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模拟画像领跑全国 林宇辉:半路出家的专家

 一丁书屋311 2016-11-21

 
人流密集的火车站是林宇辉最喜欢去的写生场所。

   如何穿越时空给60多年前的人“画影图形”?仅凭1/4的面部影像可以揪出凶嫌吗?严重毁容的头颅能否做出画像?

  左边照片,右边画像。但并不是对着本人画出的肖像,而是根据群众描述、视频截图绘出的模拟画像。然而又不得不承认,画像与照片中的人物轮廓、眉眼、神情似出自一个模子。以笔代枪,犯罪嫌疑人还未抓获归案,警方和公众对其相貌已经了若指掌。

  这是一个古老的行当,“画影图形”可上溯到春秋时期,楚平王张榜通缉伍子胥。然而,直至上个世纪末,它才真正开始作为一门刑事侦察技术运用到实战中。近期,济南公安通过微博首次发布“画像通缉令”,让专业刑侦类别中的一个门类——— 模拟画像,走进人们的视野。

  “燕子李三”60多年后“现形”

  仅凭对几十年前一段记忆的描述,可以将传奇人物的面貌复原吗?山东省公安厅刑侦局物证鉴定中心高级工程师、山东省首席刑侦模拟画像专家林宇辉用事实作答:不仅可以复原,而且让当事人竖起大拇指称赞“高手”。

  提起“燕子李三”,不少老济南都能说出几件关于他的奇闻异事。

  绰号“燕子李三”的山东著名飞贼李圣武,活跃在20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末的中国北方。他十几岁学习拳脚功夫和刀剑棍棒,是一个轻功高手。可惜为人作恶多端,18岁开始就在哈尔滨、北京、天津、济南、徐州等地持枪抢劫杀人,有证可查的盗案共35起,杀人10名。

  传说,日伪时期,李三在大观园一家大烟馆被日本人包围,他掏枪射击,在烟雾中跳上房子飞快逃走,日本人还在气急败坏,他却在街对面悄悄看起了热闹;当时的旧警还记得,解放前一名警察想抓李三,被他提前知道,竟然找到这个警察家里,杀了其妻子和母亲。

  这样一个人,在韩复榘政权、日伪政府期间累次犯案,屡屡脱逃,终在1949年被我公安部门擒获,在济南伏法。“燕子李三”是什么样的人?高、矮、胖、瘦?听过故事的人都好奇地想知道。遗憾的是,在岁月长河中,所有相关照片已经佚失。就连当年亲眼见过李三的老人们,也已经80多岁了,再不想办法让李三“现形”,或许这将成为永远的谜团。

  一个偶然的机会,林宇辉遇到了当年逮捕和审讯李三的两名老公安。事隔多年,老公安徐志刚依稀记得:李三,二十八九岁,中等身材,秃头。一番大致描述下来,那是个样貌平常的人,走在大街上,一点不显眼。

  稍微有艺术功底的人都知道,最难画的就是普通人,何况中间还隔了超过一个甲子的时日。

  林宇辉不急不躁,一一记录下老公安的描述,略作沉思,启发性地问,“您还记得他的脸型吗?是圆是方?”“脸上最明显的地方是?”一个个具体的问题,老人仿佛回到了当年,再度与李三面对面:“方脸,咧着大嘴”“他的眉毛,横竖的两条扫帚眉”“脸上的右边,有一道伤疤!”

  不到半小时,一幅肖像便勾勒出来。然而,画像距离传奇人物,是否相像,能像几分?所有人都提着一颗心。“对,他就是燕子李三!”没想到,老人一看画像,便掷地有声地认可。“高手!”他向林宇辉竖起大拇指。

  揭开绒帽口罩后的真面目

  许多城市已经安装了“天网”监控系统,为案件侦破工作提供了较有价值的参考。但狡猾的犯罪分子往往采用反侦查手段,令其中不少影像难以直接辨认。如何将其转变为抓捕犯罪嫌疑人的直接证据?具备模拟画像技术后,林宇辉又致力于研究用模拟画像与模糊图像结合的新方法解决监控录像中图像不清的难题。

  2010年,潍坊市区接连发生3起凌晨持枪抢劫案件,时值潍坊市“两会”和全国艺术招生考试,枪声一旦响起,必将彻底打破市区稳定的日常秩序,该市领导迅速作出批示:“尽快破案,消除隐患!”

  从酒店的监控录像看,犯罪嫌疑人一共两名,作案时都戴有绒线帽和大口罩,他们从停车场进入后直奔酒店大厅登记处,一人持刀在前,一人持枪在后,一旦得手迅速逃逸,动作熟练而沉稳。从犯罪分子进入大厅到离开整个过程仅仅8秒钟,加之犯罪嫌疑人选择深夜作案,摄像头捕捉画面模糊不清,服务员受到惊吓,专案组并未获取到较有价值的线索。由于犯罪分子作案后都是搭乘出租车逃逸,侦查人员提取了GPS定位系统的实时拍照,但犯罪嫌疑人有意闪躲,摄像头只抓拍到前排犯罪嫌疑人1/4的面部和后排犯罪嫌疑人的模糊影像,出租车司机的描述也很凌乱。

  如何将短暂、零散而又模糊的视频、图像和描述,变为直观的犯罪嫌疑人影像,潍坊市公安局向省公安厅提出了技术支持的请求。

  林宇辉来了。平时反复练习的看侧面画正面技巧,正用到刀刃上。他将视频反复播放了两天,除了吃饭睡觉,都在电脑前。通过有限几个片段,仔细打量犯罪嫌疑人的一举一动,揣摩他的性格,猜测他的仪态,渐渐地,画笔在画布上留下了犯罪嫌疑人的初步特征,再结合证人的描述反复修改。证人称一名犯人比较胖,根据多年画像经验,胖人一般下颌宽,下巴短,眼睛细小,而从图像中此人露出的小半边额头看,前额很开阔,林宇辉据此一一下笔。

  两名证人接过画像,不约而同地表示与自己印象中极为相像,8天后,犯罪嫌疑人在诸城落网。

  被害人“诉说”揪出杀人元凶

  摆在他面前的是一颗女人头:黄色的头发被褐色干焦的血粘连在一起,皮肤干燥萎缩,满脸刀疤,眼睛一只紧闭一只微睁,眼眶凹陷,鼻子已被砍去,几颗牙齿外呲,面目狰狞,高度腐烂,即便在冷库里,鼻端也仿佛传来阵阵恶臭。

  这并不是他第一次与尸体“亲密接触”,但如此程度损坏腐烂的头颅却是第一次,胃里一阵阵搅动,痉挛,很长时间没有食欲。

  ——— 2009年元宵节前一天,青岛四方区一家小型工厂的人员巡视时,在荒野草丛中发现一个鼓鼓囊囊的黑色塑料袋,打开,一颗面目模糊的人头滚了出来。这起神秘杀人碎尸案,被青岛市公安局定为“09一号大案”。

  尚未挥别年的气息,林宇辉匆匆赶赴青岛。复原受损人像的工作并不多见,何况此案头颅受损之严重。法医提供的死者年龄在25-40岁,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在皮肤弹性、皱纹特征等方面,跨度太大。

  他从各个角度,与面目全非的头颅“对视”近5个小时,拍摄、分析、下笔、调整、再分析、再下笔。回到宾馆已是深夜,万籁俱寂中孤身与头颅图像作伴,一刻没停继续画,凌晨4点,他在众多草稿中选出了两幅定稿。随后的短暂睡眠中,总梦见一颗血淋淋的头颅围绕自己打转。也许噩梦给了他某种启示,他索性起床又画下第三幅头像,一个40岁左右的女人跃然纸上。

  当年3月初,一位市民报案,寻尸画像上的正是他失踪的邻居。警方迅速赶到该小区,发现小区下水道严重堵塞,并发出动物腐败变质的臭味,后经证实堵塞物系死者内脏。原来,时年40岁的死者何某与其夫范某关系一直不和,两人经常为家庭琐事剑拔弩张。何某曾公开与一名70岁老人姘居,后又包养一个30多岁的情夫。2008年12月的一天晚上,何某提出离婚,两人随即大打出手。常年忍气吞声的范某用菜刀将妻子杀害并分尸。事后范某承认,将妻子面部毁容,就是抱着“有人找到头颅也不知道是谁”的想法,没想到竟然被一根画笔揪了出来。

  唤醒目击者的模糊记忆

  大小林立的石膏像,墙上悬挂着工笔画,一侧有书法案台,大把大把的炭笔铅笔油彩棒……走进林宇辉的工作室,这里更像一间画室。很多时候,来做模拟画像的受害人和嫌疑人都有一种紧张感,安抚他们的情绪,才能更好地做出画像。

  泡一杯香茗,伴随着轻柔的音乐,“赶走”随行警察,朋友般从其他话题聊起,他刻意为叙述者营造一个放松的环境,让他们畅诉所见所闻。

  有的人是“闷嘴葫芦”不善表达,有的目击者记忆模糊,优秀的模拟画像专家,应该善于启迪,帮他们利用熟悉的身影揭开犯罪嫌疑人的面纱。今年1月6日,烟台缉私局例行检查国际邮政快件时,发现一个内含拆解枪支的邮件。一位邮局人员回忆起,嫌疑人最主要的相貌特征是眼睛小,尤其与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中的“三德子”颇为相像,林宇辉随即从网上搜索到“三德子”的照片,根据证人的描述制作了两幅有共同之处的画像,经再次指认修改后合成一张,得到几位证人的共同认可。

  画像背后的人体“密码”

  模拟画像过去不被重视,一是缺乏专业人才,二是有个成本与收效的问题,接连画几次不像,找不到凶嫌,下次便不采用这一手段了。林宇辉模拟画像有个特点:尽量半小时画完,一气呵成,正是考虑到目击者容易疲劳、遗忘、混淆记忆。

  提高相似度,没有别的办法,唯有勤练。

  林宇辉最常去的地方就是火车站。那里人员众多,行色匆匆,天南海北的人,往往几眼间就消失不见,根本不容细细描摹、修改。他站定一处,一个本子、一支笔,匆匆一瞥,飞快动手,一下午的时间就这样过去。这是为了练眼力、练记忆、练手快。几年下来,他的人像速度已是一绝,1分钟就能简约画出特色鲜明的人头像。

  在案件类影视剧中,有种“人体软件库”时常出现,通过眼耳口鼻的五官组合,拼出电脑人像。不过不少画像专家一致认为,模拟画像软件固然是由多位专家精心研发,但人有血有肉,不是由简单的像素拼接而成,南北差异、神情变化、面貌的空间感都很难机械地拼凑。林宇辉也有个自成一套的“人像分类系统”。“人体存在‘密码’———各个器官基本对称,有较为固定的尺寸。”他认为,区别于画家的模拟,刑侦人员不是复制,不是临摹,而是合理地分析,通过骨骼、肌肉的结构寻找、测算面部比例,重构整个脸部形象。

  5年来,林宇辉无时无刻不在“搜集”脸型,时常留意人的相貌,注重人物特点,随身携带画本,每有闲暇便拿起笔,至今已绘制了5万多张面孔。他将中国人的脸型分为田字脸、国字脸、由字脸、用字脸、目字脸、甲字脸、风字脸、申字脸等八种,以此为基本分类形成手绘人像图库,这也是他还原犯罪嫌疑人容貌的“法宝”之一。

  “半路出家”的专家

  做过杂志美编,画过黑板报,干过宣传,拍过照片。做模拟画像,林宇辉其实是中年以后才“半路出家”。“祖父画画小有名气,受他的影响,我7岁开始就学画了。”林宇辉从小想当画家,上山下乡时,也常拿起笔给当地农民素描。恢复高考后第一次报名,他报的正是山东艺术学院。成绩下来,艺术分不错,但政审没过,第二年再考,还是政审没过。1980年,省交警大队招人,他顺利地被录取,一直从事与美术有关的宣传工作。

  2004年被调到省公安厅刑侦局,成为他人生的催化剂。干刑警是每一个警察的梦,有机缘来到这里,看到人人都有专长,他也想干点跟破案有关的工作。那段时间电视上正播出一部凶杀案侦破纪实片,破案的依据正是一位模拟画像专家根据目击者口述画出的犯罪嫌疑人头像。当时山东省的刑侦模拟画像还是一片空白,“咱山东能不能搞模拟画像?”林宇辉试探性地提出了这个想法,领导当即欣然应允,还将了他一军,“你能做到吗?”从此,林宇辉开始研究起模拟画像这一课题。

  他接手的第一个案子,是2008年奥运会期间,新泰市发生的一起纵火案。一死两伤,直接经济损失20多万元。画像绘出仅3个小时,案子就破了,图像与嫌疑人的真实容貌相似度居然超过90%。一炮打响!山东有个模拟画像专家的事很快在各地传开,找林宇辉帮忙的电话多了起来,不仅来自省内公安机关,还有南方福建等地的求助。

  专业模拟画像师人才匮乏

  模拟画像出现之前,刑侦手段一直采取常规办法,除了现场收集指纹、脚印、DNA等痕迹物证,如果发现证人,就用询问笔录的方式,将证人的描述一一记录在案,“瘦高个”、“圆脸”、“浓眉”……公安民警就是带着这些描述,去追寻凶嫌。纸上的文字毕竟抽象,有了模拟画像后,凶嫌的形象通过画面立体起来,按图索骥更加方便。

  解放后,国内最早的模拟画像师出现在20多年前的上海,是一名老铁路公安,由于涉铁路犯罪有流动性强的特点,他练就了一手过目不忘的硬功夫。当时,山东但凡遇到需要画像的疑难案件,就得由警察带着证人往上海跑。

  在山东,模拟画像的资历虽浅,地位却全国领先。2008年省公安厅正式启用模拟画像技术以来,每年开展相关培训,填补了此类空白,以林宇辉为代表的专家画像相似度一般可达7-8成。

  不过,人才匮乏是个全国性的问题,“整个山东省,专业模拟画像人才不超过三四人,其余多是‘玩票’性质,”林宇辉介绍,这个行当相较普通警察,对美术功底的要求比较高,受限于此,在警察学校尚未设置此类专业,只会上几节课程,而有功底的美术学院学生,又极少涉猎这一方向。

  山东模拟画像领跑全国

  ——对话林宇辉

 
林宇辉用了多年的时间画了数万张不同的头像,形成了以八大脸型为基本分类的手绘万人图库。


绘画已经成为林宇辉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林宇辉目不转睛盯着屏幕,从一幅幅十分模糊的视频截图中寻找犯罪嫌疑人的特征并用画笔形成画像。

 
林宇辉在向目击者征询对嫌疑人模拟画像的意见。(由受访者提供)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记者 崔健 摄)

  记者:如何提高画像缉凶的成功率?

  林宇辉:除了画像的水准,询问技巧也很重要。每次画完像,我都会提醒民警,不要问群众“见过画里面这个人吗”,而是问“见过谁和图上的人相像”。此外,画面上没有的信息,比如肢体残疾、口音特别等情况,我都会在画外注明。

  记者:山东模拟画像在全国处于什么地位?

  林宇辉:尽管出现比较晚,山东模拟画像,尤其是视频监控还原水平,已经形成品牌,走在全国前列。这几年仅根据我手上的模拟画像破获的大案要案就达 多起,许多外地公安机关寄来视频资料寻求帮助。

  记者:模拟画像在刑侦案件中的应用情况怎样?

  林宇辉:模拟画像是一门技术手段,最终目的还是要破案。随着可用性、重要性增加,各地公安民警的模拟画像意识正逐步增强,模拟画像技术正在得到推广与普及,为案件侦破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