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省科技厅承担的云南省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战略专题《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工作已基本完成,课题研究人员在2个多月研究工作中,广泛收集了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的相关经验与做法。本文简要介绍四个直辖市引进人才的做法与经验。 北京 一是探索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新模式。为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城市,北京大力实施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的首都人才发展战略,创新人才开发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使人才优势持续提升,在人事人才工作实践中,以通过吸引博士后挂职的方式,探索区县党政机关吸引、培养和使用高层次人才的新模式。 二是为使《关于进一步吸引和用好优秀人才的试行规定》尽快施行,制定了相关8个细则,分别为《关于引进和用好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实施细则》、《关于引进海外高层次优秀人才和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实施细则》、《市人才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关于市优秀人才贡献奖等奖项评选奖励办法》、《关于引进培训高技能人才的实施细则》、《关于为高层次优秀人才子女入托入学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实施细则》、《关 三是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包括奥运人才、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和非公人才四个领域。另外,将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使用、激励等配套措施,特别针对本市极缺的科技领军型、技能领军型人才,紧密围绕首都功能定位和事业发展要求,面向国内外吸引高端人才。 四是实施“科技新星计划”:针对35岁以下青年科技骨干,通过资助他们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青年科技带头人和科技管理专家,逐步形成优秀青年科技专家群体。 (一)科技新星计划培养与单位人才培养相结合,由单位人事部门推荐重点培养的青年科技骨干参加选拔。 (二)增加依托重大科研项目的培养方式,突出解决人才培养与国家级及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的结合,实施人才培养与国家计划、国际水平和重大产业的三对接。 (三)充分发挥在京科技资源优势,由面向市属单位转为面向北京地区,努力开创不拘一格选拔培养人才的新局面。 (四)加大资金投入,增加培养人数,扩大辐射面。 (五)依托入选人员所在单位进行管理。 (六)对入选人员加强培训,搭建交流平台,积极做好服务工作。 天津 一是设立吸引海内外优秀科技人才的“绿色通道”制度。对国内外来津创新创业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所从事科研与成果转化符合天津发展需求的,所申报科技计划项目不受时间的限制,随时申报、随时受理,择优支持,同时利用“绿色通道”,围绕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发展的需求,围绕科技前沿,提出科研项目或课题,吸引和招聘国内外研发团队和高层次科技人才加盟天津的科技创新工作。 二是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是吸引和发挥高层次科技人才作用的关键。如国家科技部、商务部、卫生部和食品药品监督局与天津市在滨海新区共建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自公布了全球人才招聘公告仅一个多月,就吸引了101位欧、美生物医药领域拔尖人才应聘。 三是营造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有利于加快培养科技帅才和领军人才。一方面加大应用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的投入力度,鼓励科技人员自由探索。另一方面帮助项目研究中作出成绩的科技人员争取进入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在支持其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同时,培养他们成为此领域的国家级专家和首席科学家。 上海 一是以系统集成的方式探索建立科技人才选拔培养体系。陆续推出以年轻科研人员为主的“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和启明星跟踪培养计划”;以中青年科技人员为主的“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 ;以吸引境内外优秀人才来沪开展科技合作,支持上海市优秀科技人才参与国际合作交流为主的“白玉兰科技人才基金计划” ;与市人事局共同推出以资助留学回国人员研发、创业为主的浦江人才计划等。 二是以重点聚焦的方式持续支持优秀科技人才成长。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优秀科技人才,在其成长的各个阶段通过“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启明星跟踪培养计划”、“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 等和国家与上海的科研项目给予支持。2005年在原有计划上又推出了针对企业科人才的优秀学科带头人B类计划、青年科技启明星B类计划和浦江人才B类计划。 三是通过引导和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构建创新舞台,先后组建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打破行业、部门、单位、地域的界限,成立了人类基因、磁浮交通等独立科学研究机构,集聚各方资源在有比较优势的新兴、交叉学科与技术领域进行科技创新,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优秀科技人才。 重庆 一是全面启动实施“千名优秀人才引进计划”,面向海内外广泛发布人才引进相关信息,计划5年内引进1000名优秀人才到渝工作、挂职或以其他方式为渝服务。自引进活动启动以来,已引进各类优秀人才837人。其中,柔性引进“两院”院士12人,中央和国家机关优秀党政人才51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610人,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56人,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73人,高技能人才35人。引进的12名院士,将结合研究领域,担任引才单位的首席科学家、名誉院长或高级顾问等重要职务,帮助重庆打造科技创新团队,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解决重大关键技术。 二是引进一流海外人才,打造一流科技高地。 (一)坚持以搭建研发、创业平台为抓手,着力吸引、留住一大批海外留学人员。做到政策向留学回国人员倾斜、经费向留学人员集中、设备向留学回国人员开放。目前,正进一步加大研究开发、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三大科技平台”建设力度,着手采取引进共建、联建等形式,建设一批国家级科研单位重庆分支机构,使科技平台建设成为海外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的大舞台。并致力于政策环境营造,坚持对留学回国来渝工作人员申请科研课题“直通车”制度不改变。 (二)坚持以组织实施重大科研活动为载体,着力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海外留学人员。做到在发展优势学科中培养,在打造创新团队中造就,在推进“巴渝创新人才工程”中提升,既有力推动了科研工作的发展,又在实践中培养造就了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和海外留学人员。 (三)坚持以保护、转化海外留学人员的科技成果为重点,着手促进重庆科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始终坚持做到把保护、转化科技成果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充分发挥来渝工作和服务的留学人员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富民兴渝中的积极作用,收到了明显成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