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中的大人物系列——纸上谈兵的赵括

 金色年华554 2016-11-20

历史中的大人物系列——纸上谈兵的赵括

赵括千百年来一直是一位被嘲笑的人物,人们常把他讽刺为纸上谈兵,使得这一成语成为形容没有真本事只会空谈的代名词。然而事情真的是这样么?这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历史中的大人物系列——纸上谈兵的赵括

想要更好的了解赵括就首先要了解赵国与秦国之间的基本情况,赵国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鹊起的,秦国则是通过商鞅变法崛起,那么两者的变法有何不同?秦国的变法是法家法派变化,其宗旨在于将法律严格的设置成拱卫扩张的系统性法条,如果支持战争不管是农民、工匠、士卒都可以得到封赏,这让秦国人人都渴望通过战争来获得收益,导致了支持战争成为秦国的基本国策,在这样的国策下君主只要顺势而为就可以调动强大的战争资源。

赵国的变法则属于法家非法,非法不是不合法,而是通过某种法律的设定达到有利于君主的结果,这种结果在齐国、魏国、赵国甚至是弱小的韩国都有体现,他们大多发展贸易获得变化,将资本引向大城市,通过获得大量的利润然后创造一支精良的部队,比如齐国的技击之士、魏国的魏武卒等。这让赵国君主找到了灵感,只是他学习的是胡人的作战方式。

由于靠近北方所以经常与游牧民族进行对抗,致使赵国君主下定决心实行变法,这就是赵国胡服骑射的目的。赵武灵王通过发展贸易控制资本流动后训练一支劲旅来在战国中征战。那么该如何去看待法家非法与法家法派之间的不同?

历史中的大人物系列——纸上谈兵的赵括

从本质上说法家法派远比法家非法先进的多,这是因为法家非法往往只是一种调整,这种调整目的在于换一种控制的方式,旧封建状态下权利和势力固化在封建贵族与君主之间,他们之间的矛盾会形成一种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让三家分晋,对三家来说则需要换一种方式来控制贵族,这就是法家非法产生的原因。

虽然将资本控制在手中,却也让贵族和封臣的扩张愿望降低,用一种更加简单的话来说的话,便是君主从用土地平衡贵族变为学习用资本流动贵族,但不管是土地还是资本都属于一种类似于“收”的状态,但法家法派的思想里则完全不同,由于商鞅通过改革实现了战争作为社会的主要结果,再加上赏罚得当让其社会中形成了扩张才是正义的感觉,这种感觉完全逆转了过去人们对战争的态度,只要参与战争即能发达的想法让所有人都渴望参与其中。这便是“放”。

这就形成了对比,法家法派重视的是“放”、法家非法则重视的是“收”。所以自然秦人变得更加如虎狼之师,因为所有参与战争的人往往都能获得利益,但法家非法则是通过创造一种规制来约束国民、贵族,这导致在参与战争中的态度不同。

正是依靠着这种不同秦国开始大肆发动战争击溃了魏国打开了东出的通道,这让其他六国非常紧张,造成了一种在外交上博弈的结果。很多人认为六国的失败在于不团结,其实这种想法并没有看到不同国家的利益,以楚国来说他同样在制造着扩张,甚至楚国更早被中原人看作是异类。不同的国家本来就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这是他们如同散沙的原因。

在介绍了清楚了这个背景后再看来看赵括就变得清晰的多了。

历史中的大人物系列——纸上谈兵的赵括

赵括为什么会被派往前线,是因为他接替了老将廉颇,廉颇是赵国的当世猛将有“战国四大名将”称号,在廉颇的带领下赵国经常取得胜利,那么为什么要换掉廉颇反用赵括呢?

历史中的大人物系列——纸上谈兵的赵括

赵括(?-前260年)是赵奢的儿子,赵奢同样是之前赵国的猛将,所以赵括生长于一个优秀的将领家庭,从小他并不能说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赵奢也经常教导自己的儿子,在父子关于兵法的博弈中赵括也能得心应手,然而在换掉廉颇启用赵括的时候,连她的母亲都不同意,先来看看他父亲是怎么评价他的:

赵奢:“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母亲在赵括出征前去求赵国君主说:“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父子异志,愿王勿遣。”

所以在出征前就连他的亲生父母都对他做出了必然失败的评价,那么为什么赵国君主却不接受这一点坚持由赵括去接替廉颇呢?

历史中的大人物系列——纸上谈兵的赵括

那么想要看这一点不如去看看这场战争的重要性,由于秦国想要吞并上党地区,使得上党地区主动投降给赵国,这样赵国与秦国的战争就形成了条件,双方都派遣了大量军队,廉颇率领20万军队与秦军对峙,可以说整个长平之战是赵国与秦国的决战。但这场战争在廉颇的指挥下并没有打起来,相反双方对峙了3年。

这其实就是一切的关键。

从廉颇的角度看来赵军距离自己补给比较近秦军想要补给就不那么容易,这使得他希望以逸待劳会最终拖垮秦军,然而秦国的变法本质是什么?是扩张。所以在这种过程中由于他是一种主动式的思想,导致人们更愿意为战争付出,对于战争的耐受力和行动力就非常强,若反观赵军的话,由于他的改革更像是一种控制与平衡手段的改变,这让赵军的长期对峙形成了非常大的损失。

所以赵国与秦国的对峙表面上是两方统帅之间的对战,不如说是在制度上对于耐受力的比拼,谁能更加承受战争带来的损失和为战争付出的更多,谁就能够抓住未来的优势。如果从这一点作为观察点去思考问题,则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

历史中的大人物系列——纸上谈兵的赵括

赵国君主赵孝成王是否真的那么不清楚赵括的能力呢?笔者认为未必,但作为君主需要考虑的问题却远非将战争打胜这么简单,通过三年的时间赵国已经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投资给廉颇,可廉颇并没能展现出让人满意的结果。这时候秦人使用反间计让赵王反感廉颇最终成功的让廉颇离开了指挥的位置。

那么赵王为什么会中计?

实际上与其说是赵王中计不如说是赵王做的顺水推舟,想要临时换将是非常难做到的事情,所以想要换将就需要有足够的舆论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提出对赵王来说则是好事。赵王与其说不信任廉颇不如说已经无法等下去了。

三年的长期消耗对赵国来说已经是忍耐的极限,赵王同样明白这次战争的重要性,其程度可以说是赵国发动的总决战,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要用一个父母都不认可的人呢?这是因为:

不得不战。

历史中的大人物系列——纸上谈兵的赵括

赵括为什么一到任就马上发动了战争,这是因为赵括去之前就已经决断要进行总决战,这一点对与赵国和秦国来说都已经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对于当时的战争来说普通的小战争是可以撤退的,甚至上党地区都可以丢给秦人,但是双方长期的对峙与消耗已经使得双方都已经把筹码不停的累加上去,这场战争在未开战前所消耗的钱财已经成为双方都无法忽视或者回避的问题,双方必须在这场战争中有一个结果。

这一点不管是秦国还是赵国都是必然的,所以只有当这个前提成立的时候双方才会为了这一场战争进行最后的准备,不然为何仅围绕一个上党就要如此呢?双方对于战争的投入让一个条件变化了,这个条件就是秦军变为主动而赵军变得被动。一开始是赵军主动秦军被动,可以长时间的对峙让赵军越来越不耐烦越来越需要在这一场博弈中出击,这种决定本身就让赵军被动起来,因为对于统帅来说自己所拥有的选择则是战争的关键因素。

如果赵括可以选择战与不战,那么秦军就有了忌惮,而如果通过间谍取得了换将的决定以及对于赵括即将出兵的判断,秦军则拥有了选择的权利,这意味着赵军失去了选择而秦军的战争主动权。

所以通过设置埋伏来进行伏击赵军可以有效的让对方遭遇失败,这就是说在战争开始的前一刻,与其说是赵括自己选择了进攻,不如说不得不最终选择进攻,赵括去的时候根本就没有选择,他只有发动战争这一条路走。

历史中的大人物系列——纸上谈兵的赵括

最终长平之战的决战触发,秦军白起通过激烈的厮杀最终击败了赵括,赵括被杀赵军崩溃,那么为什么秦军要坑杀赵军呢?

因为这就是秦国的战争方式。

秦军是以头颅来计算赏罚,与单纯的攻城略地不同,通过杀敌来获得封赏可以使得秦军整体都受益,另外杀掉赵军的精锐将让赵国彻底走向崩溃。这场战争的结束让赵国彻底衰落秦国进行扩张的道路也就此打开。

那么该如何看待赵括?

在很多种观点中,认为赵括年轻轻浮没有大战经验贸然的出击导致赵军失败,廉颇老将的被弃也让人们认为赵王短视愚蠢,但如果能从赵国和秦国的改革基础和其内部的运作方式上进行看待,则会发现经过长久的鏖战,赵王失去了对廉颇的信任同时赵国也无法再如此的熬下去同时也必须要有一个结果。

所以最终赵国从一个有利的条件下转变为不利导致了赵括在出发前其实就已经失去了选择,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他只能发动进攻,发动进攻的决定一旦被掌握就会被对手利用,导致最终的惨败,笔者认为如果过于苛责赵括纸上谈兵是过重的评价。赵括最终兵败身死没有逃跑也没有投降,如果算不上合格的统帅也能算得上一个合格的军人,将一切失败的要素都累加在赵括身上,则多少有些牵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