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爱发脾气、无理取闹,怎样hold住他?

 THY7655 2016-11-20


每个当父母的人都知道,为人父母是一种很复杂的体验,最让父母感到不舒服的情绪,恐怕是无助感。


当感觉到孩子的行为不能达到家庭或社会的预期,而自己又没有什么行之有效的方法的时候,会有那种深深的无力。


孩子的年龄处于3至6岁这个阶段时,无助感通常都发生在这样的场合中:孩子无理取闹。爸妈们难道除了即刻满足孩子当下不合理的要求外,就没有其他方法hold住他们吗?




1.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注意偏见”效


本世纪初,美国的广大家长已经深深为这同一个问题感到苦恼,这也直接影响了不少实践导向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一系列相关的研究得以开展。


人们把问题定位到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注意偏见”效应:相对于那些乖巧的行为,大哭大闹更容易得到家长的注意与反馈。


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正确行为与乖巧表现感觉“正常”,以至于缺少反应,但对于尖叫哭闹反应迅速(因为这很可能代表着孩子受伤或者处于危险中)。


长此以往,孩子发脾气的行为就一再被工具化,逐渐背离了其“表达痛苦”与“传递警告”的初衷——它逐渐变成了一个可以叫来外卖蛋糕的报警电话。


这么看来,孩子之所以表现的更“乖”,很大原因是日常生活中,不少“乖”的行为都得到了家长的反应以及鼓励;


而孩子之所以“不那么乖”,则一定程度上可以归咎于家长们对他们“乖”的熟视无睹,以及对他们发脾气的迅速反应。


我们对于优雅的孩子无动于衷,那代价恐怕就是我们要经常对咆哮的孩子无可奈何。



2.hold住宝宝 要懂脾气也有不同类


哭泣和发脾气本身应该是情绪的表达手段,具有一定的原发性质,但在家长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了要挟家长的工具。


所以,当我们想帮助发脾气的孩子的时候,先要区分他当下发脾气的种类。


纽约的著名儿童心理治疗师斯坦利·图里奇把“发脾气”区分为两类:操作型发脾气和气质型发脾气。


操作型发脾气就是我们常见的那种“不买玩具我就在公共场所满地打滚又哭又闹”。


气质型发脾气指的是孩子正常负面情绪的表达——比如穿了一件扎人的毛衣感到不开心。



3.气质型发脾气 家长要做到充分的共情


宝爸妈表达自己对这种负面情绪的表达可以理解,然后尽可能想办法去纠正这种情况。


在这个时候,千万别跟孩子讲道理:“谁穿毛衣都是这个样子”“你看那个小哥哥穿毛衣他就不闹”,这些话没有任何意义。


在处理的全过程中,需要始终传递这样的观念与支持:“爸爸妈妈会尽全力帮你解决问题。”


4.操作型发脾气 处理手段要复杂得多


多年前,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家贝蒂·哈特在一个非常爱发脾气的4岁孩子身上尝试了她奉行的行为主义干预手段。值得一提的是,她当年的研究手法,在现在已经不为心理学研究的科研伦理所允许了。


这个小男孩以化名“比尔”出现在论文中,他每天上午会大哭4到10次,研究在幼儿园中进行。


在贝蒂的干预下,每当爱发脾气的比尔开始发作,幼儿园里的工作人员仅仅是瞥一眼,以确定他没有受伤,却并不着急接触他与扶起他,甚至都不会持续看他以及和他说话。


与此同时,如果比尔摔倒了后自己主动站起来而且没有发脾气或哭泣,就会有工作人员来表扬与拥抱他。


5天后,比尔大哭的频率从干预前的每个上午7次,降低到了每个上午1次。


为了重复验证自己的研究假设,贝蒂让人们重新开始对比尔的哭泣与发脾气加以关注,却忽视他的良好行为。


比尔很快重新开始回归操作型发脾气的坏习惯,但在工作人员又回归到实验一开始的应对手段时,他的表现又逐渐好起来。




也许,应对那些工具化的发脾气,最好的方法就是“让那劲风,无帆可吹。”身为家长,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5.对于发脾气 要警觉但不要过激反应


虽然发脾气很有可能是“狼来了”的变体,但依然不能排除“狼真来了”的可能性。


我们还是应当观察和体会,孩子到底是怎么了,有没有磕到碰到烫到。


与此同时,切莫过激反应——一个箭步冲上前去五官扭曲地问孩子:“怎么了宝宝?!”在很多时候,面对那些没来由的发脾气时,甚至“冷漠脸”都是一种可选表情。


很多老人带孩子,就是因为对孩子负面情绪的过激反应,对孩子的心理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6.家长要学会“坚定而不强硬”


面对发脾气的孩子,我们要选择的是不关注,而不是“负面的关注”。


当孩子发脾气时,很多家长会直接拒绝,然后自己也开始发脾气:“你见到玩具就买!家里那么多玩具,你还要买!以后可怎么办!”


其实,你不买就是了,你大可不必一定要把自己放到孩子的对立面上。


不买是你的权利,也很有可能是正确的养育抉择——那就不要买呗,何必一定要激发亲子间的矛盾呢?


而且,这种矛盾还很有可能激发起孩子的“斗志”,让他变本加厉地发起脾气来。


我们很多家长,在面对发脾气的孩子时,选择了“强硬而不坚定”——骂了两句,拗不过,也就买了。


其实我们更应该选择“坚定而不强硬”——我不愿意给你买这个玩具,同时我也不愿意跟你发脾气。


7.孩子发脾气时 人多是添乱


我们之所以选择对于那些工具化的发脾气淡漠对待,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孩子发脾气的内容其实跟我们没关系。


孩子想买玩具,跟我们愿不愿意给他买玩具并无关系;孩子觉得自己被“欺负”了,和我们是不是真的要给他出头,也并没关系——如果孩子不能理解“这是我自己的事”,那恐怕他要冲我们发一辈子脾气,而我们也难逃工具的标签了。


可有的家长会站到孩子的对立面,甚至试图增加孩子的羞耻感——“你看你看,这儿有个小孩又哭着要买玩具了,真不知道羞!”


说实话,这种唯恐天下不乱的解决方式,我从没见到能起到积极作用的。


我们需要尽量减小孩子发脾气所带来的社交辐射——如果孩子发脾气的时候老人看到了、朋友看到了、其他孩子的家长看到了,恰恰是更有可能出乱子的。


不过在这些具体的方法之外,最重要的方法还是我们前文提到的: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只对孩子的负面表现有反应,积极的表现同样也需要关注和互动。 


身为人父,我也知道,孩子在自己面前无理取闹地发脾气,是一件多么容易让人感觉不好的事情。


恰恰是这些负面的感觉,容易让我们自己也失去理智思考,甚至变成第二个开始发脾气的人。


所以我们应当多多提醒自己,当我们面对一个发脾气的孩子,我们不应站在他的对立面,而应当成为他的同行者。


本文转载自家庭育儿堂(ID:CandyBook8)。


已有100万宝爸妈跟您一起关注家庭育儿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