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 辛《经典中医概论·黄帝内经》32

 雪山来客00 2016-11-19

《经典中医概论》32

自适之道

当我们急急忙忙问出一个问题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如果稍微定定神、等一等、想一想,先不急着问和表达,很多时候也许答案是会自己出来的。
如果常常在慌里慌张,急切地想要表达、想要找答案的状态,就不容易形成深入思考的习惯,也不太能够问出深入一点的问题。
中医脉法有个很重要的一点,不管脉怎么变化,如果它是“从容和缓”的——此谓“脉有神气”,就不会有大问题。
中医讲望闻问切,望诊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学习望诊,我还学过相学。相学里面有看骨、看肉、看色,乃至看行住坐卧的姿态,这里面最重要的是什么——神气。“收藏、安静、清润、慈秀”都是好气象。
传统相学里,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就是“以清为贵”,骨骼清利,面容清秀,神色清逸,都是好气象。古人认为,读书人、官员、修道人,或者现代说的艺术家,如果有“清正之气”、“清逸之相”,就是很高的赞誉了。
思想多了,神会浊,杂事太多,繁乱理不清,也会浊。浊,就是精神不清净,直接影响到身体气机的运行,容易堆积壅滞,产生湿浊痰饮,也容易迷心窍。
北京城的地名很有意味,昌平、大兴、顺义、怀柔、德胜门、崇文门、宣武门、正阳门……,这里有文化和国家价值观的体现。
怀柔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国家的治国方略,对于边远地区的不同意见、不同文化的态度。怀柔的反义是“威压”。古书里常常有“奉天承运”,“怀柔四海”的文字,依从天道,以德服人。
在汉唐宋明清的承平时代,有很多外国民族愿意来中国生活、游历,就像我们现在希望去西方学习体验一样。过去那些远方的民族,为什么愿意到长安城来,难道只是因为这边吃的多一点,味道丰富些,然后GDP发展得好,然后还有很多很好看的旅游点吗?
常有文章说,中国要发挥软实力,要向世界推广我们的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播,是需要实实在在的活出来的人和真实美好的生活状态来作为载体的,没有这两样作为基础,文化只是一套说辞。因为,所谓的文化、哲学、意识形态、都是现代人的概念和体系性的知识。
那些外国人来到中国,如果看到老百姓活得开心、放松,如果感受到这里的人友好、善良、宽舒自然……,不妨住下一段,也许是这种感觉,才是文化背后吸引人的真实力量。
说到中国文化的海外推广,也许不一定要那么高调,“我泱泱大国,浩瀚文明,千年历史,孔孟之道……”,不一定需要这样雄赳赳、气昂昂的方式。
现在我们的国民,常常有机会出游在外,如果能健健康康、坦然真实、有活力、挺开心,这本身就是传播了中国的面貌与精神。别人会想,哎,这些中国人挺有意思的,有机会可以亲近一下。这个时候,无意中就已经帮着传播中国文化了,这个是最实在的。神气的清与正、舒缓与健康,是非常有感染力的。
为什么讲这一点呢?《黄帝内经》也好,传统文化也好,目的是为了让人能够有“自适之道”。自适,是生命的基本标准。庄子是什么?自在逍遥。对吧?自得其乐。儒家的“自处”、“自立”、“自知”,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讲的就是这个。
现在不少家庭,装修得很好,厨房干净漂亮,但从来不做饭,全家都在外面吃,长期下来,家庭生活本来的味道就模糊了。外面的菜,食材干不干净先不说,大多数是厚味、重味、复合味,常吃对身体不好。“本味曰淡”,这是以前我给一家素菜馆的建议。
回到“知常”的问题。你要知道自己身心的本来状态,自然界的本来气味,饮食的本来滋味。高开高走,车水马龙的日子过惯了,就会忘了脚踏实地,自己走路的味道,容易“以妄为常”。

生气通天
我们看《黄帝内经》的目录,第一篇叫《上古天真论》,讲的是自然本来的样子;第二篇叫《四气调神大论》,人与四时的变化如何相应的。上古天真,有点像《庄子》里讲的,远古时期自然状态下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常”与“平”是什么状态,人在相对平衡的中点是什么样的。所以前面说中医的诊断是“以常测变”,调理治疗的方向是“调常”。
下面这段是《上古天真论》的原文,不解释了,大家可以慢慢读一读,这段文字的节奏和气韵很美很柔和。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传统的好的文字与饮食、器物,都有背后的气韵,从容和缓,不偏不燥,反映是著述者的气质、精神。
第三篇是《生气通天论》,人的生生之气是通天的,我们的生命不是只在这个肉体壳子里,精神与思想不是只能拘附在身体的需求、小范围的人事物中,在那里团团转。万物与天地是互相感应的,所有一切都在交换。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这里讲到了人体的阳气和苍天之气的互相作用,清净的天气与我们的心志、思想、情感的关系。雾霾住久了,脑子也会糊,心志情感容易混乱不清。
精神的放松与专注,才可能保持自身气机与神机的稳定,这个时候,才可能与天地间的精与神相往来,这是一个大循环,只有持续稳定地参与大循环,在社会和生活中就不再只是“孤立的个体”与“物化的关系”了。
一个人,如果困在自己的心智意识情感中,就会失去这个与天地相交流的状态。就会“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这种情况叫做“自伤,气之削也”,生命之气就会削弱。
现代人的健康问题,已经不再局限于“饮食、男女、生物致病、环境污染”,
专精神,服天气、通神明。这是养神的大方向。

主讲人:李 辛
地点:北京 辛庄师范
文字校对:甘露泉 青莲 甘草·巴比 奕阳
文字整理:定鱼知楽 昨夜西风 庞贝之石 蝶儿 采三影 窗外别名 鼗 黑猫 三界 蓝色玫瑰
编辑:光明丫
校对:李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