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格律诗的起、承、转、合 施将维
格律诗中,起,即开始;承,即承上;转,即转折;合,即收合。这是格律诗在结构方面的规律。起、承、转、合在律诗中,一般是以两句为一单位,第一、二句为“起”,第三、四句为“承”,第五、六句为“转”;第七、八句为“合”。绝句的起、承、转、合,一般是以一句为一单位,第一句为“起”,第二句为“承”,第三句为“转”,第四句为“合”。
白练凌空下,苍崖远接天。 绀霞斜照里,彩影落花间。 投石溪流朗,问山壑静闲。 长风熏染处,泻翠到村边。 --程运生《古苗河》 此诗的第一、二句(首联)为“起”,从远观描写古苗河壮观气势,且动、静、虚、实完美结合。第三、四句(颔联)为“承”,承接一、二句,写霞光斜映古苗河,斑斓的彩影点点滴滴点缀花丛中。使古苗河的神奇美丽跃然纸上。第五、六句(颈联)为“转”,首联和颔联均写远观,即外表,而此五、六句(颈联)转到内涵,即核心。通过深入到古苗河里观赏,把碧水落崖、波光潋滟的古苗河在深山谷壑中的动态与静态之美,通过情与景,意与象的融合展现古苗河的神奇魅力。第七、八句(尾联)为“合”,总结全诗,通过和风熏染,林木葱郁、苍翠欲滴、村寨美景迷人的古苗河景致给人以无限的眷恋和遐想。 请看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登岳阳楼》,也很符合起、承、转、合的规律: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此诗的第一、二句(首联)直接点题,即为“起”;第三、四句(颔联)写在岳阳楼上的观感,即为“承”;第五、六句(颈联)转到了对自己眼前处境的叙述,即为“转”;第七、八句(尾联)写由登高望远而怀念故乡,由前两句引出,又为全诗的收结,是为“合”。 七言律诗中,符合起、承、转、合规律的也是很多的。如刘禹锡的《酬乐天》: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首诗的第一句,以从鹳雀楼上的观感写起;第二句承接第一句,仍写鹳雀楼上的所见;第三句转到新的层面上,要想看得更远;第四句连续第三句的意思,同时扣上了《登鹳雀楼》的诗题收合了全诗。 再请看本人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观大龙洞瀑布》: 洞瀑深幽绝壁间,万千白玉美垂帘。 下面再继续以本人的一首七律《茶》为例。 青枝绿叶蕴芳华,沐雨栉风行可嘉。火焙锅煎香不变,水烹壶煮味尤佳。沉浮权作一生趣,高雅常羞百姓夸。应是清甜心意透,友情无价绽金花。 此诗在参加2010年4月世界汉诗在常德举办的高峰论坛会时得到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汉诗协会副会长詹杭伦教授的点评。并作为格律诗的起、承、转、和对会员作举例辅导。 此诗第一、二句(首联)直接点题,指出茶的品格,是为起。第三、四句(颔联)承接首联,简述茶的烹制过程,进一步突出茶的崇高品格,是为承。第五、六句(颈联)转为对茶直接进行人格化的意象描写,讴歌可贵的人格精神。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贡献社会、贡献人民,是为转。第七八句(尾联)以人格化为铺垫,继续讴歌茶的高贵品格,激励人们要做到志存高远、光明磊落、促进友谊、热爱社会、回报人民的崇高境界,由此收合全诗,是为和。 在绝句中,起、承、转、合并非一律都是以一句为一单位,同律诗并非一律都是以两句为一单位一样,也有灵活运用的情况。了解了这一点,可知起、承、转、合并不是一种硬性规定。古人写诗,如死守起、承、转、合,也不会有千古传诵之作。 (转摘) |
|
来自: WENxinHANmo > 《写作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