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之苟有恒 久久自芬芳---全国优秀院长蔡喜平同志先进事迹

 休休有容2012 2016-11-21

蔡喜平,女,1962年出生,现年53岁,1981年至1995年在新密市人民医院从事临床工作,任内科医师、主任,1995年底调入新郑市第二人民医院,任医政科科长,2000年调入新郑市中医院工作,任副院长,2009年12月至今,任新郑市中医院院长。任职以来,先后被荣获“全国优秀院长”、“郑州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郑州市文明标兵”、“最美故里人”等荣誉称号。在单位她是一院之长,在家里她是一位母亲、妻子、女儿和儿媳,50多年的人生旅途,让她悟出了一个哲理:付出就会有回报,爱别人等于爱自己。


扶危救困 积善成德


蔡院长在新郑市“道德讲堂”活动中作巡讲

1981年,蔡喜平同志毕业后,被分配到新密市人民医院工作,有一次,她回老家新郑南街探亲,母亲让她去给一位姓高的老人看病,说她已经两天都吃不下东西了。这位老人她很熟悉,小时候经常到她们家去玩,是位善良的老太太。她随母亲走进老人的小屋,那是一间用门楼改造成的土坯房,不足10平方米,木板拼凑的一张小床、一张旧桌子、一个小木箱和一些杂物拥挤的堆积在一起,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老人躺在床上,蜷缩着身体,痛苦的呻吟着。蔡喜平问:“姨,你哪里不舒服?”“我肚子疼!”老人有气无力的答道。她问了老人的大小便情况,又给老人量了体温、做了体检,很快诊断出老人患的是急性菌痢,她跑到药店为老人买了药,并看着她把药吃掉。

回到家里,老人那慈祥的面孔和无助的眼神一直在蔡喜平眼前浮现,她对母亲说:“我高姨真可怜!”。“可不是嘛,他和丈夫离异,又无儿无女,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还经常有病,几次晕倒,将来可怎么办?”“妈,我有个想法,让姨跟我去新密。”母亲说“那能行吗?你家里人会愿意吗?”

一回新密,她就把老人的情况告诉了公婆和丈夫,并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丈夫张伟说:“老人是个宝,家里有个老人才像家,况且她体弱多病,非常需要照顾,把她接到家里来吧。”就这样,她和老人结下了25年的不解之缘。

蔡院长探望在我院老年养护中心入住的老人

蔡喜平为老人买了舒适的席梦思床,把她安顿下来,由于工作的调动,她们一家先后搬家6次,但每次都把最向阳、最舒适的房间让给老人住,没人知道她和老人无血缘关系,都认为是她的亲姨妈。老人成了她家的总管,每次发了工资,蔡喜平总会拿出一半交给老人保管,由她处置,使老人有了长辈的感觉,两个孩子也把老人当成是亲姥姥,让蔡喜平的母亲都有点嫉妒。老人很善良,与邻里相处和睦,经常帮别人家看门。亲情的呵护,家庭的温暖,使她的身体的一天比一天好,看上去年轻了许多,脸上整天挂着笑容,把蔡喜平的两个孩子当成她自己的亲外孙,一会不见就挂念,两个小家伙也离不开她,一家五口在一起其乐融融。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老人87岁那年,有天上厕所突然晕倒了,蔡喜平一家赶快把她送到医院做CT检查,确诊为脑出血后,赶紧住院进行抢救。一个月后,老人的病情稳定了,却落下老年痴呆症,蔡喜平每天晚上躺在她床上,老人也时刻离不开她,一会见不到她就到处找她,蔡喜平把老人接到新郑市中医院的老年养护中心,让老人感受到她时刻都在她身边。

蔡院长在我院老年养护中心做义工

在老人眼里,蔡喜平就是她的亲闺女。三年的时间,老人五次脑出血,多次昏迷,生命垂危,邻居纷纷前来看望。老人对蔡喜平说:“放弃吧,喜平,你已经尽力了。”蔡喜平说“不,姨,只要有一口气,我就会付百倍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她把老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老人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有时把大便拉得到处都是,蔡喜平就每天给她洗澡、擦身、喂饭、按摩、做康复训练。当她无暇照顾时,就让妹妹、弟弟轮班帮忙。她为老人买了高级轮椅,天气好的时候就推着她出去散步,让她多呼吸新鲜空气,促进大脑的恢复。多次的住院花费了巨额的医疗费,而她的两个孩子正在上学,为了给老人治病,她们将一所700平方的自建房买掉换成了百十平方的小套房。

然而,她们终究没有留住老人的生命,三年后,老人去世,享年90岁。蔡喜平给她组织召开了追悼会,亲自为老人办理了丧事。街坊邻居都为善良老人的去世感到悲痛,同进又为老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感到欣慰,她们说:高玉环不知哪辈子修来的福,遇到个这么好的闺女。不知谁把这件事报给了媒体,《大河报》对蔡喜平进行了采访,而蔡喜平说:“这不值得报道,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做的,爱本来就是每个人应该付出的。”事实上,在此之前年有几家媒体采访,都被她谢绝了,因为她不想让老人生前有一丝的感伤。

蔡喜平的处世哲学也影响到了她的下一代,两个孩子学习努力、积极向上、尊老爱幼,在学校经常做好事,参加公益活动,儿子考入世界名校,并取得双硕士学位,女儿顺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夫妻、婆媳、妯娌都相处的关系融洽,在生活上相互关照,在工作上相互鼓励和支持,度过了一个个难关。


勇挑重担 发展医院


开展院内职工道德教育

2009年12月,她被任命为新郑市中医院院长。上任伊始,她要解决首要问题就是把全院职工的心凝聚在一起,她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去,提出了“以人为本,以德治院”的办院方针,提出了四项工作思路:一是确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为人民群众健康保驾护航的的宗旨;二是简化就医流程,改善就医环境;三是实施人才战略,引进一大批名医和专家;四是把新郑市中医院打造成为技术一流、设备一流、服务一流、管理一流的中医名院。

医院要发展,硬件是基础,软件是关键。硬件是先进的设备、优美的的环境,软件是高超的医术、团结的人心,是医院的形象和品牌。为了不断提高医院年轻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她亲自联系北京301医院、302医院、地坛医院、北京军区总医院等国内专家二十余人常年坐诊指导工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院综合门诊的整体实力和医护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几年来,有50多名硕士研究生落户新郑市中医院。医院除了在工作上给予他们优惠条件外,还在生活、学业、研究等各方面给予 他们尽可能的照顾,让他们无任何后顾之忧地发挥能量。除此之外,她还十分注重对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目前新郑市中医院已成为北京海淀医院、郑大一附院、河 南中医药研究院技术协作单位,在为市民提供更高层次的医疗健康服务的同时,便利了学术交流和知识更新。

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大会

在一系列积极措施的推动下,医院在新郑市率先开设了功能性神经外科、健康体检中心、营养科、针推科、男性病科,率先开展中医康复和中医护理,还积极引进和开展新技术,其中癫痫手术治疗、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肿瘤的介入治疗等多项技术填补了我市的空白。

有了人才,有了技术,还要有先进的检查设备,才能保证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效果,她从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先后组织引进了飞利浦16排CT、1.5T超导磁共振、西门子大型C臂、手术显微镜、碎石机、腹腔镜、宫腔镜、德国透析机等多台先进大型设备百余台。

一系列的发展,让群众看到了亮点,一时间病人云集,年门诊量大幅提升,实现了大的飞跃,打造了自己的过硬品牌,树立了自己的发展特色。但她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也没有放松肩上的担子,她把强化服务意识,努力营造一个健康、优美的医院氛围,看作是今后发展的重点。

她积极改善就医环境,组织筹建可容纳1200张床位的16层综合病房大楼,先后开展了“优质服务示范病区”、“全员优质服务”等活动,向社会公布了十九条服 务承诺,增加了多项便民服务,同时开展了设施管理正规化、服务标准化、病房家庭化服务。从门诊到病房,从入院到出院,实行一条龙式服务,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和赞扬。


公益为本 广施仁心


突出公益性质,履行社会责任,为全市人民健康服务一直是新郑市中医院的建院思路,在对无主病人、特困患者的救治方面,医院制定了一系列行关爱政策,在实际工作中,把真心、真爱送给每一位患者,用真情、真诚感动每一位患者!

有一次恰逢她值班,晚上十点多接到急诊科电话,医务人员称接回一名有智力障碍的流浪妇女,她连忙过去查看情况,病人患脑梗塞、失语、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生命垂危,身上散发着恶臭。根据病人的病情,她安排病人住进了内三科。科室医护人员不顾病人脏臭,给她换下了身上湿漉漉的衣裤,端来了温水,拿来了毛巾,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给病人清洗身上的污垢,然后为病人换上病号服。在接下来的治疗和护理中,护理人员按时为其按摩、梳头、洗脸、洗澡、清理大小便,两小时翻身一次,一日三餐都送到嘴边,经过精心治疗、贴心护理,病人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一个月后,郑州民政部门来接病人离开的时候,她虽然不能说话,但两眼浸满了泪水,紧紧地握住医务人员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医院内二科曾收治一位服毒自杀患者,年仅18岁,是一名高中生,由于其吞服量大,被发现较晚,送到医院时几乎已经呼吸衰竭,活下来的希望十分渺茫,家人已不抱希望,时间就是生命,蔡喜平立即组织多科室进行抢救,洗胃、解毒、透析、辅助呼吸,医务人员昼夜守护在病人身边,根据病情变化随时用药,最终成功将男孩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十天后痊愈出院,未留下任何后遗症。孩子家人给医生送去红包,被婉言拒绝,又送来一面写着“妙手回春,华佗再世”的锦旗,这对医务工作者来说,就是最高奖赏。

为白血病患者组织募捐活动

医院内三科曾收治一名六岁白血病男童,孩子家长几年来四处求医,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后来,其父母离异,孩子跟随母亲生活,母子二人靠母亲打零工维持生计,看病都是向亲友借钱。孩子在我院治疗两周后,无力再支付医疗费,母亲不得不放弃给孩子继续治疗。得知此事后,医院决定减免该患儿医疗费,同时号召全院职工为母子捐款,缓解他们的生活困难,两天内就收到善款近万元,全部转交到孩子母亲手中。后来,孩子病情好转,欣然办理了出院手续。这位母亲激动地对蔡喜平说:“蔡院长,你们真是好人啊!”

有一年冬天,医院从龙湖接回一位60多岁、衣衫褴褛、身无分文的老人。当时天空下着雨,这位老人蜷缩在桥下的泥沼中一动不动,如果不是好心的路人拨打120,也许就要冻死在荒郊野外。几名医务人员冒着冰雨,跳进淤泥里,个个弄得满身泥浆,小心翼翼地把老人背上了岸。

经检查,发现老人多处外伤,血压过低,胸腹腔均有积液,双足冻伤,已经休克。患者病情危重,容不得丝毫拖延,医院立即将其转入重症监护室进行抢救,面对这样一位无主老人,医生、护士丝毫没有懈怠,认真给患者清理创口、缝合伤口、进行抗感染处理,经过多科室的通力协作,终于把老人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两周后,病人的病情趋于平稳。经过医院与民政局、公安局的多方查找,最终找到了老人的家人。原来,这位老人患有老年痴呆症,已经走失了几个月,五个儿女家境殷实,到处打听父亲下落心急如焚。见到老人安然无恙,脱离了生命危险,老人的五个儿女感激涕零,齐刷刷的跪在医生面前,场面十分感人,第二天敲锣打鼓为医院送来了锦旗和金匾,又请来郑州电视台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近年来,新郑市中医院救助无主病人、义务照顾五保老人百余例,每年为家庭困难的患者减免治疗费30多万元,全国闹血荒,很多病人生命垂危却用不上血,医院多次组织员工参加无偿献血,用医务人员的鲜血保住了上百名病人的生命。她们用灵魂去经营医院,充分体现博爱、厚德、为民的思想,得到了群众的称赞。

随着医院业务量的大幅攀升,医院职工的比从前忙多了、累多了,在这种情况下,蔡喜平耐心倾听职工们的意见,细心、周到地关心职工们的生活和思想情况,积极解除职工们的后顾之忧。

蔡院长到敬老院慰问五保老人

医院的一位职工,家庭困难,父亲却突患大病,花空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下一大笔债务。得知此事后,蔡喜平立即在班子会上就此事谈了自己的意见,为其减免了医药费,号召大家为该职工解决燃眉之急。在接下来三天内,医院陆续收到爱心捐款近两万元,帮助这位职工一家度过了难关,让她感受到了医院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东汉学者崔瑗有诗曰:“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蔡喜平践行着一名女儿、母亲、医生、院长的光荣使命,追求着自己人生的最美好境界,把对家庭负责、对事业负责、对患者负责、对同志负责的态度,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贯穿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

如今,新郑市中医院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医疗环境大大改善,临床、科研全面进步,救治水平持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了认可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多种荣誉纷至沓来,档案室里挂满了锦旗和金匾,先进事迹屡见报端。对此,蔡喜平院长说,有付出就有回报,只要我们将爱洒满大地,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