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理的石头

 颐源书屋 2016-11-19




   在大理,有许多石头是被视作一种智慧和力量而加以崇拜的。在当地一个叫“大石庵”的寺庙里,我曾亲眼见过那块硕大的石头被当作神灵一般供奉着。据传古时有一支军队偷袭大理,被观音大士知晓后化作老妪,背负起这块巨石阻在军队之前,在大理坝子中的羊肠小道上山一般前行。看一老妪竟有如此神力,气焰嚣张的入侵者望之胆寒,惶惶而退。


        这个洪荒年代的传说,成了这块巨石来源的最好解答。在大理,许多石头都被缀上了无尽的美丽想象和动人传说,成为这块土地的远古初民对天地万物的初蒙解读和智慧见证。然而让人感慨的却是自然的伟力与造化之奇,让所有山地水边或是田头坝尾的石头,总那么千姿百态,鬼斧神功。


        首先要说的当然是那种以大理命名的大理石。出产于苍山云乡雾海之中,用电锯切开,一幅幅画卷便自然天成,江湖落日,大漠孤烟,巍峨点苍,碧波洱海,山海逐日,流泉飞瀑,金猴出世,虫鱼花鸟,珍禽异兽……至今为世人所见的各种大理石画,或大气磅礴,或小巧精致,无不巧夺天工,让古往今来的丹青圣手为之汗颜。但造化的神奇,让大理的石头并非仅以精巧出奇,散布在全州范围内的石头,还演绎出了各种各样的美丽传奇。比如洱源三营梅城村以西,高陡的金鳌山石崖上,天生三座石塔;比如弥渡县城往东的山谷之中,两山如门,有石天然成桥;再比如在漾濞苍山西坡之中,巨石如门,涧水如奔,山势险要,山溪如怒,遂名石门关;还有剑川石宝山的怪状石头不知“何处得来”,百态层出,如狮如象,让人无不称奇。


        对石头的热爱和对天地万物的敬畏,在大理,有许多城镇乡村都以石命名。比如石门、石龙、石登、石岩、石碑、石城、石充、石照壁;还比如白石、盟石、焦石、赤石、大石……于是,大理的先民很早就学会了对石器的加工利用。据考古发掘,洱海流域的新石器遗迹广为分布。而大理石的加工历史可溯至唐朝;剑川石钟山石窟,开建历史同样远追盛唐,历经千年风雨依旧线条优美,造型独具,被誉作“西南敦煌”,成为研究大理早期历史文化的石本读物。随着时光流转,在大理,石头的加工技艺一直传承至今。同样是剑川,与石钟山石窟相去不远的满贤林,就是大理石艺人打造的现代传奇。万千石狮随山就势,自然布阵,高超的刻工技艺,融合自然山色,使人叹为观止。更重要的是,至今的大理,各种石艺人遍布民间,延续着石艺文化的传奇。


        是的,大理的石头就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历史的见证。苍山脚下,一个叫太和的村子,“南诏德化碑”至今巍然耸立,正反两面碑文,洋洋五千余字,记载了当年南诏国不得已反唐的缘由,记录了当时云南各民族的分布及彼此间的关系。纪事多为史籍所不及,而且文辞典雅,书法秀逸,被誉为“云南第一碑”。在大理,许多这样的石碑刻录了先民的生活状况并传承大理千年文明,如“点苍会盟碑”“元世祖平云南碑”“种松碑”“洗心泉碑”“ 段信苴宝摩崖碑”“戒赌碑”,等等等等,或纪之以史,或载之以道,无论山重水隔,至今寻访之客始终源源不断。但并不是唯有石头方可不朽。据喜欢攀登的友人说过,他和朋友在苍山之上偶然发现一座巍然大墓,山势之险使其增添磅礴之气,但即便有此钟灵之气,更兼有山光水色之辉映,大墓之前居然香火断绝人迹罕至。想来纵是生前坐拥金山并可呼风唤雨只手遮天,死后却也就是这般孤清冷寂。“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体腐烂得更早。”大理的石头,透视的就是这样一种人世哲学。


        “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墙不倒。”在大理,河沟山涧里杂乱横生的石头,却是山民生活缺之不可的伙伴。我曾在洱海之源罗坪山半腰土层肥沃的河谷里,见到村民将大小不一的零碎石头,垒成厚实工整的长墙用来围护果园庄田。我知道,石头的坚硬经得住洪涝雨水和牛马牲畜的冲撞。而这样的石墙,我在山背后的炼铁以及潓江下游的巍山亦曾见过,而且动辄就是上百米的阵势。当时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村民们居然有如此细致的耐心,勤劳地守候着那几亩广种薄收的山田。而这样的耐心和细致也同样被移植到了建筑之中。在大理,许多民居都是用石头砌墙。仅只泥巴和石头的堆垒,却始终刀切一般平整,并且极其牢固。这样的民宅,与其说是工艺的移植,毋宁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石头亦常被用作铺路。罗坪山中,一条石板路光滑如故,隐没在苍茫的山色之中。据当地人讲,这就是古今闻名的“茶马古道”。我想,大理的石头正像它铺就的这条道路,一头延续着昨天的历史,一头连接着今日的文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