄养野生动物以自乐,“在慵懒之中耗去大半浮生”。只是天性独立,有些倔强,容易动怒。16世纪到访过英国的卡尔达诺等意大利人还写道,英国贵族教养不足,蔑视外国人,傲慢地以为自己的祖国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把异国他乡的人一律贬为可怜虫。

不过情况很快有了改变。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贵族的富裕生活越来越倚重外贸,两眼不得不朝外看。为了家族的事业,他们还把将来要继承爵位的儿子送去欧陆,开开眼界,长长见识。这种求知性质的旅行后来演变成了贵族的成年礼,名为“Grand Tour”。不知是哪位翻译家取杜甫诗义,将其翻译为“壮游”,相当传神。这,应该就是现代旅游的萌芽。

当年托马斯·霍布斯就以卡文迪许(Cavendish)家族的家庭教师身份参与过三次壮游。一般来说,他们会带着仆从,由多佛出发,横渡英吉利海峡,到达法国。先在巴黎学习法语、礼仪、击剑和马术,再拜访瑞士,接着翻越阿尔卑斯山,到意大利的都灵、佛罗伦萨、罗马以及威尼斯待上一年半载,研习雕塑、绘画、建筑和科学。花费时间颇长,期间回国处理事务,然后再继续旅程,也是常有的事。旅途归来,还得写出几篇论文或游记,来证明父母的钱没有白花。事实上,霍布斯在结束壮游后,才认为自己是哲学家。

中下层民众也想跟上贵族的流行风,惜乎既无闲暇,又阮囊羞涩。直到一个多世纪后,蒸汽机才帮他们圆了梦。1841年7月5日,一个名叫托马斯·库克(Thomas Cook)的英国木匠兼传教士,包租了一列火车,把570个人从莱斯特送去洛赫巴特,参加一场禁酒大会。库克收费每人一先令,车上包午餐,还有唱诗班。如今几乎所有的旅游教材都会把这趟来回距离22英里的行程视为现代旅游的真正开端,只是那570个游客没一个被人记住。

之后库克一发不可收拾,成立了全球第一家商业性的旅行社,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旅游指南,发明了旅行支票,组织了首支环球旅游团。现在仍有以托马斯·库克命名的集团、航空公司和旅行社,它们提醒我,旅游是一门历史并不久远的产业。

既然是正当生意,本来没什么可说。只是这个产业确有一些特殊之处。正如它的起源所揭示,一开始它是为满足人的求知欲而存在的。可是慢慢地,求知欲就被肤浅的好奇心代替。它曾经耗时费力,代价不菲,如今轻松安逸,快捷便宜。贵族子弟的壮游要求自己去融入异质的文化,现代旅游者却一个个宛如天降神兵,无须同意,就可以侵入式地观看别人的生活。


摄影:小新


而在产业的另一端,为了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当地人学会了“表演”生活。抢亲、对歌、打情骂俏、扮野蛮人……在摩洛哥埃及,无礼的游客对当地人的咒骂浑然不觉。而在巴黎或布拉格,不愿表演的本地人向对着他们的手机相机比中指的情形也屡见不鲜。

一位刚在游客面前舞刀弄枪的岜沙汉子告诉我,他早就搬离了那里,最近几年在广东一家沙发厂打工,是旅游部门发补贴,让他们回来表演的。被旅游的产业链条串在一起的人,只有利益,没有沟通。非但如此,我觉得旅游甚至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让其中的每个人都变得既虚伪又浅薄,以至于生出敌意。

当然,万事有始就有终。前不久日本政府的一项统计显示,最近十多年,日本人出国旅游的人数和意愿都大幅下降。要知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游客遍布全球。我相信中国人的旅游终有一天也会走出狂热。

题图摄影:小新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