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一种教养是善待“别人的孩子”

 xueyongqi555 2016-11-20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孩子,叫做“别人家的孩子”,他们天真活泼又可爱,当他们与自己的父母出现在公共场合时,孩子的童真,总会给我们和周围的人带来一些乐趣。然而有时只因别人父母的一个言行举动,顿时让氛围变得尴尬……,为人父母以后,你又是否有这样的行为?这样的教育方式对么?

不久之前在餐厅吃饭时,邻桌的小男孩看见菜被端上来后大呼一声“yeah!太棒啦!我都饿死啦!”话音刚落,后桌的一位妈妈马上就和自己身边的女孩说:“你可不要像那个哥哥一样,这样大呼大叫的太没礼貌了,这样可不好,你可千万别学他。”刚刚还兴高采烈的男孩瞬间就像被霜打了的茄子安静下来,男孩的爸爸妈妈也觉得十分尴尬,低声斥责男孩“都说过不要让你大声说话了!”。

有一种教养是善待“别人的孩子”

本来这是一家人周末团聚开心的表现,父母因为陪伴孩子幸福,小男孩因为美食来到欢呼了一句“菜来啦”,他的言语表达和行为并不过分,但却被别人家的妈妈看作是没有礼貌,从教育角度看,这不仅误导自己的孩子,还伤害了一个天真烂漫的男孩,对男孩的爸爸妈妈来说也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

一、尊重每个家庭的教育方式,善待每一个人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家庭。每个家庭有自己的教育方式,不论什么方式,其中都含着父母共同的期待,比如有的父母期望孩子有毅力、不拘小节、性格活泼好动,有的父母期望孩子秀外慧中、有品德。因此,我们不能单纯的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别人。如果真的担心孩子出现类似的模仿行为,上述的情形,不妨婉转表达“你看小哥哥肯定饿坏了,饭上来的时候特别激动开心!再等一等,我们的好吃的马上就来了”。父母是孩子的“镜子”,一言一行,都会被孩子模仿学习,父母要学会尊重他人的教育方式,如果希望被别人尊重,就请父母先尊重和善待他人!同时你也教会了孩子尊重、善良的好品质。

二、对别人家的孩子多一些善良和包容,不口出恶言

曾经有一位妈妈和我分享她和宝宝西西在游乐场的事情,西西在和其他小朋友玩的时候,发现有个小朋友手里的小模具很好看,就请求那个小朋友把模具借给自己玩一会,小朋友同意后要求西西把小铲子借他玩一会。但西西拒绝了小朋友,两个孩子在游乐场僵持着,就在这时那个小朋友的妈妈冲上前来对西西说:“我们都把玩具借给你了,你也应该把东西借给哥哥对不对?要不然是不是太自私了?”

孩子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出现分歧和争执是正常现象,上述的例子相信不少家长都有经历,家长的干涉,不但没有促进两个孩子的伙伴关系,在言语上也伤害了小朋友幼小的自尊心!这样的结果一定不是父母想要的。包容是一种生活态度,源自人心的善良,我们的孩子在别人父母眼里也是“别人家的孩子”,请对别人家的孩子多一些善良和包容,不要口出恶言伤害他们。在不伤害他人的同时,你就教会了孩子善良。

童年的莫言有一次跟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守田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母亲跑不快,被捉住了,守田人扇了她一个耳光,没收了他们捡到的麦穗。母亲嘴角流血,无望地坐在地上。多年之后,那个守田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莫言相遇,莫言冲上去想找他报仇,被母亲拉住了,她平静地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莫言的母亲没读过书,不识字,但却乐观、善良、坚强,明晓事理,正是这样的教育,成就了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

有一种教养是善待“别人的孩子”

三、不给别人家的孩子贴标签

很多爸爸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眼中的“好孩子”在一起,远离那些“坏孩子”。更有甚者会禁止自己的孩子和“坏孩子”在一起玩。这样得做法,等于在给别人家的孩子贴标签,要与所谓的“坏孩子”划清界限。我们先不谈论“划清界限”的做法正确与否,但给别人家孩子贴的“好”与“坏”的标签真的准确么?每一个孩子都是在犯错和改正过程中成长的,当我们给孩子贴标签时,孩子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可以称为“标签效应”,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不能根据孩子是否听话来评判孩子的好坏而伤害一个孩子,孩子是一张白纸,经不起任何“标签”。

孟子说:“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说得是对别人家的老人和孩子就像自己家的一样。不管是自己的孩子,还是别人的孩子,在父母们的眼中他们都是儿童,用爱的眼睛对待自己家和别人家的孩子,这也是一个人品质高尚的表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