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谈中国的。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没有测量学的理论发展,地图的绘制根本无从谈起。 理论基础:刘徽《海岛算经》。 《海岛算经》是三国时代魏国数学家刘徽所著的测量学著作,原为《刘徽九章算术注》第九卷勾股章内容的延续和发展,全书共9题,全是利用测量来计算高深广远的问题,首题测算海岛的高、远,故得名。《海岛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测量数学事着 ,亦为地图学提供了数学基础 示例: 今有望海岛,立两表,齐高三丈,前后相去千步,令后表与前表三相直。从前表却行一百二十三步,人目着地取望岛峰,与表末三合。从后表却行一百二十七步,人目着地取望岛峰,亦与表末三合。问岛高及去表各几何?
 2.古代地图绘制的的集大成者---裴秀 裴秀(224—271)字季彦,魏晋期间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西晋大臣、学者。历官三国魏散骑常侍、尚书仆射,晋光禄大夫、司空,封钜鹿郡公,作《禹贡地域图》,开创我国古代地图绘制学。 裴秀在地图学方面做出的最大贡献是他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的“制图六体”,即绘制地图的六项原则。 制图六体: 一为'分率',用以反映面积、长宽之比例,即今之比例尺; 二为'准望',用以确定地貌、地物彼此间的相互方位关系; 三为'道里',用以确定两地之间道路的距离; 四为'高下',即相对高程; 五为'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 六为'迂直',即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 注:“六体”中的高下、方邪、迂直三条,后人解释不一。一般认为,按原文并考虑到测制地图的基本法则,应理解为:将两地间的道路长度(包含道路起伏、弯曲而引起的误差)改化为水平面上的直线长度的 3个因素和方法。 在此基础上,裴秀主编完成《禹贡地域图》18篇,它是中国目前有文献可考的最早的历史地图集,“制图六体”即出自本书的序言,可惜此书早已散佚。 裴秀提出的这“制图六体”,是当时世界上最科学,最完善的制图理论。除经纬线和地球投影外,现代地图学上应考虑的主要因素,他几乎全提了出来。 贾耽(730~805)师承裴秀六体,绘制了世界上著名的《海内华夷图》。贾耽是唐代地理学家、地图制图学家,他采用裴秀制图法,在55岁时组织画工,花了17年的时间,绘制成了《海内华夷图》巨幅唐代中国全图。《海内华夷图》幅面约10平方丈,比裴秀的《地形方丈图》大10倍,可见唐代制图事业之规模。 《海内华夷图》是继裴秀之后中国又一著名地图作品,在中国和世界地图制图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最主要的特点是注重历史地理的考证,古今地名分别用不同颜色绘注,从而开创了中国沿革地图的先例。 《海内华夷图》也早已散佚,这是宋代的《华夷图》拓片
 此图以唐贾耽《海内华夷图》为底图编绘,约1117-1125年绘,南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上石,石画现存陕西省博物馆。 宋代禹迹图
 http://www.doc88.com/p-13046460118.html http://zh./wiki/%E6%B5%B7%E5%B2%9B%E7%AE%97%E7%BB%8F -------------------------------------- 回复@db733:海图的话重要的是航线,航向不要出出现偏差,这就要靠天文方面的知识来定位了,至于粗不粗糙,大海上也没别的,简陋是必然的。要谈质量,还是靠得住的,航线可不是随便就能开辟的(听着咋像顺口溜?)。海图的绘制方法,其实中学时代的历史课本就曾涉及过,在介绍郑和下西洋时曾提到一个名词--------针路图。 郑和航海图局部
 中国古代航海图并不一定遵循“上北下南”的绘图标准,而是以航线为主,正如上图中的航线,如果把图片放大,你会看见航线是由一列列密密麻麻的小字构成,内容是此处航行的针路(航向)和更数(航程)。例如图中“太仓港口开船用丹乙针”就是说“太仓港口开船用指南针105度方向航行。” 这里有《郑和航海图》的详细介绍和图片:http://www./zt/zhwh/05-047/590137.html 对中国古代航海家如何在海上定位感兴趣的童鞋请自行百度“海道针经”及“牵星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