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炳申:林果强市的硬功夫

 鸿福广大 2016-11-18

既是生态工程,也是富民工程,河北省林果大市沧州市找到了二者的最佳结合点——经济林果产业。

在沧州,农民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于林果;在沧州,林果业已和林权改革、退耕还林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相互呼应,密不可分;在沧州,政府扶持,老百姓热情高涨,林果业是各界齐心合力共同推进的朝阳产业。

沧州是如何理清平原区发展林业与果品业的关系的?中国绿色时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沧州市林业局长王炳申。

林果已成沧州的亮丽名片

记者:请您谈一下果品业在沧州林业中的比重和作用?

王炳申:沧州市地处环渤海中心地带,属华北平原东部黑龙港流域,是河北省重要的林果生产基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都把大力发展林业作为改善生态环境、振兴地方经济的重要举措,林业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十一五”期间,沧州造林85万亩,有林地面积达到50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3.5%,初步形成了网、带、片、点相结合的平原生态防护林体系。林果业已经成为沧州亮丽的名片。

沧州地处盐碱区,大面积种枣树一是解决了盐碱问题,二是解决了农民收入问题。农民有积极性,政府再扶持,围绕枣业做技术文章在沧州成为林业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

林果是生态和富民的最佳结合点

记者:您如何理解林果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

王炳申:近年来,沧州下大力气抓好林果基地建设,将其作为提高产业质量和效益的突出重点来抓。首先是小枣这一当家品种,全市的小枣面积保持在150万亩左右,真正让“红枣之都”誉满全球;第二是巩固冬枣基地,并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倾力打造冬枣全国第一品牌,形成全国最为知名的冬枣产业基地;三是调优鸭梨基地,积极建设梨果出口创汇基地;四是发展名特稀优杂果基地。瞄准市场需求,积极恢复和扩大苹果种植规模,加快引进和发展桃、杏、葡萄、李子等名优杂果优良品种,到2015年全市将建成50万亩的苹果及优质杂果生产基地。

要说生态与果的关系,我们一是把果作为林业的半壁江山巩固阵地,把果品种植列入林业重点工程之中;二是通过树体改造、品种改良和提质增效等技术支持、信息扶助、融资保障等多种行政手段支持果农发展果品业;三是强化小枣生产、管理、储藏、物流、加工等一体化建设,让果品业真正形成产业,提升果品收益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

政府要生态、农民要实惠,果品业是最佳的结合点。

四方面推动“林果强市”

记者:您提出建设“林果强市”,有什么具体的思路和举措?

王炳申:目前,我们一手抓生态,一手抓产业发展,已经在全市构建起完善的林业生态和产业体系,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一下步的目标是把果与林合起来搞,建设林果强市,主要从4个方面入手。一是优化林业的生态建设格局,城市与乡村绿化统筹规划、统一安排、同步推进,重点是抓好生态景观带建设,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二是在林业上优化林种结构。按照生态优先、统筹兼顾的原则,适度发展生态经济林,大力发展生态林和兼用林,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比重。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生态公益林和兼用林比重提高到60%,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85%以上。

三是在果品业上,优化树种品种结构,提升经济效益。一方面是巩固全市的果树总面积在290万亩左右,速生林面积发展到150万亩。在经济林发展上,通过活化科技推广机制,努力提升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率,并大力改劣换优,强力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巩固梨、枣传统产业,同时,面向市场适度发展优质杂果,突出发展出口创汇品种。

四是优化林业产业结构。要以大力扶持发展林果龙头企业为重点,稳定第一产业,发展壮大二、三产业,力争到2015年全市林业一、二、三产业产值结构比率达到6:3:1,全市无公害果品的比例达到50%,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6%以上,出口果品达到10%以上;集中抓好50个林下经济示范村、100个林下种养示范户。在此基础上,重点扶持20家林果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以进一步增强林果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十二五” 期间,沧州将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市的大战略,瞄准发展现代林业、建设林果强市这一目标,深入挖掘增绿、护绿两大职能,充分发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两大功能,以退耕还林、海防林、防沙治沙以及“三北”防护林等重点绿化工程为支撑,以林果结构调整和梨、枣产业发展为重点,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为保障,强力推进全市林果业更好更快发展。

【编后】林果产业也是惠民工程

河北是林果大省,其发展经验值得全国借鉴。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政府部门将林果业当作一个惠民工程来抓。思路决定出路,在这个前提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搭建了一系列平台,各项工作能够顺利推进,产业蓬勃发展显得顺理成章。

经济林果业是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的最为紧密的产业之一,特别是在山区。经济林果资源大多集中在山区,工业不发达,交通不便利,山里的农民靠山吃山已经成为千百年来的传统。如何把山上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老百姓不用背井离乡就能在自家门口致富,林业产业成为抓手之一。

当前,全国各地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名特优经济林之乡,经济林果产业成为地方区域名片。既富百姓腰包,也赢百姓民心,既提高了绿色GDP,也提高了民生幸福指数,林果产业是当之无愧的惠民产业。这一理念应该根植在每一个有条件发展林业产业的地方执政者心里,只有在这个意识根深蒂固的前提下,才能出台一些实实在在的举措,林业产业发展才能得到有力支撑。 

推荐阅读:

陈向丽:小细节催动大发展

辽宁:台安万亩花卉富农家

李春昶:游人认可是对秦岭园最好的评价

刘璨:九大政策建议助推林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