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博信:中医的根在民间——从“五根汤”说到民间中医(二)

 月之边66 2016-11-21

一晃三年过去了,说来也凑巧,我偶然翻阅刘有缘编著的《疼痛妙方绝技精粹》一书,突然发现书末“附方”中赫然有“五根汤”三个字。我心情一阵兴奋,急忙翻来一看,果然是内蒙古李凤林的“五根汤”。处方:

葛根6克 板蓝根6克 山豆根6克 白茅根6克 芦根6克 藿香6克 红花3克 大黄2

水煎服2次,每次煎成70毫升,一日分2~3次服。


编者介绍说,李凤林这个方子,是他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就琢磨着创制的一个药方,以不变应万变。既能治疗小儿因感染所致发烧,又能根据不同病人、不同病症,自然调节虚实寒热。这虽然有悖常理的设想,在李老坚持不懈地探索下,终于变成了现实——他研制出闻名遐迩的“五根汤”。


经过3010万多患儿的临床应用,证明“五根汤”不仅具有消炎杀菌、抗病毒作用,而且还可以不分季节,也不管患儿发热还是恶寒、恶风,一律使用“五根汤”,累获奇效。特别适用于小儿伤风感冒、扁桃体炎、猩红热所致的发热,还可解无名热等症。


这“五根汤”果然非同凡响!思忖多年,终于获此良方,欣喜异常。临床变通运用,颇感应手。且此方药性平和,即便不懂医者,遇此症皆可照方应用,不必过虑。寻常百姓家亦可备之,以应不时之需。


通过自己临床运用,我认为此方配伍巧妙,根据自己体会,分析于下:


盖葛根辛凉,轻扬发散,最善解肌退热,是解湿热时疫第一要药。


凡发热之病,退热当为首务,热不退,余症何解?发热而致咽喉肿痛,则热重而毒亦成矣。


山豆根苦寒,清热解毒,为治咽喉肿痛的第一专药,可谓直取咽喉要地;辅以板蓝根,因其甘寒,既能清热,又能解毒,尤长于凉血利咽消肿,血不凉则肿何以消?此三根可为作战主力,又加两根者,以其热必伤津。芦根甘寒,清热生津,又其生于水底直出水面,性凉而又善升,古方治大头瘟(痄腮)常用其为引经药,所谓行军作战不能无向导也。再用白茅根,以其甘寒,既能清热生津,又能凉血利尿,使热从小便而出也。由是“五根汤”成矣!


又虑及此症多发生于春夏流行性感冒之际,故加藿香芳香化浊、发散表邪,使外感之邪从皮毛而去;加大黄攻下肠胃壅滞,使内热之邪自大便而出。


凡肿痛又必有瘀血,故加少许红花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使敌营自内部瓦解,以利攻战速成。


此“五根汤”药虽仅8味,然表里内外,面面俱到,紧扣扁桃体炎之中医病机。故外甥服后其效如响,真乃好方也。非但治小儿发热,治大人外感发热,吾亦常变通应用之。


饮水思源,除对未曾谋面的李凤林心怀感激之情外,又对他被迫离开医院而感到无比的遗憾。


所谓“千方容易得,一效最难求”。仲景所谓“博采众方”不就是为了“一效”吗!


我之所以对“五根汤”情有独钟,除了因我这个中医唯疗效是务以外,另有一事总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那就是抗生素的滥用。


在发明西医的西方,因为他们发明的抗生素,深知抗生素之害。在美国,买一支抗生素比买枪还难!


而在我国,滥用抗生素可谓世界之最。不用说因滥用抗生素致死者每年有8万之多,而致残者(如耳聋、痴呆),亦有250万之众,死伤人数远远大于自然灾害。


地震也好,洪水也罢,那是天灾。“天意”不可违,人们无法预防,只能应对。


抗生素的滥用,可不是“天意”,是人为的,是人祸,可谓“医祸猛于虎”,而受滥用抗生素之害,首当其冲者是儿童。


“让儿童远离抗生素”,这不仅是有识之士的呼吁,也是人类健康所面临的大问题。远离了抗生素,那儿童的感冒发热以及其他炎症性疾病,该如何治疗呢?那就非中医莫属了。就应该推广像“五根汤”以及民间的小儿推拿、割四缝等各种简便廉验的办法。否则“让儿童远离抗生素”就是一句空话,叫得再响有什么用?


2009年度,路遇民间中医安××,言刚有从美国来的某中美文化交流组织的两位洋人找他,想邀请其去他们那里作传统中医学术交流看病。他说自己因事不能离开,遂推荐几位中医学院毕业的几个中医大夫。哪知这两位洋人却说:“NO!NO!我们要寻找的是没有职称的中医!我们认为那才是真中医!”(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