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老爷告诉你福州城池的变迁

 fzzhd9033 2016-11-21


主编:福州方言研究会

作者:林圜

转载请注明出处



福州城的变迁

福州城是福建历史上最早建立的一座古城。远在二千二百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公元前二O二年),闽越王无诸建冶塘()。当时范围不大,以后不断拓展,先后又有子城、罗城,夹城、外城等多次扩建,阙门重叠,由南向北,有合沙门、宁越门、利涉门、还珠门、虎节门,威武军门(后改为鼓楼),都督府门等七重高大城楼,矗立其间,颇为壮观。

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九七八年)时,踞浙江和福州一带的吴越王钱叙“纳土归宋”,宋王朝虑有反复,一度诏堕福州城墙。以后虽历经修筑,但终宋之世,福州城不能复其旧观。由于宋朝末年,福州曾成为端宗的临时首都,所以宋亡以后,元朝统治者再一次下废堕福州城墙,直到明代洪武四年(公元一三七一年)才重建起来。

清代,又经过几次重修,直到辛亥革命以后,随着近代武器的出现,旧城郭已失去军事上防御作用,反而妨碍交通的发展。因此,城墙陆续折卸。现在只能从城基改建的环城马路和以旧城楼命名的地名中,略窥历史上古城之遗址。冶城、子城、罗城,夹城,外城

西汉的冶城:

   福州最早的城市,称“冶城”。汉高祖刘邦统一全国后,因闽越王无诸曾随从诸侯灭,并且佐汉击楚、有功于汉,所以封无诸为“闽越王”。无诸即在福州冶山周围建城,作为“王都”,因冶山得名“冶城”。这座三千多年前的古城,据宋梁克家的《三山志》载:闽越故城在今府治北二百五步。又明王应山的《闽都记》载:将军山又名冶山,在贡院西南,闽越古波。传说福州冶山城隍庙是晋代迁城时所建,庙址即冶城旧址。现在的华林寺和乾元废寺(今钱塘巷一带)都是冶城的故城,当时的城池面积不大。一方面因为西周以后传统的封建制度规定,诸侯王都的面积不能太大。据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称,战国时期,诸侯的国都,大者不过三百雉,即周围的长度不过九百丈,另一方面是由于古代的地理环境所限制。自古以来,福州城区陆地之形,皆从北向南发展。当时除越王山、冶山南麓可能有一小片丘陵之外,大部分地区经常蒙洪水之害;许多地方还是沙洲之地。据郭柏苍《葭拊草堂集》云:相传汉时海舶桩于还珠门外(即今鼓楼前贤南路口)所以明代王恭有诗云:“无诸建国古蛮州,城下闽江水漫流。由此可见汉时“冶城”之南,确是江河潮水所及之区。


西晋的子城:

晋武帝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福州称为晋安郡《晋书地理志》。首任晋安太守严高嫌故城太小,而且地势不平,决心迁城。延请地理专家设计制图,在屏山南麓建立新城,名为“子城”。五百年后,即唐代中和年间(公元八八一年至八八四年),经济繁荣,人口大增,观察使郑鎰遂将原来子城再次修拓,其范围,可以从宋《三山志》所载子城的六个城门遗址加以推测,这六个城门为:正南虎节门(在到任桥,即今虎节路口)、东南定安门(即今之卫前街)、东康泰门(上有楼名东山楼,印今之丽文坊)西丰乐门(据《闽都记》其门近义和都仓,即今旧米仓巷附近)、西内宜兴门、(这是旧子城门,熙宁二年拓子城到丰乐门,而此门不撤,故称宜兴内门,宜兴门桥遗址在今渡鸡口)、西南清泰门(上有清泰楼,门外有雅俗桥,即今之杨桥路)唐代的罗城:

王审知早在唐末就开始筹建一座更大规模的新城,称为罗城。王审知建“罗城”,其目的乃为“守地养民”。罗城建成以后,城里住户大为增加,除了王公贵族官吏士卒之外,其他老百姓也能得到,照规定的地段和形制建筑房屋。主要的民房,分别安置在大街的左右两旁,且分段围以高墙,称为“坊。今日尚可见到南大街及南后街一带的“三坊七巷”,即是当时罗城遗留下来的居民区。五代闽的夹城:

梁开平二年(公元九O八年),距离“罗城”的兴建不过七年,王审知又觉得原来的城区太小,决心把原有椭圓形的南北两端稍加扩大,把罗城夹在里面。这就是所谓“夹城”夹城建成之后,福州城市呈“满月刀形。外城:

夹城建立以后,和罗城连接起来,城市具有相当规模。当时所建七座塔,(今仅存定光塔和坚牢塔,俗称白塔和乌塔)已围在城垣之内。宋代的外城,北宋开宝七年(公元九七四年),福州刺史钱昱又增筑东南夹城,称为“外城”明代福州府城图清代福州府城图

辛亥革命以后,随着近代武器的出现,旧城已失去军事上防御作用,反而妨碍交通的发展。因此,城墙陆续拆卸。空白处为拆南城门建南门

欢迎大家来听福老爷讲福州话

福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

福州电视台攀讲故事会方言指导老师

福州方言研究会秘书长

戚林八音》音韵传人

福州话讲堂主持
林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