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朝灭亡时蒙古四大汗国都干什么去了

 金色年华554 2016-11-21

蒙古人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在他的孙子们时最后定型。因为蒙古实行的是幼子继承制,所以以中国的元朝帝国为大汗辖区,另外,还有服从大汗宗主权的四个相对独立的国家,即四大汗国,分别是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儿汗国。

元朝灭亡时蒙古四大汗国都干什么去了

元朝末年爆发了红巾军起义,天下大乱。元军的武装力量被起义军各个击破,在外镇戍的诸王也相续非死即逃。就以受封出镇江淮地区的三位宗王为例,至正十二年,威顺王的镇所武昌失守,威顺王本人逃到陕西,后来在成州被军阀李思齐围困而死;至正十六年,镇南王的镇所扬州被起义军攻破,镇南王本人则被俘投水死;而宣让王帖木儿在他的镇所庐州失陷之后,逃回了大都,又被封为淮王。后来明太祖朱元璋北伐,元顺帝北逃,留下淮王监国守大都,淮王被攻克大都的明军杀死。明军改大都为北平,是年为洪武元年。元朝灭亡时蒙古四大汗国都干什么去了

1371年,明军取河州(元吐藩等处宣慰司治处),元镇西武靖王以所领的吐藩诸部降明。

1382年,明军步骑三十万征云南,次年镇戍云南的蒙古宗王梁王势蹙自尽。

随着元廷北迁,不但对诸多镇戍的宗王失去控制,就是对蒙古的勋臣也一样失去了控制。曾经被成吉思汗封为大师、国王的木华黎,他的后裔开元王纳哈出在辽东有相当的势力,在元朝政府北迁后便逐渐和元主离心离德。洪武二十年,明军出征辽东,北元汗廷要求纳哈出向汗廷靠拢,但“虏主数招之不往”(《明实录》洪武二十年五日),最后,纳哈出以所部“二十余万人”降明,相继投降的还有蒙古“王九、国公群王四”(《明史.鞑靼传》)。

1388年,出塞的明军在捕鱼儿海大败元主脱古思帖木儿,脱古思帖木儿仅以数十骑逃遁。随后在奔往和林的途中被属下所杀。此役,明军的俘虏包括蒙古的宗王吴王、代王在内共七万七千三十七人。

1389年,元辽王阿札失里(成吉思汗兄弟斡赤斤的后裔)、会宁王塔宾帖木儿降明,二十二年,明于其地设福余、朵颜、泰宁三宁卫。令阿札失里等为卫指挥使等职。

1392年,明军伐哈密。破其城。斩蒙古豳王(察合台汗阿鲁忽的后裔),哈密兀纳失里王降明。

元朝的藩属,处于蒙古草原西北部的诸汗国也在元廷北迁期间起了重大变化。原窝阔台汗国早已经被大元王朝、察合台汗国及钦察汗国三方削弱、瓜分。察合台汗国亦已经分裂为东西两部,东察合台汗国首都亦力把里,统治区域包括原西辽故地和今新疆东部、俄罗斯边疆州,西察合台汗国则在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河中地带。后来,蒙古贵族帖木儿推翻西察合台汗国而自立,自称可汗。伊儿汗国被帖木儿帝国吞并。钦察汗国则成了帖木儿帝国的藩属。诸汗国经过重新分化组合,基本上演变成了东察合台汗国和帖木儿帝国等权力中心。元朝灭亡时蒙古四大汗国都干什么去了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四年秋七月癸丑,别失里八朝贡。(别失里八即东察合台汗国。)

帖木儿帝国先后吞并西察合台汗国,大败东察合台汗国,兼并伊儿汗国,挫败钦察汗国,生擒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后,雄心勃勃,下一个目标,也是最后一个目标,征服明国。永乐二年,帖木儿领兵80万东来攻明,人算不如天算,帖木儿中途因自身健康原因,不幸病逝,帝国大军返回。其后,帖木儿帝国内部为争夺帝位争得你死我活,无暇东顾,最终由其孙哈里承袭王位。在朱棣永乐五年恢复和明的朝贡关系。

元勋臣开元王纳哈出及辽王阿札失里降明之后,当被成吉思汗分封在蒙古东部的诸王除了这部分降明的外,还有一部分被蒙古帝国本部(鞑靼)阿鲁台所吞并。明永乐初,在蒙古草原与明朝对抗的剩有帝国本部及瓦剌。

永乐七年,蒙古瓦剌部投靠了明廷,成为了明朝的藩属。这时候的蒙古本部立了一位名叫本雅失里的新大汗,永乐八年,朱棣率领50万大军进攻鞑靼,败蒙古本雅失里汗于斡难河,本雅失里仅七骑渡河遁去。战败后的本雅失里在二年后被瓦剌马哈木暗杀,享年33岁。

元朝的败亡,终其原因,其主要原因在于其政治黑暗,衽民族岐视和政治压迫政策。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政局不稳,皇帝大多不理国政,贪图享受,腐化至极,经臣勾心斗角,欺上瞒下,朝廷横征暴敛,经济越来越衰,激起广大人民的反抗。各地农民起义,指向元朝。元朝在历史潮流面前衰亡。 元朝中期频繁更换皇帝,仅在1307年(大德十一年)至1333年(元统元年)就更换36个皇帝,在位都很短。全由权臣摆弄下诏或颁布诏令。皇帝成为傀儡,不能决策大事。宫廷分争连续不断,尔虞我诈时时出现。再加上经济落后,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原地区农民尤其悲惨,饥寒交迫,其严重程度已达到再也不能忍受的地步。这样,人民群众被迫起来反抗,农民举行起义,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将矛头指向殛朝。元朝末期的妥欢帖睦尔在位较长。他从1333年(元统元年)六月至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七月,共35年的时间,是处在农民起义军的进攻与元朝军的抗击时期。可是,在这样长时间内元军之败,其原因不在将帅列能,士兵不勇,而是元朝政权不修政治,不兴经济,无休止的内部争权夺利,互相残杀的结果。尤其顺帝是个昏君,朝令夕改,出尔反尔,不得从臣之心。所以,宋王及地方势力首领,在危急时刻拒绝帝诏,不遣兵参战,造成四分五裂。列论哪个朝代,其被灭亡之帮,皆不外乎朝廷之腐败,群臣之相互争权夺利,互相残杀和君主之昏庸。这也可说是一种国家灭亡的基本规律。 元朝在战略上麻木不仁,未进行有组织的反攻。当中原地区各地的农民组织起来,举行起义,大反元朝时,朝廷仍在内部纷争,尔虞我诈,沉醉于酒色,耳不闻外界之动乱,更没有料到起义军会进而埋没元朝。甚至在名地农民起义军称帝、称王时,朝廷也无计议对策,不能采取战略措施,只是零星下诏,以地方军相抗击或镇压罢了。 在战役上,各地元军没有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联合作战,而是各自为战,如察罕帖木儿、李思齐各据一方,互不联合。后来竟为互相争地盘而开战;秃坚帖木儿军,不但不联合扩廓帖木儿作战,反而进入京城两次;漠北之阳翟王阿鲁浑帖木儿不受君命,还有夺顺帝之位的野心,这证明元军势力之衰弱,国败朝亡,已为时不远了。 元朝未能及时抓住农民起义军低潮之际,组织反攻;在战略上推动了时机。1354年(至正十四年月日)九月,脱脱度领号称百万军,十一月围困高邮城,张士诚十夫妇危急,将要投降,顺帝突然下诏,免其百万大军之统帅权,使张士诚得以转危为安。这是元廷的大错误,其后果是使得百万大军溃散了,元军受到严重的挫伤,而各地农民军从低潮转入高潮。 元军推动战略反攻的又一个时机是,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春,大宋朝林儿,间福通的失败和起义军互相攻击,如至正二十三春,张士诚杀刘福通,大宋红巾军亡;秋季,朱元璋杀陈友谅,天完及汉国一系列的红巾军败亡。恰在此时,元军未能组织对朱元璋部反击,元朝反而出现军阀混战、宗王之争。结果,元朝给了朱元璋北上灭亡的好机会和有利条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