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赤壁之战主降的张昭为何越老越牛皮

 宛平2008 2016-11-18
?赤壁之战主降的张昭在东吴越老越牛皮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最精彩的战役之一,既是三国最伟大的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三国鼎立之战,主角当然是孙权和曹操,当时以为是统一天下最后一战的曹操,亲率83万大军(现在有观点认为实际人数约23万大军左右)并且集几乎所有最牛皮的谋臣武将南征东吴(当时荆州已服,刘备并无根据地),孙权面对曹操的讨伐,当时政权内部那也是意见纷呈,主要意见有两派,一派是以张昭为主的投降派,另一派是以周瑜、鲁肃为主的主战派,张昭认为投降的理由主要有三:一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现在以朝廷的名义南下,我们如果进行对抗,名不正,言不顺;二是抵抗曹操最大的天险长江天险现在已破,曹操已占据荆州,东吴已无险可守;三是双方势力悬殊,曹操号称83万大军,而我们只有区区几万军队,不能相提并论。周瑜主战的理由有五:一是曹军远途跋涉,已疲惫不堪;二是现在天气寒冷,北方的马无草吃,骑兵不起作用;三是北方人不善水战,而且水土不服,容易生疾病;四是曹操有后患,马超、韩遂还在关西;五是曹操有可能吹牛,实际军队人数只有16万左右,即使加上刘表投降的水军8万左右,也只有23万左右,而且临时搭配,人心不稳。孙权最后反复权衡才下定决心,拔3万大军给周瑜指挥对抗曹操,并且叫周瑜放心打,打输了不追究周瑜的责任,自己另外准备三万大军做周瑜的后盾。于是,才有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战争的结果是周瑜率领3万大军将曹操率领的几十万大军打回了老巢,曹操从此无力南下,三国鼎立就此形成。

然而,主张投降的张昭,竟然在赤壁之战的东吴政权里似乎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而是越老越牛皮,不但能够当面指出甚至顶撞孙权的问题,如孙权亲自打猎,差点被老虎所伤,张昭指责孙权没有体统;如孙权喝酒失态,酒撒他人身上,张昭斥责孙权没有形象;如孙权称帝后,张昭上朝时总是辞气壮厉,义形于色,甚至因为直言逆旨,而不进见;如孙权想联合辽东的公孙渊,张昭是坚决反对,并且要断绝与孙权的关系,即使孙权火烧其家门他也不出来,最后是孙权站在其门前不走才出门与孙权和解。但奇怪的是,孙权两次立相,虽然大臣们都推荐张昭,但都没有被孙权采纳,虽然最终被任命为辅吴将军,但地位还是次于三公即丞相。

主张投降的张昭为何在东吴政权里越来越牛皮呢?其实,仔细看张昭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张昭确实有越老越牛皮的资格,也值得牛皮。主要理由有五个方面:

一是张昭是孙策认定的管仲级的人物。张昭年轻时就负有盛名,与赵昱、王朗一样闻名天下,而且相互都是好友。中原动乱南下逃难时,被孙策发现,受到孙策的重用,拜为长史和抚军中郎将,随孙策打天下那是贡献很大,可以说张昭也是书生挥剑,文武双全,并非我们认为的文弱书生。孙策认为张昭是管仲级的人物,一直对张昭很敬重,象父亲一样对待。

二是孙策临终托孤,是张昭亲自扶孙权上马成为东吴新的领导核心。为东吴奠定基础的孙策,在25岁时因为被刺杀而身亡,临终之际,孙策将孙权托付给张昭、张纮、周瑜,核心是张昭,并且嘱咐张昭:“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当时孙权才18岁,包括其母亲都担心其不能成事,而且孙策死后,当时江东人心不稳,没把孙权放在眼中,但张昭和周瑜亲自将孙权扶上战马,列兵而出,号召大家服从孙权。

三是赤壁之战张昭主张求和其实也是有条件的。赤壁之战,张昭主张求和其实无可厚非,从《三国志》记载来看,张昭主张求和至少有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张昭是汉臣,直到曹丕废汉献帝,张昭实际上都是汉臣,而且当时孙权方面打出的旗号也是以恢复汉室为己任,张昭也是以兴复汉室为伟业,现在,曹操以朝廷的名义南巡,要求东吴归附朝廷,那其实是张昭实现汉朝统一大业的理想;二是形成决议前的讨论当然可以充分发表个人意见。张昭主张言和其实是孙权在征求大家的意见,在形成决议前,张昭发表个人观点并不妨碍其最终执行决议,从孙权决定主战之后,张昭并没有反对,也没有唱反调,更没有勾结曹魏,也没有另起炉灶,而是一心一意执行决议,全力投入对付曹操的部署中,从赤壁之战后,张昭紧随孙权奔赴合肥,全力指挥大军主攻九江来看就是证明;三是张昭主和那也是有条件的,张昭主和的前提是国家统一,但不破坏东吴的实际结构,当然有些幼稚,但毕竟是书生意气,天真的以为曹操会说话算话,而且赤壁之战后,孙权很长时间内还是向曹魏称臣,只当王,实际上还是张昭的构想,当然,张昭或许没有想到,孙权即使向曹魏称臣那也是以赤壁之战的伟大胜利为前提;四是张昭并没有歪曲事实,张昭求和说明的三个客观条件那是事实,谁也无法回避,这也是孙权刚开始不敢下定决心主战的根本原因;五是张昭求和的三大理由也让周瑜在后来的军事指挥中更加小心谨慎,趋利避害,避免了骄傲。其实,周瑜在主战之后,在赤壁之战前就战胜过曹操大军,逼迫曹操退居赤壁,从而才有赤壁之战,如果没有张昭的提醒,周瑜在胜利面前一旦骄傲,那赤壁之战能否胜利也许又是另外一个结局。所以,张昭主和那是孙权充分发扬民主,充分结合各种理由的综合情况之一,无可厚非,这样才能让大家认清利弊,最后形成统一意见,上下一心,最终取得赤壁之战的伟大胜利。更何况,从现在来看,孙权如果采纳张昭的求和意见,虽然孙权有可能会受委屈,但对于中国统一大业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千秋伟业之事。

四是张昭的影响在当时无人可以替代。赤壁之战后,张昭并没有因为主降而失去影响,事实上他不但在东吴,即使在当时的整个中国影响一直都很大,孙权后来向曹魏称臣,提到要派孙邵、张昭及太子孙登作为人质,曹魏看到有张昭的名字才相信孙权;曹魏派使者邢贞封孙权为王时十分高傲,车都不下,当时的孙权手下敢怒不敢言,唯独张昭斥责邢贞:“礼节没有不恭敬的,故此法律也没有不施行这一点。而你胆敢妄自尊大,难道是认为江东势弱,连一把用来执法行刑的小刀也没有吗?”邢贞看到张昭吓得赶忙下车行礼;蜀汉派使者前来东吴,称赞蜀汉的德业,当时孙权方面无人让他屈服,张昭到达后,蜀汉使者马上下席道歉。可见,张昭当时的影响不但在东吴,而且在全中国都无可替代,可以说张昭那是东吴的一面旗帜,从孙权两次立丞相大家都举荐张昭来看那就是最好的证明。

五是张昭不图虚荣、不计名利、一心为公的精神令孙权感动。张昭作为托孤首席人物,一心一意辅助孙权,不但没有野心,而且对于名利不贪求,两次丞相之位,孙权都没有同意,当然是以其年事以高,怕他受累的理由,但张昭并不介意,也没有任何埋怨,而是一心为东吴大业着想,要求孙权要有领导人的形象,对腐败等各方面的问题坚决反对,尤其在反对与辽东联合的方面更是不顾一切,最终证实了他的观点,充分说明张昭并不是贪图虚荣、不计名利、一心为吴,这样的人,即使再牛皮,作为一代明君孙权来说,虽有怨恨其不给面子,但终为其精神所感动,一直对其敬佩有加,称呼其他人用名字,唯独称呼张昭用张公,这或许才是张昭越来越牛皮的根本原因。

所以,张昭在赤壁之战前主和不是他的缺点,更不是他人生的污点,既是孙权民主的体现,也是张昭那一代人为恢复汉室的的体现。他之所以越老越牛皮,那是他内无杂念、无私心、为完成孙策之嘱托一心辅助孙权的表现。张昭81岁善终,从其遗令丧事从简,入棺材都不要求更换衣服来看,确实令我们感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