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图 |《林肯守则》:五分钟图说战争法史

 cat1208 2016-11-20

(图片选自[美]约翰·法比安·维特著,胡晓进、李丹译,《林肯守则:美国战争法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4月。)


作者简介




约翰·法比安·维特(John Fabian Witt),耶鲁大学法学院法律史讲席教授,古根海姆研究基金获得者,美国文艺与科学院院士,具有法律博士和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教授,并在哈佛大学法学院、荷兰莱顿大学、日本东京大学任教或访问。维特的文章发表于《哈佛法律评论》《耶鲁法学杂志》《美国历史评论》等各种学术期刊,以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各大报纸。他的《事故共和国:残疾的工人、贫穷的寡妇与美国法的重构》(田雷译,上海三联书店)曾荣获多种奖项。《林肯守则》更是荣获美国历史学会最高奖班克罗夫特奖、美国律师协会最高奖银锤奖、美国法律与社会学会威拉德·赫斯特奖等奖项,以及《纽约时报》《科克斯书评》等各种书评类奖项。


编辑推荐




《纽约时报》2012年年度好书(New York Times Notable Book for 2012)

《科克斯书评》2012年年度最佳图书(Kirkus Books Best of 2012)

美国历史研究最高奖班克罗夫特奖(BancroftPrize for distinguished work in American history)

美国法律与社会学会威拉德·赫斯特奖(Law and Society Association’s Willard Hurst Book Prize)

美国内战历史学家协会沃森·布朗奖(Watson-BrownPrize from the Society of Civil War Historians)

《纽约时报书评》编辑推荐作品(NewYork Times Book Review Editor's Choice)



五分钟了解美国战争法史

[美]约翰·维特


编者按
战争带来了规则,规则也引导了战争。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守则”及其背后的基本原理和通用原则穿越大西洋,传往全世界。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皆可见到“林肯守则”的影响与应用。诸如战俘的问题、如何看待酷刑的问题,在150年前的美国内战中的炮火中就引发了的思考与规制。如果战争不可避免,那么,可以避免的是战争的创伤,可以战胜的是理智的光辉。

若您阅读后有所收获,请关注并分享“雅理读书”(微信公号:yalipub)。


这是发生在美国的战争故事。准确地说,这是一个有关战争思想的故事,美国人孕育了这一思想但却经常轻视它:战争行为应该受到法律限制。


美国是一个伴随战争成长起来的国家,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1860年代的南北战争。这场结束于150年前的内战解放了黑人奴隶,而黑人奴隶参战后完全改变了这场战争的性质,也冲击了既有的战争法则。为了应对这种新情况,林肯麾下的将领们授权弗朗西斯·利伯(Francis Lieber)起草了一部战争守则,是为“林肯守则”。


利伯是美国内战中被遗忘的人物之一。他起草了禁止使用毒药、肆意破坏、酷刑以及残忍手段等规则。“守则”还保护战俘,禁止处决俘虏和刺杀。它声称武装人员和平民有很大区别。它拒绝承认恶意的策略,禁止由复仇引发的攻击。它禁止以一己之私强加他人痛苦。利伯起草的“守则”条款都是警示性的短句,共157条,它不仅设置了正确行为的规则,而且提供了存在于这些规则背后的基本原理和通用原则。它是写给士兵和平民的可行性文件,而不是为律师或政治家们准备的论文。


美国人所从事的这一事业很快穿越大西洋,成为一个全球现象。欧洲国际法律师将“守则”翻译成了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1870年,普鲁士军队批准美国的“守则”,为己所用,欧洲其他国家也很快这样做。20世纪初,在美国模式的鼓舞之下,全世界的军队都颁发了战地手册,这些先驱模式将会指导20世纪和21世纪的士兵处理一些法律问题,比如如何对待战俘。


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约翰·维特在其著作《林肯守则:美国战争法史》中讲述了“林肯守则”背后的美国战争法史,而这些图片则再现了“守则”诞生前后的历史。




在殖民地时期,有人曾指责乔治·华盛顿过于残暴;独立战争期间,华盛顿极力体现自己的文明之举。约翰·特郎布尔(John Trumbull)的这幅画描绘了战争风暴来临之前华盛顿的镇静。




1862年底,当弗朗西斯·利伯开始起草有关战争法的守则时,他的一个儿子参加邦联军队作战,死于战场,第二个儿子则在联邦军队中身负重伤,在哥伦比亚学院1862届毕业纪念册的这张照片上,战争的创伤镌刻在利伯的脸上。




战争中,逃亡的奴隶源源不断地进入联邦军队的防线,迫使联邦政府将奴隶问题提上日程。




在联邦军中服役的黑人多达20万,其中包括康涅狄格第29(黑人)团这是他们拍摄于南卡罗来纳州博福特(Beaufort)的照片。



1862年秋,林肯到马里兰州的安蒂特姆战地视察,他宣布了《解放奴隶宣言》。照片上,林肯与乔治·麦克莱伦少将站在一起,麦克莱伦强烈反对释放奴隶,认为这是战争中危险而不文明的举动。


   

很多人担心,获得解放的奴隶一旦参战,可能会采取无法无天的暴力行动。但是,在面对严重挑衅时,很多黑人军队的表现却无可指责。1863年费城的一张平板印刷卡片以及阿尔弗雷德·瓦德的速写,捕捉到了内战高潮阶段黑人士兵的精神状态。



   

威廉·特库姆塞·谢尔曼的“铁腕战争”策略,贯彻了1863年联邦方面毫不妥协的战争法指令。这是他1864年摄于亚特兰大城外的照片。



   

谢尔曼为他炮击亚特兰大的行为辩护说:短暂而激烈的战争比旷日持久的低烈度战争更人道,这体现的正是18世纪法学家的理念。图中为被炮击严重破坏的庞德家宅,显示出谢尔曼炮火的厉害程度。



   

伊桑·艾伦·希契科克,系美国革命时期英雄人物伊桑·艾伦的孙子,他利用“林肯守则”坚持认为,被俘的联邦黑人士兵也应该不分种族地被视为战俘。



   

联邦方面坚持平等对待被俘的黑人士兵,致使交换战俘活动中止。图为1864年流传出来的骨瘦如柴的联邦被俘士兵照片。



   

停止交换战俘后,联邦的战俘营里挤满了新俘虏的南部邦联士兵,尽管联邦的战俘营不像南部邦联的战俘营那样臭名昭著,但双方战俘营里的死亡率几乎同样高。图为在弗吉尼亚贝拉平原等待转移的邦联士兵。



   

1865年春杰斐逊·戴维斯被抓,引发了一场关于其命运的长达两年的辩论;北方的报刊,比如《哈泼周刊》非常有针对性地刊出了被俘的戴维斯和战争中被俘的联邦士兵之间在战俘待遇上的巨大差别



   

1884~1901年,弗朗西斯·利伯的儿子诺曼·利伯担任军法局局长一职,他将其父起草的“守则”带到了美国西部的印第安人战争和后来的菲律宾战争中。



   

1873年美国与俄勒冈莫多克印第安人之间的恶劣冲突,重演了内战前剥头皮的做法。



   

图中站在右边的就是“杰克上尉”。他带领一队莫多克印第安人,打着休战旗杀死了一名美军军官,后来杰克被军事法庭处死。安德鲁·杰克逊等人曾经不通过任何手续,就将抓到的印第安人处死;但内战后,像杰克这样被捕的印第安人都会由军事法庭来审判。



   

令人敬畏的阿尔弗雷德·马汉主导了出席1899年海牙会议的美国代表团,这次会议制定了世界范围内的战争法规则。



   

在菲律宾,埃德温·格伦上校领导着一支水刑专家队伍,军事法庭认为他违反了1863年林肯守则中禁止使用酷刑的规定。12年后,由他起草的关于战争法的战地手册,后来被美国军官带入两次世界大战之中。





《林肯守则:美国战争法史》

约翰·法比安·维特 著


胡晓进、李丹 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4月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