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垣逶迤:凝望明清彰德府 | 城视

 东方之帆 2016-11-18



城垣记载历史长河文治武功,讲述人间悲欢离合。

高耸的城墙、城门历来是古代城池的首要标志,古代“筑城以卫国”,“城郭”亦为“城廓”。中国古代都城、封国,乃至州、郡、府、县,城邑、要塞,大都筑有不同规模和等制的城墙。四面围合的城墙,其功能首要在于防卫,高高的城墙与环绕四周的护城河,共同构筑起坚固的防卫屏障。它的建筑形制,经历了由初始的垒土到版筑,再到夯土外表砌砖,营造雉堞、门楼、瓮城的过程。除防卫功能外,宏伟气派的城墙、门楼还具有明确的方位标识功能,眺望郭门,因识方位,它们往往成为一座城池的地标性建筑。失去护卫功能之后,逶迤的城垣,宛若玉带的护城河美化城市景观,历久弥新,古韵生香。


清代彰德府城图


凝望明清彰德府


公元1368年,朱元璋领导的农民军攻占南京,建元称帝,明王朝建立朱元璋为明太祖,年号洪武。明初的安阳仍为彰德府,属河南布政使司。彰德府辖安阳、汤阴、临漳、林县、武安、涉县、磁州6县1州。明朝前期,从山西向地旷人稀的中原地带大举移民,采用“军屯”和“民屯”的方式实行屯田。由于推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一定恢复和发展,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府城营造的高潮时期。

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引军从汴梁出发,攻克了黄河以北的卫辉、彰德诸路。此后的彰德府及其下属各县改属河南省,至清代沿袭不变。明洪武初,在唐宋相州城的基址上改筑彰德府城,城围九里一百一十三步,城辟四门,城门之上各建重楼,城墙四角各建角楼。四门之外皆筑有瓮城(亦称月城)。南门瓮城之外还有一个南小城,包含今天的南关一带。明清彰德府城内紧临四面城墙筑有马道。环绕府城四周的护城河古代叫做“城壕”。明代城壕阔十丈,水深者两丈,浅者八九尺,引万金渠水灌之。护城河连通着城墙以内的坑塘,构成功能完备的城池和水系,与中间高、周围低的城池地势共同作用于蓄水排涝。


明初大移民


鼓楼位居城内十字大街的交会之处,古代又名“谯楼”,为明初筑城时所建。鼓楼是城内的制高点,为府城之中心,巍峨壮观。钟楼在鼓楼以北同一轴线上,建筑形制为方形台基,重檐歇山式楼阁,楼内悬一口大钟以报时。明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封其三子朱高燧为赵王于彰德,后建赵藩王府于彰德府城内,今天城内高阁寺为其建筑遗存。明清两代,安阳城是豫北冀南的一座重要府城,城内的街道格局逐渐形成。南北大街名叫兴隆街,旧方志中还记载有彩凤街,在县东;广粮街,在县西,大约为后世的县东街和县西街。透过清嘉庆《安阳县志》这部志书,我们能依稀窥见200年前安阳城池和街衢的面貌。

嘉庆《安阳县志·卷八·建置志》记载:

城池:县城围九里一百十三步,高二丈五尺,阔二丈,外砖内土,凡四门,北拱辰、南镇远、东永和、西大定。

这样的记述沿袭了明代崔铣《邺乘》的说法,说明自明初改筑安阳城池以后,其规模和范围历经400多年未发生大的改变。这段记述的按语说,清代置录事司领安阳县,城之外仍属安阳县。清代所讲的城郭十九里,是据宋景德年间増筑时“城围十九里”而言,今裁得其半者,是据城之围,而不是统郭之四周而言。


古代城池瓮城示意图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九月,清高宗弘历下江南道经安阳,安阳优美的山川风物,让游兴正浓的乾隆帝一连写下数首诗篇纪行称道。诗中写到安阳著名的岳飞庙、韩陵片石、昼锦书院、大生禅寺、丰乐古镇、漳河晚渡等重要的景致,这些景致与清代安阳八大景多有契合。在吟咏漳河岸边的丰乐古镇时,“纷来”与“旋止”的两省大小官吏于漳河岸边迎来送往,“丰乐”这个意蕴吉祥的地名让皇帝倍感欣喜,联想到当时的大清帝国物阜民丰,国泰民安。

韩陵一片石,昼锦数间堂。建置相还邺,军期项与章。(《安阳道中览古》)

秋月安阳路,兰若经未入。小阳回跸便,意行聊访及。龙宫入部卫,雁楼三十级。数间静室幽,竹荫成小立。过眼云外赏,翻觉劳补葺。(《大生寺》)

一桥接两堤,两省限一水。迎者既纷来,送者亦旋止。……是处名丰乐,高禀庆亦有。顾名心倍欣,熙世无过是。伊洛周郑间,结揽从兹始。(《丰乐镇》)

中土周巡一月强,浮桥回首望安阳。往还节换秋冬候,迎送疆分清浊漳。(《渡漳河》)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相继攻陷天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惶出逃,经河北、山西到达陕西西安。次年,回銮的圣驾道经安阳,民国《续安阳县志》这样记载:“德宗光绪二十七年,和议成。太后及帝还京师,道经安阳。人民夹道观瞻,耆老迎于道侧者,或得银牌之赐。”


东南城角旧影像


今天安阳城区的御路街、慈禧行宫、御路桥(鲸背桥)和桥北的排水渠御路沟,均为“庚子西狩”所遗存的地名。清末光绪年间(1906年3月),安阳境内京汉铁路(计长37.5公里)修成通车,又有支线铁路通六河沟煤矿。粮食、煤炭、棉花生产贸易和铁路运输成为安阳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商业贸易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当时的洹河为安阳境内重要水运通道,下游至内黄入卫河,南至楚旺、道口,北抵天津,有航船往来,水陆交通便利。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秋,南北新军会操于彰德,史称“彰德秋操”。这一年9月间,陆军部尚书铁良与直隶总督袁世凯,检阅直隶、两湖等省陆军,两湖军驻汤阴北,取攻势;直隶军驻扎安阳城南,逆击之。列阵数十里,错综变化,出奇制胜,极战守之能事。外宾作壁上观者,咸称赞不置。袁世凯遂与安阳结下不解之缘。清宣统元年(1909年)初,袁世凯“回籍养疴”,隐居安阳洹上村,伺机东山再起。下野后的袁世凯不回老家项城,就是因为这里临近京汉铁路,随时可与北京保持联系。中华民国大总统、中国最后一位帝王袁世凯为安阳留下了著名的“三袁”建筑遗存,即袁寨、袁氏小宅、袁林。


袁林示意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