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杜绝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想出了这些妙招

 博浪椎 2016-11-21



贞观十五年,李世民问魏征:


“老魏啊,最近上朝,群臣都不讨论国家大事,对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魏征想了想,回答说:“陛下虚心采纳,必有言者。凡臣徇国者寡,爱身者多,彼畏罪,故不言耳。”


在官场里,直言敢谏的人少,明哲保身的人多,大臣们平时提建议,若有让你不满意的地方,你就搞人家,给人家定罪,如此这般,还有谁敢提建议?不都得多磕头,少说话。李世民听后点了个赞,深表认同,没错,这锅我来背。

 

然而没过多久,就有人因为说错话吓出一身冷汗。某日,房玄龄和高士廉偶遇少府少监窦德素,双方见面后,房玄龄顺便问了一句:“最近北门为什么要修缮呀?”李世民听说后,龙颜大怒,把高、房二人召来,怒骂一顿:“君但知南牙政事,北门小营缮,何预君事!”你们知道南衙的事就可以了,管北门干嘛,真是狗拿耗子。

 


 (暮色中的大唐芙蓉园)


从李世民的话可以看出,玄武门的情况已经讳莫如深,你只要敢过问,他就敢跟你急。就连房玄龄、高士廉这样的政治大腕都没有资格过问,房玄龄,当朝宰相,跟李世民干革命二十余年;高士廉,长孙皇后的舅舅,也是老臣,连他们都被大骂一顿,朝中除了魏征,还有哪个敢问。没办法,玄武门对于唐太宗来说太特殊了,事关他的人身安全,十五年前那场政变发生时,李世民带领部下顺利通过玄武门,设置伏兵,夺下皇位。上台以后,看着李渊落寞的身影,李世民心里清楚:不能重蹈太上皇的覆辙,因此对玄武门的情况异常重视,稍微有个风吹草动,他都要神经兮兮。

 

李世民有这种想法很正常,一个皇帝,如果通过非正常手段上位,那么得手后,他往往会思考一个问题:如何防止第二个自己出现!最经典的,莫过于宋太祖赵匡胤,他上台后,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守内虚外,限制武将权力。其实李世民也是如此,为了不让玄武门之变重演,李世民也有措施。


玄武门,玄武门


李世民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正如前文提到的,重视玄武门的防守就是其中之一,北门的情况,已经成为国家高等机密,哪怕你贵为宰相,也无权过问。但是,只封锁了消息还不够,关键是要选好守将,武德九年的政变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收买防御部队的将领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像常何、敬君弘这样的,是已经公之于众的,当然,绝对不止他们两个,还有些没有公开的。李世民上台后,意识到政变过程中,守将没有履行好保护皇帝的职责,毕竟人心叵测,万一自己手上也出了常何这样的人物呢?为了自己的安全,就必须确保宫廷守将的绝对忠诚。

 

那么谁最合适呢?当然是秦府的旧将最令人放心,比如说:张士贵,由于看了薛仁贵的小说,许多人还是知道有这么个人的,在正史中,介绍他的文字并不多,从有限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绝非等闲之辈,也是位英勇善战的将军,李世民给的评语是:“虽古名将,何以加也”。既然史书惜墨如金,我怎么知道张士贵守过玄武门呢?因为他的墓志已经出土了,铭文告诉我们,张士贵早就跟随秦王征战,并在“贞观元年,诏公于北门长上统率屯兵,俄转右屯卫将军,还委北军之任。”


微信公众号: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
 

另外,还有一份李孟常的墓碑铭文,里面说:“于时武德九年六月四日也。重离启望,即授右监门副率,赐物五千段,黄金五百两。以其年七月,除右监门中郎将”从墓志内容看,李孟常因参加玄武门之变受赏,被任命为监门卫的将领,“掌监诸门及巡警之法”,严查各城门出入情况,这也是提拔秦府将领负责宫廷安全的事例。

北衙禁军


若张士贵、李孟常看了这篇文章,估计得气吐血,连墓志铭都挖出来了,那尸体......还能幸存嘛。好了,咱们言归正传,虽然在关键岗位安插了心腹将领,但李世民仍不满意,按照制度,皇宫的安全由南衙十六卫负责,十六卫中,除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剩下十二卫都遥领天下军府,统率部队;在保护皇宫的时,各卫防区犬牙交错,起到互相牵制的作用。

 

对于这些平时为民、战时为兵、轮流上番的国家部队,李世民并不放心,他想要的,是精挑细选、专门训练、直属于皇帝的私人武装,这支军事力量,应该有战斗力强悍、组织独立、绝对忠诚等特点。说干就干,贞观初年,唐太宗选拔善于射箭者百余人,镇守玄武门,号称“百骑”,他们除了负责北门安全,有时还要陪同皇帝狩猎。不久,又设置北衙七营,“选材力骁壮”。贞观十二年,又在玄武门设置左右屯营,号称“飞骑”,什么样的人才可以成为“飞骑”士兵呢?如果你穿越了,能不能符合要求呢?不妨来看看要求吧:

 

身高:六尺。相当于现在的1米76

体型:阔壮。有块头,强壮有力,形象好,毕竟是皇家的禁军,有脸面要求

技术:进行四次骑射,且命中攻击目标

力量要求1:五次举起翘关,翘关的作用类似于现在的杠铃,具体多少斤难以确定,但很重是肯定的

力量要求2:背五斛米,负重行走三十步。五斛米,相当于现在的500斤左右

家庭背景:二等户以上

 

看来,想要成为一名“飞骑”士兵绝非易事,应征者必须有足够的身高、娴熟的骑射本领,以及足够强大的力量,而且光有能力、身体素质还不够,人家还要看家庭出身,必须二等户以上,否则没机会,看到这条规定,不知会有多少唐朝人抱怨:该死的,真是个拼爹的时代。二等户以上,自然是当时混的比较好的家庭,属于既得利益者,把他们选拔进来,忠臣度应该不是问题,如果是底层,对社会当局很不满的,就有行刺的可能性。

 

(唐代墓道)微信公众号: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


要是真当上了“飞骑”士兵,待遇当然好的没话说,可以免除全家赋税、徭役,给本人的福利,想必也不会低;除了物质层面的,还有精神层面的报酬,能够直接保护皇帝,陪同皇帝出行、狩猎,这是多么荣耀的事情,有的飞骑士兵去世后,墓志铭也会把这段经历写上,给脸上贴贴金,若对于一般的府兵而言,他们的从军经历就没什么可吹的。李治接班后,在父皇的基础上,于龙朔二年设置左右羽林军,南衙卫兵逐步退出皇城、禁苑,这一带的防御改由北衙禁军负责。也就是说,皇帝的私人武装替换了国家系统的军队。


李世民2.0?3.0?


前几周我们分析了玄武门之变,对于秦王来说,能够成功真是“难于上青天”,没有高水平的军事指挥能力,没有手下那批人才、私兵,是绝对做不到的。李世民为什么会有这种能力?除了本身的潜质外,还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在隋末唐初的群雄混战中,秦王积累了军事经验、威望,被封为天策上将、尚书令,同时形成了一套强有力的班底,在这个集团中,既有尉迟敬德、程知节这样的名将,也有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谋士,还有八百勇士这样的私兵,权力很大,具备夺位资本。其实不光是李世民,李建成和李元吉也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比如东宫卫率、燕王突骑,政变发生时,东宫、齐府的人数还占优势。

 

唐太宗上台后,像天策上将、尚书令这种官职就没有人当了。他对皇子拥有私兵的危害性深有感触,遥想当年,自己不就是这么上来的嘛。所以在将近1400年后,当你重新审视李世民的十四个儿子时,会发现他们的军事水平远远比不李渊的三个嫡子,也不如隋文帝的几个儿子,李建成兄弟三人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多次领兵出征;像晋王杨广、秦王杨俊、汉王杨谅,至少都有领兵作战的经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时代背景不同了,战火过后,天下已经太平;还有,就是李世民不给他们领兵作战的机会。后代皇子没有太宗那样的能力,也没有私兵,自然不好政变,太子连正规的部队都调不动,护卫东宫安全的太子率府,根本不会听太子的调遣,要是太子想带他们去谋反,将士们理都不会理他,因为将领是皇帝的人。相反,在武德年间,李建成就可以调动东宫的部队。


废李泰:皇位不是能争来的


玄武门之变还有一个不好的影响,就是它告诉后代的皇子们,太子之位是可以争来的,只要有实力有运气,没必要向嫡长子继承制屈服,至于骨肉相残,也没什么,跟权力比,亲情算得了什么,最是无情帝王家。一般作为皇子,多多少少都会对帝位有点念头,假如现任太子表现不佳,这样的想法就更加强烈了。很不幸,李世民登基十几年后,便体会到了老父亲当年的苦恼。他的嫡长子李承乾,八岁即被立为太子,小时候“性聪敏,太宗甚爱之”,可一长大,就成了问题少年,不光“好声色,慢游无度”,还搞起了同性恋,他的举动令李世民颇为不满,魏王李泰见机会来了,抓紧表现自己,“潜怀夺嫡之计”。在人们眼里,他勤奋好学,胜过哥哥百倍。


 

(唐代秘色瓷)


李世民自己也非常偏爱李泰,每月给李泰的钱,超过了太子;后来李世民又觉得李泰离自己太远,想给他搬搬家,魏王之前住在延康坊,贞观十四年李世民亲自去过,临走时,为了让李泰有面子,免除了该坊百姓一年的租赋,如今对魏王愈发喜爱,想让他搬到太极宫内的武德殿,就是以前李元吉住过的地方,这样父子之间的来往更加方便,魏征知道后,予以劝阻。种种迹象表明,李世民对李泰的偏爱早已盖过了太子,易储之事,极有可能发生,民间人士也是这么看的。贞观十七年正月,面对甚嚣尘上的废立言论,李世民表态了,他警告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不要妄议中央,下任主席,铁定是李承乾,就算李承乾死了,他也会立嫡长孙。但太子一方并不买账,随着形势越来越严峻,为了保住储位,李承乾不惜铤而走险,他命封师进、张师政、纥干承基刺杀李泰,结果没有成功。贞观十七年左右,他与汉王元昌等人组成了反党集团,打算学习父皇,武装政变。

 

可惜随着纥干承基的告发,阴谋最终败露,李承乾的太子之位百分百保不住了,那么立谁为太子呢?咋一看,应该是魏王李泰,李世民起初也是这么想的,当着李泰的面许诺太子之位,但随着几件事情的发生,李世民改变了主意。李泰对父皇说:“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位晋王。”李泰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知道李世民喜欢李治,为了讨好父皇,他提出杀子言论,好让父皇以为他对兄弟非常友爱。魏王这么骗,李世民竟然还真信了,当局者迷,没想到褚遂良一语点醒梦中人:“安有陛下万岁后,魏王据天下,肯杀其爱子,传位晋王乎!”“陛下今立魏王,愿先措置晋王,始得安全耳。”兄弟哪有儿子亲,李泰连自己的儿子都敢杀,何况自己的兄弟。一听自己和皇后生的儿子们要互相残杀了,此刻李世民的内心是奔溃的,怎么我和李建成的事情又要重演了呢!哪个嫡子死了,他都不愿意,更何况是从小带大的李治。

 

(三彩俑)


没过多久,李世民又见李治愁容满面,忙问缘由,原来呀,是魏王恐吓他,说他跟汉王元昌关系好,摊上大事了,李世民听后更加后悔了,原来李泰早有预谋,人前一套,人后一套,是个心机婊!而且审问李承乾的时候,李承乾也极力拉魏王下水:“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泰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之事。今若泰为太子,所谓若其度内。”要不是李泰想要谋权夺位,我哪里会去造什么反,如果父皇立了李泰,正中其下怀!李世民以为然,决定立李治为太子,“我若立泰,便是储君之位可经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矣。”想要保全三个嫡子的意图十分明显,李治虽然年轻,没什么经验,但人家心地好(至少表面上是),又是自己一手带大的,日后尽心培养,未必就不是可造之才。废立诏书下达后,李世民还对侍臣说:“自今太子不道,藩王窥嗣者,两弃之。传之子孙,以为永制。”郑重声明:皇位不是可以争来的。


“乖儿子”李祐


李承乾想通过军事手段夺位,李泰则想借助政治手段上台,其实李世民的儿子中,想上位的不止这两个,据史书记载,李世民还有一个叫李祐的“乖儿子”,也想有朝一日,成为太极宫的主人。那么他成功了么?打开《旧唐书》李祐的传记,光看第一句,就可以知道他下场不咋的,“庶人祐,太宗第五子也”,死后连个爵位都没有,肯定是犯了大罪。

 

因为不是嫡子,皇帝宝座离李祐非常遥远,按照政治规则,他顶多一辈子在外地当个王爷。贞观十年,李祐改封齐王,授齐州都督,舅舅劝他说:“王兄弟既多,即上百年之后,须得武士自助。”李祐觉得在理,花了很多钱,偷偷招募剑士,贞观十七年,李祐叛乱失败,赐死于内省,国除。

 

为了自己和后代皇帝的安全,李世民也是拼了,然而,尽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像玄武门之变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就此杜绝,虽然你把南衙的将领换成了北衙的,可将军们终究是人呀,只要他是个人,就有被收买的可能性。神龙元年,宰相张柬之反动政变,在他的队友里,就有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左右羽林将军桓彦范、敬晖、李湛。景龙政变时,跟随太子李重俊作乱的有羽林千骑兵三百余人;之后的唐隆政变、先天政变,也多有羽林军的身影,可见李世民的举措虽有一定成效,但治标不治本,围绕专制权力的争夺,一场场血雨腥风难以避免。

 

所以陈寅恪先生通读唐史后,曾有感慨:“自高祖、太宗至中宗、玄宗,中央政治革命凡四次,俱以玄武门之得失及屯卫北门禁军之向背为成败之关键,然此皆诉诸武力,公然决战者”。

 


 

 

【参考文献】

《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唐六典》、《李孟常墓志》

上官仪:《大唐故辅国大将军荆州都督虢国公张公墓志铭并序》

李安期:《大唐故右威卫大将军上柱国汉东郡开国公李公碑铭》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蒙曼:《骁果、给使营与唐代的北衙禁军》

 

【写在最后】

讲完了#玄武门之变#这个话题,想必大家都有所感触,可以的话,不妨在评论区里说出来吧^_^要是对本系列(#初唐#)有什么建议,也可以提哦\(^o^)/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