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收藏家徐展堂|文物收藏有如云烟过眼,奇珍异宝亦无人能够永远拥有!!!

 天宇楼33 2016-11-20


     徐展堂,世界知名中國文物收藏家、企業家、慈善家。

     徐展堂为连续四届的全国政协常委,是港区全国政协常委中最资深的一位。自1992年起,徐展堂历任港事顾问、香港特区预委会委员、筹委会委员、推委会委员。2001年,徐展堂获颁授金紫荆星章。

     在商界取得成功后,徐展堂始终不忘回报社会,他以乐善好施著称,曾任东华三院主席、公益金董事、香港骨髓捐赠基金会主席和微笑行动中国基金会委员会主席。

      徐展堂还热心于体育运动,曾任香港羽毛球协会等多个体育协会的主席,并经常率队参加各项比赛。

     此外,徐展堂也热衷传统文化,他是全球五大收藏家之一,而且是其中唯一的华人。

     2010年3月初出席人大政协两会期间突然中风昏迷,4月2日于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69岁。


商界崛起

     徐展堂祖藉江苏宜兴,1941年生于江西吉安,9岁的时候随父母迁居香港开设贸易行,当时徐家家境颇为富裕,不过在父亲为友人作保受到牵连后,财务出现问题而家道中落,徐父在徐展堂13岁时因肺病过世。面对困境,身为长子的徐展堂别无选择,一肩扛起一家生计,四处寻找打零工的机会,银行信差、餐馆小杂工、卖馄饨、看夜更等等,吃尽苦头。然而年纪小小的他没有放弃希望,除晚上到夜校学习英文,还经常研读名人传记,期待能学习成功经验,突破困境。 17岁那年替父亲扫墓时,徐展堂看到工人帮坟场中的墓碑碑文漆油漆,以换取一些微薄收入,他灵机一动,将这个概念转化,提着油漆桶走上街头替商家翻新招牌,竟大受欢迎,于是他开始招募工人当起了小老板,接着并扩大经营,进军房屋装修业,逐渐改善生计。      

     1967年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香港开始动乱,人心浮动,房地产瞬间暴跌,此时徐展堂抓准时机大胆买进。随着房市迅速反弹,到1972年短短五年时间,他已拥有第一个1,000万港元。累积第一桶金后,他并未继续在香港盲目投资,反而放眼世界,将承包港府楼宇保养及油漆工程所赚得的资金,持续购入美国、澳洲的物业。1984年机会再度来临,中英关于香港主权问题的谈判直接影响到港人信心,大批富人抛售产业并将资金转移至美、加、澳洲等地。徐展堂再度看准后势,将增值的海外产业售出,全力购入香港廉价的地皮,来回间财富再度倍增。接连两次果断的出击,使他奠定了日后事业扩张的基础。      

     1985年已颇有累积的他以8,000万港元收购了香港老牌的中华制漆厂,以卓越的经营管理,化腐朽为神奇,使产品攻占香港90%的工业用漆以及50%的建筑用漆市场。他以漆业为基础,于1987年继续扩大商业版图,收购香港城市巴士公司,接着收购丽的呼声电台以及各种房地产。1991年他将中华制漆申请上市后,进而购入城巴股权并持续投资地产、酒店、珠宝业等等,使公司成为横跨漆业、地产、交通、媒体等产业的庞大舰队,中华制漆也因此改名为北海集团。      

     徐展堂的事业于1993年达到巅峰,当时香港回归在即,多次利用香港危机果敢投资的他,看准这将又会是一次财富重新转移的良机,于是联合包括李嘉诚、何鸿燊等十多位知名港澳企业家,加上中国大陆15个中央部委和省级企业,还有新加坡政府属下的贸易局与发展局,及台湾、美国、日本等各地企业,组成资金规模庞大的新中港集团,除投资金融业务外,也大举挥军北上,开发中国各地高速公路、水港、电讯、能源等基础建设,短时间内引入中国资金近40亿港元。徐展堂同时并担任超过20家中外公司的董事职务,一时声势如日中天。


香港文化博物馆设有徐展堂捐赠的中国艺术品展厅


全球第一中国陶瓷收藏家

     徐先生的收藏中,有三千多件陶瓷器,就时代跨度而言,上至新石器时期、下迄晚清,既有时代的连续性,又有器型上的多样性,几乎每一件都能代表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堪称是一部实物的中国陶瓷史。其中有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和半山类型的彩陶罐,个个线条流畅,色彩对比强烈,有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楼空高柄杯,秀劲挺拔;西汉的彩绘灰陶龙,高达43厘米,世所罕见:唐代的三彩器更是精美绝,还有宋代哥窑灰青釉瓣口洗,元青花庭院狮子纹大盘。至于明清官窑瓷器,可谓精品中选出的精品,如明永乐青花绶鸟荔技纹大盘,清康熙法琅彩粉红地缠枝花卉纹碗,清乾隆黄地青花云龙捧寿图六角瓶等等。

     与古董结缘则纯属偶然,对此徐展堂先生回忆说:“说来其实是很偶然的机会,让我对收藏产生兴趣,最初是到广州参加广交会,那时大陆刚开始改革开放,在文德路等地方有些小瓷器卖,如民国初期江浙一带的洗面盆,上面绘有人物花鸟,几十元人民币一个,我就买了几个,送给生意上的外国朋友,他们喜欢的不得了。”从此,徐氏不断收集古董,商务之暇,更是把参观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书店等文化场所当作种乐趣,并成批地购买文物、艺术等方面的书藉,藉以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鉴别古物的能力,对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了相当的认识。每每遇到喜爱的文物,总是会产生一种很强的购买欲望,志在必得,不惜巨资从苏富比和克里斯蒂等国际性大甩卖公司购回许多珍贵文物,并委托资深专家在英、美、日等国广泛搜求精品。他的艺术品累积甚至比商业崛起的速度更快,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稳定后至90年代,短短不到20年便已被誉为当时名列世界首位的中国陶瓷收藏家。他不断斥巨资从世界各地古董店、拍卖会购回以陶瓷为主的珍贵文物近5,000件,其中也包含高档次的青铜器、玉器、家具、牙角器等,藏量媲美世界级博物馆。


这就是著名的八大码,它是来自徐展堂先生的一个旧藏,当时在1996年香港佳士得举行专场拍卖会的时候,它是封面,其中包括菊瓣瓶、太白尊、莱菔瓶、盘龙尊、镗锣洗、柳叶瓶、印色盒、还有苹果尊。这八大码的釉色配得很干净,也很协调,非常赏心悦目。这一套当时成交价是717万港元,所以就当时这个价格来说已经非常惊人了。印象里面,从这一次拍卖完了以后,一直到现在为止,市场上没有再出现过第二套八大码。(梁晓新言)


     他收集藏品既快且多,当中不乏精品;例如康熙「八大马」和「十二花神杯」,绝对是钟情文物者梦寐以求的铭心绝品。有关其收藏之乐的故事很多,而搜寻「八大马」的经过更令人感受到他锲而不舍的性格。

     「八大马」是指一套八件豇豆红瓷器文房用具,是康熙帝御用之物。豇豆红是康熙晚期出现的铜红釉品种,因其色调淡雅宜人,器身现犹如红豇豆般不均匀的粉红色,间呈绿斑苔点,单看其秞色的形容–「娃娃脸」、「桃花片」、「美人醉」、「美人鑓」,已可想象其轻灵秀美之貌。豇豆红不用于大型器物上,常见为文房用品,如太白尊、石榴尊、菊瓣瓶、柳叶瓶、洗及盒等。烧制豇豆红的难度颇大,加上出产时期短,所以传世数量极少,向来是收藏家的目标。和其他清宫散佚文物一样,「康熙八大马」在民国时流散四方,徐氏在一九八零年代中在香港买到其中六件,其余两件终在十多年后纽约的拍卖会上觅得,徐先生曾在接受报纸访问时说是「十年圆一梦」。

     马未都先生回忆徐展堂先生时这样说:逛地摊我一直以为是我们这等平民的乐趣,谁知徐先生这样的富翁也在地摊捡漏。每个人的收藏无论起点高低,逛地摊都是个说不清楚的乐趣。其实人生多数时间是不需要高高在上的,居高临下不是人生一个好的态度。
   徐先生是荷里活道的常客,工作闲暇以逛古董店为乐。不喜欢收藏的人不知逛古董店之乐能有多乐;没逛过那时的荷里活道不知那时的古董店有多嚣张;用目不暇给,琳琅满目描述当时香港古董店的盛况只有不足,决不可能溢美。但客人大都来自于欧美日本,亚洲的买家象样的没几人。在收藏界有个难解之谜至今无解,就是欧美日本一流富翁无一例外的都收藏,亚洲华人一流富翁无一例外都不收藏。徐先生自己说,他算不上一流富翁,因而收藏。


遍布全球的徐氏艺术馆


香港文化博物馆设有徐展堂捐赠的中国艺术品展厅,内有瓷器、陶器、青铜器、玉器料器漆器、石雕等


     徐展堂先生醉心于中国文物,却不像传统的收藏家那样白娱自乐或局限于少数人玩赏,而是公诸于众,让更多的人参观揣摩,领略民族艺术的风采。徐展堂与博物馆的缘分似乎真的不浅。且不说他早年从各国博物馆里吸取经验,他功成名就后的故事,如果没有数个博物馆的映衬,恐怕也要黯然失色。

     徐氏十分重视保存及推广国粹的工作,并在一九九零年成立徐氏艺术基金。对文博机构的协助及支持,徐氏更是高瞻远瞩,不分国界及背景,造福深远,例如他曾捐赠龙山文化黑陶及汉唐陶器等予台北故宫博物院以补其收藏上之缺漏。但若只数大宗的中国文物捐助,则不能不提徐氏在世界各地以其冠名的文博设施,而这种个人纪录,不论中外,均无人能及。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九七’香港回归日益临近,香港收藏界人士最为担心的一个问题,就是香港要回归祖国。到时候,内陆实行的《文物保护法》会不会延伸到香港?那时候,香港的文物还能不能自由出境?”尽管中央已经明确内陆的文物保护法不会在香港地区施行,请香港的收藏家放心,对稳定香港收藏家的人心,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缺少法律保证。香港收藏界的疑虑并未完全打消。有的人把文物送到了美国旧金山,运输途中有很大损失,后悔不迭。面对这种情形,徐展堂考虑了很久,决定把他收藏的2000多件文物精品拿出来,办一个‘徐氏艺术馆’。用意就是向香港收藏家说明:我有这么多的收藏都不怕,你们还怕什么?”香港徐氏艺术馆,馆内收藏有他的二千多件珍品,主要有商、周青铜器和历代陶瓷器,陈列设计亦极富民族色彩,并特设有两个具有明、清特色的书斋,整体架构,美轮美奂,首间徐氏艺术馆只营运了一段时间,曾被誉为全球五大私人博物馆之一。

     其余另有八间,均设于全球重点博物馆及大学之内。徐氏第二间展览馆成立于一九九一年六月,是设于英国伦敦国立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内的「徐展堂中国艺术馆」,揭幕仪式由韦尔斯亲皇查尔斯王子主持。是次捐赠故事让文博界流传着一段佳话,事缘徐氏在一九七零年代有一次专诚到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参观中国陶瓷展览厅,岂料参观当天下午适值闭馆,令他大失所望,幸而馆内一名职员在了解情况后,欣然领他到展览厅参观。馆方的专业精神,令他默记于心,约十年后,徐氏慷慨捐助了一百二十五万英镑予博物院。而最有意思的是这笔捐款是用来设立一个崭新的中国文物陈列,英国的这家著名博物馆收藏有3000多件中国文物,长期在库房里“睡大觉”,不为外人所知晓,该馆选出中国文物精品陈列在新建的“徐展堂中国艺术馆”里。开幕当天,英国查尔斯王子出席剪彩,徐展堂用汉语发表演讲,艺术馆悬空的横额上赫然写着“徐展堂中国艺术馆”。为了加强教育意义,展品解说均中英对照,部分活动更以粤语及普通话进行,这个举措在西方博物馆内应是首创,而对推广中国文化饶富深意。

     第三间「徐展堂中国艺术馆」在一九九三年成立于美国芝加哥美术馆内,徐氏捐赠巨款作为扩充中国美术陈列馆之用,展馆面积倍增,让更多中国艺术品能够展出。

     第四间「徐展堂中国艺术馆」在一九九六年二月成立,设于加拿大皇家安大略省博物馆内,徐氏不单捐赠款项使当时未完工的中国馆部分得以完成,亦资助馆藏图录的出版及捐赠藏品。

     第五间「徐展堂中国艺术馆」设于澳洲堪培拉澳洲国家艺术馆,徐氏在一九九三年及一九九五年共捐赠了二十九件珍贵文物,一九九五年的捐赠仪式由当时澳洲总理基廷主持。

     在中国大陆,徐氏出资帮助上海博物馆建设新馆,一九九六年十月新馆启用,其中的中国古代陶瓷馆因其捐助而以「徐展堂陶瓷馆」命名。

     此后不久,当他得知南京博物院新建艺术馆有困难时,再次慷慨捐助,馆方于馆内冠名「徐展堂明清瓷器馆」以作感谢。

     香港方面,徐氏向来十分支持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该馆座落于大学的冯平山楼,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启用的新翼毗连新建的徐展堂楼,楼内展厅由徐氏赞助建筑经费。

     但若以捐赠文物的数量及价值计算,则现时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辖下的香港文化博物馆内的「徐展堂中国艺术馆」可算是各馆之冠。一九九八年,徐氏艺术基金将一批珍藏捐赠予当时正在筹备兴建的香港文化博物馆,馆方设「徐展堂中国艺术馆」作永久陈列,并于二零零零年博物馆开幕时同时启用。徐展堂中国艺术馆是香港文化博物馆的重点常设展馆,面积一千五百平方米,长期展出约四百项珍藏。而整批徐氏藏品共七百一十九件套,主要包括四百多件套陶瓷、一百六十多件套西藏及密教文物,以及青铜器、家具、中国书画、玉器、石刻、琉璃、漆器及织物等等,捐赠时估值已逾三亿港元。

     一九九五年后,很多人开始尊称他为「徐博士」,这是因为是年他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但每当博物馆同事以此称呼他时,他只会淡然一笑,要求大家不用喊他博士,自谦并非货真价实。回想香港文化博物馆正在如火如荼地准备开幕时,适值亚洲金融风暴爆发,徐氏亦受到相当大的冲击。当时掌管博物馆的前区域市政局官员及严总馆长与徐氏会面,暸解筹划中的「徐展堂中国艺术馆」会否也受影响,当下徐先生保证一定遵守及履行诺言,「徐展堂中国艺术馆」结果如期开幕。基于对中国文物的热爱与关注,徐先生在筹划该展馆时给了很多宝贵及具建设性的意见。

     现时展馆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新石器时代到二十世纪初以时代分类的文物展示。展品包括陶瓷、青铜器、玉器及石刻等,藏品足够构成一个完整的中国历代文物陈列,这部分展馆对中小学教学至为重要,因为可以具体地透过器物认识中国文化及历史。而展品中的明代洪武釉里红蕃莲纹玉壶春瓶、清代青花缠枝花卉纹僧帽壶和豆青釉印八吉祥纹三足盘,更是难得的精品。其中徐先生却特别喜欢一个辽代瓷器的展柜,他说它展示了北方游牧文化,在香港难得一见,别具教育意义。展馆第二部分主要为藏传佛教艺术品,包括很多珍贵唐卡,佛教塑像及法器等。这个题材是所有徐氏艺术馆特有,因为徐先生有感于密教艺术在艺术史研究上的重要性,而香港及邻近地方均没有收藏这方面的专馆,所以他希望香港文化博物馆可拾玦补衮。


石雕佛陀坐像  宋代至明初  徐氏艺术基金捐赠

     「古董就是历史,可以从中学习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所谓鉴古而知今,可以潜移默化,怡养性情,真是得益非浅,其乐无穷。」(徐氏于1995年的说话)

     「工余闲暇,鉴赏文物,乐趣无穷;深感华夏文化之生命力,静中带有动感,既中性又包容,具品味又富性格,实足令人怡养心性。…『独乐不若与众同乐』,文物收藏向属云烟过眼,『暂得于己』固然『快乐自足』,总不及公诸同好,提供公众更多鉴赏和研究机会。」(徐氏于2000年的说话)

     事业成功人士能够做到回馈社会,已属难能可贵,而在兼顾之余,再献力劳心钻研艺术,宏扬国粹,更是寥寥无几。从穷小子到「红色资本家」,到「古董大亨」,徐先生的一生真是一个传奇。财富只是过眼烟云,奇珍异宝亦无人能够永远拥有,但徐氏艺术馆却好像一座座分布全球的纪念碑,让人们在观赏中国文物之余,总会想起徐展堂先生其人其事。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大收藏家》 如涉及到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古玩元素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