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文选读】浅议格律诗的起、承、转、合

 WENxinHANmo 2016-11-19

诗文选读


浅议格律诗的起承转合



浅议格律诗的起、承、转、合

施将维

    格律诗中,起,即开始;承,即承上;转,即转折;合,即收合。这是格律诗在结构方面的规律。起、承、转、合在律诗中,一般是以两句为一单位,第一、二句为“起”,第三、四句为“承”,第五、六句为“转”;第七、八句为“合”。绝句的起、承、转、合,一般是以一句为一单位,第一句为“起”,第二句为“承”,第三句为“转”,第四句为“合”。  


    
将诗的结构规律总结为起、承、转、合,是从元代时才明确提出。在元代之前,包括诗的创作已到登峰造极的唐代,那个时候的诗人写诗,在诗的结构方面,也没有按着一定的规则。然而,都似乎不约而同地遵守着起、承、转、合这一规律。这些规律在近体诗的创作中非常明显。

 
  
  在近体诗中,几乎每首都遵循起承、转、合的规律。我们来看一看当代诗人程运生写的五言律诗:  

白练凌空下,苍崖远接天。

绀霞斜照里,彩影落花间。

投石溪流朗,问山壑静闲。

长风熏染处,泻翠到村边。

--程运生《古苗河》


此诗的第一、二句(首联)为“起”,从远观描写古苗河壮观气势,且动、静、虚、实完美结合。第三、四句(颔联)为“承”,承接一、二句,写霞光斜映古苗河,斑斓的彩影点点滴滴点缀花丛中。使古苗河的神奇美丽跃然纸上。第五、六句(颈联)为“转”,首联和颔联均写远观,即外表,而此五、六句(颈联)转到内涵,即核心。通过深入到古苗河里观赏,把碧水落崖、波光潋滟的古苗河在深山谷壑中的动态与静态之美,通过情与景,意与象的融合展现古苗河的神奇魅力。第七、八句(尾联)为“合”,总结全诗,通过和风熏染,林木葱郁、苍翠欲滴、村寨美景迷人的古苗河景致给人以无限的眷恋和遐想。




请看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登岳阳楼》,也很符合起、承、转、合的规律: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游。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此诗的第一、二句(首联)直接点题,即为起”;第三、四句(颔联)写在岳阳楼上的观感,即为“承”;第五、六句(颈联)转到了对自己眼前处境的叙述,即为“转”;第七、八句(尾联)写由登高望远而怀念故乡,由前两句引出,又为全诗的收结,是为“合”  

   七言律诗中,符合起、承、转、合规律的也是很多的。如刘禹锡的《酬乐天》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此诗首联,通过从自己的被贬谪开始写起;颔联承接首联,并借典故说明被贬谪的时间之长;颈联转出新的思想,认为自己的荣辱得失不必加以计较,而要看到事物发展好的一面,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最后两句收合全诗,并扣了题。起、承、转、合层次清晰,一目了然。  


 
   关于绝句的起、承、转、合,古人是非常讲究的,在古诗论中也有很多论述。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引杨仲宏诗论云:“绝句之法,要宛转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又称:“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先看一看五言绝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这首诗的第一句,以从鹳雀楼上的观感写起;第二句承接第一句,仍写鹳雀楼上的所见;第三句转到新的层面上,要想看得更远;第四句连续第三句的意思,同时扣上了《登鹳雀楼》的诗题收合了全诗。

再请看本人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观大龙洞瀑布》:  

 洞瀑深幽绝壁间,万千白玉美垂帘。  
是谁捅漏青天幕,直泄银河落碧潭。 

 
    中华诗词学会函授班导师、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陶先淮教授给予这样点评:“《观大龙洞瀑布》为写景之作,首句平直叙起,次句从容承之。第三句突出奇想,运用夸张比喻,以反诘为提顿,使诗意翻进一层,推出新境,这等“宛转变化”工夫,颇得绝句要领。第四句应声而起,再用比兴,将景物伸足,关合全诗,顺流之舟矣。此七绝体物工妙,起承转合,章法井然,尤其突出”。

下面再继续以本人的一首七律《茶》为例。

青枝绿叶蕴芳华,沐雨栉风行可嘉。

火焙锅煎香不变,水烹壶煮味尤佳。

沉浮权作一生趣,高雅常羞百姓夸

应是清甜心意透,友情无价绽金花。

此诗在参加20104月世界汉诗在常德举办的高峰论坛会时得到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汉诗协会副会长詹杭伦教授的点评。并作为格律诗的起、承、转、和对会员作举例辅导。

此诗第一、二句(首联)直接点题,指出茶的品格,是为起。第三、四句(颔联)承接首联,简述茶的烹制过程,进一步突出茶的崇高品格,是为承。第五、六句(颈联)转为对茶直接进行人格化的意象描写,讴歌可贵的人格精神。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贡献社会、贡献人民,是为转。第七八句(尾联)以人格化为铺垫,继续讴歌茶的高贵品格,激励人们要做到志存高远、光明磊落、促进友谊、热爱社会、回报人民的崇高境界,由此收合全诗,是为和。

     在绝句中,起、承、转、合并非一律都是以一句为一单位,同律诗并非一律都是以两句为一单位一样,也有灵活运用的情况。了解了这一点,可知起、承、转、合并不是一种硬性规定。古人写诗,如死守起、承、转、合,也不会有千古传诵之作。  
  
另外,古体诗有时也讲究起、承、转、合,但不像近体诗中那样多见。不过,古体诗中的起、承、转、合是分析出来的,在写诗的当时,作者并未作为明确规定来遵守。  
  
了解和掌握格律诗的起、承、转、合,对于提高格律诗的创作水平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对提炼意境、深化主题、提高诗作的艺术品位尤为重要。所以,烂诗百首千首,不如精品一首。望初学者能从中受到启发、体会,创作出不负于时代的精品力作
 

 (转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