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刻保持联系最大的危害是:我们难以时刻和自己保持联系。” 这是姜思达在《奇葩说》第三季里说的一句话。看到这一幕时是周五晚上,大门还在忙着回复微信里接连不断的工作信息,时不时切换屏幕查看工作文件。 大美玲小手一甩小脚一蹬,傲娇地说:“下次要再有人问你在不在,你就回他一个:不在!”话音未落,全场掌声雷动。 我怔了一下,合上电脑,把手机关静音,倒扣在桌上,自己躲进书房,拿起了一本很久没翻的书。 那晚,一个人窝在豆包里看了大半本书,及至抬头,已是夜深人静。那种宁静和满足,真是很久没有体会过了。只和自己待着,不用特别做什么,也十分美妙。 今天就讲一群真正“孤独”的建筑,孤独到可以只和自己相处。这群建筑就在之前讲过的Fogo Island上(点这里复习),算是填一个上周挖下的坑??。 没有一个创作者抵御得了“在Fogo Island创作”这个诱惑。 冰冷的海水拍打着岩石,苔藓上结满寒霜,薄雾笼罩着整个小岛,寂静到冷峻,荒凉到孤独。 这里散落的艺术家工作室, 是孤岛上的孤岛。 建筑师Todd Saunders应该是懂艺术,也懂艺术家的。他知道艺术家们以孤独为生,需要不停地跟自己死磕,才能干掉自己,干掉艺术。 所以他才能造出这种建筑,把人抛到不能更远的绝境中。
Zita Cobb——出钱盖房子的大金主,想必也是懂Todd Saunders的。 Zita Cobb在外闯荡多年,身价数亿,中年之后回到Fogo Island,成立基金会,想用艺术复活这个贫瘠的小岛,寻回当地的文化。 她第一件做的事就是建立驻地艺术家计划,建造艺术家工作室。
Todd就是建筑师的不二人选。 Todd同样是从这个小岛走出去的, 他懂这个地方,也懂艺术家想要什么。 Todd之前的建筑设计作品 是不是很眼熟,这个酒店也是他设计的 从2009年开始, 岛上陆续建造了6个艺术家工作室, 目前4个已经建造完成。 每个工作室都独立拥有一个海湾, 面向无垠大海,往前再无落脚处。 处于Little Seldon的Short Studio和Fogo Village的Fogo Studio仍在建设中 ▼ Long Studio Long Studio是第一个完成的建筑。 一半伏在地上,一半用金属支离地面, 突兀地立在硕大的岩石上。 名字有够耿直,真的很长…… 它细长,外黑内白,极简到几近于无。 内外表皮都是当地的云杉制成。 Todd依据四季的更替来设计Long Studio。 入口处“犹抱琵琶半遮面”, 像花骨朵儿都含苞将放的春天。 中间的庭院最适合岛屿的夏天, 可以甩掉棉袄,露出雪白的肌肤, 在热情的阳光下,把脸晒得通红。 最里面的工作区完全封闭, 像岛上漫长的寒季,禁于室内。 但Todd最大程度地留出了窗户, 房子里应有尽有有, 餐厅、厨房、厕所、火炉…… 连招待朋友临时过夜用的床都有。 艾玛,动如疯…… 《纽约时报》的记者看了调戏说,就跟一个六岁小孩画出来的房子一样。真是爱到深处自然黑,坚决不给100分怕骄傲。 ▼ Bridge Studio Bridge Studio是一个更克制的几何体, 从花岗岩中向上挑起,微微向前探身, 像一座桥一样悬浮空中, 面朝湖泊,俯瞰前方平静的湖面。 从远处静静地看它, 仿佛仅仅是看它, 就可以到达禅定时刻。 建筑的长度不足5米, 内部空间极其吝啬, 一扇小窗却把外面整个世界收入囊中。 ▼ Squish Studio Squish Studio如果是一件衣服的话,就该是燕尾服,正面看上去规规矩矩、剪裁利落,一转到背面,猝不及防垂下两片灵动的燕尾。 Squish Studio看似简单,但其实两端大小相差几近一倍。 可是越往海边走越收紧, 似乎要把人像一滴水一样挤进海里去, 工作室的形体设计可以顺应和抵御来自大海的暴风雨。 到了夜里,点亮灯光, 光线汇聚到一处, 成了一盏指引方向的灯塔。 南面的入口是一个小甲板, 斜长出一个三角空间,避风不避光, 靠着墙喝两口咖啡最舒服不过, 内部的墙上, 有一些音符一样跳跃的小窗, 宽敞的笔挺的墙壁可以挂画布。 这个建筑像一个小喇叭,把大海的声音向陆地放大。大门觉得,应该特别适合音乐家;面向大海的落地窗又很像一个取景框,所以,画家或者摄影师应该也很喜欢。 ▼ Tower Studio Tower Studio是最近建造的建筑,也是大门最喜欢的一个。这个建筑的复杂精巧程度是前三个远不能比的。 前面的三个Studio无路可达,但又好像处处是路。唯有这个Studio辟出了一条极窄的木栈道,窄到什么程度呢,只能供一辆自行车通行。 真正的安静不是渺无声息,而是只能隐约听见一丝若有似无的响动。这个木栈道起到的效果就是这样,明明有路,却感觉已经行到尽头,再往前就没有退路。走起来必须谨小慎微,分外专注。 木栈道是建造时修建的。为了不破坏泥塘的生态环境和生长在岩石上的地衣, 所有的建筑材料都是用独轮车通过这条窄道运输到建筑现场的。在不久之后,这条木栈道也将拆除。图片来自Jeffery Au。
Tower Studio就栖息在窄道的尽头, 不偏不倚落在舒展的海岸线上。 从任何一面看,它都只是一个简单的多边形, 但没有一个面是一样的。 单看六视图,大门完全想象不出它的样子。 正面
建筑的上下是错开的, 像被人拦腰劈开一刀, 建筑其他地方都是漆黑的, 只在入口处削出一块白色。
不过也就是一个方盒子嘛。 如果这样想,那就太naive啦。 这个建筑的每一层都是在旋转的, 顶层的露台和一楼相差了180度。 另一个侧面。这也是为什么入口上方会突出一个三角形切面,为什么每一个面的形状都不一样。建筑的上下是错开的,中间以30°的斜度相连。 有人说,这个建筑大而无当,极大地浪费了空间,但是大门觉得,这才是艺术家工作室该有的样子啊! 这个建筑一共3层,一层是厨房、厕所和壁炉。楼梯像是一只蹲在角落的猫,露出了一小截尾巴,摇一摇,幽幽地在勾引你。 二层是工作室,开了一个巨大的天窗, 光从窗流入,抬头就是海天一色的壮景。 请注意看,墙壁不是直的,屋顶也不是平的。 喜欢,心水,想去,感觉在这里可以写出一本奇幻漂流记。 在往上就想进入了阁楼的异想世界, 充满了探秘的乐趣,心跳加兴奋。 上层空间里秘密地伸下来一架木梯, 说不定下一秒就会缩回去。
至于阁楼和露台的风景,啊,大门不想说了,想去??……或许去过了,才能真正感受到那种震撼。 想象一下吧,当月光照亮海面,星光洒向地面巨大的岩石,狂风嘶吼,大海咆哮,薄雾弥漫整个建筑,而你伫立在天窗前,静静地等待鲸鱼的呼唤。 据说,Tower Studio正式开门的那晚, 露台上燃起了高高的篝火, 背景音乐是当地鲸鱼的声音(提前录下来的)。 从远处看,它就像一个巨大的雕塑,神秘,但是又和这天地水乳交融。 来到岛上的游客, 第一次见到这个没有窗户的黑色几何塔, 都会诧异又好奇地问: 这货是什么? 要是大门在,一定回答他们,乌托邦。 王小波在早期的一篇随笔——《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里写道: 这是我一生最美好的时刻, 我站在那一个门坎上, 从此我将和永恒连结在一起。 嗯,大概就是这种感觉。 在Fogo Island上迎接黎明 当一个人被抛入一无所有的荒凉中,第一个要面对的是生存,与恶劣的环境搏斗,赢得自己的生存权。 其次就是面对自己,在这里你不用“成为”别人眼中的谁,你需要寻找自己本该有的样子。 这让我们变得独立、纯净、勇敢,这就是艺术,也是生活。 最后分享一个视频,拍的是曾经在Fogo Island的Studio里面居住、创作过的两位创作者。除特殊标注外,图片均来自Fogo Island Inn, 视频来自The Creator Class。 排除其他的欲念, 只面对自己, 这是完美的孤独,也是自由。 跟 大 门 聊 五 毛 钱 的 今天是立冬, 你们那儿吃饺子吗? |
|
来自: 自在飞花也似梦 > 《庭院,民宿,农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