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从何学起?你最好听听古代大书法家们的意见 | 墨池头条

 脩心 2016-11-19

1解:童蒙时期学书为一生之关键处,入门须正,则一生受用无穷。从楷书入手,打下扎实之基础,将来方可深造。近世少儿书法教学,有先从隶书入手再转写楷书者,此亦是一法。但也有人别出心裁,教孩童先学草书,吾真不理解其心中是如何设想?盖学道入魔,则永坠阿鼻地狱,其误人子弟如此,深夜曾不扪心自问否?亦有为师者,教学生只临己字,稍有越轨,辄痛为斥责,以无形之棚锁囹圄门生之性灵,其误人子弟如此,汗未尝不发背沾襟否?亦有为师者,教孩童写熟几个大字,以应付表演、比赛,一得名次,大肆吹捧,报纸、广播、电视台相踵拥上,广为扬掖,此无异握苗助长,其误人子弟如此,私心自念曾不良深藏愧否?

2永字八法

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 卫铄《笔阵图》

解:初学书法,当易从大字入手,因大字笔力容易控制,笔法也容易掌握。大字法度具备后,可写小字,以小字曲折详细,点画精微,不易驾驭。

初学先宜大书,勿速作小惜,从小楷入手者,以后作书皆无骨力,盖小楷之妙,笔笔要有意有力,一时岂能逮到,故宜先从径寸以外之字尽力送之, i吏笔笔皆有准绳,乃可以次收小。

—— 蒋和《书法正宗》

解:初学楷书,先宜写五公分左右见方之大楷最为适合。字太太浪费级张墨汁,太小笔力又难于控制。悬腕作楷,一点一画,尽力送足,使笔笔合乎法度,顺乎势道,意态完足,月可学小楷。如先从小楷入手,点画虽能精细,骨力却趋软弱,总非初学者所宜。

因为我们在练习书法时,字体书写的大小很容易受字帖上字体大小的影响,现在出版的法帖有原大版,也有放大版的,所以在选择法帖时,选择放大版的。

3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键,不得计其遍数也。

——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创临章第一》

解:初临帖时,当从点画入手,先正宇之骨恪,力求形似,在此基础上,方可注意墨色之变化,笔势之往来.由生空熟,由形及神。惟意临之时,则又要注意用笔之韵律,不得计其遍数也。

4王羲之《黄庭经》

夫书先须引入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

一一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解:楷书要富有古意,方有趣味,钟繇楷书,圆劲古谈,厚重质朴,体势微扁,富有隶(指楷书)意。《宣示》、《季直》二表略无姿媚甜俗之态,而具古拙醇雅之风,一点一画皆有异趣,初见似不甚可爱,久观便觉有一种生气,自古雅中透出,最足耐人寻味。又如禧遂良之《伊阙佛鑫》、《孟法师碑》,体势平正,微杂隶意,于姿韵雅逸之中古趣溢发,虽画平竖直,而绝无板滞之弊。

特别说明:不要选择当代书法家的字帖,虽然对初学者来说可能容易些,这恰恰是最不可取的。因为他也是从古代法帖学来的,“取法乎上,仅得乎中”,意思是取上等的为准则,也只能得到中等的,更何况取法中等呢,也只能得到下等。

5三国(魏)钟繇《宣示表》

6钟繇《季直表》

前人多能正书,而后草书,盖二法不可不兼有。正则端雅庄重,结密得体,若大臣冠剑(戴冠佩剑),俨立廊庙;草则腾蚊起风,振迅笔力,颖脱毫举,终不失真。

—— 赵构《翰墨志》

解:孙过庭《书谱》曰:“草不兼真,确于专谨,草不通草,殊非翰札。”欲攻草书,当先从楷书入手。楷书以点画为形质,以使转为性情,端庄沉静,过此一关,方可作草。草书以使转为形质,以点画为性情,纵横飞动,但二法不可不兼有,真书要富有草意,方能于静障中寓流动之姿;草书要富有楷意,方能于飞动中含沉着之态。

7孙过庭《书谱》

士于书法,必先学正书,以八法皆备,不相附丽。至侧字亦可正读,不渝本体,盖隶之余风,若楷法既到,则肆笔行草,自然于二法臻极。

一一赵构《翰墨志》

解:故初学者务必以正书(楷书)为立艺之根本。楷书以法度见胜,行草以意度为长,意必以法为基础,方能将吾意发挥得淋漓尽致。

8赵构楷书

学书之法,先须楷法严正,得笔之意,然后措点画于落笔之际,则具体而不放。先贤作字,必首为数行楷法,然后肆笔以终其书者,盖所以示其学古之迹,施于行草为有叙,如二王《起居帖》,长史《家问帖》,真卿《坐位帖》、《乞米帖》可见矣。

—— 曹勋《论书》

解:古人作行草,为首数字常作楷意,后则笔势逐生,便能迎机而导,愈引愈t乏,肆意而下,笔态横生。其先工后肆之法,盖也示人以规矩也。

正书当以篆隶意为本,有篆隶意则自高古,锺太傅、王右军、颜平原、苏东坡,其规矩准绳之大匠也。

—— 刘有固《论书》

解:学楷书先从八法入手,笔形既到,再学结构,既能结构,然后再

傍通篆隶,以知笔法之源流,以求点画之质感,能将方圆运用娴熟,点画

形质兼备,意自高古。

书法每云,学书先学篆隶,而后真草。又云作字须略知篆势,能使落笔不庸。是故文字从轨矩准绳中来,不期古而古;不从此来,不期俗而俗。书法所称“蜂腰”、“鹤膝”、头重末轻、左低右冉、中高两下者皆俗态也,一皆篆法所不容,由篆造真,此态自远。

—— 赵宦光《寒山帚谈》

解:学书之法,有先从楷法入手者。亦有先从篆隶着手者,古人主张尔各不相同。余以为不必拘泥,童子学书,当先学楷。成人学书,亦可先写篆隶。篆取中锋圆转,隶取侧锋方折,然后再学行书,则下笔有源。笔力充沛。用笔之弊,如两头重烛,而画之中段空怯浮薄,细弱无力者谓之“蜂腰”;转折处扛肩瞬肿,谓之“鹤膝”;撇法头重末轻.虚尖飘忽者谓之“鼠尾”;画中高两头低下苦谓之“担柴”。凡一字中主笔如横画左低右昂则意不持重.此皆俗态,初学者尤宜注意。

学书须彻土彻下,上谓知其本原来巧,下谓采其末流孙支,知本则意思通而易为力,求原则笔势顺而易为功。

一一 赵宦光《寒山帚谈》

9唐 颜真卿 《多宝塔碑》

解:学书之法,有自下而上,先从近人着手,由楷入行,由行入草,再旁通篆隶者;亦有自上而下,选写篆隶再遍临各家者。余以为学书当先取唐人楷书为基础,再参考近人楷书墨迹为“跳板”,由浅入深,循波逐源。楷法既备,继临北碑,以申其变化,然后再傍通篆隶,以明其本源,至于行草,则又当汲取各家之长,由博返约,再取某一家.某一流派,深入研究,-家参透,稍益己意.则自辟蹊径,而独创风格矣!

10唐 柳公权 《玄秘塔碑》

唐人各自立家,皆砍打破古军铁圈,然规格方整,转不能变,此有心无心之别也。然欲自然,先须有意,始于方整,终于变化。积习久之,自有会通处,故求魏、晋之变化,正须从唐始。

—— 王溺《论书剩语》

解:唐人楷书,方圆肥婿,各不相同,然其体恪端庄匀称,用笔法度森严,又异中有同也。书法艺术一切之意境、神采,气韵都必须以法为基础.故学书当须从唐楷入手。法之所立,一定而不易,意之所存,变化而无方。以古人之矩攫运我之性灵,自能脱去笔墨睦町,积习久之,自有融合贯通处,学者当深悟之。

11唐 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铭》

学书直先工楷,次作行草。学书如穷经,直先博涉,然后返约,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继采诸美,变动勿拘。乃为不掩性情,自辟门径。

—— 梁啤《评书帖》

解:初学书法,先从唐人中择一家与自己爱好、笔性相符的楷书,守走此碑精心临事。先仪骨体,后追精神,从一点突破,由生至熟,由浅入深,久之自能精深有得c 然后离开此帖,以此帖之笔意背!恪.通过背恼,加深对此帖理解,稍不如意,再校再临,如此反复数次,渐由形似到神似,到此时方可帖。此一阶段,最要有毅力,要耐得寂寞,决不可见异思迁,频频换帖,浮光掠影.“北碑南帖无安着,明镜催成白发多”,到头来一事无成,只是徒费岁月。一家既得,当在此基础上,可选择一些能弥补自己缺陷楷书,如肉头不足,可临颜楷p 流动不足,可临禧字;骨力不足,可临欧字;圆润不足,可临虞字;变化不足,可临北碑;质朴不足,可傍通篆隶。通过有目的选择临事,力求形质俱备,骨肉相称,方可作行草。其法亦同上,先专攻一家,后继采众美,由约至博是一个入帖过程。入帖是手段,目的还在于出帖,出帖是将所学经消化、吸收、融会贯通过程,是一个自辟门径,独创风格过程。入帖时要讲究法度、功力;出帖时要讲究立意、胆识。凡艺术个性越强烈之人,就越容易不掩性情,独创门径。入帖容易出帖难,入帖从功力中来,出帖从学问中来。若其人笔性既佳,功力又深,加以博览名迹,读书尚友,胸襟与识见并高,腕势与心灵日进,真名世之质,吾不能测其量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