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大禹文化的开篇之作——李仪祉《会稽大禹庙碑》

 黑扭 2016-11-21

图1  绍兴大禹陵、庙

在绍兴大禹陵气势雄伟的正殿两侧,分别竖有两块碑文,其右侧为《会稽大禹庙碑》,系民国二十三年(1934),由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会长李仪祉所撰。李仪祉(1882-1938),名协,字宜之,后以仪祉出名。蒲城(陕西)人,是民国年间水利工程界的主要代表人物,著名水利专家,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的创始人和首届会长。大禹陵中有众多著名碑文,多颂扬之词,传承之语。而此碑以现代科学的思想和现实的态度来评说大禹和大禹陵,创导以精神文化的视角来认识大禹。是为现代大禹文化研究和创立的开篇之作,产生了鸿深之影响。


图2  李协(李仪祉)《会稽大禹庙碑》

碑文共495字,其要旨如下:

一、要以科学精神研究大禹

碑文指出“禹何人?斯崇之者以为神,否其为神者则并否有其人,研经者不以科学之道,而好奇之士喜为诙诡之说以求立异,均非可以为训也。”大禹是中华民族精神上的第一个朝代的开国君王,关于大禹的记载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象征着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表现了改造自然的科学治水精神,体现了执政者应无私为民奉献的形象。大禹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由于年代久远,受文化发展局限的影响,难有确凿的史实记载,真正有价值的应是形象和精神。正如碑文中称“夫禹之德行,孔氏、墨氏言之至矣;禹之功业,孟轲,史迁述之详矣,后起之人虽欲赞一辞而不得。”司马迁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他的敬业精神和著述成就在当时是空前的,他所能看到大禹的记述,听到关于禹的传说也是后来者无可比拟。据此,后人要超越司马迁对大禹的研究和记述,除非重大的考古发现和科学测定,又谈何容易。但确实出于后起者不同的需要,有把大禹当成了神,有把大禹当作国家统一的象征,也有的作无充要依据的考证和发现,便著书立说。虽有众多考古之作、离奇传说,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皆缺少科学根据,难以定论,更有的与大禹精神背道而驰。碑文又指出:“至禹崩何所,禹穴何在,论者纷然,窃皆以为无关宏旨。”大禹属于整个中华民族开创者的形象和精神,从枝叶未节上去争论一些问题,违背历史发展事实和当时条件去进行不切实际的考证,反而失去了意义,甚至成为无稽之说。

二、会稽大禹陵、庙有着独特的地位

“盖九州之中,禹之迹无弗在也,禹之庙亦无弗有也。而论山川之灵秀,殿宇之宏壮,则当以会稽为最。”李仪祉先生作为一个现代水利专家,对古代水利史研究至深,对当代水利了解之广,常人难及。他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所见之禹迹、禹庙,为数众多,而论“灵秀”、“宏壮”,会稽则应排在中华大地之首位,于此他已确定会稽为天下第一大禹陵庙。又认为“且禹大合诸候于斯,其一生事功,至是可谓大成,则即以斯地为禹穴所在,又何不可?”此说一是肯定了会稽为大禹治水毕功之地。二是对全国多处所称的禹穴其真实性持怀疑的态度,同时又认为将绍兴大禹陵称之为禹穴未尝不可。以上肯定了绍兴大禹陵庙独特的历史和地理地位。

三、大禹伟大品格和精神形成非一朝一夕

一是历史上不朽之治水业绩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碑中指出:“思天下大业非一二人所可为力,必众擎乃易举。”二是领袖在其中起着关键性的领导作用。“而此所谓众者,必有一致之目的,一贯之精神,群策群力,申于一涂,乃可有济。唯目的趋于一致尚易,而精神统于一贯实难。必有一极高尚之人格,其德业可以为全国万世之所共同崇仰而渝者以为师表,始可以合千万人而一之。”三是大禹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品格和精神的象征。“吾华民族每一行业,必有其所祀之神,尚在乎斯。矧天下大业容有逾于成乎!亘古人格容有过于大禹者乎。”此决非短期可成,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集聚。

四、万众一心,缵禹之绪,才能拯救中国

此碑写于中华民国23年(1934),时当苏浙大旱,黄河大水。李仪祉先生率领他的水利同仁怀着忧国救民之心,防灾减灾之意来到绍兴大禹陵,目的是为拯救国难、振兴中华。“方今水政废驰,旱潦频繁,民困财竭,国将不国。”水利和国之强弱密切关连,水利兴则国家强,水利废则国家弱,要救中国,改造自然和社会,必须万众一心,发扬伟大的大禹精神,“拯民救国,厥惟继禹而兴者有其人,禹功非一二人所可即,则在吾众众俱以禹为宗,则千万人者一人也,四千年者旦暮也。朝夕而尸祝,为奉其、旨师其意,本其精神以治事,为旱潦容有不息者乎!”透过这块碑文我们也可看到李仪祉先生“治水思想既包容了现代水利的科学内核,也闪烁着我国传统治水思想的智慧,超越了他所在的时代。”[1]也超越了水利本身。


图3  陕西李仪祉纪念馆

民国36年(1947),中国工程师学会决议:以农历六月六日大禹诞辰日为中国工程师节。又于头年公开向全国征求大禹纪念歌词、歌曲。这便是今日广为传唱的《大禹纪念歌》。[2]也为大禹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图4  会稽山下同唱大禹纪念歌

 


注释:

[1]周魁一著《水利的历史阅读》,《李仪祉的治水思想及启示》,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年5月版,第639页。

[2] 沈建中《大禹陵志》,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页。


编辑:彧之

(总第9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