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歌剧序曲不止是为了让人们“闭嘴”

 阿里山图书馆 2016-11-21
   
1、演出前名流的各种寒暄

和今天的大众文化不同,在古代欧洲,听歌剧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歌剧院是上流人士的重要社交场合。演出前贵族名流们往往忙着寒暄,像这样。


2、序曲的产生只为堵住嘴

早期的歌剧是没有序曲的,随着歌剧艺术日益蓬勃发展,越来越受大众喜欢,问题也越来越多——早期剧院的演出杂乱无序,迟到、早退、吃零食、大声喧哗,甚至于在剧院里会友、谈生意等。


一位18世纪欧洲剧院经理人曾在他的书信中写到这样一段话:

“人们习惯于大约在日落一小时之后聚集。如果剧院有戏上演,私人的聚会就不再举行:人们就在剧院里会面。剧院的包厢可以说是社交聚会的房间,的确,男士们从一个包厢到另一个包厢去向女士们献殷勤,而女士们也在包厢里相互走动……不仅如此,人们还在包厢里玩纸牌、用晚餐……”


这位剧院经理的话,仿佛让我们听到了那个时代剧院里的嘈杂。为了能让忙于社交的人们关注舞台上正要开唱的歌剧,作曲家们会让乐队在歌剧正式开始前,奏响一段充当歌剧开演“信号”的器乐曲——序曲。(原来“序曲”就是这样诞生的!)



序曲让观众有种“坐好了,坐好了,演出马上要开始了!”的感觉

序曲这种广播般的作用,直到歌剧改革先驱者格鲁克(1714-1787),才开始尝试让有了改变。 “我认为序曲应使观众仿佛预见到剧情的性质……”,格鲁克这一想法,让序曲的地位在歌剧中得到了提升,也让作曲家们开始思考如何能让序曲和歌剧拥有更密切的亲缘关系。



在一些作品中,作曲家开始按照歌剧的整体气氛谱写序曲,比如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的序曲,轻快明朗的音调可以让人们一下子就进入到这部喜歌剧的气氛中。而有一些作品,作曲家提炼了歌剧中的精彩音调,给它在序曲中提前亮相的机会。比如比才的《卡门》序曲,用到了斗牛士在剧中为崇拜他的粉丝们唱起的“斗牛士之歌”的旋律。


作曲家常常把歌剧中最精华的段落提炼出来,使它成为整部歌剧的浓缩,以超强的概括性,带领观众在大幕开启前短则两三分钟,长则十几分钟,预知大幕开启后,百态人物所要展现的喜怒哀乐。


更有甚者,序曲可能比歌剧本身更有名气。一些歌剧序曲因为太过经典,常常脱离歌剧“单飞”,成为音乐厅舞台演奏的“单曲”,甚至成为影视剧、广告、娱乐节目所钟爱的热门。



那些名声大噪的歌剧序曲

采用交响乐的手法,言简意赅地体现了这部喜剧所特有的轻松、欢乐的基调。进展神速的节奏充满活力,效果极其辉煌。莫扎特在创作这部歌剧时,把贵族老爷和聪明仆人之间形象的对比和激烈的斗争作为音乐描写的基础,这在歌剧的序曲中就有了完整的体现。《费加罗的婚礼》序曲是交响世界的典范,也是莫扎特作品的典范,具有相当独立而完整的特点,因此可以脱离歌剧而独立演奏,成为音乐会上深受欢迎的传统曲目之一。



历史上还没有哪一部歌剧像《卡门》那样,从台前到幕后都弥漫着浓重的悲剧色彩,舞台上一边是观众看见斗牛士时的狂热呼喊,另一边却是两个主人公因爱成恨,最终走向死亡的悲惨结局;舞台下,作曲家比才因《卡门》不被人们接受,而在一片嘲讽中抑郁而终, 没有看到他死后《卡门》长盛不衰的绝世传奇。《卡门》序曲是中国观众最为熟悉的歌剧序曲之一,经常在演奏会上单独演奏,序曲当中始终都贯穿着戏剧中的激烈 矛盾冲突,整部序曲是建立在具有尖锐矛盾对比的形象之上的,华丽、紧凑、引人入胜,把人物性格中的两面性,以及歌剧的内容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而要数最喧宾夺主的歌剧序曲,非歌剧《威廉·退尔》的序曲莫属。《东成西就》里这段经典的求爱歌,正是改编自《威廉·退尔》序曲。罗西尼的 这部歌剧是根据德国伟大诗人和剧作家席勒的同名作品而写的,代表着罗西尼艺术成就的最高峰,这部歌剧的序曲比歌剧本身更为有名,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出的曲目 之一,其中的第四乐章是一首充满活力的进行曲,深受人们喜爱,乐章开始时的军号声是进军的号召,随后的主题是瑞士军队的写照,充满了热情和英勇刚毅的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