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培养孩子的终极目的是什么?(警惕孩子陷入“吸毒模式”)

 自在飞花也似梦 2016-11-19

文 | 安淑芳、修涛

摘自《做个好妈妈,是你一生最大的成就》

我们培养孩子的终极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根本的问题。“根本”搞清楚了,才能不偏离教育的方向。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人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正是为了它,人们才做所有其他的事情。也就是说,每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最终的目的都是要生活得幸福。譬如,有的人想发财、做官,但发财和做官本身不是目的,他是想通过发财和做官过上他心目中的幸福生活;有的人不想发财和做官,但并不是不想要幸福,他是认为发财和做官不能使他幸福,能使他幸福的是别的事情,比如从事艺术或做学术研究。

因此,培养孩子从表面上看是想让孩子上好大学,毕业后有好的工作,最终立足于社会,但其背后的目的都是希望孩子一生幸福。所以,培养孩子的终极目的也是:让孩子一生幸福。

虽然人人都想要幸福,但是因为家庭背景、文化背景、价值观等各方面的不同,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到底什么是幸福?我们非常有必要弄清楚。否则,我们千辛万苦地想追求幸福,却很可能最终无法体验到幸福。

在本·沙哈尔所著的《幸福的方法》一书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他用一个坐标图来解释,什么是幸福。这个坐标中,横坐标代表现在,纵坐标代表将来。

第一象限,幸福模式——真正的幸福

处于这个象限的人,是真正幸福的人。第一象限中,横坐标“现在”是正的,代表现在的生活是快乐的、满足的、享受的;纵坐标“将来”是正的,代表有积极的人生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短期的、中期的或者长期的。每个人的人生目标各不相同,但心中有目标的人一定是充实、乐观、积极向上的。

享受着现在生活的快乐,同时不断积极地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这种生活状态是真正的幸福。也就是说,正确的幸福观是“享受生活、不断追求目标”,这样的人也是真正幸福的人。他们享受生活,心态平和;追求目标,积极向上。最终他们会实现自我价值,一辈子处于幸福状态。让孩子拥有这样的价值观,孩子一生都会处于幸福状态。

但是,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真正幸福的人并不多,真正幸福的孩子也不多。第二象限是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很多成年人希望自己和孩子生活在第二象限,这使很多孩子出现了问题。

第二象限,溺水模式——把成功当幸福

在这个象限中,横坐标“现在”是负的,代表现在的生活不快乐、不满足,也不享受;纵坐标“将来”是正的,代表内心有积极的人生目标,这类人不享受当下的生活,只追求目标,他们把成功当作幸福,但最终却生活得并不幸福。陪伴他们左右的是无尽的压力和焦虑。

他们对现状总是不满意,总是给自己制定目标,他们告诉自己“现在苦一点儿、累一点儿没有什么,努力达到目标,就会幸福了”。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他们心中充满了压力和焦虑,等到真正追求到目标的那一天,得到的却只是非常短暂的快乐——因为人的欲望是永远无法满足的。他们很快就会给自己制定新的目标,并告诉自己,“再苦点儿、累点儿没有什么,要努力,达到目标就会幸福”,背负着压力和焦虑再次上路。目标实现后,又是短暂的快乐,很快就有了新的目标。他们的生活就这样循环往复,直至筋疲力尽。

就像一个人掉入水中,不断挣扎,好不容易露出水面,吸了一口气,但是很快就又沉入水中,然后又继续不断挣扎,再露出水面,呼吸一下……就这样周而复始,直至精疲力竭。因此我们称之为“溺水模式”。

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类似的场景:

“你要能考到前十名,妈妈就开心了!”“前十名算什么,第一、第二名才是你的目标!”“班里第一、第二,有什么可骄傲的?你的目标是全年级的第一、第二!”……

“现在苦点儿、累点儿没什么,等挣够10万我就可以松口气了”“现在苦点儿、累点儿没什么,等挣够100万,我就幸福了!”“现在苦点儿、累点儿没什么,等挣够1 000万我就满足了!”……

“现在苦点儿、累点儿没什么,等孩子考上重点中学我就轻松了。”“现在苦点儿、累点儿没什么,等孩子考上大学我就轻松了。”“现在苦点儿、累点儿没什么,等孩子买房结婚了,我就可以幸福了!”“现在苦点儿、累点儿没什么,等把孙子带大我就可以享福了!”……

你是不是经常跟孩子说“学习苦一点儿没什么,将来考上大学就好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这样的家长就是在不断地向孩子传达“把成功当幸福”的价值观。如果孩子有了这种价值观,不管他将来是否成功,都有可能不幸福。

第三象限,跳楼模式——把解脱当幸福

在这个象限中,横坐标“现在”是负的,代表这一象限的人并不喜欢当下的生活,当下的生活不能带给他们快乐和满足。纵坐标“将来”也是负的,代表没有积极的人生目标,不知道为什么活着。这个象限的人生活得不幸福,于是他们只能“把解脱当幸福”。

当一个人充满压力和焦虑,觉得现在过得很不幸福,对未来又没有目标,看不到希望时,就会选择“解脱”。这些年频发的年轻人甚至中小学生自杀事件,便是一种自我解脱方式。跳楼是一种解脱,因此我们称之为“跳楼模式”。

现在有“网瘾”的孩子越来越多。其实,孩子有网瘾并不是网络有多吸引人,其根本的原因是孩子在现实的生活中找不到快乐和目标,缺少来自家庭的“真爱”,于是就走进网络,逃避生活,寻找解脱。有“网瘾”的孩子绝大部分都是“第三象限的孩子”。让孩子从网瘾里走出来,最好的方法是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快乐和目标。

你的孩子喜欢学习吗?他现在快乐吗?孩子有没有自己的目标?如果回答都是否定的家长就要警惕了,孩子可能会慢慢走向不幸的生活。

很多孩子会说“妈妈,要不上学就好了”“妈妈,活着好累,真没意思”。孩子偶尔说这样的话,可能是一时情绪的发泄,家长不必担心。但是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孩子不快乐,没有人生目标,觉得活着没意思。他可能在逐步形成“把解脱当幸福”的价值观。

很多家长希望孩子成功,希望把孩子培养到第二象限,但孩子不断努力,依然达不到家长的要求,才慢慢沦落到“把解脱当幸福”的第三象限,还有些孩子因为达不到家长的高要求,慢慢沦落到第四象限。

第四象限,吸毒模式——把享乐当幸福

第四象限,“现在”是正的,代表现在的生活是满足的、享受的、快乐的。“将来”是负的,代表“没有积极的人生目标”。这个象限的人并不幸福,因为他们“把享乐当幸福”。

中国独生子女的政策,让许多孩子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他们只需要“好好学习”就行了。这样的状况使很多孩子形成了“讲吃、讲穿、讲玩、讲享乐”的人生态度。有些孩子无论怎样努力学习都不能让家长满意,于是他们慢慢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的人生目标。同时他们从小到大总能轻而易举地获得物质上的满足,所有的事·情都有人包办、代替,于是他们渐渐形成了“把享乐当幸福”的价值观。这样的人在享乐后极度空虚。空虚了怎么办?再去享乐弥补空虚,周而复始,形成了“过一天算一天,过一天享乐一天”的价值观。现在大家关注的“啃老族”现象,那些年轻人不都是这样的状态吗?这种把享乐当幸福,就如同吸毒—获得短暂的快乐之后是极度的空虚。因此我们称之为“吸毒模式”。

价值观和幸福观决定了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价值观和幸福观具有一定的推动力,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同时,价值观和幸福观具有提升的作用,它能提高人幸福的层次。价值观和幸福观也是可传递的,即家长的价值观和幸福观会影响到孩子。

从上面的“幸福坐标”可以看出只有第一限象的人才能真正持久地品味、体验到人生的幸福,享受幸福人生。中国传统文化“郑氏”家风中提到过:“人的品性分为三等,三品之人追求富贵,二品之人追求功名,一品之人追求道德。”郑氏家风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规范与幸福四象限不谋而合。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